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现在好不容易才有个好官于孝天于监国执掌了朝政,推出了一项又一项的新政,把压在普通老百姓身上的沉重负担一件件的拿去,强力整治官场吏治,抓杀了大批为祸地方的官吏,还惩治了不少在地方为祸的士绅大户,还天下百姓了个朗朗乾坤。
现在当朝的崇祯皇帝,终于也算是个明白人,肯把皇位禅位给当今的监国大人,这对老百姓来说,当然是好事了,监国大人继位登临天下,那么以后就不存在失势之说了,那么以后也就不必担心,他们刚刚享受了没两年的这种太平日子,随时朝不保夕,各种惠及他们的新政,会被重新收回了。
所以许多对此事支持的百姓,闻讯之后立即奔走相告,额手相庆,并且凑钱去买一挂鞭炮,点放起来,高兴的如同过年一般。
这就造成了民间的两极分化,民间处于社会高层的人士,对于此事大多数持反对的态度,认为当今圣上禅位给于孝天,肯定是受其所迫,不得不禅位给他,于孝天这是在公开谋权篡位,谋取大明天下,乃是大大的奸臣,奸佞中的奸佞,应该天下人共讨之,人人得而诛之才对。
而另一部分人则属于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却持着对此支持的态度,觉得这是对他们来说好的不能再好的好事,这天下有德者居之,现如今的监国大人正是这种有德者,他给天下百姓带来了无数福祉,当有登临天下的德行,自然万心归一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至于朝中官员们对于这件事的反应,就比较为妙了,虽然现如今朝廷官员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还算是以前留下任事的官吏,对于于孝天如此玩弄朝权于股上暗地里大为不满,但是却不敢当着外人的面说出来,充其量躲在被窝里面发一发牢骚。
现如今久未露面的崇祯帝突然间下诏,昭告天下要禅位给于孝天,这就代表着大明时代的终结,对于他们来说算不上利好的事情,于孝天的脾性他们现在都领教过了,做事刚愎自用,从来不讲情面,一意孤行,靠着武力强行推行他提出的各种新政,完全不顾及官员们以及各种既得利益集团的感受,奉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强力手腕,让他登基称皇,那么以后在他手下办事,恐怕日子就更难过了。
但是这丝毫不妨碍这些官员们闻讯之后,立即文武百官一起跑去找于孝天劝进,一个个表现的都无比的热忱,力劝于孝天接受当今崇祯帝的禅位,并且有人还洋洋洒洒的写了文章,引经据典的称这件事乃是顺应天下的好事,阿谀奉承的嘴脸昭然若揭。
于孝天回京之后,很委婉的婉拒了一番,然后装作在百官劝进之前,不得不顺应民心,最终答应了下来,如此惺惺作态,连他自己都觉得想要干呕一下。
于孝天暗自腹诽,这事儿明摆着就是他一手操纵,现如今还要装成一副无辜的样子,惺惺作态的表示不能接受,这样做人也太有点失败了,其实老子早就想要当这个皇帝了。
之所以老子要当皇帝,倒不是老子很在乎这个皇帝,而是只有当了皇帝之后,才能办事更理所当然一些,完全不必像现在这样,名不正言不顺的把持着朝政,做事总是别别扭扭的。
当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很清楚那些被他得罪到死的以前的既得伊利集团,虽然目前在他的强力压制之下,一个个偃旗息鼓暂时没有再蹦出来与它正面为敌,但是他很清楚这些家伙所拥有的能量之大。
现在他把持着朝政,掌握着天下最精锐的兵马,拥有着强大的军事后盾,但是以后呢?特别是他百年之后怎么办?他这一带可以掌控朝政,但是可以保证下一代还掌控着朝政吗?
到时候一旦他有朝一日驾鹤西去,找阎王爷报到下棋去了,那么会不会在他死后,他现在做的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那些以前的既得利益集团,肯定要做出反扑,一旦要是让这帮家伙重掌大权的话,那么他于孝天的子孙后代,恐怕就要受到最恐怖的清洗。
所以就算是为了他的子孙后代,这天下他也要拿在自己手里面,哪怕是他以后实行民主虚君制度,这要给后世子孙们留下一笔遗产,他倒不想让后世子孙都永远像以前朱家的后裔们那样,躺在祖上的功劳簿上,作威作福,奴役天下百姓,去充当社会蛀虫。
他的子孙除了继承皇位之外,每个人必须要作为一个平民,去自己给自己讨生活,而不能躺在他这个老子的功劳簿上,以后永远享受下去,那样的话他们可以享受一时,但是却迟早也会导致严重的社会矛盾,有朝一日遭到新来者的清洗,到那时候他的后世子孙后代,恐怕就没机会像现在的朱家子孙们,受到他如此温和的对待了。
虽然他强行从这些皇亲国戚手中,夺走了他们很多既得利益,但是起码他没有祭出屠刀,将他们斩尽杀绝,而是留给了他们可以体面活下去的权力。
但是一旦要是让这帮原来的既得利益者们复辟的话,那么他于孝天的子孙后代恐怕就当真要遭了秧了,到时候他留下的这些根苗,能不能存于世间,恐怕都是未知数。
这也是于孝天之所以要逼迫崇祯退位,禅位给他的一个原因之一,总而言之这大明天下,他是要定了。
虽然他很清楚这么做,未来数年之中,肯定还会招致天下各处起一些乱子,很多大明旧臣或者是受到了他当政影响到了利益的家伙们肯定不肯甘心坐以待毙,会搞出很多幺蛾子,想方设法的打着光复大明的伪旗号,来造他的反。
但是只要他能继续掌控这个天下,那么就不怕这些人跳将出来,总而言之为了推行他的政策,实现他的理想,这些人什么时候跳出来,他就什么时候拍死他们,任何人都无法阻挡他带着中华民族走向称霸世界的脚步,这是他来到这个时代,所能带给华夏子孙的最大的福祉,绝不容心慈手软或者面子的问题,就阻碍了他的理想的实现。
于是就这么在京师之中,随后君臣之间上演了一场禅位于婉拒,接着继续禅位,继续婉拒的闹剧之后,于孝天终于最终答应了下来,把继位登基的时间,改在了正月二十,这样做也不算太仓促。
既然于孝天接受了崇祯的禅位,那么就要另立国号,还有改元的问题,于孝天力排众议,最终确定改国号为中。
于孝天认为,中字有和四方之意,同时也代表了中国历朝历代,特指了中华民族,所以改国号为中,也就正了中国的国名,以后华夏便可以名正言顺的称之为大中,开创一个以中国为天地之间最强的历史。
所以于孝天最终确定改国号为中,而改元嘛,就采纳了现在已经位列朝班之中,在吏部当礼部侍郎的林易阳的意见,以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这句话之中的承天二字,改元承天,从崇祯十六年起,于孝天继位,便改元为承天元年。
至于对于退位让贤的崇祯帝,于孝天和众臣商议之后,决定册封崇祯为王,继续以他登基称帝之前的信王为他的封号,退位之后,信王将移出京师,迁往福建的泉州,在那里为崇祯另建一座王府,由大中朝廷为其奉养终身,其膝下之子,也可以世袭罔替,承接他的王位。
(抱歉了弟兄们,昨天又犯了个低级错误,家里面有事,急着更新,结果把章节更新错了,今天补上,以后注意,自己先打自己一个嘴巴!我说今天一醉人兄弟怎么会赏我了个二百五呢!汗!)
第一百二十八章 决不食言
但是后来于孝天忙于各种事务,就再没有见过这个少年,没想到他现在居然成长为了于家军的一个军官,并且今天在这个情况下,舍命救了他于孝天。
这真真是天理循环因果报应呀!当年他极力寻求治疗疟疾的方法,救活了这个少年,种下了一个因,现在结出了这么一个果。
于孝天点点头笑了起来,拍了拍于德成的肩膀,笑道:“我想起来了!你就是当年的那个小家伙!很好!你安心养伤,伤愈之后来见我,我会另有重谢!来人,速速将他送下去尽全力救治,我要他活下去!必须要活下去!”
近卫们立即接令,迅速的有人取来了一个床板,把于德成简单包扎了一下伤口抬上了门板,飞快的赶往了城中军队的专属医院。
至于被炸死的那个刺客还有几个被活捉的刺客,则立即被清理了下去,活着的刺客铁定是要接受一番地狱式的拷问,直至查明他们背后的指使者为止,想要再活下去,肯定是不可能了。
可以预知,这件谋刺时间发生之后,又将是一场腥风血雨,不知道要牵扯出多少人来,最终会人头落地,也不知道这一次又会有多少大户,被牵扯进来,最终满门抄斩,财产抄没充公,对于这些试图谋刺于他的敌人,于孝天是绝不会轻易留手的。
虽然这个插曲有些大煞风景,但是于孝天却并未受到多大的影响,这些年来,谋刺他的事件可以说是多了去了,可以说几乎每个月都有发生,甚至最频繁的时候,一个月能查出几起对于孝天谋刺的事件。
这些意图谋刺于孝天的人背后往往都代表了某一个势力或者是某一群既得利益者,其中既有被罢免的官吏主使,也有以前的盐枭主使,更有一些是皇亲国戚,权贵勋戚以及地方士绅主使,总之这些人之中,绝大部分人都属于原来大明的既得利益者或者既得利益集团。
于孝天的出现,导致了他们丧失了被他们垄断或者控制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既得利益,如何不让这些人恼羞成怒?所以自从于孝天掌权之后,像这样对于孝天的谋刺事件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至于刺杀手段就更是花样翻新,近身谋刺的有之,使用弓弩的有之,投毒的有之,试图用女色勾引的也有之,甚至出现过一次使用狼牙步-枪远程狙杀的也有过,还有在于孝天必经之路上放置大量火药,试图把于孝天炸死的也有之,但是像今天这样,使用手-榴-弹想把于孝天炸死的倒是还第一次。
甚至于为此于孝天还受过伤,去年的时候,一个刺客暗杀了一个于家军的巡逻士兵,抢得了一支狼牙步-枪和配套的弹药,在于孝天到中书省议事的途中,趴在一个屋顶上试图狙杀于孝天。
于孝天当时被集中了腰部,被腰间携带的钢刀挡了一下,未能要了于孝天的命,但是让于孝天受了一些轻伤,为此当时为了抓这个刺客,京师闭门大索三日,最终才抓住了这个刺客,事后揪出了刺客背后的一大帮人,当时受此牵连,被杀的人数达到了上千人之多。
这些年来,单是查获的谋刺于孝天的事件,就多达数十起之多,但是于孝天似乎蒙天照顾,却始终没有大碍,每次都能安然躲过,充其量受一点小伤。
但是这么多的谋刺事件,把近卫们给紧张的够呛,刘旺这个大舅哥更是紧张的要死,天天都为了于孝天的安全担心不已,生怕稍有疏漏,于孝天便会受到伤害,到时候他没法向所有人交代。
为此他专门找了几十个对于孝天极其忠诚的近卫,日夜守护在于孝天身边,随时准备给于孝天充当肉盾,还给于孝天想尽办法弄了一身用细钢丝精心编织出来的护身软甲,经过测试可以有效的阻挡箭支或者是刀刺,死乞白赖的逼着于孝天出门的时候,必须要贴身穿在身上。
于孝天现在自己都有点麻木了,对于这些谋刺他的行为,早已习以为常,以至于现在遇上这种事,连震怒和紧张的情绪都懒得升起,反正事后肯定会有刘旺亲自督查,把案子查一个水落石出,到时候他只要点点头,自然会有大批人头落下。
这样倒是也好,于孝天把自己当成了个香饵,引得了不少敌人对他出手,这么一来,还真就揪出了大批试图对他不利的敌人,将其连根拔起,剪除掉了不少跟他为敌的家伙。
甚至于有时候于孝天还亲自暗中授意办案的人员,把矛头指向一些跟他故意为敌的家伙,生生把屎盆子扣到这些政敌脑袋上,然后将其诛除,现在通过查办谋刺他的事件,几乎每次都可以拔起一大批他的政敌,然后将其彻底诛除。
于孝天也不是那种非常喜欢滥杀的人,往往只诛杀一些主要案犯,并不多使用满门抄斩的办法,但是对于这些富得流油的家伙们,他更多的是采用抄家的办法,将其家产抄一个底掉,财产全部充公,为此倒是着实年年能发些小财,快成了于孝天一个生财之道了。
在经过这次谋刺事件之后,入宫的仪仗队伍变得更加紧张了起来,沿途增加了防御力量,在高处也布置了一批狙击手,严密监控所经途中的那些聚集在路边的人员。
但是接下来的路上,却没有再出什么意外,一直快到午门的时候,又一次谋刺事件发生,几个刺客侯在距离午门很近的地方,突然间取出了蘸了剧毒的小型强弩,对着于孝天的御辇发射,但是这样的手段,在几十个近卫死士的维护之下,根本无法伤及于孝天,倒是两个近卫为于孝天挡箭,受了伤,很快毒发,被送下去抢救。
几个刺客当场有两个人被直接击杀,另外四个也被当场击伤拿下,迅速的拖了下去。
短短一个时辰不到,连续发生两次对于孝天的谋刺事件,可以想象于孝天这一次逼迫崇祯禅位于他,已经招致了多少人的震怒,宁可铤而走险,也要阻止于孝天登基称帝。
于孝天这个时候心情终于变得恶劣了起来,心中暗骂老子天天累得跟狗一般,为了这泱泱中华殚精竭虑,可是有一帮混账东西,抱残守缺,或者是为了他们的各人抑或是集团的利益,天天琢磨着要老子的命,难道老子不发火当老子是病猫不成?
既然你们这帮混帐不知好歹,那么老子也不介意登基之后,把你们这帮王八蛋给清理清理,老子要做变革者,但是绝对不会像历史上那些改革者那样,最后落得一个凄惨的下场,任何想要阻挡老子前进的人,都是民族罪人,杀掉一些又有什么了不起的,就算是后世之人说老子是个暴君又能如何?
有了这个念头之后,在于孝天登基之后的三年之中,整个大中天下,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清洗行动,几万颗人头落地,数千户大户就此彻底被于孝天收拾掉,着实震慑住了一大批试图反中复明的所谓的义士,这才使得于孝天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得到了一丝安宁,渐渐的止住了这种试图谋刺于他的势头。
整个禅位的仪式规模相当宏大,而且被搞得非常庄严,各种礼仪轮番上阵,把于孝天折腾的是筋疲力尽。
宣布退位的崇祯这一天脸色非常不好,想必提前起码多日都没有休息好,于孝天入宫接受禅位的时候,崇祯早早的已经换掉了他的龙袍,换上了一身红色的衣袍,在太和殿大殿门外等候于孝天的到来。
另外还有数百名文武百官,入宫在太和殿外的广场上观礼,崇祯这三年多来,第一次重新见到了这么多文武百官入朝的景象,但是举目望去,却已经物是人非,早已没有几个他认识的大臣了,整个朝中的文武百官,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基本上被于孝天更换了一遍,再也找不到几个曾经的旧臣,出现在宫中。
崇祯不由得心中发苦,大明数百年基业,到了今日,却终绝于他的手中,整个朱家的天下,在这一天也算是彻底易手,交到了于孝天的手中。
于孝天入宫之后,在太和殿举行了受让的仪式,崇祯手捧着传国玉玺,亲自将其交到了于孝天手中,并且对于孝天施了大礼,算是彻底交出了皇权。
于孝天上前搀住了崇祯,低声对崇祯说道:“今日信王能晓之大义,禅位于朕,此乃是天下人之幸,也乃是我华夏民族之幸!
此功可比日月,信王肯定可以青史留名!后世之人肯定会为今日信王的大义之举大书一笔!
于某答应过信王你,就绝不会食言,信王尽可放心前往泉州定居,只要于某在,便无人敢动你和你的家人半根汗毛!于某说到做到!
至于诸位王子的未来,如果信王愿意让他们回归平民的生活,于某可以另行安排,只要信王守诺,那么一切都按照之前的约定,于某愿意做一个信人!不会让信王失望!”
(昨天我对前面所有章节进行了一次统一的审查,发现个别章节有更新错误或者是漏更的情况,所以对以前的章节进行了一次整理补充,调整了一些章节次序,在此对弟兄们再次说声抱歉!)
第一百二十九章 励精图治
这也算是于孝天给予崇祯最后的承诺,崇祯不过现在已经改回了信王,听罢之后心中苦涩,但是也长长的松了一口气,他很清楚当权者的心态,像他这样的人的存在,无疑始终都是于孝天的一块心病,换做是他的话,也肯定不会留下自己的性命。
所以这些天来,他一直在暗中担心,于孝天会食言自肥,当他禅位之后,留他一年半载的之后,找个由头将他举家处死,最终害死他们全家老少,对外随便说一下病逝或者其他的原因,到时候也没有人能怎么样。
但是听了于孝天今天低声的保证之后,他不知道为何,却还是相信了于孝天的话,心中变得安定了下来。
自见过于孝天第一面之后,这几年来,他也渐渐的了解了于孝天的为人,于孝天绝对称不上是心慈手软之人,对于那些敢于跟他对着干的人,他可谓是心狠手辣,这些年来死在他手中的敌人,没有十万起码几万人应该是有的。
但是同时他也知道,于孝天是个守诺之人,一般情况下只要他答应的事情,就绝少食言自肥,这一点就连他的敌人,也不得不承认,现在于孝天屡次向他保证,只要他禅位之后,安分守己,便不会为难与他,那么崇祯就相信于孝天不是在故意骗他。
如果换成是几年前于孝天入京之时,逼迫他禅位,把大明天下交给他于孝天来坐的话,那么以崇祯的性格,当时绝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就算是全家殉死,也绝不会答应于孝天的要求。
但是几年下来之后,崇祯的性格已经逐渐的在这种圈禁一般的生活之中被渐渐的磨平,再也没有了当年的那种锐气,现如今他早已经对重振大明这件事不抱任何幻想了,天天陪伴着妻儿,使得他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他开始害怕失去这些他最后所拥有的亲情,更多的开始为他们的未来考虑。
既然大明已经名存实亡了,他继续留在这里当这种傀儡皇帝,也没有什么意思了,与其这样,还不如彻底撒手,把大明终结,把天下彻底名正言顺的交给于孝天来坐,他只求能保住几个儿女的性命,除此之外再也不做他想。
既然现如今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了,继续留恋这座宫城和这个皇位,还有什么意义,现如今他已经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了,虽然他明知到了泉州之后,依旧只能被限制在王府之中,继续做笼中之鸟,但是只要能保住他的那些子女,总比现在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要强吧。
于孝天还私下里和他达成了一个协议,那就是如果崇祯愿意,那么于孝天可以给他的这几个儿子一个机会,让他们改头换面,隐匿身份,在未来局势稳定之后,可以还他们一个自由,给他们一个重归外面世界的机会,甚至于可以让他们在世上建功立业一番。
但是前提是他们要遵守诺言,永不向外人透露他们的身份,否则的话一切都将成为空谈,就算是不杀他们,那么他们也只能重归笼中,永远无法再获自由。
这对于一个过气的废帝家的人来说,已经算是特别的法外开恩了,崇祯也知道于孝天能答应他这些条件,已经算是极为难能可贵了,至于更多的东西,他已经不敢奢望了。
随着禅让大典的结束,崇祯退位正式把皇位让位给了于孝天,于孝天改国号大中,改元承天,也彻底宣告了大明统治的结束,也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整个中国也正式进入到了一个新纪元之中。
虽然还有不少人并不赞成于孝天登基称帝,一天两次行刺于孝天,试图阻挡于孝天登基称帝,但是还是没有能挡住历史巨轮朝着前方行进,在于孝天的驾驭之下,中国开始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于孝天一经上位,除了维持各地稳定,祭出了对那些反对者的屠刀,捕杀了一大批试图想要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敌,并且连续扑灭了各地数十起试图公开武装对抗他的武装谋叛行动,用了半年的时间将局势稳定了下来,仅剩下各地一些敌对势力无奈之下转入了地下活动,但是也已经是翻不起多大的浪花了。
而且于孝天坚持对这些试图反抗他的统治,意图光复大明的势力,下旨始终采取高压政策,绝不枉纵,牵连到了前朝不少权贵勋戚,把这些地方势力逐步的清除掉,渐渐的稳定下来了他对国家的统治权。
于孝天登基称帝之后,先是立即取缔了南京陪都的地位,将原来南京那一套官府机构,全部撤销,原来的官员择优录用,改调其它地方任事,另外对于其中大部分混吃等死的一帮官员,则请他们各自回家,别占着茅坑不拉屎,一下子就裁撤掉了不少官员,剩下了不少开销。
而原来的南直隶,一分为二,重新设立两个省,一个安徽一个江苏,在刚刚平定的关外辽东,设立两个省,一个吉林省一个辽宁省,至于后世的黑龙江省,暂时因为那边天寒地冻,人口稀少,暂时归在辽宁省之下管理。
另外他下旨,派出一支三万人的部队,由孟飞率领开入到蒙古草原之中,进驻到前些年毁于战火的归化城一带,重新筑城,将原来的归化城扩建,成为一座大型的城池,由大中军驻守,并且派出官员,在这里对整个蒙古诸部行使管理,以后蒙古诸部的区域,将会设立蒙古行省,省府就设在归化城。
对于蒙古一带的管辖问题,于孝天决定一步步的来,下一步他准备大批朝蒙古一带移民,开荒种地,逐步的增加关外蒙古一带的汉人数量,然后逐步建立起蒙古行省,并且逐步建起更多的城池,通过这些城池,以点带面,逐步的全面控制住蒙古诸部,最终完成将其彻底控制。
至于蒙古诸部高兴不高兴,愿意不愿意,这就不是他管的事情了,现在他手头兵强马壮,谁不听话对不起,先断你们的互市权,接着召集蒙古各部随军助战,将其讨灭,这会儿大中的军力极为旺盛,当然不容他们翻起多大的浪花。
另外对于皇宫之中,于孝天下旨禁止继续阉割的制度,停止增招太监,原来的太监进行分流安置,将其逐步迁出京师回乡安置养老,仅留下了极少量的太监在宫中留用,至于原来大明皇宫之中的宫女,也尽数遣散回乡安置,将他原来在福建那边府中一批丫鬟调入宫中。
这么一来,整个皇宫仅剩下了不足百人的太监宫女,远远低于前朝宫中太监宫女的数量,使得皇宫里面顿时变得清清冷冷了下来,这么多宫殿根本就用不完,于孝天于是下旨将大部分空闲的宫殿全部都封存起来,包括各种以前宫中的物品也封存到了宫殿之中,没有他的旨意,不得启封。
他仅留下了少量的宫殿,供他和家人以及那些宫女太监居住,并且让宫女们在宫中服务到二十岁之后,便可以离开宫中寻找一个婆家嫁出去,至于那些留下的太监,以后等他们老了之后,另行进行妥善安置,彻底终绝中国历史上畸形的太监制度,而且现在留用的太监,也不再干涉任何政务,违旨者严惩不贷。
接着就在奉天元年秋天的时候,于孝天又干了一件让天下读书人瞠目的事情,就是他力主改革在中国已经推行了上千年的科举制度。
在经过和官员们之间反复的争论以及博弈之后,于孝天推出了新的科举制度,虽然继续保留科举制度,但是在原来科举制度上,大副削减了八股文在科举考试之中所占的比重,同时对于诗词歌赋等方面的考核也不再给予很高的重视。
但是在原来科举考试之中,增设了一些全新的科目,其中对于策问之中经义方面的学问也进行了大副削减,不再以经义作为策问的主题,而是大副提高了策问之中关于政事方面的学问,以此为策问的主题。
而策问主要涵盖了经济、民生、吏治、行政、管理、农业、水利等方面的问题,另外增加了工商业方面的一些问题,提出各种问题,让应试的生员对这些实政方面的各种问题,提出他们的见解以及他们的对策,更多的考核学子们对于实务方面的能力,而不再过度关注他们对于墨义、贴经、经义、诗赋等方面的造诣,写的一手好文章,以后就不见得能获得好成绩,但是如果在时论和实务方面,有交好的表现的话,以后将会在科举之中获得交好的成绩。
这就倒逼着以后的读书人,不得不放弃以前读死书,死记烂背的那种做学问的方式,而是逼迫着他们必须睁开眼,多关注各种实务方面的学问,关注更多有关民生、经济、工商业等方面的学问,更重视为官的实际工作能力。
另外在策问之外,还增加了数算方面的考核,想要当官可以,但是在数学方面,就必须也要有所造诣才行,就算是不要求太高,起码的一些有关数算方面的学问,是必须要学的东西。
现在当朝的崇祯皇帝,终于也算是个明白人,肯把皇位禅位给当今的监国大人,这对老百姓来说,当然是好事了,监国大人继位登临天下,那么以后就不存在失势之说了,那么以后也就不必担心,他们刚刚享受了没两年的这种太平日子,随时朝不保夕,各种惠及他们的新政,会被重新收回了。
所以许多对此事支持的百姓,闻讯之后立即奔走相告,额手相庆,并且凑钱去买一挂鞭炮,点放起来,高兴的如同过年一般。
这就造成了民间的两极分化,民间处于社会高层的人士,对于此事大多数持反对的态度,认为当今圣上禅位给于孝天,肯定是受其所迫,不得不禅位给他,于孝天这是在公开谋权篡位,谋取大明天下,乃是大大的奸臣,奸佞中的奸佞,应该天下人共讨之,人人得而诛之才对。
而另一部分人则属于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却持着对此支持的态度,觉得这是对他们来说好的不能再好的好事,这天下有德者居之,现如今的监国大人正是这种有德者,他给天下百姓带来了无数福祉,当有登临天下的德行,自然万心归一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至于朝中官员们对于这件事的反应,就比较为妙了,虽然现如今朝廷官员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还算是以前留下任事的官吏,对于于孝天如此玩弄朝权于股上暗地里大为不满,但是却不敢当着外人的面说出来,充其量躲在被窝里面发一发牢骚。
现如今久未露面的崇祯帝突然间下诏,昭告天下要禅位给于孝天,这就代表着大明时代的终结,对于他们来说算不上利好的事情,于孝天的脾性他们现在都领教过了,做事刚愎自用,从来不讲情面,一意孤行,靠着武力强行推行他提出的各种新政,完全不顾及官员们以及各种既得利益集团的感受,奉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强力手腕,让他登基称皇,那么以后在他手下办事,恐怕日子就更难过了。
但是这丝毫不妨碍这些官员们闻讯之后,立即文武百官一起跑去找于孝天劝进,一个个表现的都无比的热忱,力劝于孝天接受当今崇祯帝的禅位,并且有人还洋洋洒洒的写了文章,引经据典的称这件事乃是顺应天下的好事,阿谀奉承的嘴脸昭然若揭。
于孝天回京之后,很委婉的婉拒了一番,然后装作在百官劝进之前,不得不顺应民心,最终答应了下来,如此惺惺作态,连他自己都觉得想要干呕一下。
于孝天暗自腹诽,这事儿明摆着就是他一手操纵,现如今还要装成一副无辜的样子,惺惺作态的表示不能接受,这样做人也太有点失败了,其实老子早就想要当这个皇帝了。
之所以老子要当皇帝,倒不是老子很在乎这个皇帝,而是只有当了皇帝之后,才能办事更理所当然一些,完全不必像现在这样,名不正言不顺的把持着朝政,做事总是别别扭扭的。
当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很清楚那些被他得罪到死的以前的既得伊利集团,虽然目前在他的强力压制之下,一个个偃旗息鼓暂时没有再蹦出来与它正面为敌,但是他很清楚这些家伙所拥有的能量之大。
现在他把持着朝政,掌握着天下最精锐的兵马,拥有着强大的军事后盾,但是以后呢?特别是他百年之后怎么办?他这一带可以掌控朝政,但是可以保证下一代还掌控着朝政吗?
到时候一旦他有朝一日驾鹤西去,找阎王爷报到下棋去了,那么会不会在他死后,他现在做的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那些以前的既得利益集团,肯定要做出反扑,一旦要是让这帮家伙重掌大权的话,那么他于孝天的子孙后代,恐怕就要受到最恐怖的清洗。
所以就算是为了他的子孙后代,这天下他也要拿在自己手里面,哪怕是他以后实行民主虚君制度,这要给后世子孙们留下一笔遗产,他倒不想让后世子孙都永远像以前朱家的后裔们那样,躺在祖上的功劳簿上,作威作福,奴役天下百姓,去充当社会蛀虫。
他的子孙除了继承皇位之外,每个人必须要作为一个平民,去自己给自己讨生活,而不能躺在他这个老子的功劳簿上,以后永远享受下去,那样的话他们可以享受一时,但是却迟早也会导致严重的社会矛盾,有朝一日遭到新来者的清洗,到那时候他的后世子孙后代,恐怕就没机会像现在的朱家子孙们,受到他如此温和的对待了。
虽然他强行从这些皇亲国戚手中,夺走了他们很多既得利益,但是起码他没有祭出屠刀,将他们斩尽杀绝,而是留给了他们可以体面活下去的权力。
但是一旦要是让这帮原来的既得利益者们复辟的话,那么他于孝天的子孙后代恐怕就当真要遭了秧了,到时候他留下的这些根苗,能不能存于世间,恐怕都是未知数。
这也是于孝天之所以要逼迫崇祯退位,禅位给他的一个原因之一,总而言之这大明天下,他是要定了。
虽然他很清楚这么做,未来数年之中,肯定还会招致天下各处起一些乱子,很多大明旧臣或者是受到了他当政影响到了利益的家伙们肯定不肯甘心坐以待毙,会搞出很多幺蛾子,想方设法的打着光复大明的伪旗号,来造他的反。
但是只要他能继续掌控这个天下,那么就不怕这些人跳将出来,总而言之为了推行他的政策,实现他的理想,这些人什么时候跳出来,他就什么时候拍死他们,任何人都无法阻挡他带着中华民族走向称霸世界的脚步,这是他来到这个时代,所能带给华夏子孙的最大的福祉,绝不容心慈手软或者面子的问题,就阻碍了他的理想的实现。
于是就这么在京师之中,随后君臣之间上演了一场禅位于婉拒,接着继续禅位,继续婉拒的闹剧之后,于孝天终于最终答应了下来,把继位登基的时间,改在了正月二十,这样做也不算太仓促。
既然于孝天接受了崇祯的禅位,那么就要另立国号,还有改元的问题,于孝天力排众议,最终确定改国号为中。
于孝天认为,中字有和四方之意,同时也代表了中国历朝历代,特指了中华民族,所以改国号为中,也就正了中国的国名,以后华夏便可以名正言顺的称之为大中,开创一个以中国为天地之间最强的历史。
所以于孝天最终确定改国号为中,而改元嘛,就采纳了现在已经位列朝班之中,在吏部当礼部侍郎的林易阳的意见,以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这句话之中的承天二字,改元承天,从崇祯十六年起,于孝天继位,便改元为承天元年。
至于对于退位让贤的崇祯帝,于孝天和众臣商议之后,决定册封崇祯为王,继续以他登基称帝之前的信王为他的封号,退位之后,信王将移出京师,迁往福建的泉州,在那里为崇祯另建一座王府,由大中朝廷为其奉养终身,其膝下之子,也可以世袭罔替,承接他的王位。
(抱歉了弟兄们,昨天又犯了个低级错误,家里面有事,急着更新,结果把章节更新错了,今天补上,以后注意,自己先打自己一个嘴巴!我说今天一醉人兄弟怎么会赏我了个二百五呢!汗!)
第一百二十八章 决不食言
但是后来于孝天忙于各种事务,就再没有见过这个少年,没想到他现在居然成长为了于家军的一个军官,并且今天在这个情况下,舍命救了他于孝天。
这真真是天理循环因果报应呀!当年他极力寻求治疗疟疾的方法,救活了这个少年,种下了一个因,现在结出了这么一个果。
于孝天点点头笑了起来,拍了拍于德成的肩膀,笑道:“我想起来了!你就是当年的那个小家伙!很好!你安心养伤,伤愈之后来见我,我会另有重谢!来人,速速将他送下去尽全力救治,我要他活下去!必须要活下去!”
近卫们立即接令,迅速的有人取来了一个床板,把于德成简单包扎了一下伤口抬上了门板,飞快的赶往了城中军队的专属医院。
至于被炸死的那个刺客还有几个被活捉的刺客,则立即被清理了下去,活着的刺客铁定是要接受一番地狱式的拷问,直至查明他们背后的指使者为止,想要再活下去,肯定是不可能了。
可以预知,这件谋刺时间发生之后,又将是一场腥风血雨,不知道要牵扯出多少人来,最终会人头落地,也不知道这一次又会有多少大户,被牵扯进来,最终满门抄斩,财产抄没充公,对于这些试图谋刺于他的敌人,于孝天是绝不会轻易留手的。
虽然这个插曲有些大煞风景,但是于孝天却并未受到多大的影响,这些年来,谋刺他的事件可以说是多了去了,可以说几乎每个月都有发生,甚至最频繁的时候,一个月能查出几起对于孝天谋刺的事件。
这些意图谋刺于孝天的人背后往往都代表了某一个势力或者是某一群既得利益者,其中既有被罢免的官吏主使,也有以前的盐枭主使,更有一些是皇亲国戚,权贵勋戚以及地方士绅主使,总之这些人之中,绝大部分人都属于原来大明的既得利益者或者既得利益集团。
于孝天的出现,导致了他们丧失了被他们垄断或者控制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既得利益,如何不让这些人恼羞成怒?所以自从于孝天掌权之后,像这样对于孝天的谋刺事件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至于刺杀手段就更是花样翻新,近身谋刺的有之,使用弓弩的有之,投毒的有之,试图用女色勾引的也有之,甚至出现过一次使用狼牙步-枪远程狙杀的也有过,还有在于孝天必经之路上放置大量火药,试图把于孝天炸死的也有之,但是像今天这样,使用手-榴-弹想把于孝天炸死的倒是还第一次。
甚至于为此于孝天还受过伤,去年的时候,一个刺客暗杀了一个于家军的巡逻士兵,抢得了一支狼牙步-枪和配套的弹药,在于孝天到中书省议事的途中,趴在一个屋顶上试图狙杀于孝天。
于孝天当时被集中了腰部,被腰间携带的钢刀挡了一下,未能要了于孝天的命,但是让于孝天受了一些轻伤,为此当时为了抓这个刺客,京师闭门大索三日,最终才抓住了这个刺客,事后揪出了刺客背后的一大帮人,当时受此牵连,被杀的人数达到了上千人之多。
这些年来,单是查获的谋刺于孝天的事件,就多达数十起之多,但是于孝天似乎蒙天照顾,却始终没有大碍,每次都能安然躲过,充其量受一点小伤。
但是这么多的谋刺事件,把近卫们给紧张的够呛,刘旺这个大舅哥更是紧张的要死,天天都为了于孝天的安全担心不已,生怕稍有疏漏,于孝天便会受到伤害,到时候他没法向所有人交代。
为此他专门找了几十个对于孝天极其忠诚的近卫,日夜守护在于孝天身边,随时准备给于孝天充当肉盾,还给于孝天想尽办法弄了一身用细钢丝精心编织出来的护身软甲,经过测试可以有效的阻挡箭支或者是刀刺,死乞白赖的逼着于孝天出门的时候,必须要贴身穿在身上。
于孝天现在自己都有点麻木了,对于这些谋刺他的行为,早已习以为常,以至于现在遇上这种事,连震怒和紧张的情绪都懒得升起,反正事后肯定会有刘旺亲自督查,把案子查一个水落石出,到时候他只要点点头,自然会有大批人头落下。
这样倒是也好,于孝天把自己当成了个香饵,引得了不少敌人对他出手,这么一来,还真就揪出了大批试图对他不利的敌人,将其连根拔起,剪除掉了不少跟他为敌的家伙。
甚至于有时候于孝天还亲自暗中授意办案的人员,把矛头指向一些跟他故意为敌的家伙,生生把屎盆子扣到这些政敌脑袋上,然后将其诛除,现在通过查办谋刺他的事件,几乎每次都可以拔起一大批他的政敌,然后将其彻底诛除。
于孝天也不是那种非常喜欢滥杀的人,往往只诛杀一些主要案犯,并不多使用满门抄斩的办法,但是对于这些富得流油的家伙们,他更多的是采用抄家的办法,将其家产抄一个底掉,财产全部充公,为此倒是着实年年能发些小财,快成了于孝天一个生财之道了。
在经过这次谋刺事件之后,入宫的仪仗队伍变得更加紧张了起来,沿途增加了防御力量,在高处也布置了一批狙击手,严密监控所经途中的那些聚集在路边的人员。
但是接下来的路上,却没有再出什么意外,一直快到午门的时候,又一次谋刺事件发生,几个刺客侯在距离午门很近的地方,突然间取出了蘸了剧毒的小型强弩,对着于孝天的御辇发射,但是这样的手段,在几十个近卫死士的维护之下,根本无法伤及于孝天,倒是两个近卫为于孝天挡箭,受了伤,很快毒发,被送下去抢救。
几个刺客当场有两个人被直接击杀,另外四个也被当场击伤拿下,迅速的拖了下去。
短短一个时辰不到,连续发生两次对于孝天的谋刺事件,可以想象于孝天这一次逼迫崇祯禅位于他,已经招致了多少人的震怒,宁可铤而走险,也要阻止于孝天登基称帝。
于孝天这个时候心情终于变得恶劣了起来,心中暗骂老子天天累得跟狗一般,为了这泱泱中华殚精竭虑,可是有一帮混账东西,抱残守缺,或者是为了他们的各人抑或是集团的利益,天天琢磨着要老子的命,难道老子不发火当老子是病猫不成?
既然你们这帮混帐不知好歹,那么老子也不介意登基之后,把你们这帮王八蛋给清理清理,老子要做变革者,但是绝对不会像历史上那些改革者那样,最后落得一个凄惨的下场,任何想要阻挡老子前进的人,都是民族罪人,杀掉一些又有什么了不起的,就算是后世之人说老子是个暴君又能如何?
有了这个念头之后,在于孝天登基之后的三年之中,整个大中天下,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清洗行动,几万颗人头落地,数千户大户就此彻底被于孝天收拾掉,着实震慑住了一大批试图反中复明的所谓的义士,这才使得于孝天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得到了一丝安宁,渐渐的止住了这种试图谋刺于他的势头。
整个禅位的仪式规模相当宏大,而且被搞得非常庄严,各种礼仪轮番上阵,把于孝天折腾的是筋疲力尽。
宣布退位的崇祯这一天脸色非常不好,想必提前起码多日都没有休息好,于孝天入宫接受禅位的时候,崇祯早早的已经换掉了他的龙袍,换上了一身红色的衣袍,在太和殿大殿门外等候于孝天的到来。
另外还有数百名文武百官,入宫在太和殿外的广场上观礼,崇祯这三年多来,第一次重新见到了这么多文武百官入朝的景象,但是举目望去,却已经物是人非,早已没有几个他认识的大臣了,整个朝中的文武百官,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基本上被于孝天更换了一遍,再也找不到几个曾经的旧臣,出现在宫中。
崇祯不由得心中发苦,大明数百年基业,到了今日,却终绝于他的手中,整个朱家的天下,在这一天也算是彻底易手,交到了于孝天的手中。
于孝天入宫之后,在太和殿举行了受让的仪式,崇祯手捧着传国玉玺,亲自将其交到了于孝天手中,并且对于孝天施了大礼,算是彻底交出了皇权。
于孝天上前搀住了崇祯,低声对崇祯说道:“今日信王能晓之大义,禅位于朕,此乃是天下人之幸,也乃是我华夏民族之幸!
此功可比日月,信王肯定可以青史留名!后世之人肯定会为今日信王的大义之举大书一笔!
于某答应过信王你,就绝不会食言,信王尽可放心前往泉州定居,只要于某在,便无人敢动你和你的家人半根汗毛!于某说到做到!
至于诸位王子的未来,如果信王愿意让他们回归平民的生活,于某可以另行安排,只要信王守诺,那么一切都按照之前的约定,于某愿意做一个信人!不会让信王失望!”
(昨天我对前面所有章节进行了一次统一的审查,发现个别章节有更新错误或者是漏更的情况,所以对以前的章节进行了一次整理补充,调整了一些章节次序,在此对弟兄们再次说声抱歉!)
第一百二十九章 励精图治
这也算是于孝天给予崇祯最后的承诺,崇祯不过现在已经改回了信王,听罢之后心中苦涩,但是也长长的松了一口气,他很清楚当权者的心态,像他这样的人的存在,无疑始终都是于孝天的一块心病,换做是他的话,也肯定不会留下自己的性命。
所以这些天来,他一直在暗中担心,于孝天会食言自肥,当他禅位之后,留他一年半载的之后,找个由头将他举家处死,最终害死他们全家老少,对外随便说一下病逝或者其他的原因,到时候也没有人能怎么样。
但是听了于孝天今天低声的保证之后,他不知道为何,却还是相信了于孝天的话,心中变得安定了下来。
自见过于孝天第一面之后,这几年来,他也渐渐的了解了于孝天的为人,于孝天绝对称不上是心慈手软之人,对于那些敢于跟他对着干的人,他可谓是心狠手辣,这些年来死在他手中的敌人,没有十万起码几万人应该是有的。
但是同时他也知道,于孝天是个守诺之人,一般情况下只要他答应的事情,就绝少食言自肥,这一点就连他的敌人,也不得不承认,现在于孝天屡次向他保证,只要他禅位之后,安分守己,便不会为难与他,那么崇祯就相信于孝天不是在故意骗他。
如果换成是几年前于孝天入京之时,逼迫他禅位,把大明天下交给他于孝天来坐的话,那么以崇祯的性格,当时绝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就算是全家殉死,也绝不会答应于孝天的要求。
但是几年下来之后,崇祯的性格已经逐渐的在这种圈禁一般的生活之中被渐渐的磨平,再也没有了当年的那种锐气,现如今他早已经对重振大明这件事不抱任何幻想了,天天陪伴着妻儿,使得他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他开始害怕失去这些他最后所拥有的亲情,更多的开始为他们的未来考虑。
既然大明已经名存实亡了,他继续留在这里当这种傀儡皇帝,也没有什么意思了,与其这样,还不如彻底撒手,把大明终结,把天下彻底名正言顺的交给于孝天来坐,他只求能保住几个儿女的性命,除此之外再也不做他想。
既然现如今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了,继续留恋这座宫城和这个皇位,还有什么意义,现如今他已经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了,虽然他明知到了泉州之后,依旧只能被限制在王府之中,继续做笼中之鸟,但是只要能保住他的那些子女,总比现在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要强吧。
于孝天还私下里和他达成了一个协议,那就是如果崇祯愿意,那么于孝天可以给他的这几个儿子一个机会,让他们改头换面,隐匿身份,在未来局势稳定之后,可以还他们一个自由,给他们一个重归外面世界的机会,甚至于可以让他们在世上建功立业一番。
但是前提是他们要遵守诺言,永不向外人透露他们的身份,否则的话一切都将成为空谈,就算是不杀他们,那么他们也只能重归笼中,永远无法再获自由。
这对于一个过气的废帝家的人来说,已经算是特别的法外开恩了,崇祯也知道于孝天能答应他这些条件,已经算是极为难能可贵了,至于更多的东西,他已经不敢奢望了。
随着禅让大典的结束,崇祯退位正式把皇位让位给了于孝天,于孝天改国号大中,改元承天,也彻底宣告了大明统治的结束,也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整个中国也正式进入到了一个新纪元之中。
虽然还有不少人并不赞成于孝天登基称帝,一天两次行刺于孝天,试图阻挡于孝天登基称帝,但是还是没有能挡住历史巨轮朝着前方行进,在于孝天的驾驭之下,中国开始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于孝天一经上位,除了维持各地稳定,祭出了对那些反对者的屠刀,捕杀了一大批试图想要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敌,并且连续扑灭了各地数十起试图公开武装对抗他的武装谋叛行动,用了半年的时间将局势稳定了下来,仅剩下各地一些敌对势力无奈之下转入了地下活动,但是也已经是翻不起多大的浪花了。
而且于孝天坚持对这些试图反抗他的统治,意图光复大明的势力,下旨始终采取高压政策,绝不枉纵,牵连到了前朝不少权贵勋戚,把这些地方势力逐步的清除掉,渐渐的稳定下来了他对国家的统治权。
于孝天登基称帝之后,先是立即取缔了南京陪都的地位,将原来南京那一套官府机构,全部撤销,原来的官员择优录用,改调其它地方任事,另外对于其中大部分混吃等死的一帮官员,则请他们各自回家,别占着茅坑不拉屎,一下子就裁撤掉了不少官员,剩下了不少开销。
而原来的南直隶,一分为二,重新设立两个省,一个安徽一个江苏,在刚刚平定的关外辽东,设立两个省,一个吉林省一个辽宁省,至于后世的黑龙江省,暂时因为那边天寒地冻,人口稀少,暂时归在辽宁省之下管理。
另外他下旨,派出一支三万人的部队,由孟飞率领开入到蒙古草原之中,进驻到前些年毁于战火的归化城一带,重新筑城,将原来的归化城扩建,成为一座大型的城池,由大中军驻守,并且派出官员,在这里对整个蒙古诸部行使管理,以后蒙古诸部的区域,将会设立蒙古行省,省府就设在归化城。
对于蒙古一带的管辖问题,于孝天决定一步步的来,下一步他准备大批朝蒙古一带移民,开荒种地,逐步的增加关外蒙古一带的汉人数量,然后逐步建立起蒙古行省,并且逐步建起更多的城池,通过这些城池,以点带面,逐步的全面控制住蒙古诸部,最终完成将其彻底控制。
至于蒙古诸部高兴不高兴,愿意不愿意,这就不是他管的事情了,现在他手头兵强马壮,谁不听话对不起,先断你们的互市权,接着召集蒙古各部随军助战,将其讨灭,这会儿大中的军力极为旺盛,当然不容他们翻起多大的浪花。
另外对于皇宫之中,于孝天下旨禁止继续阉割的制度,停止增招太监,原来的太监进行分流安置,将其逐步迁出京师回乡安置养老,仅留下了极少量的太监在宫中留用,至于原来大明皇宫之中的宫女,也尽数遣散回乡安置,将他原来在福建那边府中一批丫鬟调入宫中。
这么一来,整个皇宫仅剩下了不足百人的太监宫女,远远低于前朝宫中太监宫女的数量,使得皇宫里面顿时变得清清冷冷了下来,这么多宫殿根本就用不完,于孝天于是下旨将大部分空闲的宫殿全部都封存起来,包括各种以前宫中的物品也封存到了宫殿之中,没有他的旨意,不得启封。
他仅留下了少量的宫殿,供他和家人以及那些宫女太监居住,并且让宫女们在宫中服务到二十岁之后,便可以离开宫中寻找一个婆家嫁出去,至于那些留下的太监,以后等他们老了之后,另行进行妥善安置,彻底终绝中国历史上畸形的太监制度,而且现在留用的太监,也不再干涉任何政务,违旨者严惩不贷。
接着就在奉天元年秋天的时候,于孝天又干了一件让天下读书人瞠目的事情,就是他力主改革在中国已经推行了上千年的科举制度。
在经过和官员们之间反复的争论以及博弈之后,于孝天推出了新的科举制度,虽然继续保留科举制度,但是在原来科举制度上,大副削减了八股文在科举考试之中所占的比重,同时对于诗词歌赋等方面的考核也不再给予很高的重视。
但是在原来科举考试之中,增设了一些全新的科目,其中对于策问之中经义方面的学问也进行了大副削减,不再以经义作为策问的主题,而是大副提高了策问之中关于政事方面的学问,以此为策问的主题。
而策问主要涵盖了经济、民生、吏治、行政、管理、农业、水利等方面的问题,另外增加了工商业方面的一些问题,提出各种问题,让应试的生员对这些实政方面的各种问题,提出他们的见解以及他们的对策,更多的考核学子们对于实务方面的能力,而不再过度关注他们对于墨义、贴经、经义、诗赋等方面的造诣,写的一手好文章,以后就不见得能获得好成绩,但是如果在时论和实务方面,有交好的表现的话,以后将会在科举之中获得交好的成绩。
这就倒逼着以后的读书人,不得不放弃以前读死书,死记烂背的那种做学问的方式,而是逼迫着他们必须睁开眼,多关注各种实务方面的学问,关注更多有关民生、经济、工商业等方面的学问,更重视为官的实际工作能力。
另外在策问之外,还增加了数算方面的考核,想要当官可以,但是在数学方面,就必须也要有所造诣才行,就算是不要求太高,起码的一些有关数算方面的学问,是必须要学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