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节
顾衍见丈母娘训妻子,忙帮着姜锦鱼说话,“岳母,绵绵在家里很是贤惠,小婿还要感激岳母岳父舍得,让小婿得了这样的贤内助。”
姜仲行也是个疼女儿的,立马道,“就是,我看女婿这话没错!咱家绵绵是个多么乖巧的性子,我这个做爹的最清楚!你可不能冤枉了绵绵。她定是想咱们了,才掉泪的。”
何氏没想到自己不过随口说一两句,一个两个都跳出来帮忙,又见女儿哭得娇滴滴的,多多少少也忆起她儿时娇憨态,总算是给了一回面子,道,“好了,快别哭了。我看你如今是找着靠山了,我说你一句都说不得了。”
嬷嬷引几人进屋,丫鬟进来上了茶水,一堆下人便都退了出去。
众人寒暄几句,姜锦鱼忽然眼尖的发现,嫂嫂安宁县主面上连脂粉唇脂都未涂,女子看重容色,无缘无故素面迎客,其中必然有缘由。
安宁县主被小姑子看得脸上一红,没想到小姑子这样眼尖细心,微微低下了头,可面上却是带着喜意。
何氏这时恰好说到儿媳妇身上,道,“你出嫁那一日,你嫂嫂为你忙了一天。临到晚上时候,我发现你嫂子她脸色不大好,便请了大夫来瞧,没成想竟是喜讯。”
姜锦鱼面带喜意,笑盈盈道,“恭喜阿兄,恭喜县主嫂嫂了。”
说起来,阿兄的年纪不算小,他的同龄人,许多都膝下有子了,因此嫂嫂这一胎,来的真是及时。
姜锦鱼也替兄嫂二人高兴,自从安宁县主做了姜家妇,她也与她相处了半年之久,日久见人心,也知道嫂嫂一心向着自家,身上无县主的刁蛮习性,反倒是一心为着姜家、为着阿兄考虑。
午膳是留在姜家用的,也许是回到了熟悉的娘家,姜锦鱼的心情都不自觉放松了许多,连带着午膳都多用了些。
临到下午要走的时候,一家子都有些不舍,姜锦鱼自己也是一步三回头。
还是何氏硬着心肠,看不过眼家中个个都哭丧着脸,道,“行了,两家隔得这样近,你若是惦记我们了,走两步路就回来了。”
话刚说完,姜砚先不给娘面子了,猛的扑上去,抱住了阿姐的腰,嚷嚷着,“阿姐别走!石头不让你走!”
比起姜宣,姜砚跟姜锦鱼相处时间更久,两人的感情也颇深,那一日姜锦鱼出嫁的时候,就数姜砚最不乐意。
但他这会儿年纪稍长,又跟了个大将军师傅练武,自认是个小男子汉了,不像以前那样哭哭啼啼的,但固执起来,几人拉都拉不开。
何氏劝了又劝,无果,黑着脸道,“你再闹,从明日开始,便让你跟着你阿兄念书!”
姜石头天不怕地不怕,独独怕一个,那就是念书,他倒也不是脑子笨,纯粹是看到书就心烦,因此一听娘的话,心里有点怵了。
姜宣趁机将弟弟抱开,正色道,“不许闹阿姐。”
姜锦鱼也被弄得哭笑不得,看家里一个个虎视眈眈盯着阿弟,仿佛生怕一个没看牢,又赖上她了。
“你若是想阿姐了,就来阿姐跟姐夫家。”
姜砚一听,眼睛亮了,中气十足道,“我明天就来!”
从姜家出来,姜锦鱼不由得有些失落,面上也露出了几分。
顾衍看在眼中,自然明白,正犹豫着是否要开口安慰,他旁边的姜锦鱼倒是一下子从方才的情绪里走出来了,指着大道边的一棵坠坠结着果的柿子树道,“忽然想吃柿饼了。”
本来还不觉得,等说出口了,姜锦鱼还真的有点馋起来了,兴致勃勃拉着顾衍要回家,“回去做柿饼。不知道府里厨娘会不会弄,不会也没关系,我会噢!我小时候跟着奶做过,先削皮,再用细棉绳穿了晒,这几日天晴,晒个半来个月,柿子表面就会有层厚厚的白霜了,里面摸着却还是软软的,又甜又香。还可以剁成泥煎柿子饼吃!”
顾衍将安慰的话又咽了回去,本来有些担忧的情绪,也一下子烟消云散了。
不知道为什么,妻子无论什么时候,都是高高兴兴的,面上笑盈盈的,就算是不高兴,也是一瞬间的情绪,很少会过夜。
跟这样的人生活在一起,其实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就好像,每天的日子都是有滋有味的,每天都是不一样的,都有值得期待的东西。
譬如冰糖雪梨,又譬如一只小小的柿子饼。
--------------
大周的婚嫁不算很长,拢共加起来,也就是区区七日。
七日之后,顾衍便又每日去翰林院上值。
这一届的前三甲,全都被周文帝安排在了翰林院,姜宣为翰林院修撰,顾衍同另外那位榜眼则任翰林院编修。
这也是为何天下学子孜孜不倦,一心一意要通过科举入仕途的缘故。
似姜宣,殿试被指为“状元郎”,赐进士及第,直接便封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和探花略逊色些,但也有正七品的官职,这还只是起点。
殿试前三甲,只要不是本人太无能,或是一上来便不讨君王青睐,最差也能混到三品。而最好的,入阁拜相也不在话下。
要知道,有的官员,可能一辈子,到六品,就算是到顶了。
除开每日必去翰林院应卯之外,顾衍等人还要轮流去替周文帝整理奏折。
明面上是整理奏折,实际上哪敢真让他们整理,小太监小黄门早就整理得整整齐齐了,他们去,不过是将重要的奏折挑出来,事关民生大计的、事关百官朝廷的……至于那些纯粹从地方递上来阿谀奉承的奏折,则直接被筛下去了,压根没机会递到君王的手里。
除此之外,周文帝偶尔还会问他们几句,这时候便是考验他们功底的时候,不说对答如流,至少也要说出些可行之策来,否则惹了帝王不喜,只怕下次便没了机会面圣了。
顾衍去翰林院,便去了掌院学士处销假。
掌院学士姓章,是个风趣的老才子,年轻时才名远扬,不过他生性不喜争权夺势,反倒乐意留在翰林院这清水衙门,主持论撰文史之事,乐在其中。
章大人乐呵呵捋着胡子道,“我观你与以往甚异,可见成家真乃修身之本。不过你回来的正是时候,院里新编纂一本大典,正缺人手。你与姜修撰同窗多年,自是默契十足,你二人便接手了这事吧。”
老头乐呵呵的,脾气也挺好,可使唤起人的时候,那也是毫不手软的。
顾衍也没挣扎,直接答应了下来。
等出了门,便又见与他同科而进的榜眼的常随匆匆跑来,道,“顾大人,郑修撰今日告假,陛下点了您替郑大人的值。”
顾衍一听,也无二话,点点头。
第84章 诰命
进了养心殿的西侧间, 立马有小太监迎上来,“顾大人, 这便是今日所有的折子。那小的就先告退了。”
一回生, 二回熟。周文帝素来极爱唤亲近的臣子干这些,顾衍都已经熟门熟路,翻看折子,一眼扫到底,便估摸出这折子要不要往帝王跟前递。
一刻钟不到,他这边刚收尾,便见小太监过来道,“顾大人, 陛下请您过去。”
不紧不慢放好最后一本折子, 顾衍冲那小太监点点头,便有安排好的太监抱着折子, 跟在他身后, 一道面圣。
周文帝是个相当勤勉的皇帝, 平素并不爱往后宫跑,一年有过半日子都住在养心殿,也很爱在此处召见臣子。因此守门的小太监一见顾衍,便笑呵呵过来, 套近乎道,“笑得有些日子没见着大人了。听说大人府上近来有喜事,小的在这里给大人道一声喜。”
若是这太监套的是旁的近乎,顾衍兴许不会理会, 不过他说的是自己新婚的事情,顾衍倒是好声好气道了句“多谢”。
那太监本来就是随口套近乎,原本也没想着得什么回应,毕竟似他这样的阉人,说句难听些的,若不是伺候陛下,只怕那些大人们见他们一眼,都觉得脏了眼睛。
倒是这探花郎顾大人,来了几回了,也不见有轻蔑之色,当然也不似那等阿谀奉承之辈。那等在人前好话一堆,人后又是一口一个“阉奴”的,他也没少见,最是瞧不上。
太监心里挺高兴,笑呵呵把人送了进去。
顾衍进门,刚行了礼,周文帝便喊他起来,招手道,“有些时日未见你了。此番你成婚,朕也没赏赐什么,你可有什么想要的,只管说。”
顾衍大大方方道,“既是沾了娶妻的光,那微臣便替内子求一诰命吧。”
周文帝正眯着眼等着他的回应呢,想着顾衍会如何回答。
一般臣子听到他说这话,无非两种反应,一种是虽然很想要这恩赐,但心中畏惧于他,故而口上一再推辞;另一种呢,则觉得机会难得,干脆大着胆子提要求,能得最好,不能得也不吃亏。
这两种,周文帝都不喜欢,前者心思太复杂,且复杂得很俗气;后者么,又太愚昧了。
因此,不妨听到这么一句的时候,周文帝微微挣了眼,仔仔细细打量着这位自己钦点的探花郎,旋即含笑道,“你倒是疼你夫人。既如此,朕允了。”
顾衍落落大方行礼谢恩,面上毫无异色。
周文帝心情仿佛忽然好了不少,君臣相对,周文帝时不时还会拿折子来“为难”一下顾衍。
好在顾衍确有真才实学,对答如流,姿态从容,即便是农事、兵事都能说上几句,让周文帝听得都不由连连点头,捋着胡子道,“本以为你科举出身,重史策,轻实务,没想到连农事你都能说上些,且不流于俗套,倒是朕小瞧了你了。”
顾衍则回道,“微臣治学,本就是为了入仕。世间确有治学大儒,但微臣自知,才识浅薄,绝非治学之才。故而念书之余,亦学些杂务。”
周文帝乐得胡子直抖,大笑道,“你这话在朕面前说说也罢,可别去外头说去。你是朕钦点的探花郎,你若是学识浅薄,那些落在你后头的,岂不是可自称目不识丁了?”
不过他虽这么说,但显然对顾衍的回答很是满意。
新科前三甲,是他钦点的人才,授官之后,自然多方关注。
状元姜宣乃治学之才,不过初入翰林院,便被翰林院的掌院章老头儿看重,连编纂大典这样的活儿,都有意让姜宣主持。
至于那榜眼呢,治学方面比不得姜宣,但胜在各方面均衡,在翰林院也挺合适。
倒是顾衍,打从一开始吧,他就觉得,顾衍与翰林院仿佛不是很合拍似的,总有些别扭,只是总也想不出缘由。倒是今日他自己这么一说,周文帝顿悟了:
敢情顾衍压根不是治学的人才,他以科举入仕,目的很明确,就是为官,不说为苍生为百姓,至少是个实干的官员。
倒是……倒是有点儿像他那老丈人!
周文帝摸着胡子在心里琢磨,顾衍倒大大方方的,自在得很。
这时门外的小太监弓着腰进来了,小心翼翼道,“陛下,太子殿下来了。”
周文帝回神,直接道,“让人进来。”说罢,才看到还在殿中的顾衍。
顾衍刚要告退,周文帝倒是满不在意道,“无事,你留着便是。朕这里还有本折子,还想听听你的想法。”
“是。”顾衍答道,然后便瞧见了还是个小团子的太子殿下。
名头听上去很风光,但实际上,太子殿下也不过两岁出头,奶膘都还未褪去,肉呼呼的小脸,自然毫无“威严”可言。
周文帝亲近嫡子,这是朝野皆知的事情,前头虽然也有两个儿子,但唯独这一个,会时不时喊到养心殿来。
太子殿下被教的很好,进来便还要学着行礼,虽短手短脚的,且冬日穿的厚实,显得笨拙,但与一般的孩童比起来,的确是聪慧不少。太子殿下奶声奶气唤了句,“父皇。”
然后扭头看到还在殿中的顾衍,眨眨眼睛,居然有模有样的道,“你是何人?”
太子早慧,这一点顾衍丝毫不意外,周文帝在嫡子身上费了多少心血,若是毫无建树,只怕这位太子殿下,也不会似如今这样有圣宠。
顾衍答道,“微臣顾衍,见过太子殿下。”
微臣两个字,对太子殿下而言还太复杂,不过他见多了行礼的人,倒也不怯场,还有模有样的让顾衍不用多礼。
周文帝看了太子的表现,心下十分满意,抱着他道,“这是父皇给你选的能臣。”
太子殿下似懂非懂点点头,不过显然也知道了,顾衍是需要重视的人,绷着小脸冲着顾衍点头。
本来顾衍对这种小萝卜头观感一般,不喜欢也不厌恶,不过自从成婚之后,生子的事情也偶有听人提起,渐渐的,对着幼儿多了几分宽容起来。
因此对着太子殿下,顾衍倒很是温和,回话的语气也带了几分柔和。
----------
从养心殿出来,回到翰林院,便直接去了修撰大典的院落。
姜宣见他来,忙求救似的招手道,“你总算来了,快来帮我翻一翻,我记得圣人这句话,我在哪本典籍中仿佛看过,今日死活也想不起来了!”
顾衍摇头过去,帮忙翻看着。
这一忙便忙到了点卯时候,两人相携出了翰林院,并肩而走时,才顾得上话几句家常。
姜宣道,“下个月是我娘生辰,记得带着绵绵来。礼就别送的太重了,都是自家人,来吃顿饭。”
</div>
</div>
姜仲行也是个疼女儿的,立马道,“就是,我看女婿这话没错!咱家绵绵是个多么乖巧的性子,我这个做爹的最清楚!你可不能冤枉了绵绵。她定是想咱们了,才掉泪的。”
何氏没想到自己不过随口说一两句,一个两个都跳出来帮忙,又见女儿哭得娇滴滴的,多多少少也忆起她儿时娇憨态,总算是给了一回面子,道,“好了,快别哭了。我看你如今是找着靠山了,我说你一句都说不得了。”
嬷嬷引几人进屋,丫鬟进来上了茶水,一堆下人便都退了出去。
众人寒暄几句,姜锦鱼忽然眼尖的发现,嫂嫂安宁县主面上连脂粉唇脂都未涂,女子看重容色,无缘无故素面迎客,其中必然有缘由。
安宁县主被小姑子看得脸上一红,没想到小姑子这样眼尖细心,微微低下了头,可面上却是带着喜意。
何氏这时恰好说到儿媳妇身上,道,“你出嫁那一日,你嫂嫂为你忙了一天。临到晚上时候,我发现你嫂子她脸色不大好,便请了大夫来瞧,没成想竟是喜讯。”
姜锦鱼面带喜意,笑盈盈道,“恭喜阿兄,恭喜县主嫂嫂了。”
说起来,阿兄的年纪不算小,他的同龄人,许多都膝下有子了,因此嫂嫂这一胎,来的真是及时。
姜锦鱼也替兄嫂二人高兴,自从安宁县主做了姜家妇,她也与她相处了半年之久,日久见人心,也知道嫂嫂一心向着自家,身上无县主的刁蛮习性,反倒是一心为着姜家、为着阿兄考虑。
午膳是留在姜家用的,也许是回到了熟悉的娘家,姜锦鱼的心情都不自觉放松了许多,连带着午膳都多用了些。
临到下午要走的时候,一家子都有些不舍,姜锦鱼自己也是一步三回头。
还是何氏硬着心肠,看不过眼家中个个都哭丧着脸,道,“行了,两家隔得这样近,你若是惦记我们了,走两步路就回来了。”
话刚说完,姜砚先不给娘面子了,猛的扑上去,抱住了阿姐的腰,嚷嚷着,“阿姐别走!石头不让你走!”
比起姜宣,姜砚跟姜锦鱼相处时间更久,两人的感情也颇深,那一日姜锦鱼出嫁的时候,就数姜砚最不乐意。
但他这会儿年纪稍长,又跟了个大将军师傅练武,自认是个小男子汉了,不像以前那样哭哭啼啼的,但固执起来,几人拉都拉不开。
何氏劝了又劝,无果,黑着脸道,“你再闹,从明日开始,便让你跟着你阿兄念书!”
姜石头天不怕地不怕,独独怕一个,那就是念书,他倒也不是脑子笨,纯粹是看到书就心烦,因此一听娘的话,心里有点怵了。
姜宣趁机将弟弟抱开,正色道,“不许闹阿姐。”
姜锦鱼也被弄得哭笑不得,看家里一个个虎视眈眈盯着阿弟,仿佛生怕一个没看牢,又赖上她了。
“你若是想阿姐了,就来阿姐跟姐夫家。”
姜砚一听,眼睛亮了,中气十足道,“我明天就来!”
从姜家出来,姜锦鱼不由得有些失落,面上也露出了几分。
顾衍看在眼中,自然明白,正犹豫着是否要开口安慰,他旁边的姜锦鱼倒是一下子从方才的情绪里走出来了,指着大道边的一棵坠坠结着果的柿子树道,“忽然想吃柿饼了。”
本来还不觉得,等说出口了,姜锦鱼还真的有点馋起来了,兴致勃勃拉着顾衍要回家,“回去做柿饼。不知道府里厨娘会不会弄,不会也没关系,我会噢!我小时候跟着奶做过,先削皮,再用细棉绳穿了晒,这几日天晴,晒个半来个月,柿子表面就会有层厚厚的白霜了,里面摸着却还是软软的,又甜又香。还可以剁成泥煎柿子饼吃!”
顾衍将安慰的话又咽了回去,本来有些担忧的情绪,也一下子烟消云散了。
不知道为什么,妻子无论什么时候,都是高高兴兴的,面上笑盈盈的,就算是不高兴,也是一瞬间的情绪,很少会过夜。
跟这样的人生活在一起,其实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就好像,每天的日子都是有滋有味的,每天都是不一样的,都有值得期待的东西。
譬如冰糖雪梨,又譬如一只小小的柿子饼。
--------------
大周的婚嫁不算很长,拢共加起来,也就是区区七日。
七日之后,顾衍便又每日去翰林院上值。
这一届的前三甲,全都被周文帝安排在了翰林院,姜宣为翰林院修撰,顾衍同另外那位榜眼则任翰林院编修。
这也是为何天下学子孜孜不倦,一心一意要通过科举入仕途的缘故。
似姜宣,殿试被指为“状元郎”,赐进士及第,直接便封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和探花略逊色些,但也有正七品的官职,这还只是起点。
殿试前三甲,只要不是本人太无能,或是一上来便不讨君王青睐,最差也能混到三品。而最好的,入阁拜相也不在话下。
要知道,有的官员,可能一辈子,到六品,就算是到顶了。
除开每日必去翰林院应卯之外,顾衍等人还要轮流去替周文帝整理奏折。
明面上是整理奏折,实际上哪敢真让他们整理,小太监小黄门早就整理得整整齐齐了,他们去,不过是将重要的奏折挑出来,事关民生大计的、事关百官朝廷的……至于那些纯粹从地方递上来阿谀奉承的奏折,则直接被筛下去了,压根没机会递到君王的手里。
除此之外,周文帝偶尔还会问他们几句,这时候便是考验他们功底的时候,不说对答如流,至少也要说出些可行之策来,否则惹了帝王不喜,只怕下次便没了机会面圣了。
顾衍去翰林院,便去了掌院学士处销假。
掌院学士姓章,是个风趣的老才子,年轻时才名远扬,不过他生性不喜争权夺势,反倒乐意留在翰林院这清水衙门,主持论撰文史之事,乐在其中。
章大人乐呵呵捋着胡子道,“我观你与以往甚异,可见成家真乃修身之本。不过你回来的正是时候,院里新编纂一本大典,正缺人手。你与姜修撰同窗多年,自是默契十足,你二人便接手了这事吧。”
老头乐呵呵的,脾气也挺好,可使唤起人的时候,那也是毫不手软的。
顾衍也没挣扎,直接答应了下来。
等出了门,便又见与他同科而进的榜眼的常随匆匆跑来,道,“顾大人,郑修撰今日告假,陛下点了您替郑大人的值。”
顾衍一听,也无二话,点点头。
第84章 诰命
进了养心殿的西侧间, 立马有小太监迎上来,“顾大人, 这便是今日所有的折子。那小的就先告退了。”
一回生, 二回熟。周文帝素来极爱唤亲近的臣子干这些,顾衍都已经熟门熟路,翻看折子,一眼扫到底,便估摸出这折子要不要往帝王跟前递。
一刻钟不到,他这边刚收尾,便见小太监过来道,“顾大人, 陛下请您过去。”
不紧不慢放好最后一本折子, 顾衍冲那小太监点点头,便有安排好的太监抱着折子, 跟在他身后, 一道面圣。
周文帝是个相当勤勉的皇帝, 平素并不爱往后宫跑,一年有过半日子都住在养心殿,也很爱在此处召见臣子。因此守门的小太监一见顾衍,便笑呵呵过来, 套近乎道,“笑得有些日子没见着大人了。听说大人府上近来有喜事,小的在这里给大人道一声喜。”
若是这太监套的是旁的近乎,顾衍兴许不会理会, 不过他说的是自己新婚的事情,顾衍倒是好声好气道了句“多谢”。
那太监本来就是随口套近乎,原本也没想着得什么回应,毕竟似他这样的阉人,说句难听些的,若不是伺候陛下,只怕那些大人们见他们一眼,都觉得脏了眼睛。
倒是这探花郎顾大人,来了几回了,也不见有轻蔑之色,当然也不似那等阿谀奉承之辈。那等在人前好话一堆,人后又是一口一个“阉奴”的,他也没少见,最是瞧不上。
太监心里挺高兴,笑呵呵把人送了进去。
顾衍进门,刚行了礼,周文帝便喊他起来,招手道,“有些时日未见你了。此番你成婚,朕也没赏赐什么,你可有什么想要的,只管说。”
顾衍大大方方道,“既是沾了娶妻的光,那微臣便替内子求一诰命吧。”
周文帝正眯着眼等着他的回应呢,想着顾衍会如何回答。
一般臣子听到他说这话,无非两种反应,一种是虽然很想要这恩赐,但心中畏惧于他,故而口上一再推辞;另一种呢,则觉得机会难得,干脆大着胆子提要求,能得最好,不能得也不吃亏。
这两种,周文帝都不喜欢,前者心思太复杂,且复杂得很俗气;后者么,又太愚昧了。
因此,不妨听到这么一句的时候,周文帝微微挣了眼,仔仔细细打量着这位自己钦点的探花郎,旋即含笑道,“你倒是疼你夫人。既如此,朕允了。”
顾衍落落大方行礼谢恩,面上毫无异色。
周文帝心情仿佛忽然好了不少,君臣相对,周文帝时不时还会拿折子来“为难”一下顾衍。
好在顾衍确有真才实学,对答如流,姿态从容,即便是农事、兵事都能说上几句,让周文帝听得都不由连连点头,捋着胡子道,“本以为你科举出身,重史策,轻实务,没想到连农事你都能说上些,且不流于俗套,倒是朕小瞧了你了。”
顾衍则回道,“微臣治学,本就是为了入仕。世间确有治学大儒,但微臣自知,才识浅薄,绝非治学之才。故而念书之余,亦学些杂务。”
周文帝乐得胡子直抖,大笑道,“你这话在朕面前说说也罢,可别去外头说去。你是朕钦点的探花郎,你若是学识浅薄,那些落在你后头的,岂不是可自称目不识丁了?”
不过他虽这么说,但显然对顾衍的回答很是满意。
新科前三甲,是他钦点的人才,授官之后,自然多方关注。
状元姜宣乃治学之才,不过初入翰林院,便被翰林院的掌院章老头儿看重,连编纂大典这样的活儿,都有意让姜宣主持。
至于那榜眼呢,治学方面比不得姜宣,但胜在各方面均衡,在翰林院也挺合适。
倒是顾衍,打从一开始吧,他就觉得,顾衍与翰林院仿佛不是很合拍似的,总有些别扭,只是总也想不出缘由。倒是今日他自己这么一说,周文帝顿悟了:
敢情顾衍压根不是治学的人才,他以科举入仕,目的很明确,就是为官,不说为苍生为百姓,至少是个实干的官员。
倒是……倒是有点儿像他那老丈人!
周文帝摸着胡子在心里琢磨,顾衍倒大大方方的,自在得很。
这时门外的小太监弓着腰进来了,小心翼翼道,“陛下,太子殿下来了。”
周文帝回神,直接道,“让人进来。”说罢,才看到还在殿中的顾衍。
顾衍刚要告退,周文帝倒是满不在意道,“无事,你留着便是。朕这里还有本折子,还想听听你的想法。”
“是。”顾衍答道,然后便瞧见了还是个小团子的太子殿下。
名头听上去很风光,但实际上,太子殿下也不过两岁出头,奶膘都还未褪去,肉呼呼的小脸,自然毫无“威严”可言。
周文帝亲近嫡子,这是朝野皆知的事情,前头虽然也有两个儿子,但唯独这一个,会时不时喊到养心殿来。
太子殿下被教的很好,进来便还要学着行礼,虽短手短脚的,且冬日穿的厚实,显得笨拙,但与一般的孩童比起来,的确是聪慧不少。太子殿下奶声奶气唤了句,“父皇。”
然后扭头看到还在殿中的顾衍,眨眨眼睛,居然有模有样的道,“你是何人?”
太子早慧,这一点顾衍丝毫不意外,周文帝在嫡子身上费了多少心血,若是毫无建树,只怕这位太子殿下,也不会似如今这样有圣宠。
顾衍答道,“微臣顾衍,见过太子殿下。”
微臣两个字,对太子殿下而言还太复杂,不过他见多了行礼的人,倒也不怯场,还有模有样的让顾衍不用多礼。
周文帝看了太子的表现,心下十分满意,抱着他道,“这是父皇给你选的能臣。”
太子殿下似懂非懂点点头,不过显然也知道了,顾衍是需要重视的人,绷着小脸冲着顾衍点头。
本来顾衍对这种小萝卜头观感一般,不喜欢也不厌恶,不过自从成婚之后,生子的事情也偶有听人提起,渐渐的,对着幼儿多了几分宽容起来。
因此对着太子殿下,顾衍倒很是温和,回话的语气也带了几分柔和。
----------
从养心殿出来,回到翰林院,便直接去了修撰大典的院落。
姜宣见他来,忙求救似的招手道,“你总算来了,快来帮我翻一翻,我记得圣人这句话,我在哪本典籍中仿佛看过,今日死活也想不起来了!”
顾衍摇头过去,帮忙翻看着。
这一忙便忙到了点卯时候,两人相携出了翰林院,并肩而走时,才顾得上话几句家常。
姜宣道,“下个月是我娘生辰,记得带着绵绵来。礼就别送的太重了,都是自家人,来吃顿饭。”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