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节
  唐慎愣住:“先生?”
  “我年岁大了,离这山顶还有一段距离,你且自己上去吧。”
  唐慎本不想再上去。他是陪梁诵来爬山的,梁诵都不爬了,他还爬了做什么。但梁诵又说已经爬到这里,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唐慎不如登顶,一览吴地风光。
  唐慎便独自登了上去。
  “哪里有先生说的风光!”唐慎哭笑不得道。
  其实也是,这香山只不过是姑苏府沙洲县一座普通小山,唐慎上辈子爬过五岳之首的泰山、以崎岖陡峭闻名的华山,香山和前者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下了山,梁诵问道:“山上风光可好?”
  唐慎想了想:“山高气爽,今日正是万里无云。登顶后虽说瞧不见姑苏府,倒是把沙洲县瞧了个清楚,风景尚佳。”
  “山顶可比山中,更见新气象,可窥大观?”
  唐慎正要回答,忽然他一愣,直直地盯着梁诵。
  “先生……带小子出来,不是散心游玩的?”
  梁诵反问:“我何时说是散心游玩的?”
  唐慎自个儿先笑了起来,他道:“原是如此!先生让小子抄书,是在考验小子的书法功底,要小子写一首小字馆阁体。只是如今先生带我来登山,我却是不明白了。”
  梁诵:“你后日就要县考了,可忐忑害怕?”
  “说不害怕是蒙骗先生,但也不甚害怕。”
  “你倒自大,却也诚实。唐慎,你来姑苏府已有半年,拜我为师,也有四月。这四个月中,你写了二百多篇制艺,你可有什么心得体会。”
  唐慎仔细思索:“先生是觉得,我写得不好?”
  “不,你写得很好。”
  “先生?”
  “你可知你的优点是什么,你的缺点是什么。”
  唐慎不知所以。
  梁诵:“你的缺点是,文笔平平,偶有平仄不齐这等小错。但你的优点是奔放不拘!”
  唐慎恍然大悟。
  过去的四个月中,梁诵让他写了两百多篇八股文。他教唐慎什么是破题,什么是中股。八股文有必须的格式,甚至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偶尔还会要求字句平仄。梁诵如同任何一个最严苛的老师,不许唐慎犯下任何错误。
  但是他从未教过唐慎该如何去写八股文!
  他教的是格式,是字句工整,是八股必须要求的形式与模版。
  可他从未纠正过唐慎的思想。
  “慎儿,你破题时,屡有见地。你总是标新立异,如那句‘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一般,你有自己的气!你看得比很多人远,比很多人宽广,甚至比为师也更为自在博大。为师希望你谨记,天下万山各有模样,而你永远不要拘泥于一座山。你要登顶,看其大观。”
  唐慎定定地看着梁诵,高声道:“先生教诲之言,学生铭记在心。”
  梁诵笑道:“回去吧。”
  一路上,唐慎仔细想着梁诵的话,他忽然对后天的县考更有自信了。
  过去四个月中,梁诵对他写的制艺、试帖诗,总是能挑出缺漏。然而如今他终于明白,老师所挑的缺漏从来不是说他写的内容不好,而是他可以用更好的形式把他的思想表现出来。
  与古人相比,唐慎的优点到底在哪儿?他胜在,他拥有超越时代的自由的思想和灵魂!他不会被这个时代所桎梏,他的眼光永远会比这个时代的人高出一个台阶。这便是他最大的优势,或许也是他被梁诵收入门下的原因之一。
  唐慎对县考有了些想法,忽然他想起一件事。
  “先生,你今日是真的爬不上香山?”
  梁诵一愣,问道:“怎的如此说。”
  唐慎:“先生只是想让我一个人登顶看看?”
  梁诵:“哈哈,你这小子,想得倒是挺多。为师老了,是真的爬不动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啊!”
  师生二人在赵举人家又待了一晚,唐慎抄了书,县考前一日,两人回姑苏府。
  县考当日,姑苏府五县的考场外,天还未亮就聚集了一堆学子。
  顶着漫天的星子,府衙官差守住考场大门,当地县令亲自到场。姑苏府的府尹是梁博文,但科考时它与相邻的吴县一起,并入吴县一起考试。吴县县令贾亮生身穿官袍,头戴乌纱官帽,手持一只白玉长笏,早早到场。
  贾亮生坐在考场大门的正中,此时,这考场的一扇大门、两扇偏门全部开启。正门前方放着一张桌椅,贾亮生便坐在那。两扇偏门各有官差把守。
  时辰到,贾亮生喊:“考生进场。”
  县丞领命,上前一步,喊出考生的名字。他每次喊的都是五个考生,五个考生一起答到,走出考生行列,互相瞧一眼,确认其余四人没错。县丞再喊:“何人作保。”这时便有一个有功名的秀才上前,喊出自己的名字,说明是某县某人作保。
  这便是古代科举的五人连保体制。
  考试前,要找到五个考生,一起联名互相担保。这五人再一起找个秀才,请这位秀才帮自己作保:保证考生是本人,身家清白,三代无罪人。这五人和担保的秀才一旦有人作弊,其余五人全部取消考试资格、功名,押入大牢受审。
  县丞高喊:“孙岳、李进……唐慎!”
  唐慎走上前,与孙岳四人互相确认对方身份。再由一个秀才做担保,他们这一组便算过了。
  县丞确认所有考生互相作保完毕,由吴县主簿上前。他每次喊出两名考生的名字,这两名考生各自走向一扇偏门。
  姑苏府是富庶地方,也是科考重地,人才学子众多。每个考生拎着一个长耳考篮走到偏门前,将自己的面貌册递给官差。官差审查后,便可放行进入考场。
  “姑苏府,唐慎!”
  唐慎走到左边的偏门前,一个官差拿了他的考篮,检查里面是否有不该带的东西。另一个官差拿着他的面貌册,对着他的脸观察。
  面貌册上写着:唐慎,高而略瘦,无须无胎痣,面白貌佳。
  “过!”
  搜完身,唐慎拎着考篮进入考场。
  等到所有考生全部进场后,他们聚集在考场前方的空地上,吴县县令贾亮生走了进来,下令封闭考场大门,三扇门立刻被关上。等贾亮生检查完毕,每个人按自己发到的号牌入座。
  考场一共有一百二十个座位,十列十二排,按天干地支排序。唐慎的位置是丁未,也就是第四列第八排。
  这考场与去年梁诵带唐慎来看时,已经大不一样。考场中除了多出一百二十张桌椅外,还搭了一个顶棚,防止考卷被日晒雨淋。然而哪怕衙门准备得再好,当一百二十个人坐满后,很快,考棚里便显得闷燥起来,也多了一些气味。
  唐慎叹了口气,已经十分知足了。
  姑苏府是科举重地,官家重视科举,且有条件为考生配套一百多张桌椅,搭建顶棚。放在一些穷困偏僻的地方,别说搭顶棚了,考生连桌椅都要自己准备,扛着带进考场。有时候寒门子弟家中找不到一张桌子,连饭馆茶楼的桌椅都要抢着借走,作为考试时的桌椅。
  所有学生坐定,官差开始分发考卷和答题纸。
  只听一道清脆的锣响,唐慎翻开考卷,看清了题目。
  第一题:“国家将兴必有祯祥。”
  唐慎一愣。
  这题目竟如此简单!
  县考是科举所有考试中,县令唯一可以自主命题的一场考试。很多县令为了展现自己的博学多才,会出一些稀奇古怪,比如传闻中的截搭题。唐慎想了想,便明白,吴县县令贾亮生今年才二十六岁,去岁才到吴县任职。他在姑苏府并无根基,也不是那种老派的老县令,没有为难考生的意思。
  这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出自《中庸·第二十四章 》,原句是“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意思是,国家将要兴盛时,会有吉祥征兆出现;国家将要灭亡时,会有妖怪作祟。
  考得不偏,题意也十分明朗。
  题目简单,让学生不容易出错。但题目简单,也让想得高分、拿到好名次变得更难。
  老师曾经说过,他最大的优点,就是看得比这个时代的人更远,想得比这个时代的人更开放。
  思索良久,唐慎睁开眼,在草稿纸上写下第一句话。
  “人有开泰之期,则天有休征之应。天人感应,机甚不爽,谓天休滋至,而非人事之兆,吾不信也。”
  写完这一句后,唐慎认真审视。他这一次破题破得非常冒进,一步错,则步步错。但是这便是他想说的:吾不信也!
  破题之后,唐慎胸有文章,下笔如有神,很快入手,再至起股、中股、后股、束股,一气呵成。
  写完后他仔细检查,确认没有错字后,再提笔誊抄到考卷上。草稿纸上可以随意涂写,但考卷上不可有任何污迹。如果有修改涂抹痕迹,在后世最多扣个卷面分,在这个时代却是可以直接让一篇优秀的文章变成废品。
  用馆阁体誊抄完毕后,唐慎已经满头大汗。
  他再看第二题。这第二题倒也不难,题目为“君娶于吴”,出自《论语·述而》,原句为“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娶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而君知礼,孰不知礼?”
  讲的是陈司败批评孔子的一段话。
  陈司败问孔子,鲁昭公是不是一个懂礼节的人。孔子说是。等孔子走后,他与巫马期说,我听说君子(孔子)从不袒护别人,君子也会袒护别人吗?鲁昭公娶了一个吴国人,这人也姓姬,他就让对方改名叫吴孟子。鲁昭公也算懂礼节?
  这一题唐慎不打算再冒险,保守起见,他以“鲁君娶同姓而讳之,不知礼甚矣”破题,很快写了一篇规规整整的制艺。
  写完第二篇八股文时,已经是中午,有考生拿出干粮吃了起来。
  唐慎仔细地把草稿纸上的文章抄录到考卷上。他要趁现在身体还不错,考场环境也还行的时候,尽可能地多做试题。否则等到有人出问题,一切就晚了。
  等抄完这一题,唐慎拿出考篮里的干饼吃了起来。他才刚吃一半,就闻到一阵恶臭。
  唐慎:“……”
  这是哪位仁兄放的屁,臭可熏天!!!
  顿时吃饭的心情也没了,唐慎看起最后一道试帖诗来。
  前朝考试帖诗时,只要求考生按照题目,写出一首五言六韵诗。而到了本朝,先帝在前朝的基础上,要求试帖诗可加入八股文章。就是说考生写试帖诗时,可以只写诗,不管内容。但倘若考生写的诗中有八股论据,不仅仅是写诗,才可以得高分。
  无论是制艺,还是试帖诗,都有甲乙丙丁四个等级。也就是说,试帖诗想要拿甲等,必须写八股试帖诗,否则就算诗仙再世,最多也只能拿乙等。
  贾亮生出的试帖诗题目是“骐骥长鸣”。
  骐骥,千里马也。
  唐慎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篇古文《马说》!这个时代并没有韩愈的《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唐慎立刻有了腹稿,他动笔写下:“骐骥忻知己,嘶鸣忽异常……”
  写完后,他揣摩了字句和平仄,改了几个字,将诗誊抄到考卷上。
  做完这一切,唐慎再抬头,发现已然夕阳西下。此时,已经过了规定可以交卷的时间。有六个考生早就将卷子交了上去,坐在座位上等待。每次要凑够十个人才可以开门放行,前十个交卷的考生是最有排面的,叫做“出头牌”,他们离场时有礼炮奏响,锣鼓欢送。
  唐慎把卷子检查一遍,确认无误,递交给了贾亮生。
  贾亮生看了唐慎一眼,接过他的卷子,放到书案上。他瞄起了唐慎的卷子。他第一个瞄的是唐慎写的试帖诗《赋得骐骥长鸣》。贾亮生双眼一亮,频频点头。接着他再看第二题“君娶于吴”,神色也无太大变化。
  当他再看到第一题“国家将兴必有祯祥”,贾亮生倏地愣住,错愕不已。接着,整个人如遭雷劈,惊愕地不再偷瞄,而是堂而皇之地将考卷拿到自己面前,认认真真地看起了这篇制艺。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