第228章 心乱
向朗和胡济互相看看,不约而同的摇了摇头,脸上全是无可奈何的笑。
诸葛亮的八万主力久战无功,面对张郃的一万精骑,还有崩溃的危险,他们这才向魏霸求援,结果魏霸却已经到了陇关,粮食也运到了临渭,早就做好了准备。
他莫非是未卜先知,早就知道诸葛亮会败给张郃,所以提前做好了接应的准备?
如果早几天,连一向不太看好诸葛亮的向朗都会觉得魏霸这是自以为是,更不用说对诸葛亮向来敬服的胡济了。可是现在木门的军粮已经被劫,诸葛亮以步卒追击骑兵,已经失去了主动权,除非他能将张郃和那一万精骑斩杀在木门,否则他败局已定。在这种情况下,向魏霸求援,已经成为唯一的选择,否则大军就面临着断粮的危险,魏霸的未卜先知虽然让人惊讶,却也是无可辩驳的存在。你可以质疑他不过是运气,可他就是猜中了。
接下来,诸葛亮会如他所料,败在张郃手下吗?或者说,张郃能如他所料,跳出诸葛亮的包抄吗?
从魏霸希望他们诱郭淮出城的计划来看,魏霸是已经做好了准备,他在考虑下一步争夺陇右的问题。攻占上邽,是为了能在陇右站住脚,为以后的反攻做好准备。
也就是说,他认为第一次北伐在陇右的战事已经没有悬念的失败了。
向朗虽然悲观,却没悲观到这个地步,至于胡济,更是不赞同魏霸的看法。他认为事情远远没到这么狼狈的地步。诸葛亮和马谡五万人马围歼张郃,还有一线转败为胜的可能。
“这个计划……”向朗点了点魏霸发来的那份回复,摇了摇头,欲言又止。“伟度,义阳又出一人才。”
胡济苦笑一声,摇了摇头:“向公,你又何必如此。你应该知道,魏文长那个人,不怎么好相处的。”
向朗微微一笑,没有再说什么。他清楚胡济的担心。胡济虽然和魏延一样是义阳新野人,但是他们没什么交往,或者说,魏霸在荆襄系中就是一匹独狼,他和谁的关系都不怎么好——这当然和他的姓格有关,这次诸葛亮让魏家父子出兵关中,自己亲率主力出陇右,其中的意味不言自明。不过世事难料,结果诸葛亮本人进退维谷,魏霸却借着天师道和汉中豪强的帮助异军突起,不仅守住了关中,还有机会来挽救陇右的战局,从军事角度来看,这是意外的收获,可是从政治角度来看,却是一个莫大的隐患——诸葛亮本想削弱的力量现在变得更强大了。
不管是对诸葛亮有保留的向朗,还是一心支持诸葛亮的胡济,都不希望看到这个结果。荆襄系内部有能和诸葛亮对抗的力量存在,对荆襄系本身并不是一件好事。更何况魏霸身后还有元从系和益州系的影子。
所以向朗和胡济很默契的否决了魏霸的作战计划,至少是暂时搁置了。他们给魏霸回复了一封信,只提到了临渭的军粮,对他的准备表示感谢,至于诱敌计划,他们没有提,佯作不知道这件事,只说了四个字:待机而动。
然后胡济给诸葛亮发了一封紧急军报,魏霸从关中运来了一些军粮,虽然数量不多,仅能维持大军半个月,但这却意味着丞相不用因为军粮的危机而被迫与张郃决战,你还有时间。另外还有一层不能在字面上言明的意思:魏霸愿意向陇右输送粮食,说明他还是识大体的,内部矛盾暂时不会有爆发的可能,丞相大可放心,一心对付外敌。
……诸葛亮面色苍白,大袖下的手在发颤,鬓角是一层层细密的冷汗。
他刚刚收到王平送来的紧急军报:马谡不仅在西县城外败给了张郃,而且本人还失踪了。
这个消息实在太过于震惊,以至于诸葛亮好半天都没反应过来。他将军报看了一遍又一遍,还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马谡败了?张郃跳出了他的包围圈,带着充足的粮草,再次开始了他行踪不定的突袭战术。他想在木门围歼张郃的计划刚刚展开,就这样被张郃打破了。
更让他不能接受的是马谡失踪了。这实在是个坏消息,比他战败还要坏,甚至比他战死还要坏。打仗打输了,甚至战死了,都是可以接受的事——战场凶险,谁都能知道——可是马谡失踪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那却是一个让人无法接受的结果。
没死,却一直没有露面,那只有一种可能:他成了逃兵。
率领三万主力的前锋大将,居然做了逃兵?这是一个何等的丑闻,这是一个多么响亮的耳光?对违众提拔他的诸葛亮来说,这又是一个怎样骇人听闻的用人错误?他如何向那些当初反对他这么做的人交待?
诸葛亮想不出有什么说法能让大家信服。马谡不仅辜负了他的希望,没能拦住张郃,还彻底否定了他之前的所有决策。他最信任的人,不仅没能给他任何帮助,反而让他在所有人面前无法自圆其说。
这个结果,显然比马谡战死还不能接受。
诸葛亮非常失望,非常生气。他对这个结果完全没有任何准备,急切之间,他找不出一个能让自己安心的理由。
我该如何面对众人的责问?我该如何向他们解释马谡的去向?我又该如何面对这个困局?
张郃带着骑兵跑了,他带走了充足的军粮,剩下的那些就算还在木门,恐怕也无法落在他的手里。他现在要断粮了,主动权全在张郃的手里,张郃就算不来攻,只要等上十天半月,他就只能退兵。
退兵倒是快,木门就有前面不远,他大可以从这里返回汉中,只要宣布这次声势浩大的北伐以一种近乎耻辱的方式结束。
这是诸葛亮从来没有想象过的结束方式。他也想过有失败的可能,却没想过会是这样的失败。
一切都是因为马谡,不仅因为他的战败,更因为他毫无气节的逃跑。
诸葛亮手脚冰凉,一时乱了阵脚。他在大帐里来回踱着步,忽然之间觉得自己好孤单。儿子诸葛乔死在了汉中,善解人意的费祎奉命去了江陵,身边真正能理解他心意的只有一个刚刚投降的姜维,可他却是一个外人,根本无法理解蜀汉内部那些纷杂的关系,无法给他有力的帮助。
曾经能给他帮助的心腹马谡,现在却成了他最大的心病。
这个打击来得太过突然,让诸葛亮一时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镇静如他,也有些慌乱了。
霍弋站在一旁,看着诸葛亮在帐中来回踱步,感受到了诸葛亮此刻的失落和紧张。他在诸葛亮身边这么久,从来没有见过诸葛亮这么失态。就算张郃成功袭取了木门的军粮时,他也没有这么紧张过。
他甚至怀疑,诸葛亮此刻还能不能冷静的思考。
他当然清楚,这一切都是因为王平的那份军报,都是因为马谡的意外表现。
说实话,霍弋也有些震惊,他第一眼看到王平的军报时,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一度认为这是王平的诬蔑——王平身为一个降将,又是个不识字的巴人,和出身荆襄大族的马谡关系一直不怎么好。
马谡会战败,而且会战败后杳无音讯?虽说还没有得到确认,但是没有战死在战场上,却又久久不露面,做了逃兵是最大的可能。
马谡会做逃兵?他难道不知道这个结果比战死还不能接受?
霍弋有些心疼诸葛亮,作为诸葛亮身边负责文书的人,他非常清楚诸葛亮将面临着怎样的责难。
那将是一场灾难,一场积累以久的愤怒集中爆发的灾难。
任何人面对这场灾难,都将手足无措。至少霍弋不知道自己如果面对这个局面,有什么办法能够解困。与这个政治灾难相比,眼前的战局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杨仪匆匆的走了进来,手里的帐簿抖得哗哗响:“丞相,我们的军粮……”
霍弋一看杨仪的脸色,就知道他没什么好消息,无非是军粮还剩下几天,就算是现在撤回汉中也无法支撑之类的话,所以他立刻上前一步,拦住了杨仪:“杨长史,丞相正在思考大事,你还是等一等吧。”
杨仪根本不知就里,对霍弋拦他非常不满,眼睛一瞪:“大事,什么是大事?粮草才是军中一等一的大事。”
霍弋刚要再说,诸葛亮走了过来,摆摆手,示意霍弋退下,没好气的对杨仪说道:“粮草又怎么了?”
杨仪一看诸葛亮那布满血丝的眼睛,吓了一跳,刚才对霍弋说话的傲气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他微微躬身:“丞相,军中只剩下七天的粮食。若不再联系汉中,让他们抢运粮食,我们撤到半路上,就会断粮。”
诸葛亮淡淡的说道:“撤,我什么时候说要撤了?”
杨仪诧异的仰起头:“丞相,不撤,难道要空着肚子作战?”
诸葛亮无言以对,一时怔在那里。他刚刚一直在思考马谡的事,被杨仪这句话拉回到眼前的战事上来,他才发现还有比马谡的事更要紧的。
我心乱了,这可不是一个为将者应有的心态。诸葛亮突然警醒,暗自叫了一声惭愧。
(未完待续)
诸葛亮的八万主力久战无功,面对张郃的一万精骑,还有崩溃的危险,他们这才向魏霸求援,结果魏霸却已经到了陇关,粮食也运到了临渭,早就做好了准备。
他莫非是未卜先知,早就知道诸葛亮会败给张郃,所以提前做好了接应的准备?
如果早几天,连一向不太看好诸葛亮的向朗都会觉得魏霸这是自以为是,更不用说对诸葛亮向来敬服的胡济了。可是现在木门的军粮已经被劫,诸葛亮以步卒追击骑兵,已经失去了主动权,除非他能将张郃和那一万精骑斩杀在木门,否则他败局已定。在这种情况下,向魏霸求援,已经成为唯一的选择,否则大军就面临着断粮的危险,魏霸的未卜先知虽然让人惊讶,却也是无可辩驳的存在。你可以质疑他不过是运气,可他就是猜中了。
接下来,诸葛亮会如他所料,败在张郃手下吗?或者说,张郃能如他所料,跳出诸葛亮的包抄吗?
从魏霸希望他们诱郭淮出城的计划来看,魏霸是已经做好了准备,他在考虑下一步争夺陇右的问题。攻占上邽,是为了能在陇右站住脚,为以后的反攻做好准备。
也就是说,他认为第一次北伐在陇右的战事已经没有悬念的失败了。
向朗虽然悲观,却没悲观到这个地步,至于胡济,更是不赞同魏霸的看法。他认为事情远远没到这么狼狈的地步。诸葛亮和马谡五万人马围歼张郃,还有一线转败为胜的可能。
“这个计划……”向朗点了点魏霸发来的那份回复,摇了摇头,欲言又止。“伟度,义阳又出一人才。”
胡济苦笑一声,摇了摇头:“向公,你又何必如此。你应该知道,魏文长那个人,不怎么好相处的。”
向朗微微一笑,没有再说什么。他清楚胡济的担心。胡济虽然和魏延一样是义阳新野人,但是他们没什么交往,或者说,魏霸在荆襄系中就是一匹独狼,他和谁的关系都不怎么好——这当然和他的姓格有关,这次诸葛亮让魏家父子出兵关中,自己亲率主力出陇右,其中的意味不言自明。不过世事难料,结果诸葛亮本人进退维谷,魏霸却借着天师道和汉中豪强的帮助异军突起,不仅守住了关中,还有机会来挽救陇右的战局,从军事角度来看,这是意外的收获,可是从政治角度来看,却是一个莫大的隐患——诸葛亮本想削弱的力量现在变得更强大了。
不管是对诸葛亮有保留的向朗,还是一心支持诸葛亮的胡济,都不希望看到这个结果。荆襄系内部有能和诸葛亮对抗的力量存在,对荆襄系本身并不是一件好事。更何况魏霸身后还有元从系和益州系的影子。
所以向朗和胡济很默契的否决了魏霸的作战计划,至少是暂时搁置了。他们给魏霸回复了一封信,只提到了临渭的军粮,对他的准备表示感谢,至于诱敌计划,他们没有提,佯作不知道这件事,只说了四个字:待机而动。
然后胡济给诸葛亮发了一封紧急军报,魏霸从关中运来了一些军粮,虽然数量不多,仅能维持大军半个月,但这却意味着丞相不用因为军粮的危机而被迫与张郃决战,你还有时间。另外还有一层不能在字面上言明的意思:魏霸愿意向陇右输送粮食,说明他还是识大体的,内部矛盾暂时不会有爆发的可能,丞相大可放心,一心对付外敌。
……诸葛亮面色苍白,大袖下的手在发颤,鬓角是一层层细密的冷汗。
他刚刚收到王平送来的紧急军报:马谡不仅在西县城外败给了张郃,而且本人还失踪了。
这个消息实在太过于震惊,以至于诸葛亮好半天都没反应过来。他将军报看了一遍又一遍,还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马谡败了?张郃跳出了他的包围圈,带着充足的粮草,再次开始了他行踪不定的突袭战术。他想在木门围歼张郃的计划刚刚展开,就这样被张郃打破了。
更让他不能接受的是马谡失踪了。这实在是个坏消息,比他战败还要坏,甚至比他战死还要坏。打仗打输了,甚至战死了,都是可以接受的事——战场凶险,谁都能知道——可是马谡失踪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那却是一个让人无法接受的结果。
没死,却一直没有露面,那只有一种可能:他成了逃兵。
率领三万主力的前锋大将,居然做了逃兵?这是一个何等的丑闻,这是一个多么响亮的耳光?对违众提拔他的诸葛亮来说,这又是一个怎样骇人听闻的用人错误?他如何向那些当初反对他这么做的人交待?
诸葛亮想不出有什么说法能让大家信服。马谡不仅辜负了他的希望,没能拦住张郃,还彻底否定了他之前的所有决策。他最信任的人,不仅没能给他任何帮助,反而让他在所有人面前无法自圆其说。
这个结果,显然比马谡战死还不能接受。
诸葛亮非常失望,非常生气。他对这个结果完全没有任何准备,急切之间,他找不出一个能让自己安心的理由。
我该如何面对众人的责问?我该如何向他们解释马谡的去向?我又该如何面对这个困局?
张郃带着骑兵跑了,他带走了充足的军粮,剩下的那些就算还在木门,恐怕也无法落在他的手里。他现在要断粮了,主动权全在张郃的手里,张郃就算不来攻,只要等上十天半月,他就只能退兵。
退兵倒是快,木门就有前面不远,他大可以从这里返回汉中,只要宣布这次声势浩大的北伐以一种近乎耻辱的方式结束。
这是诸葛亮从来没有想象过的结束方式。他也想过有失败的可能,却没想过会是这样的失败。
一切都是因为马谡,不仅因为他的战败,更因为他毫无气节的逃跑。
诸葛亮手脚冰凉,一时乱了阵脚。他在大帐里来回踱着步,忽然之间觉得自己好孤单。儿子诸葛乔死在了汉中,善解人意的费祎奉命去了江陵,身边真正能理解他心意的只有一个刚刚投降的姜维,可他却是一个外人,根本无法理解蜀汉内部那些纷杂的关系,无法给他有力的帮助。
曾经能给他帮助的心腹马谡,现在却成了他最大的心病。
这个打击来得太过突然,让诸葛亮一时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镇静如他,也有些慌乱了。
霍弋站在一旁,看着诸葛亮在帐中来回踱步,感受到了诸葛亮此刻的失落和紧张。他在诸葛亮身边这么久,从来没有见过诸葛亮这么失态。就算张郃成功袭取了木门的军粮时,他也没有这么紧张过。
他甚至怀疑,诸葛亮此刻还能不能冷静的思考。
他当然清楚,这一切都是因为王平的那份军报,都是因为马谡的意外表现。
说实话,霍弋也有些震惊,他第一眼看到王平的军报时,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一度认为这是王平的诬蔑——王平身为一个降将,又是个不识字的巴人,和出身荆襄大族的马谡关系一直不怎么好。
马谡会战败,而且会战败后杳无音讯?虽说还没有得到确认,但是没有战死在战场上,却又久久不露面,做了逃兵是最大的可能。
马谡会做逃兵?他难道不知道这个结果比战死还不能接受?
霍弋有些心疼诸葛亮,作为诸葛亮身边负责文书的人,他非常清楚诸葛亮将面临着怎样的责难。
那将是一场灾难,一场积累以久的愤怒集中爆发的灾难。
任何人面对这场灾难,都将手足无措。至少霍弋不知道自己如果面对这个局面,有什么办法能够解困。与这个政治灾难相比,眼前的战局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杨仪匆匆的走了进来,手里的帐簿抖得哗哗响:“丞相,我们的军粮……”
霍弋一看杨仪的脸色,就知道他没什么好消息,无非是军粮还剩下几天,就算是现在撤回汉中也无法支撑之类的话,所以他立刻上前一步,拦住了杨仪:“杨长史,丞相正在思考大事,你还是等一等吧。”
杨仪根本不知就里,对霍弋拦他非常不满,眼睛一瞪:“大事,什么是大事?粮草才是军中一等一的大事。”
霍弋刚要再说,诸葛亮走了过来,摆摆手,示意霍弋退下,没好气的对杨仪说道:“粮草又怎么了?”
杨仪一看诸葛亮那布满血丝的眼睛,吓了一跳,刚才对霍弋说话的傲气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他微微躬身:“丞相,军中只剩下七天的粮食。若不再联系汉中,让他们抢运粮食,我们撤到半路上,就会断粮。”
诸葛亮淡淡的说道:“撤,我什么时候说要撤了?”
杨仪诧异的仰起头:“丞相,不撤,难道要空着肚子作战?”
诸葛亮无言以对,一时怔在那里。他刚刚一直在思考马谡的事,被杨仪这句话拉回到眼前的战事上来,他才发现还有比马谡的事更要紧的。
我心乱了,这可不是一个为将者应有的心态。诸葛亮突然警醒,暗自叫了一声惭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