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3章 巾帼英雄
  张凤仪、秦翼明等几位白杆兵将领带上三营以川娃子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人马从旅顺口乘海船南下,在南通州换平底江船沿江而上,赶去石柱跟秦良玉率领的大明川军汇合。
  赞画部制定了作战计划,川军由秦良玉指挥,马香菱、张凤仪副之,马祥麟暂时不回川,将要带领留在辽东的一营白杆兵入关参战。
  秦良玉挥师出巴中第一攻击目标陕西汉中,她有可以直接指挥的马香菱女兵营,还有回川的三营“战神”人马,人数达到一万六千,她还可以抽调的大明川军不会少于一万五千。
  秦良玉指挥三万余人马出川,有马香菱、张凤仪、秦翼明等等大将全力效命,夺取汉中,威逼西安完全不成问题,如果战事顺利,秦良玉甚至可以夺取伪“大顺”国都西安城。
  三月十五,三万余川军誓师出征,铠甲鲜明、刀枪耀眼,昂首挺胸的四川儿女满面红光,没有一个人对于即将到来的大战发怵,恰恰相反,人人都期待马上得功名的大好机会。
  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了这一天,看着蜀中子弟一个个慷慨激昂,惹得巾帼英雄泪两行。
  一身戎装英姿飒爽的马香菱终于等来了亲自带兵打仗的机会,正偷着乐呢,瞧见母亲流泪了,讶异道:
  “娘,您这是怎么了,您放心,此战如摧枯拉朽般,我石柱子弟的伤亡不可能太大,您难道没发现去辽东打建奴,咱们白杆兵都没有丢多少人马。”
  秦良玉赶紧擦干眼角的泪痕道:“娘这是见到了蜀中强军高兴的,唉!可惜去年这些子弟要在辽东血战,否则我怎么可能眼看着闯贼肆掠神州。”
  张凤仪笑道:“南王殿下之所以此时才让我等带兵回川归建,就是担心母亲过早跟闯贼决战坏了全盘计划。”
  秦良玉不满道:“南王乃是堂堂七尺男儿,肚子里太多弯弯绕很不好,明明辽东早就平定,为何要封锁消息?
  又为何不让咱们石柱子弟早日回川?唉,痛失战机啊!
  白杆兵没能及时出川奔袭汉中,使得闯贼首尾难顾,眼睁睁让闯贼坐大还拿下西安建立伪“大顺”国,南王难推其咎。”
  马香菱见母亲在抽调白杆兵这件事上对夫君看法很不好,瞧着嫂子吐了吐舌头不敢接茬,心道,果然如此,看来夫君命令我缠着母亲是对的,不然母亲真的有可能不管不顾去跟闯贼拼命。
  张凤仪这几年战功卓著多次加官进爵,现在已经是“南明”二等侯爵。
  这些年在“南明”带兵,张凤仪见到了“南明”的蓬勃发展,见到了丰衣足食的老百姓,她从心底里流露出对南王的崇拜,心里早就认“南明”而不认大明。
  她是具备实战经验的大将,稍微观察就发现了南王布局的意图,知道接下来“南明”即将取代大明板上钉钉,南王成为天之骄子只剩下时间问题。
  张凤仪心里有些期待又有太多不安,婆婆的性格她心知肚明,哪怕南王成就帝业秦家、马家会成为皇亲国戚也不会轻易动摇婆婆忠臣不事二主的刚烈。
  如果婆婆跟南王兵戎相见,白杆兵何去何从,自己又该如何?张凤仪每每想到这一点就觉得头大,她在试图影响婆婆。
  秦良玉当着蜀中将领表露对南王布置的不满,不仅仅马香菱、张凤仪听见了,秦翼明、秦拥明等等大将也听得清清楚楚。
  但是所有人都目不斜视,大家都装作没听见,南王乃是“南明”数千万军民心中的神,已经没有哪一位会公开说南王短处,秦良玉这番话,许多蜀中将领认为她有些不知轻重。
  张凤仪见气氛尴尬,连忙打圆场道:“我白杆兵实力今非昔比,饮水思源这跟南王大力支持密不可分,南王的战略部署我们不应该提出异议,而是应该不折不扣去完成,早杀贼晚杀贼也是殊途同归罢了。”
  媳妇这番话秦良玉听了觉得别扭,正待反驳,发现手被女儿握住了,只听见马香菱的声音:“白杆兵威武!川军威武!女兵威武!……”
  顿时满场都是欢呼声和口号声,秦良玉再说话恐怕没有人能够听见了。
  女儿的小心思母亲如何不知,秦良玉幽幽地叹息,女婿确实文韬武略才高八斗,可是所作所为非人臣所为,有功高盖主的嫌疑,如果有机会还是要好言相劝与他,免得他得陇望蜀图谋大明江山。
  在汉口厉兵秣马的左守权跟在海州驻防的朱荣国已经得到了命令——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五挺进中原夺取河南向山西攻击前进。
  没有具体目标,战术要求歼灭所有闯贼和自成体系的各路流寇,连山大王也不可以放过。
  大军所过之处恢复良好的社会秩序让老百姓进行生产是考核诸位“战神”军官的指标。
  收编所有的明军,要特别对待高杰部,如果该部将领不肯就范,采取缉捕或者击杀的手段,对待高杰本人也不例外,不用管他那个援剿先锋总兵官靖西伯的名头。
  “南明”渗透大明多年,现在大张旗鼓收编明军肯定能够让明军普通兵丁和基层武官趋之若鹜,但是不能排除千总以上级将领有抵触情绪。
  因为“南明”军饷透明,高级别将领的总收入未必能够比大明那些喝兵血吃空额的将领实惠,在利益驱使下,一定会有大明将领带着家丁武力抗拒。
  因此为了让“南明”文武办事方便,给予他们可以跟明军动武的权限,必要时可以当场斩杀武力抗拒收编的明军将领。
  当然收编后会加强明军的思想教育,不许任何军队发生扰民坑民的行为是重中之重。
  末代的大明其实已经是兵匪一家,还好最坏的一股明军没有得到机会粉墨登场,因为左良玉几年前被明正典刑。
  左良玉这个反面教材给诸多明军将领敲响了警钟,各路军阀收敛不少,大规模杀良冒功现象少了许多,明目张胆的抢劫行为基本上不敢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