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7章 明知山有虎
二月初,程铭九由汉城返回南京,李信竟出人意料的在上元门外为他举行了盛大空前的欢迎仪式。这不仅令南京百官们大为意外,同时也让有些灰心的程铭九本人甚为感动。
李信直言,程铭九在朝鲜的军事行动,以及对满清东虏的作战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程铭九闻言后激动之余,不禁有几分哽咽。继而,李信又话锋一转,“我此次进京后,一定会将种种功绩禀明皇帝,为你请功!”
程铭九当即就愣住了,崇祯皇帝打算借与新乐公主成婚为名,调镇虏侯离开南京到北京去,打的就是调虎离山的主意。这件事他在汉城时就已经听说了,可是他并不认为镇虏侯会轻易就范,随便找几个借口就能糊弄过去。
谁知,镇虏侯近日竟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及此事,这岂非是覆水难收了?
“镇虏侯?”
李信一摆手,示意程铭九不必打断他。
“收复藩属之国,三战大败满清东虏,斩杀萨哈璘,等满清皇族,如此战功,自万历朝以来,还是绝无仅有的!”
这些消息不用李信来说,在场的人有哪一个不知道?早在朝鲜大战时,应天府大大小小几十家报馆整日里不断的报道着各方得来的种种消息。
可以说,他们知道的版本,只比李信多而不必李信少。
但百官们惊讶的是李信的态度转变,此前曾有传言,李信调回程铭九是因为他在与满清作战时擅自做主,因此才受到了惩罚。很多人为此还替这位平素低调的常胜将军打抱不平。
谁知,镇虏侯近日此举竟是有意提拔程铭九,所有人一时间都丈二金刚摸不到头脑,一头雾水也一脑袋浆糊的,期待着镇虏侯尽快揭晓答案。
谁知有过这一番言语之后,李信便再对这两件事闭口不谈,而只说功绩与封赏。
直到,盛大的欢迎仪式散场,好奇心极重的人们,也没从镇虏侯那里得到答案。但是,南京官场毕竟是存不住秘密的,就在程铭九凯旋的当晚,一则消息陡然在城中传了开来。
镇虏侯打算将南京镇守的差事暂时交给程铭九。
说起这个南京镇守来,还是个颇为奇特的存在。由于三卫军负责江南各省的军政事务,并非是出自朝廷的政令,但既然成为事实,就要有个名正言顺的说辞,于是政事堂一干人便以推举的名义推举镇虏侯来担当南京镇守的差事。
因而,李信的一切决策便均由南京镇守这个名义上的差事来向下传达。
这个消息不啻于在沸油锅中滴入了一滴冷水般,立时就激起了千万种猜想。这难道是镇虏侯在交代后事吗?镇虏侯为什么要执意到北京去?难道他是昏了头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但这些话,平头百姓们只能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官员们级别不够的只能心有惶惑的等着上头的消息,级别够的便挨家串联,希望政事堂几位位高权重的大臣们能够在这个关键时刻站出来。
毕竟南京官场超过七成的官员都是镇虏侯到达江南这几年间简拔任用的,可以说与之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顺,自然便都不希望镇虏侯这块镇乱之石离开江南离开南京。
最后还是身为南京政事堂之首的郑三俊发话了,“镇虏侯是何等样人,难道就不如你们了?你们想得到的,镇虏侯难道就想不到?等着吧,用不了多久,就会有石破天惊的消息了!”
这算什么话?几句看似高深莫测,玄而又玄的话,好像在给众官员们吃定心丸,但细细思量却是等于什么都没说。
也有人想的明白,“诚如此言啊,郑部堂是何等样人?他都不急,自然就有不急的道理,咱们急个甚来?几十年来可曾见过他老人家做过失手的事?”
“确如兄台所言,既然如此,都散了,都散了吧!”
闹闹哄哄的人都散了,便再也没人提阻止镇虏侯北上的事了,但人们心底里还隐隐的期待着,郑三俊口中的石破天惊究竟会是什么。
传旨宦官李进福不过是司礼监的一个随堂太监,而高时明身为秉笔太监,自然在地位上要高于此人。但高时明身为天子家奴,吃里扒外,这在宦官圈子李已经传开了,天子要传他回京,可未必是要给他一个好归宿,无非是要看看此人的心是不是被狗吃了,竟敢和地方掌兵将领勾结,坑壑一气。
如果不是此人,只怕李信那马贼也未必能够如此容易便在三四年间轻易的掌握了江南局势。
李进福耸动着鼻子,室内有一股若有若无的骚臭,这是久病之人室内特有的气息。看着病榻上一脸灰败,连面相都走形了的高时明,李进福吓了一跳,他原本以为会见到一个养的白白胖胖,面色红润,躺在床上装病的高时明,哪曾想竟会见到这个场面。
“高公,高公?”
李进福捏着鼻子唤了几声,病榻上形容枯槁,走了样的病人这才有了一星半点的反映,好半晌才费力的抬起眼皮,又看了好一阵,喉咙里才含混不清的发出了一阵声音。
“是,是进福啊,你,你怎么来了,咱家,咱家这是在做梦么?”
高时明虚弱的几句话听得李进福一阵揪心,就怕他突然间一口气喘不上来再死过去。
“高公,您不是做梦,进福来看您了,万岁爷说他想你了,要接您回北京去呢!”
“甚?万岁爷想我了?”
一句话至此,高时明竟呜呜咽咽的哭了起来,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从干瘪发青的眼窝里噼里啪啦滚落。
此情此情,李进福竟生出了兔死狐悲之感,也忍不住眼眶红了起来。他们这些宦官都是苦命的人,虽然活着的时候斗的你死我活,但死了以后却都是一个下场。
看到当初在宫里威权赫赫的高时明今日这般惨况,他生出来的倒不是幸灾乐祸之心,更多的是一阵阵的心悸,仿佛眼前此人就是自己将来的下场。恍惚间,李进福似乎又记起了十几岁刚进宫的日子,高时明那时也不是首领太监,对他还颇为照拂,怎么二十几年下来,就落得现在这种关系了呢?
紫禁城里这些宦官们,虽然一个个喜欢任个干亲,但真能从一而终的却凤毛麟角,倒是干儿子扳倒老太监的例子比比皆是。
但同为身体有缺憾的男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有时又奇怪微妙的很,正如现在,李进福心底里竟涌起了罕有的感同身受之意。
“万岁爷,老奴想您了啊……”
哭了几声之后,高时明忽然没了声气。李进福被吓了一跳,赶紧上前去,又是怕打胸脯,又是按压人中,旁边此后的家奴丫鬟们也手忙脚乱的忙活着。好半晌双目紧闭,牙关紧咬的高时明才长出了一声,睁开眼睛。
李进福一时间动了恻隐之心,心道,看着高时明眼下这个德行,别说到北京了,只怕还没等处应天府地界,就得咽了气。到时候,带着死了的高时明回去,难保不会有人借故大做文章。
思来想去,终于还是叹了口气。
“高公好生养病,待来日恢复,再返京不迟!”
苏醒过来的高时明只哽咽呜咽,喉咙里咕哝着,也听不清究竟说的什么。
李进福觉得再待下去,也没有意义,便起身告辞。走了几步,又将高时明的官家叫到身旁,低声道:“这几日找个机会,让高公写好遗表,咱家返京时,一并带回去!”
官家也做悲戚状,连连点头,直到将李进福送出大门去,才回到高时明的卧房。
再看高时明已经与刚才判若两人,虽然同样是骨瘦如柴,形容枯槁,但一双眸子李却透射着灼人的光焰。
“老爷,你这身子骨,又何苦如此作践自己呢?李进福交代小人,让您抽空写遗表!”
“若不如此,如何能骗得过那李进福?”
高时明的声音有些发冷,但也带着虚弱。紫禁城里不知有多少人盼着他死呢,只要回了北京城,就算镇虏侯也庇护不得他,谁让他是天子家奴呢?为了不坐以待毙,一切代价都是值得付出的,哪怕是堵上这条老命!
过了不到七日,镇虏侯突然招来传旨太监李进福,向他宣布,将在三日后动身北上,让他准备准备,一同返京。
在得到镇虏侯确定北上回京的消息后,李进福心花怒放,便彻底放下心来,此前南下时,最担心的便是李信这马贼以种种借口不奉旨北上。他虽然是传旨的中使,但又能奈手握重兵的地方军方若何呢?也不知这马贼脑袋里是哪根筋搭错了,竟欣然领旨,并这么快就决定北上了。
“如此甚好,万岁爷在宫中总念叨着镇虏侯,这下好了……”
李进福本想说几句暖场的话,表示皇帝对他的思念,但说到一半,忽然瞥见屋中几名将领的神色不对,他陡然警觉起来,所以剩下的话没等出口就都咽了回去。
李信直言,程铭九在朝鲜的军事行动,以及对满清东虏的作战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程铭九闻言后激动之余,不禁有几分哽咽。继而,李信又话锋一转,“我此次进京后,一定会将种种功绩禀明皇帝,为你请功!”
程铭九当即就愣住了,崇祯皇帝打算借与新乐公主成婚为名,调镇虏侯离开南京到北京去,打的就是调虎离山的主意。这件事他在汉城时就已经听说了,可是他并不认为镇虏侯会轻易就范,随便找几个借口就能糊弄过去。
谁知,镇虏侯近日竟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及此事,这岂非是覆水难收了?
“镇虏侯?”
李信一摆手,示意程铭九不必打断他。
“收复藩属之国,三战大败满清东虏,斩杀萨哈璘,等满清皇族,如此战功,自万历朝以来,还是绝无仅有的!”
这些消息不用李信来说,在场的人有哪一个不知道?早在朝鲜大战时,应天府大大小小几十家报馆整日里不断的报道着各方得来的种种消息。
可以说,他们知道的版本,只比李信多而不必李信少。
但百官们惊讶的是李信的态度转变,此前曾有传言,李信调回程铭九是因为他在与满清作战时擅自做主,因此才受到了惩罚。很多人为此还替这位平素低调的常胜将军打抱不平。
谁知,镇虏侯近日此举竟是有意提拔程铭九,所有人一时间都丈二金刚摸不到头脑,一头雾水也一脑袋浆糊的,期待着镇虏侯尽快揭晓答案。
谁知有过这一番言语之后,李信便再对这两件事闭口不谈,而只说功绩与封赏。
直到,盛大的欢迎仪式散场,好奇心极重的人们,也没从镇虏侯那里得到答案。但是,南京官场毕竟是存不住秘密的,就在程铭九凯旋的当晚,一则消息陡然在城中传了开来。
镇虏侯打算将南京镇守的差事暂时交给程铭九。
说起这个南京镇守来,还是个颇为奇特的存在。由于三卫军负责江南各省的军政事务,并非是出自朝廷的政令,但既然成为事实,就要有个名正言顺的说辞,于是政事堂一干人便以推举的名义推举镇虏侯来担当南京镇守的差事。
因而,李信的一切决策便均由南京镇守这个名义上的差事来向下传达。
这个消息不啻于在沸油锅中滴入了一滴冷水般,立时就激起了千万种猜想。这难道是镇虏侯在交代后事吗?镇虏侯为什么要执意到北京去?难道他是昏了头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但这些话,平头百姓们只能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官员们级别不够的只能心有惶惑的等着上头的消息,级别够的便挨家串联,希望政事堂几位位高权重的大臣们能够在这个关键时刻站出来。
毕竟南京官场超过七成的官员都是镇虏侯到达江南这几年间简拔任用的,可以说与之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顺,自然便都不希望镇虏侯这块镇乱之石离开江南离开南京。
最后还是身为南京政事堂之首的郑三俊发话了,“镇虏侯是何等样人,难道就不如你们了?你们想得到的,镇虏侯难道就想不到?等着吧,用不了多久,就会有石破天惊的消息了!”
这算什么话?几句看似高深莫测,玄而又玄的话,好像在给众官员们吃定心丸,但细细思量却是等于什么都没说。
也有人想的明白,“诚如此言啊,郑部堂是何等样人?他都不急,自然就有不急的道理,咱们急个甚来?几十年来可曾见过他老人家做过失手的事?”
“确如兄台所言,既然如此,都散了,都散了吧!”
闹闹哄哄的人都散了,便再也没人提阻止镇虏侯北上的事了,但人们心底里还隐隐的期待着,郑三俊口中的石破天惊究竟会是什么。
传旨宦官李进福不过是司礼监的一个随堂太监,而高时明身为秉笔太监,自然在地位上要高于此人。但高时明身为天子家奴,吃里扒外,这在宦官圈子李已经传开了,天子要传他回京,可未必是要给他一个好归宿,无非是要看看此人的心是不是被狗吃了,竟敢和地方掌兵将领勾结,坑壑一气。
如果不是此人,只怕李信那马贼也未必能够如此容易便在三四年间轻易的掌握了江南局势。
李进福耸动着鼻子,室内有一股若有若无的骚臭,这是久病之人室内特有的气息。看着病榻上一脸灰败,连面相都走形了的高时明,李进福吓了一跳,他原本以为会见到一个养的白白胖胖,面色红润,躺在床上装病的高时明,哪曾想竟会见到这个场面。
“高公,高公?”
李进福捏着鼻子唤了几声,病榻上形容枯槁,走了样的病人这才有了一星半点的反映,好半晌才费力的抬起眼皮,又看了好一阵,喉咙里才含混不清的发出了一阵声音。
“是,是进福啊,你,你怎么来了,咱家,咱家这是在做梦么?”
高时明虚弱的几句话听得李进福一阵揪心,就怕他突然间一口气喘不上来再死过去。
“高公,您不是做梦,进福来看您了,万岁爷说他想你了,要接您回北京去呢!”
“甚?万岁爷想我了?”
一句话至此,高时明竟呜呜咽咽的哭了起来,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从干瘪发青的眼窝里噼里啪啦滚落。
此情此情,李进福竟生出了兔死狐悲之感,也忍不住眼眶红了起来。他们这些宦官都是苦命的人,虽然活着的时候斗的你死我活,但死了以后却都是一个下场。
看到当初在宫里威权赫赫的高时明今日这般惨况,他生出来的倒不是幸灾乐祸之心,更多的是一阵阵的心悸,仿佛眼前此人就是自己将来的下场。恍惚间,李进福似乎又记起了十几岁刚进宫的日子,高时明那时也不是首领太监,对他还颇为照拂,怎么二十几年下来,就落得现在这种关系了呢?
紫禁城里这些宦官们,虽然一个个喜欢任个干亲,但真能从一而终的却凤毛麟角,倒是干儿子扳倒老太监的例子比比皆是。
但同为身体有缺憾的男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有时又奇怪微妙的很,正如现在,李进福心底里竟涌起了罕有的感同身受之意。
“万岁爷,老奴想您了啊……”
哭了几声之后,高时明忽然没了声气。李进福被吓了一跳,赶紧上前去,又是怕打胸脯,又是按压人中,旁边此后的家奴丫鬟们也手忙脚乱的忙活着。好半晌双目紧闭,牙关紧咬的高时明才长出了一声,睁开眼睛。
李进福一时间动了恻隐之心,心道,看着高时明眼下这个德行,别说到北京了,只怕还没等处应天府地界,就得咽了气。到时候,带着死了的高时明回去,难保不会有人借故大做文章。
思来想去,终于还是叹了口气。
“高公好生养病,待来日恢复,再返京不迟!”
苏醒过来的高时明只哽咽呜咽,喉咙里咕哝着,也听不清究竟说的什么。
李进福觉得再待下去,也没有意义,便起身告辞。走了几步,又将高时明的官家叫到身旁,低声道:“这几日找个机会,让高公写好遗表,咱家返京时,一并带回去!”
官家也做悲戚状,连连点头,直到将李进福送出大门去,才回到高时明的卧房。
再看高时明已经与刚才判若两人,虽然同样是骨瘦如柴,形容枯槁,但一双眸子李却透射着灼人的光焰。
“老爷,你这身子骨,又何苦如此作践自己呢?李进福交代小人,让您抽空写遗表!”
“若不如此,如何能骗得过那李进福?”
高时明的声音有些发冷,但也带着虚弱。紫禁城里不知有多少人盼着他死呢,只要回了北京城,就算镇虏侯也庇护不得他,谁让他是天子家奴呢?为了不坐以待毙,一切代价都是值得付出的,哪怕是堵上这条老命!
过了不到七日,镇虏侯突然招来传旨太监李进福,向他宣布,将在三日后动身北上,让他准备准备,一同返京。
在得到镇虏侯确定北上回京的消息后,李进福心花怒放,便彻底放下心来,此前南下时,最担心的便是李信这马贼以种种借口不奉旨北上。他虽然是传旨的中使,但又能奈手握重兵的地方军方若何呢?也不知这马贼脑袋里是哪根筋搭错了,竟欣然领旨,并这么快就决定北上了。
“如此甚好,万岁爷在宫中总念叨着镇虏侯,这下好了……”
李进福本想说几句暖场的话,表示皇帝对他的思念,但说到一半,忽然瞥见屋中几名将领的神色不对,他陡然警觉起来,所以剩下的话没等出口就都咽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