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节
好在老肖如今也算是关系户了啊,直接从军营里头拿,直接做好的现成货,这样一来,什么麻烦都没有了,这样算起来,吃几个鸡蛋算什么。咳咳咳,虽然老肖打铁基本属于混的,大半都是天淘供应,可有这么一样,听着都挺嘚瑟是吧!要的就是个人无我有啊。
“不错不错,总算没有白招待你们,对了,这一次你们没问问有没有牛?咱们这里虽然每家地都不多,可加起来数量也不小啊,若是能有几头牛,那活计能省力不少呢。”
“问了,近来牛价高的很,我托人留心了,等着北面牧民赶着大群过来的时候,第一时间通知咱们,到时候也好买点便宜的,若是能买上一头母牛,那才是挣了,养上几年,这就能多上好几头。”
“估计赶不及咱们春耕了,反正也就那么些活,自己干吧。”
“你说的倒是轻巧,到时候就知道有多累了。”
经过了去年自家那山腰院子里的折腾,老肖对于使用原始工具农耕那是心有余悸啊,想想如今自家扩张到上下加一起总计差不多近六亩的地,那好几亩的冬小麦,只要想想,就觉得腰腿酸软。种和收,那就不是一个级别的活动量,这不是才干了点冬麦的老兵们能理解的。
果然,让老肖说中了,刚开始种植玉米的时候大家伙儿还说说笑笑的,干完了地里的活计之后,还有余力在老肖划好的地方,一点点的建造屋舍。还有功夫探讨这做蒙学的大屋子,该有几扇窗才能最亮堂。
可等着四月底,小麦彻底成熟,开始准备收割之后,村子里无论男女的壮年们脸色那是一天比一天差,日日都是疲累的不行,就这还是养了近一年,隔三差五有肉吃的身子呢。可想而知,若是寻常吃饭都艰难的人家,这一个丰收是何等的残酷艰辛。若非有那金灿灿的麦子,那一袋袋装回家,看着就让人满足的粮食勾着,这些老兵只怕是连丢东西骂娘都能干出来了。
“哎呦,我的老腰啊。”
“药酒讨来了,来,我给你揉揉,咱们这才几亩地,真说起来不算是难的,那些佃户人家,一家子种植十几二十亩的,还不知累成什么样呢,如今咱们不过是不习惯罢了,手生做的慢,自然越发的感觉吃力。等过上几年,一样样的都熟悉了,那这些地,还不是简单的很?再说了,咱们家孩子小,这最吃力气,最耗费功夫的活都是你一个人干的,能不累嘛,你当自己是老黄牛啊。”
老孙趴在炕上,只觉得自己手脚都是僵的,腰都不是自己的了,倒是和自己一样下地的媳妇,这会儿虽然也面色不好看,却还能动弹,让老孙忍不住为自己的年纪叹了口气,这十几年的差距还真是大啊,平日里不觉得,还自觉身体强壮的很,可到了这关键时候,一看,就知道这女人恢复的比自己快多了。
当然了这嘴上他是不肯讨饶的,听着媳妇这么说,忙着点头。
“往日哪有这样成天弯着腰做事儿的时候,还真是吃不住啊。差点没直不起来,好在没让你们娘几个干,不然伤着了可怎么好,特别是孩子,嫩着呢。”
“知道你对咱们好,老大这不是也懂事孝顺的很?这会儿看晒场,翻麦子的活,就自己带着弟弟妹妹去了,都不用你操心,就等着晒好了收起来,慢慢吃一年。”
说到吃一年,这郑氏也忍不住眉眼都笑开了,自打嫁过来之后吃的用的都顺当了,可即使如此,也不如看着满满的一袋袋的往家里搬时候那种满足,家里有粮,心里不慌,有了这些粮食,这一年她都心里踏实的很呢。
关键是,这是开荒地,这几年都不用缴纳税赋,全是自己的,这样想,嘴角都要翘起来了。果然老话说的对啊,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自己这一次算是真的嫁对了人家了。
这样的满足不仅仅在老孙家,村子里其他人家也一样,就是那几户烈属人家,即使做的慢些,即使需要周围邻里帮衬才能收完,劳动负担明显更沉重,可一个个的还是笑开了花。在没有生计有望更让人欢喜的了。
齐老头更是坐在收割完的地里,看着另一边已经冒芽的玉米,笑的满脸褶子,眼睛都快看不到了。粗糙的手不住的往地上抚摸,轻柔的像是在对待什么珍惜贵重的宝贝一般。
“真是好地方啊!老大啊,你死了死了,还给了家里这么一份庇佑,让一家子都得益了,值了,真是值了。”
晶莹的泪珠滚滚而落,不知是喜是哀。
第122章 最珍贵的家产
随着一片片麦子被收割,时间走向了五月下,而这个时候,那杨七郎也终于忙乎完了所有的琐事儿,田地托老宋在自家三哥买地的附近,跟着买了20亩中田,田地管理收租都能借用三哥的管事,绝对方便到家。
家里的一应家什细软,被褥箱笼,也陆陆续续的送到了这村中新建好的屋子里,连着老娘也一并先送了过来。只留下他们夫妻,因为要在清明时节,在祖坟祠堂隔一条街的地方给刚去世的父亲磕头;还要按照规矩,挨过热孝才能搬家动土,这才拖延到了如今。
你说啥?外室子不能进祠堂,不能给祖宗磕头?事实上只要当家的嫡长子和族里的长辈族老们愿意承认身份,即使没能正式入族谱,可在亲爹刚死的那一年,还是有可能在祠堂大门口附近磕头的。
那什么,隔着一条街,确实膈应人了点啊!这不上不下的,合着就像是故意说他身份见不得人一般,恩,还是招摇给别人看,告诉所有人,这人见不得人。感觉很有恶意……好吧,比不给磕头的机会总要好些。好歹从对外的角度来说,这是族老已经承认你是杨家人了,对吧!这么想心里能平和些。
当然了,这杨七郎愿意听他们指挥这么折腾也有自己的原因,按照这个时候的规矩,即使祖宗不认你,即使家里兄弟不认你,作为儿子,爹死的头一年清明祭祀,也要做出姿态来,哪怕是只在自己家里朝着坟头的方向磕头呢,也是需要的。还要表现出最大哀伤和孝顺来,这才可以。
这就是礼仪,就是传承千百年的孝道,古话怎么说来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百善孝为先;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等等。
作为一个童生,即使前途再怎么晦暗不明,该有的规矩礼仪是绝对不能丢的。所以杨七郎对此很重视,再说了,人老爹真的对他不错,这会儿哪怕是再不愿意按照族老那种鄙视侮辱人的方式祭祀,为了亲爹死后安心,也要忍下来啊。
文人的身子骨本就弱了些,从爹去世,到分家,到要搬家,再到一连串的这个祭祀,那个祭拜,整整近一年的时间,杨七郎整个人就下去了十来斤的肉,整个人看着就像是只剩下了骨头架子。衣裳穿在身上,被河岸的风那么轻轻地一吹,就像是立马要羽化升仙一般,看的村子里的老村们一阵的胆战心惊。
“娘哎,这,这,咱们家的娃子不会将来也变成这样吧?那这日子可咋过?”
“应该不会,那不是守孝熬出来的吗。”
“哦,对,刚过了热孝啊,不能吃肉,也怪不得了。”
“等等,我说,我昨儿刚打了只山羊,想用羊肉当孩子束脩来着,这要是先生不能吃肉,那我这送过去是不是……”
“那啥,我准备的也是肉,这可咋好?”
“还是我聪明,问了城里的人,说是要给芹菜,给葱,红豆,枣子,桂圆,莲子,对了,还有肉干这个我都备上了,这样一算,大半倒是都能用的上,好歹让先生来了不至于一顿菜都没得吃。”
“守孝好像能吃鸡蛋吧。”
“不知道,应该成吧,那要不咱们把东西换一换?好歹给人家能用的上的东西,这样多实在。”
老肖想翻白眼,这会儿是说这个的时候?明明是过来帮着搬东西的,怎么就能说道吃肉上去?再说了,这是礼仪规定的啊,这拜师的六礼是什么东西,那都传了不知道多少年了,每一样都已经被传的有了特殊的意义,是你能随便换的?别到时候惹出什么不是来,让一群老头喷口水,这才麻烦。
老肖有心说几句,可正巧这时候一并的陆大郎在那里嘀咕,说道:
“虽说咱们不指望孩子们这开了蒙,读了书,就能出去科举什么的,也不指望沾这官宦人家的光,可这先生毕竟是个有功名的读书人,比不得咱们耐摔打,平日里,大家伙儿多照看几分才是正紧。”
这一说,老肖才反应过来,什么礼,什么规矩,事实上对他们还真是没用,因为从一开始,这些人就都是冲着实用主义目的过去的,人家鄙视不鄙视,和他们还真是没什么关系。
“好了,少说闲话,赶紧的搬东西吧,上次不是已经送了一船家当来了嘛,这一次怎么还有?看看这吃水深的,只怕……分量不清。”
刚想说不知道有多少瓶瓶罐罐,老肖的眼睛就看到了那被两个人抬着出来,一走三晃,明显分量很不对劲的一个箱子。难道是贵金属?不然怎么体积和分量比这么不和谐?
“小心些,哎呀,可不能让水溅到了。里头都是书,书……”
抬着的人走到船沿,踏上码头的那一瞬,船猛地一个晃荡,激起一片水花冲击到了码头的柱子上,飞上来的水花,将那杨七郎吓的脸色都变了,下意识的将手里的粗布往箱子上遮。嘴里还不住的呼喊,就是这一阵呼喊,让老肖知道了这比例不对的是什么东西,书啊……果然分量不轻。
再想想外头书籍的价格,看看这箱子的大小,还有那船水线的位置,老肖的脸忍不住扬起大大的笑容来。
“看样子不止一箱,好,好啊,这东西,比什么都珍贵。”
为啥这么说?这是老肖看到了这杨七郎藏书的数量,猜到了种类啊。一般人能有这么多书?在寻常人家,能置办上一箱子书,那已经可以称得上是书香传家了。而这杨七郎呢?按照这吃水线来看,怎么也能有三四箱。再想一想他那一心考个秀才的愿望,这还不明白?
即使是外室子,可是能有个当官的爹,能被爹送去科举,那这书能和外头寻常铺子里的什么话本之流相比?必定是全套的科举书籍都俱全的。而这样俱全的书籍,寒门子弟往往没有几年,没有花费大心力,没有点关系,东寻西抄,是凑不齐的。这样对比之下,书本买卖的价值已经被淡化了,融合上时间,空间,精力,人脉,运气等等,如何不珍贵?绝对最珍贵。
村子里能有这么多书,老肖感觉十分的振奋,说来也是惭愧,别看老肖如今被村子里的人捧得挺高,教导认字什么的,操持的也挺红火,这可真说起来,老肖其实在这个时代属于半文盲。为啥?因为他能教授的也只能说认识字,而不能教导大家读懂任何一本书,或者文章!
亲娘唉,这时候的人写东西,那用的都是古文啊!文言文这东西,很多时候,一个字代表的含义就是一截白话文都未必能翻译清楚的,你说说,这能算有文化?哪怕是府衙的告示,文言文一出,绝对是立马抓瞎,你说说,这看不懂,读不通的和文盲有啥差别?
好在如今正轨教学有望啊,有了这么一个人在,哪怕再不济呢,好歹以后的告示什么的总有人解释分析了对吧。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人才大大的。能忽悠到村子里实在是太实惠了。
老肖正美着的时候,那边船上的箱子一个个已经都下来了,不是什么三四个,而是足足五个,正整齐的排列在岸边,那杨七郎小心的打开了一个个箱子,细心的检察,生怕进去了一星半点的水。果然,那箱子里全是书,一本本的就那么叠着,看着就让人感觉十分的震撼。
“娘啊,这么多书。”
被镇住的不止老肖,还有边上来帮忙的人,人总是这样,对自己没有的更加的稀罕。对于属于少数人专利的更是止不住的膜拜。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一直以来,这越是穷困,没有文化的,对着知识也越发的尊重。
而这些围拢在书箱边的人更是如此,因为他们已经稍稍的接触到了一些文字,对知识有了进一步的渴望和希夷,自然而然的,对书本也多了一种膜拜。即使这会让不敢伸手去触碰,可他们还是忍不住凑上前去看,明明就那么简单的封面,加上几个名字,可他们看得却如饥似渴,也不知道从名字上都看出了什么花来。
“这是文……老肖,文啥?后面几个字很复杂。第二个是心字不?”
“文心雕龙,教人怎么写文章的。”
“咦,这我认识,这是公羊,公羊,公羊传是不是。看这字应该没错。”
“你个老小子,眼睛还这是厉害啊。”
“我也看出一本了,看,那是老子,咦,这名字怎么像是骂人?喊谁老子?谁是谁老子?”
“哪里,哪里,啥老子?”
老肖扶额,感觉被一万点暴击了。这些混球,这嘴巴怎么就没有说好话的时候?不过怪谁呢?他好像没法子要求他们懂,也不可能懂啊。老话怎么说来着?文盲不是错,半吊子文盲最可怕。嗯,好像是这样的。
“好了,不懂装懂还嘚瑟上了,看看,闹笑话了吧。上回不是说了嘛,什么子,什么子的,那是尊称,人家孔子,列子,荀子,韩非子都是子,要你这么说,人都是儿子不成?”
老肖和老兵在一起时间长了,这说话也粗的很,看看,连儿子都出来了,这其实和人家说老子没啥差别,也就他自己不觉得。这要是让什么大儒听见他这么形容那些圣人,估计能直接吐血昏迷不可。
哦,这会儿大儒没有,童生有一个,你别说,人家这会儿也被镇住了,一开始被惊住,那是因为他从没有想过,这样一个犹如文教荒漠的山村里,随便出来个干粗活的大汉,居然也能认识几个字?
特别是老肖,更是让他神色诧异的很。世人知道孔子,老子不稀奇,韩非子,荀子真读过几本书的,或许也多有涉猎,可是列子就不一样了,列子御风,那可是先秦道家人物和典故,既不在科考范围,也不在寻常读本中着墨细说的,这人居然也能知道,这很能说明老肖的知识面。
杨七郎那个高兴啊,有心攀谈一二,想着万一真是个有学识的人物,那自己以后在这就有了精神交流的对象,每日里相互切磋学问,一定能有所进益,想想都觉得到时候日子过得一定很不错。可随即又被老肖的儿子言论给吓了个半死,在看看这周边其他人这老子儿子的浑说,突然又没了说话的**。
他还能说啥?已经看透了本质啊!望天,代沟太大,没法填!
第123章 有个文人的好处
杨七郎的宅子,一开始咱们就说了,在山村通往码头的通道附近,在老肖家的北面石山的山脚,一处横向狭长的地方,坐东北而面西南。东南方最靠近那恍若山寨大门的是学堂,一个大大的屋子,有寻常两间大小,开窗颇多,虽然不利于冬日取暖,却兼顾了光亮,里头桌椅都已经齐备,是村中人自己做的粗糙货,虽然不中看,却结实的很。
学堂屋子的外头还有一个小小的院子,大门一左一右种植着移栽来的桃树和李树,这是寓言桃李芬芳的意思,可见大家伙儿对这个学堂的期待有多高了。此外,还有一口不知道从哪个地方寻摸来的小钟,挂在桃树上,平日里刻用来做孩子们上下学的提示,若是遇上急事,这一口小钟,事实上也能作为全村集合的示警之物,十分的实在。
至于杨七郎的宅子?在学堂的西北处,只隔着一堵半人高的土墙。三间正房建的也算是宽敞,虽然说院子不大,只和屋子差不离,屋舍也是土砖木头制成,连着屋顶也一并是茅草,可水泥铺过的地面,摸过的墙,连着院子北面围墙边另搭的厨房都和屋子一般被摸了一遍,看着就十分的干净整齐,院子一角堆积着好大一堆的木柴还被草帘子遮盖起来防雨。水缸等一应事物也置办的十分妥帖。
屋子里左右两间卧室,火炕齐备不说,连着内外室都已经做好了简单的竹木隔断,被隔开的每个小间怎么也能有十平米上下,别说这三个人住了,就是杨七郎在这里有了孩子,也不怕没地方安置,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些村人是十分希望这先生能长久在这里安居的。
因为前些时候已经分送过来了不少东西,杨七郎的母亲一个人慢慢的摸索着,也已经将这屋子收拾的十分齐整,家具什么的,也请人帮忙安置妥当,这会儿杨七郎夫妻过来,直接就是个拎包入住的节奏,十分的方便。
老肖几个帮着将书箱子送到为了屋子里之后,原本应该离开,可不知道怎么的,老肖愣是往那书本上多看了几眼,心思也不知转到了哪里。等着反应过来,已经毫不客气,好不见外的帮着整理起了书本。这举动显然有些让杨七郎意外,这年头,书本这东西太珍惜,借书都需要有交情的人才能开口,像是老肖这样,一言不发,刚认识就上来直接上手的真是少见的很。
也许是杨七郎的眼神太直接,弄得老肖也有点讪讪的,忍不住摸了摸鼻子,勾着嘴角笑说道:
“先生刚来,我这正好趁着整理书本的功夫,和先生好好说说咱们这村子里的情况,等着开学,你这里也好心里有数。”
扯吧,先把尴尬给扯开了再说。
“肖大哥想着周全,你说,我听着。”
杨七郎估计也少见这么厚脸皮的,一时不知道怎么说,只能顺着往下接,这可好,倒是让老肖难得打开了话匣子,将这村子里如今这些孩子的大概水平说了一遍,顺带的,还将自己认识几个字,却看不懂那些文言文的烦恼也一并吐露了一番,那语气幽怨的,让杨七郎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这,这……怎么以前你开蒙的时候,先生没教这个?”
“不过是零星读了二年书,能保证字认识,账会算就不错了,并没有开笔写过文章。许是当初我太顽皮的缘故,先生都不稀罕教我,如今想想,多耽误人啊。若是当初多学几年,说不得也能混出点名堂来呢。”
“可不敢质疑前辈,好吧,许是知道你也不科考,平日也不用写文章,不会也没什么,故此才没多教。寻常人家,像是你这样,已经算是有见识了。至于公文,告示,这以后我在这里,帮着看就是了。”
老肖这自曝其短的拉近关系方式十分的有效,不过是几句话的功夫,这杨七郎和他之间,关系就亲近了许多,连着以后的文书活都自动上套,接了过去。这让老肖忍不住在心里暗暗的感激韦小宝。武打书也是书啊,书中自有本事在,古人诚不欺我。
别看这山村只是个小村子,还偏远,可因为到底是老兵安置的所在,时不时的总有些上头会想到他们,不时问问这个,问问那个,以示关心,这种关注度看着似乎挺美,不用担心被小吏当成软柿子下手,可同样的,麻烦也不少,最起码对官府的行动要多个心眼,时时关注,免得违逆了上头。如此一来,官府门口告示栏上的东西,别的村落可以不重视,他们却不能不重视,这对文盲一样的他们来说,实在是头大--嚓,看不懂咋办?
如今呢?嘻嘻,麻烦有人接手了!甚至延伸一点想的话,这先生来了,还不止这么一个作用,比如写信,比如码头上遇上事儿之后摆出来凹造型,甚至和其他村子交往,好像都能占便宜。别觉得不可能,这年头,特别是刚开国没多久的时候,正是各处文人官员等特权阶级人数最少的时候,往往两三个村子都寻不出一个来,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个村子有个有功名的,那妥妥就能碾压其他村子。
这样的情况即使到了明清也是存在的,唯一不同的就是,等着王朝后期,读书人多了,有功名的也多了,那童生什么的就不稀奇了,一般能承担这个重任的,基本都是举人。
再有,村子里有了这么一个先生,老肖还能摆脱一样十分头疼的差事,那就是取名字,娘唉,想想村子里这些刚成亲没多久的人,想想那些大着肚子的女人,再想想未来几年这村子里即将出生的孩子,老肖只要一想到,这些人来求个好名字,就觉得自己脑袋发胀,作为取名困难症患者,自家儿子的名字都是村子里老村长取的呢,让他给别人取?那不是折磨人嘛。如今,嘻嘻,除非是十分亲近的,一般都麻烦不到自己头上了。
越想越美的老肖手里的动作是越做越快,拍打书本的动作都能敲击出节奏了。这让和他一起整理的杨七郎都有些摸不着头脑,不过是帮着看文书,怎么就高兴成这样?莫不是有什么不对?不会,三舅说这老肖是个不错的,人豪爽讲究。那么就是纯粹为了孩子?也许吧,若是这样,那这里也算是民生淳朴了。看来自己到来,不但是摆脱了自身的尴尬,同时也在造福别人啊,这样一想,杨七郎突然感觉自己重要了起来,感觉很骄傲,嗯,背脊忍不住挺直了几分。
两人的所思所想明明不在一条道上,可偏偏这会儿说闲话,整理书籍还干的十分的契合,这场面,呵呵!
说话说话,只要人这嘴不停,总是能扯出不少的事儿的,比如在这闲话中,肖海涛就让他爹给卖了,明明已经不知道读书多少年了,这会儿愣是被重新塞到了这学堂里,重头开始。不为别的,老肖就觉得,怎么的也不能让儿子走自己的老路,弄个明明识字还当个半文盲的结局,所以从头学习这个时代的言辞文章是很有必要的。
除此之外,老肖还有个大收获。
“咦,这是医书?”
老肖看着手里这本金匮要略,两个眼睛都在放光。倒不是说这医书怎么怎么稀罕,要知道作为身负天淘的老肖父子来说,这东西随时都可以买到,可买到不代表能看懂啊,而这个杨七郎呢?老肖突然想起古时候读书人十个里头有七个半都会看方子的事儿来。记得好像还有好些读书人,自己就会看病对吧!杨七郎有医书,那是不是代表他也是这稀有人中的一员?这老话怎么说来着?不为良相变为良医。这老话就是好啊,看看解决了多少人的大事儿啊。
“不错不错,总算没有白招待你们,对了,这一次你们没问问有没有牛?咱们这里虽然每家地都不多,可加起来数量也不小啊,若是能有几头牛,那活计能省力不少呢。”
“问了,近来牛价高的很,我托人留心了,等着北面牧民赶着大群过来的时候,第一时间通知咱们,到时候也好买点便宜的,若是能买上一头母牛,那才是挣了,养上几年,这就能多上好几头。”
“估计赶不及咱们春耕了,反正也就那么些活,自己干吧。”
“你说的倒是轻巧,到时候就知道有多累了。”
经过了去年自家那山腰院子里的折腾,老肖对于使用原始工具农耕那是心有余悸啊,想想如今自家扩张到上下加一起总计差不多近六亩的地,那好几亩的冬小麦,只要想想,就觉得腰腿酸软。种和收,那就不是一个级别的活动量,这不是才干了点冬麦的老兵们能理解的。
果然,让老肖说中了,刚开始种植玉米的时候大家伙儿还说说笑笑的,干完了地里的活计之后,还有余力在老肖划好的地方,一点点的建造屋舍。还有功夫探讨这做蒙学的大屋子,该有几扇窗才能最亮堂。
可等着四月底,小麦彻底成熟,开始准备收割之后,村子里无论男女的壮年们脸色那是一天比一天差,日日都是疲累的不行,就这还是养了近一年,隔三差五有肉吃的身子呢。可想而知,若是寻常吃饭都艰难的人家,这一个丰收是何等的残酷艰辛。若非有那金灿灿的麦子,那一袋袋装回家,看着就让人满足的粮食勾着,这些老兵只怕是连丢东西骂娘都能干出来了。
“哎呦,我的老腰啊。”
“药酒讨来了,来,我给你揉揉,咱们这才几亩地,真说起来不算是难的,那些佃户人家,一家子种植十几二十亩的,还不知累成什么样呢,如今咱们不过是不习惯罢了,手生做的慢,自然越发的感觉吃力。等过上几年,一样样的都熟悉了,那这些地,还不是简单的很?再说了,咱们家孩子小,这最吃力气,最耗费功夫的活都是你一个人干的,能不累嘛,你当自己是老黄牛啊。”
老孙趴在炕上,只觉得自己手脚都是僵的,腰都不是自己的了,倒是和自己一样下地的媳妇,这会儿虽然也面色不好看,却还能动弹,让老孙忍不住为自己的年纪叹了口气,这十几年的差距还真是大啊,平日里不觉得,还自觉身体强壮的很,可到了这关键时候,一看,就知道这女人恢复的比自己快多了。
当然了这嘴上他是不肯讨饶的,听着媳妇这么说,忙着点头。
“往日哪有这样成天弯着腰做事儿的时候,还真是吃不住啊。差点没直不起来,好在没让你们娘几个干,不然伤着了可怎么好,特别是孩子,嫩着呢。”
“知道你对咱们好,老大这不是也懂事孝顺的很?这会儿看晒场,翻麦子的活,就自己带着弟弟妹妹去了,都不用你操心,就等着晒好了收起来,慢慢吃一年。”
说到吃一年,这郑氏也忍不住眉眼都笑开了,自打嫁过来之后吃的用的都顺当了,可即使如此,也不如看着满满的一袋袋的往家里搬时候那种满足,家里有粮,心里不慌,有了这些粮食,这一年她都心里踏实的很呢。
关键是,这是开荒地,这几年都不用缴纳税赋,全是自己的,这样想,嘴角都要翘起来了。果然老话说的对啊,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自己这一次算是真的嫁对了人家了。
这样的满足不仅仅在老孙家,村子里其他人家也一样,就是那几户烈属人家,即使做的慢些,即使需要周围邻里帮衬才能收完,劳动负担明显更沉重,可一个个的还是笑开了花。在没有生计有望更让人欢喜的了。
齐老头更是坐在收割完的地里,看着另一边已经冒芽的玉米,笑的满脸褶子,眼睛都快看不到了。粗糙的手不住的往地上抚摸,轻柔的像是在对待什么珍惜贵重的宝贝一般。
“真是好地方啊!老大啊,你死了死了,还给了家里这么一份庇佑,让一家子都得益了,值了,真是值了。”
晶莹的泪珠滚滚而落,不知是喜是哀。
第122章 最珍贵的家产
随着一片片麦子被收割,时间走向了五月下,而这个时候,那杨七郎也终于忙乎完了所有的琐事儿,田地托老宋在自家三哥买地的附近,跟着买了20亩中田,田地管理收租都能借用三哥的管事,绝对方便到家。
家里的一应家什细软,被褥箱笼,也陆陆续续的送到了这村中新建好的屋子里,连着老娘也一并先送了过来。只留下他们夫妻,因为要在清明时节,在祖坟祠堂隔一条街的地方给刚去世的父亲磕头;还要按照规矩,挨过热孝才能搬家动土,这才拖延到了如今。
你说啥?外室子不能进祠堂,不能给祖宗磕头?事实上只要当家的嫡长子和族里的长辈族老们愿意承认身份,即使没能正式入族谱,可在亲爹刚死的那一年,还是有可能在祠堂大门口附近磕头的。
那什么,隔着一条街,确实膈应人了点啊!这不上不下的,合着就像是故意说他身份见不得人一般,恩,还是招摇给别人看,告诉所有人,这人见不得人。感觉很有恶意……好吧,比不给磕头的机会总要好些。好歹从对外的角度来说,这是族老已经承认你是杨家人了,对吧!这么想心里能平和些。
当然了,这杨七郎愿意听他们指挥这么折腾也有自己的原因,按照这个时候的规矩,即使祖宗不认你,即使家里兄弟不认你,作为儿子,爹死的头一年清明祭祀,也要做出姿态来,哪怕是只在自己家里朝着坟头的方向磕头呢,也是需要的。还要表现出最大哀伤和孝顺来,这才可以。
这就是礼仪,就是传承千百年的孝道,古话怎么说来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百善孝为先;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等等。
作为一个童生,即使前途再怎么晦暗不明,该有的规矩礼仪是绝对不能丢的。所以杨七郎对此很重视,再说了,人老爹真的对他不错,这会儿哪怕是再不愿意按照族老那种鄙视侮辱人的方式祭祀,为了亲爹死后安心,也要忍下来啊。
文人的身子骨本就弱了些,从爹去世,到分家,到要搬家,再到一连串的这个祭祀,那个祭拜,整整近一年的时间,杨七郎整个人就下去了十来斤的肉,整个人看着就像是只剩下了骨头架子。衣裳穿在身上,被河岸的风那么轻轻地一吹,就像是立马要羽化升仙一般,看的村子里的老村们一阵的胆战心惊。
“娘哎,这,这,咱们家的娃子不会将来也变成这样吧?那这日子可咋过?”
“应该不会,那不是守孝熬出来的吗。”
“哦,对,刚过了热孝啊,不能吃肉,也怪不得了。”
“等等,我说,我昨儿刚打了只山羊,想用羊肉当孩子束脩来着,这要是先生不能吃肉,那我这送过去是不是……”
“那啥,我准备的也是肉,这可咋好?”
“还是我聪明,问了城里的人,说是要给芹菜,给葱,红豆,枣子,桂圆,莲子,对了,还有肉干这个我都备上了,这样一算,大半倒是都能用的上,好歹让先生来了不至于一顿菜都没得吃。”
“守孝好像能吃鸡蛋吧。”
“不知道,应该成吧,那要不咱们把东西换一换?好歹给人家能用的上的东西,这样多实在。”
老肖想翻白眼,这会儿是说这个的时候?明明是过来帮着搬东西的,怎么就能说道吃肉上去?再说了,这是礼仪规定的啊,这拜师的六礼是什么东西,那都传了不知道多少年了,每一样都已经被传的有了特殊的意义,是你能随便换的?别到时候惹出什么不是来,让一群老头喷口水,这才麻烦。
老肖有心说几句,可正巧这时候一并的陆大郎在那里嘀咕,说道:
“虽说咱们不指望孩子们这开了蒙,读了书,就能出去科举什么的,也不指望沾这官宦人家的光,可这先生毕竟是个有功名的读书人,比不得咱们耐摔打,平日里,大家伙儿多照看几分才是正紧。”
这一说,老肖才反应过来,什么礼,什么规矩,事实上对他们还真是没用,因为从一开始,这些人就都是冲着实用主义目的过去的,人家鄙视不鄙视,和他们还真是没什么关系。
“好了,少说闲话,赶紧的搬东西吧,上次不是已经送了一船家当来了嘛,这一次怎么还有?看看这吃水深的,只怕……分量不清。”
刚想说不知道有多少瓶瓶罐罐,老肖的眼睛就看到了那被两个人抬着出来,一走三晃,明显分量很不对劲的一个箱子。难道是贵金属?不然怎么体积和分量比这么不和谐?
“小心些,哎呀,可不能让水溅到了。里头都是书,书……”
抬着的人走到船沿,踏上码头的那一瞬,船猛地一个晃荡,激起一片水花冲击到了码头的柱子上,飞上来的水花,将那杨七郎吓的脸色都变了,下意识的将手里的粗布往箱子上遮。嘴里还不住的呼喊,就是这一阵呼喊,让老肖知道了这比例不对的是什么东西,书啊……果然分量不轻。
再想想外头书籍的价格,看看这箱子的大小,还有那船水线的位置,老肖的脸忍不住扬起大大的笑容来。
“看样子不止一箱,好,好啊,这东西,比什么都珍贵。”
为啥这么说?这是老肖看到了这杨七郎藏书的数量,猜到了种类啊。一般人能有这么多书?在寻常人家,能置办上一箱子书,那已经可以称得上是书香传家了。而这杨七郎呢?按照这吃水线来看,怎么也能有三四箱。再想一想他那一心考个秀才的愿望,这还不明白?
即使是外室子,可是能有个当官的爹,能被爹送去科举,那这书能和外头寻常铺子里的什么话本之流相比?必定是全套的科举书籍都俱全的。而这样俱全的书籍,寒门子弟往往没有几年,没有花费大心力,没有点关系,东寻西抄,是凑不齐的。这样对比之下,书本买卖的价值已经被淡化了,融合上时间,空间,精力,人脉,运气等等,如何不珍贵?绝对最珍贵。
村子里能有这么多书,老肖感觉十分的振奋,说来也是惭愧,别看老肖如今被村子里的人捧得挺高,教导认字什么的,操持的也挺红火,这可真说起来,老肖其实在这个时代属于半文盲。为啥?因为他能教授的也只能说认识字,而不能教导大家读懂任何一本书,或者文章!
亲娘唉,这时候的人写东西,那用的都是古文啊!文言文这东西,很多时候,一个字代表的含义就是一截白话文都未必能翻译清楚的,你说说,这能算有文化?哪怕是府衙的告示,文言文一出,绝对是立马抓瞎,你说说,这看不懂,读不通的和文盲有啥差别?
好在如今正轨教学有望啊,有了这么一个人在,哪怕再不济呢,好歹以后的告示什么的总有人解释分析了对吧。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人才大大的。能忽悠到村子里实在是太实惠了。
老肖正美着的时候,那边船上的箱子一个个已经都下来了,不是什么三四个,而是足足五个,正整齐的排列在岸边,那杨七郎小心的打开了一个个箱子,细心的检察,生怕进去了一星半点的水。果然,那箱子里全是书,一本本的就那么叠着,看着就让人感觉十分的震撼。
“娘啊,这么多书。”
被镇住的不止老肖,还有边上来帮忙的人,人总是这样,对自己没有的更加的稀罕。对于属于少数人专利的更是止不住的膜拜。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一直以来,这越是穷困,没有文化的,对着知识也越发的尊重。
而这些围拢在书箱边的人更是如此,因为他们已经稍稍的接触到了一些文字,对知识有了进一步的渴望和希夷,自然而然的,对书本也多了一种膜拜。即使这会让不敢伸手去触碰,可他们还是忍不住凑上前去看,明明就那么简单的封面,加上几个名字,可他们看得却如饥似渴,也不知道从名字上都看出了什么花来。
“这是文……老肖,文啥?后面几个字很复杂。第二个是心字不?”
“文心雕龙,教人怎么写文章的。”
“咦,这我认识,这是公羊,公羊,公羊传是不是。看这字应该没错。”
“你个老小子,眼睛还这是厉害啊。”
“我也看出一本了,看,那是老子,咦,这名字怎么像是骂人?喊谁老子?谁是谁老子?”
“哪里,哪里,啥老子?”
老肖扶额,感觉被一万点暴击了。这些混球,这嘴巴怎么就没有说好话的时候?不过怪谁呢?他好像没法子要求他们懂,也不可能懂啊。老话怎么说来着?文盲不是错,半吊子文盲最可怕。嗯,好像是这样的。
“好了,不懂装懂还嘚瑟上了,看看,闹笑话了吧。上回不是说了嘛,什么子,什么子的,那是尊称,人家孔子,列子,荀子,韩非子都是子,要你这么说,人都是儿子不成?”
老肖和老兵在一起时间长了,这说话也粗的很,看看,连儿子都出来了,这其实和人家说老子没啥差别,也就他自己不觉得。这要是让什么大儒听见他这么形容那些圣人,估计能直接吐血昏迷不可。
哦,这会儿大儒没有,童生有一个,你别说,人家这会儿也被镇住了,一开始被惊住,那是因为他从没有想过,这样一个犹如文教荒漠的山村里,随便出来个干粗活的大汉,居然也能认识几个字?
特别是老肖,更是让他神色诧异的很。世人知道孔子,老子不稀奇,韩非子,荀子真读过几本书的,或许也多有涉猎,可是列子就不一样了,列子御风,那可是先秦道家人物和典故,既不在科考范围,也不在寻常读本中着墨细说的,这人居然也能知道,这很能说明老肖的知识面。
杨七郎那个高兴啊,有心攀谈一二,想着万一真是个有学识的人物,那自己以后在这就有了精神交流的对象,每日里相互切磋学问,一定能有所进益,想想都觉得到时候日子过得一定很不错。可随即又被老肖的儿子言论给吓了个半死,在看看这周边其他人这老子儿子的浑说,突然又没了说话的**。
他还能说啥?已经看透了本质啊!望天,代沟太大,没法填!
第123章 有个文人的好处
杨七郎的宅子,一开始咱们就说了,在山村通往码头的通道附近,在老肖家的北面石山的山脚,一处横向狭长的地方,坐东北而面西南。东南方最靠近那恍若山寨大门的是学堂,一个大大的屋子,有寻常两间大小,开窗颇多,虽然不利于冬日取暖,却兼顾了光亮,里头桌椅都已经齐备,是村中人自己做的粗糙货,虽然不中看,却结实的很。
学堂屋子的外头还有一个小小的院子,大门一左一右种植着移栽来的桃树和李树,这是寓言桃李芬芳的意思,可见大家伙儿对这个学堂的期待有多高了。此外,还有一口不知道从哪个地方寻摸来的小钟,挂在桃树上,平日里刻用来做孩子们上下学的提示,若是遇上急事,这一口小钟,事实上也能作为全村集合的示警之物,十分的实在。
至于杨七郎的宅子?在学堂的西北处,只隔着一堵半人高的土墙。三间正房建的也算是宽敞,虽然说院子不大,只和屋子差不离,屋舍也是土砖木头制成,连着屋顶也一并是茅草,可水泥铺过的地面,摸过的墙,连着院子北面围墙边另搭的厨房都和屋子一般被摸了一遍,看着就十分的干净整齐,院子一角堆积着好大一堆的木柴还被草帘子遮盖起来防雨。水缸等一应事物也置办的十分妥帖。
屋子里左右两间卧室,火炕齐备不说,连着内外室都已经做好了简单的竹木隔断,被隔开的每个小间怎么也能有十平米上下,别说这三个人住了,就是杨七郎在这里有了孩子,也不怕没地方安置,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些村人是十分希望这先生能长久在这里安居的。
因为前些时候已经分送过来了不少东西,杨七郎的母亲一个人慢慢的摸索着,也已经将这屋子收拾的十分齐整,家具什么的,也请人帮忙安置妥当,这会儿杨七郎夫妻过来,直接就是个拎包入住的节奏,十分的方便。
老肖几个帮着将书箱子送到为了屋子里之后,原本应该离开,可不知道怎么的,老肖愣是往那书本上多看了几眼,心思也不知转到了哪里。等着反应过来,已经毫不客气,好不见外的帮着整理起了书本。这举动显然有些让杨七郎意外,这年头,书本这东西太珍惜,借书都需要有交情的人才能开口,像是老肖这样,一言不发,刚认识就上来直接上手的真是少见的很。
也许是杨七郎的眼神太直接,弄得老肖也有点讪讪的,忍不住摸了摸鼻子,勾着嘴角笑说道:
“先生刚来,我这正好趁着整理书本的功夫,和先生好好说说咱们这村子里的情况,等着开学,你这里也好心里有数。”
扯吧,先把尴尬给扯开了再说。
“肖大哥想着周全,你说,我听着。”
杨七郎估计也少见这么厚脸皮的,一时不知道怎么说,只能顺着往下接,这可好,倒是让老肖难得打开了话匣子,将这村子里如今这些孩子的大概水平说了一遍,顺带的,还将自己认识几个字,却看不懂那些文言文的烦恼也一并吐露了一番,那语气幽怨的,让杨七郎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这,这……怎么以前你开蒙的时候,先生没教这个?”
“不过是零星读了二年书,能保证字认识,账会算就不错了,并没有开笔写过文章。许是当初我太顽皮的缘故,先生都不稀罕教我,如今想想,多耽误人啊。若是当初多学几年,说不得也能混出点名堂来呢。”
“可不敢质疑前辈,好吧,许是知道你也不科考,平日也不用写文章,不会也没什么,故此才没多教。寻常人家,像是你这样,已经算是有见识了。至于公文,告示,这以后我在这里,帮着看就是了。”
老肖这自曝其短的拉近关系方式十分的有效,不过是几句话的功夫,这杨七郎和他之间,关系就亲近了许多,连着以后的文书活都自动上套,接了过去。这让老肖忍不住在心里暗暗的感激韦小宝。武打书也是书啊,书中自有本事在,古人诚不欺我。
别看这山村只是个小村子,还偏远,可因为到底是老兵安置的所在,时不时的总有些上头会想到他们,不时问问这个,问问那个,以示关心,这种关注度看着似乎挺美,不用担心被小吏当成软柿子下手,可同样的,麻烦也不少,最起码对官府的行动要多个心眼,时时关注,免得违逆了上头。如此一来,官府门口告示栏上的东西,别的村落可以不重视,他们却不能不重视,这对文盲一样的他们来说,实在是头大--嚓,看不懂咋办?
如今呢?嘻嘻,麻烦有人接手了!甚至延伸一点想的话,这先生来了,还不止这么一个作用,比如写信,比如码头上遇上事儿之后摆出来凹造型,甚至和其他村子交往,好像都能占便宜。别觉得不可能,这年头,特别是刚开国没多久的时候,正是各处文人官员等特权阶级人数最少的时候,往往两三个村子都寻不出一个来,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个村子有个有功名的,那妥妥就能碾压其他村子。
这样的情况即使到了明清也是存在的,唯一不同的就是,等着王朝后期,读书人多了,有功名的也多了,那童生什么的就不稀奇了,一般能承担这个重任的,基本都是举人。
再有,村子里有了这么一个先生,老肖还能摆脱一样十分头疼的差事,那就是取名字,娘唉,想想村子里这些刚成亲没多久的人,想想那些大着肚子的女人,再想想未来几年这村子里即将出生的孩子,老肖只要一想到,这些人来求个好名字,就觉得自己脑袋发胀,作为取名困难症患者,自家儿子的名字都是村子里老村长取的呢,让他给别人取?那不是折磨人嘛。如今,嘻嘻,除非是十分亲近的,一般都麻烦不到自己头上了。
越想越美的老肖手里的动作是越做越快,拍打书本的动作都能敲击出节奏了。这让和他一起整理的杨七郎都有些摸不着头脑,不过是帮着看文书,怎么就高兴成这样?莫不是有什么不对?不会,三舅说这老肖是个不错的,人豪爽讲究。那么就是纯粹为了孩子?也许吧,若是这样,那这里也算是民生淳朴了。看来自己到来,不但是摆脱了自身的尴尬,同时也在造福别人啊,这样一想,杨七郎突然感觉自己重要了起来,感觉很骄傲,嗯,背脊忍不住挺直了几分。
两人的所思所想明明不在一条道上,可偏偏这会儿说闲话,整理书籍还干的十分的契合,这场面,呵呵!
说话说话,只要人这嘴不停,总是能扯出不少的事儿的,比如在这闲话中,肖海涛就让他爹给卖了,明明已经不知道读书多少年了,这会儿愣是被重新塞到了这学堂里,重头开始。不为别的,老肖就觉得,怎么的也不能让儿子走自己的老路,弄个明明识字还当个半文盲的结局,所以从头学习这个时代的言辞文章是很有必要的。
除此之外,老肖还有个大收获。
“咦,这是医书?”
老肖看着手里这本金匮要略,两个眼睛都在放光。倒不是说这医书怎么怎么稀罕,要知道作为身负天淘的老肖父子来说,这东西随时都可以买到,可买到不代表能看懂啊,而这个杨七郎呢?老肖突然想起古时候读书人十个里头有七个半都会看方子的事儿来。记得好像还有好些读书人,自己就会看病对吧!杨七郎有医书,那是不是代表他也是这稀有人中的一员?这老话怎么说来着?不为良相变为良医。这老话就是好啊,看看解决了多少人的大事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