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佛家讲求众生平等,不过晏衡向来不信这套。再者如今非常时期,江南风声鹤唳,那些遭了秧的官员虽不敢拿真正的龙子凤孙开刀,但也保不齐把一腔怨气撒到他头上。刚想着派亲兵过去清场,还没等开口就已经被阿嫤猜了出来。
“我知道阿衡是为我好,一心顾念着我们娘俩安危。可此番若是动静太大,落人口实不说,不是明晃晃地给那些奸人树靶子?”
行军打仗向来一言九鼎的晏指挥使是个实打实的妻管严,媳妇说往东他绝不敢往西。如今一番好意被梻了,他非但没有丝毫不悦,转过身来反而积极准备起了轻车简从所需一应物件。
在西北时他与阿嫤常这样出行,如今做起来驾轻就熟。细棉布的中衣往身上一裹,外面是料子顶精细但看起来很寻常的袍子。一头乌发松松垮垮地挽上去,只别一支他亲手打磨的掐丝木钗。
即便是这样打扮起来,镜中的阿嫤依旧艳光照人。
“阿衡所做那两个木制模具,也在脸上贴一贴吧。”
几个月来他们暗中走访江南全靠此模具。晏衡借着蒙医祖传的秘方,不知掺了什么东西,然后高高低低的涂在模子里面。往人脸上扣去后,那层高低颜色皆不同的一薄层便黏在脸上,整个人的五官彻底变了,不言不语站在那便是任亲生爹娘也认不出来。
“如今京中圣旨以下,要端王殿下就地处决江南官员。依照咱们的心思,惩治贪官污吏的确是大快人心的好事,但千人千面,不知江南百姓做何想法。我久不出门,恰好趁天元寺香火旺盛观察一番。”
晏衡何尝不知阿嫤是为了自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君者如此,为官之人同样如此。他本就要做那双手沾满血腥之事,到时朝堂上少不得惹人弹劾,若能先行体察民意,到时即便御史巧舌如簧也奈何不得他。
明白她意思,他心下越发怜惜。只是到底嘴拙,千般心思只化成一句话:“阿嫤莫要胡思乱想。”
若是一般后宅妇人听到此言,定会有些惶恐,是不是夫婿嫌自己管得太宽。可到了卫嫤这,却是全然明白了意思。
由着他抱上马车,她环住他脖子,露出春花灿烂般的笑靥:“我知晓阿衡是不欲望我多劳累,可我就是闲不下来的性子。等会到了天元寺,可要好生问问大师,是否是天生劳碌命。”
天元寺的住持可是得道高僧,等闲不会出面。想到被阿嫤否决的清场之事,晏衡心下有了合计,趁着探路的功夫向外面暗中尾随之人打了个眼色。
待马车停在天元寺跟前,卫嫤由晏衡扶着迈入寺庙。看到寺庙各处供奉香火的信徒虽然说不上穿金戴银,但衣冠整洁。路过佛像前时她还隐约听见一位年迈的妇人振振有词,感谢朝廷派军荡平倭寇,告慰亡夫在天之灵。
听到这她心中颇为宽慰,连带着因临产而越发笨重的身子都有些轻盈起来。深深地看了晏衡一眼,然后任由他扶着,通过充满禅意的园林向后院走去。
“阿嫤来的正巧,此刻住持恰好诵经完成。”
卫嫤也不戳破他,只任由小沙弥引领着进了禅房。慈眉善目的住持亲自接待了他们,紫砂壶倒出两杯清茶,瞬间满室茶香。透过氤氲的茶雾,住持有些高远的声音传来。
“贫僧月前曾云游西北,到过幽州黄庙,听贡仁波切提起过夫人,他直言夫人来历不凡。”
来历不凡?想到贡仁波切那番能算出她命格的本事,卫嫤心下一紧。晏衡也顾不得什么佛门重地,将大手搭在她手上,热度传来给予无声的安慰。
似乎看出了他的紧张,住持放下茶盏,露出了那双充满睿智的眼睛,此刻他看向卫嫤的眼神满是笑意。
“大人不必紧张,夫人乃是有大造化之人,得其相助者遇事逢凶化吉,终生福运无穷。贡仁波切早年曾算出夫人能福泽一方,见如今西北蒙汉亲如一家、西北百姓安居乐业,他深感夫人之福,命贫僧带话给夫人。”
听住持这么夸阿嫤,晏衡身子坐直了些,脸上的骄傲几乎要藏不住。阿嫤可不是福星!自打遇到她后,他延续了十几年的霉运彻底终止,而后好事一件件从天而降。每次看似凶险,实则到最后总能升官发财。
卫嫤余光无奈地瞥了眼晏衡,这人可真是的……以前在西北,官员夸代指挥使夫人如何如何比直接拍他马屁还管用,久而久之整个西北也都知道晏府究竟是谁在主事,没少有人暗地里笑话他夫纲不振。来江南后她本打算借着铁血名声,好好帮他树立下名声,没想到这才几天他就又……
真真是烂泥扶不上墙!
她倒不是讨厌这块烂泥,而是因为他对她太好,好到她总怕自己阻拦了他心中鸿鹄之志。
手心朝上,偷偷挠下他搭在她手上的大掌,当着住持面她终归不好做什么,只收敛心神做洗耳恭听状,问道:“不知贡仁波切有何指点?”
“贡仁波切曾言,藏地法王以秘法卜算活佛转世之处,却发觉东北龙气不稳,隐隐有二龙并生之相。”
“二龙并生?”
如今天下太平,能称龙者只有皇室中人。庆隆帝老迈,朝堂上武王和魏王势力正盛。再联想到端王先前接到的圣旨,皇上竟是丝毫不顾惜端王名声,欲让他做屠尽江南官场的侩子手。
她虽看好端王,可沾染了这等杀伐之气,基本上也就与皇位无缘。退一步讲,就算此事由不顾名声的晏衡代劳,保全端王名声,可能下这等圣旨,足以证明庆隆帝已经放弃了端王。
庆隆帝昏迷是何等大事,卫嫤深处江南,即便心思再敏捷也不会想到,这明晃晃加盖玉玺的圣旨并非皇上本人之愿。这道突如其来的圣旨打乱了她所有心思,让她不由地开始猜测,究竟庆隆帝到底属意哪位皇子。以及他将江南抗倭这趟镀金的好差事交给端王,甚至后面连科举之事都一并托付,此番看重究竟是捧杀,还是另有深意?
离开天元寺,一直到临时所居的别院门前,卫嫤始终都在考虑着此事,直到晏衡一句话将她点破。
“向来圣心难测,我等只需尽忠职守做好份内之事。到时即便龙椅上坐得是位糊里糊涂的昏君,也不至于毫无退路。”
尽忠职守?瞬间卫嫤豁然开朗,她督促晏衡上进的目的并不是纯粹地为了荣华富贵,而是出于性格使然。就如先前所说,她是个闲不下来的人,总觉得人活着得有点事做,有个奔头。锦衣玉食的米虫生活也不过是一时悠然自得,日子久了老那样难免也会乏味。一张一弛,在度过紧张和努力后偷得浮生半日闲,眯眼在庭前静看花开花谢,那才是真正极致的享受。
惆怅了一路的俏脸这会总算展露笑颜,跨过门槛时她笑道:“在天元寺时住持已经有所提点,只需坚守本心定能渡此难关。方才是我迷障了,还好阿衡看得明白,及时点醒我。”
被自家媳妇夸的,晏衡心情越发舒畅。待扶着她进了卧房,他仰头看向北方,心中稍有些困惑:皇上葫芦里到底卖什么药?
☆、192.官至太尉(完结章)
庆隆帝葫芦里在卖什么药,只有他自己清楚。
如果说太子被废后,武王和魏王暗地里争名夺利还在他容忍范围之内的话,那么后来趁他昏迷召集宗亲和阁臣们直接下圣旨则彻底让他寒了心。
他开始忍不住地去想,如果他昏迷的时间太长,是不是皇子监国的旨意就会下来。监国时间一长,野心再养大些,想要名正言顺的登位时,这些儿子们会不会不顾父子纲常,暗中做出弑父的举动?
理智告诉他,肯定会!
可情感上他却无法接受这一事实。如果再往前二十年,换他正值壮年的时候,绝对会毫不手软的收拾强下圣旨之人。可如今二十年过去,他已经是风烛残年的老人。惩治贪腐已经耗尽了他最后的冷硬心肠,对着亲生儿子他实在下不去手。
但理智又告诉他,再这样放任下去,肯定会祸起萧墙。
所以在武王和魏王跪在床边为私下圣旨之事请罪时,他顺水推舟听进去他们的推托之词,然后语重心长地讲述了一番兄友弟恭之道。
这是他给他们最后的机会!
然而他的希望注定落空,这两人早已被权势迷住了眼。在他跟前时还装模作样,直言委屈了端王,然后要借着他成亲送一份厚礼好生弥补。等离开乾清宫后,见他没有责罚,他们反倒变本加厉去拉拢朝臣。
更有甚者,他们甚至准备趁着端王大婚时动手,逼他退位。
最先发现此事的还是镇北侯世子楚琏。他本是心性柔软之人,痴恋阿嫤却害得她差点殒命后才知道自己错得有多离谱。亲自背阿嫤上花轿,听到她那句“羡慕吴氏有兄长护着可以为所欲为”的激励之言后,他将一腔热情全部投入到翰林院的差事中,短短三年就隐隐有在翰林院中独领风骚之势。
这次阿嫤回京,在侯府拼酒时他与晏衡芥蒂全消。眼见着阿嫤过得幸福,他也只能将隐藏在心中的情感悉数化为默默的关心。
吴家满门抄斩,吴氏痛哭流涕他不在意,他在意的是阿嫤在江南的安危。她大着肚子消失不见,这怎么能让人不担心。因着关切,他求到了父亲头上。
父亲正在讨好卫妈妈,对于此事他也乐见其成。他自幼丧母,当时卫妈妈跟在老太君身边,给予他很多关照。尤其在他喜欢上阿嫤后,更是对她敬重。与其父亲娶个年岁比他还小的姑娘为继室,他倒宁愿侯府内掌事的是卫妈妈。
因为此事,父亲那肯定有阿嫤消息。而他没想到的是,在他开口询问之后,父亲竟然将侯府暗地内的一部分人手给了他。
他本就在翰林院崭露头角,如今又有接管镇北侯府的架势,很快就受到了武王和魏王的重视。后者还委婉些,前者因为跟吴家走得近,知道他这些年来的情感揪扯,竟然暗示他可以帮忙得到阿嫤。
当时他有些心动,可他早已不是三年前天真的公子哥。心动过后他不由想得更深入,阿嫤如今以为人妇,晏衡又是出了名的宠妻。究竟是何种情况下,阿嫤才会重新回到他身边?
这不难猜,要么晏衡死,要么武王登顶大位后以强权夺武官之妻。
想到这他不由出了一身冷汗,莫说他已经死心,就算不死心,他也不忍阿嫤受如此大伤害。虚与委蛇一番后,他快步回府将此事告知父亲。
蛰伏二十年,楚英等的就是这样一个机会。此事关乎阿嫤安危,不仅可以扭转他在青娘心中形象,更是可以让侯府重新立足朝堂。这等天赐良机如果再不抓住,那他得有多蠢。
楚英没有贸然将此事告知庆隆帝,而是布置一番让青龙卫自己去发现。为了给九公主择婿,最近青龙卫明察暗访京中各大户人家后院,对八卦的接受能力有明显提高。顺着楚英放出来的线索,他们很快发现这一事实。
谋朝篡位事关重大,即便尚有几丝不确定,青龙卫首领也很快将消息报了上去。
庆隆帝气得一口老血喷出来,他自问对每个儿子都很好。武王性情莽撞他就让他去领兵,魏王欲涉足政务他便安排进六部,端王喜好美食他便任由他闲云野鹤。比起大越民间那些传统的、试图以孝道压制儿子的父亲,他这做父皇的真心已经做到了极致,他顺从每个儿子的意愿,让他们按照爱好和所长自由发展。
但此时此刻他却意识到这种方式的弊端。荀子说得没错,人之初性本恶,不论是儿子还是朝臣,想要他们好就得严加管束。对朝臣他是仁君,为政四十年却养出一堆国之蠹虫;对儿子他是慈父,可种种不计较却让他们越发贪得无厌。
甚至谋划着弑父上位!
最后一丝父子亲情被浇熄,他不想再忍耐下去了!
没有了亲情顾忌的庆隆帝,完完全全成为了一位冷酷的帝王。帝王心术告诉他,此等杀子的恶名绝不能背。
不是算计着端王大婚京城防范松懈?不是算计着那会晏夫人正在生产,晏衡走不开西北军群龙无首?算计好一切的武王想要逼宫,而魏王想躲在兄长,待他逼宫成功后再行替父报仇、匡扶正统。
养了他们那么多年,也是时候要点回报。就借着这两个孽-畜的手,给他在史书上再留一笔英明神武的形象。
打定主意的庆隆帝彻底安下心,他以身体不适为由开始罢朝,将政事交由武王和魏王共同处理,自己抱着传国玉玺住进了翊坤宫。
他昏过去是事实,加之两王久窥帝踪,从乾清宫后殿近年来越点越亮的烛火中也能知晓父皇身体大不如前。两王不疑有他,表面上惶恐地接旨,心里其实暗自窃喜。一个有意逼宫,另一个乐见其成,为了麻痹父皇,两王齐齐再端王婚事上做文章,以给父皇冲喜为由又将婚事办得盛大了些,其规格直比帝王大婚。
京城的旨意一道又一道传入江南,卫嫤心下危机感越重。
“皇上真的病到起不来?可他怎么会任由武王和魏王临朝……”
庆隆帝是位很英明的皇帝,纵观历史上,多少老皇帝晚年耽于享乐,即便知道锦绣江山下早已开始腐败,也会沉醉于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景中,只当自己是个聋子瞎子。可他偏偏有大魄力,将贪腐之人连根拔起。
这样英明的皇帝,怎么会如此纵容武王和魏王?莫非真的是天命难改?
想着贡仁波切传来的“双龙并立”天象,她心下担忧之情日盛。一山不容二虎,这又不是民主共和,天下怎么可能有两位皇帝。再这样发展下去,明显是乱世之状。
“阿衡,江南之事已经处理得差不多,如今走开也不算违背圣明。我肚子大了暂时移动不得,你且先回西北掌握兵权,不然我这心里总不踏实。”
晏衡知晓阿嫤说得是何意,可他只是摇头:“眼见着阿嫤还有不到半个月便生了,如今我是无论如何都走不开。”
见阿嫤急恼,他咬咬牙:“我必然是要留在江南陪伴阿嫤的,只不过西北大权也不能旁落。现任镇北侯出身武将世家,楚家如今在西北仍有威信。我暗中修书一封,请求他护着娘前去西北掌管生意,必要时候便宜行事。”
镇北侯倒是个放心的人选,见他面色坚定,卫嫤也只能点头。当即她提笔修书一封,另外夹带了晏衡信物。信乍看上去只不过是封家书,可以她与卫妈妈的默契,对方定能看明白。待墨迹晾干后,她便将信托付给马上启程回京,准备成亲的端王,这是目前最稳妥的方式。
做好这一切后她便在焦急中等待着瓜熟蒂落。
又是半月过去,端王成婚前夜,漫天的火烧云几乎染红了整个京城,与之相对应的是新任端王妃丰厚的嫁妆。第一台嫁妆进了端王府,最后一台还未进京城城门,这已经不是十里红妆可以形容的了。
京城城门大开,百姓纷纷上街看热闹。待嫁妆彻底入城,尾随而来的还有无数身着黑甲的兵卒。除时百姓们还不觉有什么,直到骑兵冲散人群,遇到街头稚儿丝毫不避让,竟是直接策马过去。稚儿哭声响彻云霄,眼界百姓眼中逐渐露出恐慌,纷纷躲进自家关紧房门。
因着端王成亲,整个皇宫也是喜气洋洋。翊坤宫淑妃娘娘亲自赏下红包,热热闹闹的气氛中宫娥太监也是不由自主地随意起来。直到大军冲破宫门,里三层外三层的黑甲军卫如暴风雨前的乌云般将翊坤宫围个密不透风。
庆隆帝被淑妃扶着进来,虽然早已料到有今日,但当武王跪在面前恭请他退位时,他还是气得咳出了一口血。
“皇上小心龙体。”
扶住庆隆帝,淑妃直面武王。方才这位皇子说得清楚明白,之所以让父皇退位,是因为他不分青红皂白宠爱祸国妖姬。淑妃抚摸下自己的脸,她虽然爱美,但真没想到有一日竟然会背负祸水的名头。
“本宫自幼家教甚严,进宫后谨守宫规。友爱姐妹,对各位殿下也向来尊敬。试问殿下是以何种理由,将祸水的名头往本宫身上扣。”
武王绞尽脑汁,最终发现他还真找不出淑妃丁点错。她是真正的大家闺秀,举手抬足令人如沐春风,且不论再受宠都不会张狂。私下里他对王妃有所不满时,便常以淑妃娘娘告诫之。
想不出来,这会他也只能强词夺理,硬着头皮说道:“以淑妃娘娘之圆滑,自然不会留下把柄。”
圆滑也成了错?淑妃满脸无奈,眼见着庆隆帝气顺了些,她安然退到帝王身后。
站在台阶上,庆隆帝一双龙目盯着武王,直把他盯到心里发毛。然后他挥挥手,冲着下面将领说道:“还不把这逆子抓起来。”
武王初时还有些云里雾里,他的人手已经把翊坤宫围城铁桶,父皇到底是什么意思?所以他亲自带进宫的将领把刀驾到他脖子上时,他依旧满脸的不可置信。
“蠢材,连这点人心都看不透,还妄图登顶帝位。”
庆隆帝连个眼角都懒得给儿子,站在台阶上他看向宫墙外,那里冒起红烟,想来镇北侯已经制服打算入宫“勤王”的魏王。
在端王大婚前夜,一场宫变止于无形。
翌日上朝,庆隆帝细数二王罪过后,决定将其从宗室除名。满朝文武早已吓破胆,这会更是跟鹌鹑似得缩在下面,一个屁都不敢放。正当他准备下令问斩二王时,身着喜袍的端王突然下殿,五体投地跪求父皇饶两位皇兄一命。
任凭庆隆帝如何发怒,大呼逆子,端王仍不改初心。直言父皇年迈受不得丧子之痛,二位兄弟死不足惜,但请父皇保重身体。
见他如此仁慈,庆隆帝再无一丝忧虑,当场拿出半月前早已写好的圣旨。以年迈体力不济为由,禅位于端王。听着端王再三推辞,他脸上笑意越发真挚,直接从龙椅上走下来,亲自将帝王冠冕扣到端王头上。
卸下沉重的冠冕后,他只觉全身轻松。为大越江山劳累了四十年,如今年近花甲,也是时候退下来,带着如花美眷看遍这片山山水水。当然那是以后的事,他绝对不会承认,看着这个惯会躲懒的儿子因为要接管天下重任而满脸郁闷时,他心里如三伏天喝了雪水般舒畅。
“我知道阿衡是为我好,一心顾念着我们娘俩安危。可此番若是动静太大,落人口实不说,不是明晃晃地给那些奸人树靶子?”
行军打仗向来一言九鼎的晏指挥使是个实打实的妻管严,媳妇说往东他绝不敢往西。如今一番好意被梻了,他非但没有丝毫不悦,转过身来反而积极准备起了轻车简从所需一应物件。
在西北时他与阿嫤常这样出行,如今做起来驾轻就熟。细棉布的中衣往身上一裹,外面是料子顶精细但看起来很寻常的袍子。一头乌发松松垮垮地挽上去,只别一支他亲手打磨的掐丝木钗。
即便是这样打扮起来,镜中的阿嫤依旧艳光照人。
“阿衡所做那两个木制模具,也在脸上贴一贴吧。”
几个月来他们暗中走访江南全靠此模具。晏衡借着蒙医祖传的秘方,不知掺了什么东西,然后高高低低的涂在模子里面。往人脸上扣去后,那层高低颜色皆不同的一薄层便黏在脸上,整个人的五官彻底变了,不言不语站在那便是任亲生爹娘也认不出来。
“如今京中圣旨以下,要端王殿下就地处决江南官员。依照咱们的心思,惩治贪官污吏的确是大快人心的好事,但千人千面,不知江南百姓做何想法。我久不出门,恰好趁天元寺香火旺盛观察一番。”
晏衡何尝不知阿嫤是为了自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君者如此,为官之人同样如此。他本就要做那双手沾满血腥之事,到时朝堂上少不得惹人弹劾,若能先行体察民意,到时即便御史巧舌如簧也奈何不得他。
明白她意思,他心下越发怜惜。只是到底嘴拙,千般心思只化成一句话:“阿嫤莫要胡思乱想。”
若是一般后宅妇人听到此言,定会有些惶恐,是不是夫婿嫌自己管得太宽。可到了卫嫤这,却是全然明白了意思。
由着他抱上马车,她环住他脖子,露出春花灿烂般的笑靥:“我知晓阿衡是不欲望我多劳累,可我就是闲不下来的性子。等会到了天元寺,可要好生问问大师,是否是天生劳碌命。”
天元寺的住持可是得道高僧,等闲不会出面。想到被阿嫤否决的清场之事,晏衡心下有了合计,趁着探路的功夫向外面暗中尾随之人打了个眼色。
待马车停在天元寺跟前,卫嫤由晏衡扶着迈入寺庙。看到寺庙各处供奉香火的信徒虽然说不上穿金戴银,但衣冠整洁。路过佛像前时她还隐约听见一位年迈的妇人振振有词,感谢朝廷派军荡平倭寇,告慰亡夫在天之灵。
听到这她心中颇为宽慰,连带着因临产而越发笨重的身子都有些轻盈起来。深深地看了晏衡一眼,然后任由他扶着,通过充满禅意的园林向后院走去。
“阿嫤来的正巧,此刻住持恰好诵经完成。”
卫嫤也不戳破他,只任由小沙弥引领着进了禅房。慈眉善目的住持亲自接待了他们,紫砂壶倒出两杯清茶,瞬间满室茶香。透过氤氲的茶雾,住持有些高远的声音传来。
“贫僧月前曾云游西北,到过幽州黄庙,听贡仁波切提起过夫人,他直言夫人来历不凡。”
来历不凡?想到贡仁波切那番能算出她命格的本事,卫嫤心下一紧。晏衡也顾不得什么佛门重地,将大手搭在她手上,热度传来给予无声的安慰。
似乎看出了他的紧张,住持放下茶盏,露出了那双充满睿智的眼睛,此刻他看向卫嫤的眼神满是笑意。
“大人不必紧张,夫人乃是有大造化之人,得其相助者遇事逢凶化吉,终生福运无穷。贡仁波切早年曾算出夫人能福泽一方,见如今西北蒙汉亲如一家、西北百姓安居乐业,他深感夫人之福,命贫僧带话给夫人。”
听住持这么夸阿嫤,晏衡身子坐直了些,脸上的骄傲几乎要藏不住。阿嫤可不是福星!自打遇到她后,他延续了十几年的霉运彻底终止,而后好事一件件从天而降。每次看似凶险,实则到最后总能升官发财。
卫嫤余光无奈地瞥了眼晏衡,这人可真是的……以前在西北,官员夸代指挥使夫人如何如何比直接拍他马屁还管用,久而久之整个西北也都知道晏府究竟是谁在主事,没少有人暗地里笑话他夫纲不振。来江南后她本打算借着铁血名声,好好帮他树立下名声,没想到这才几天他就又……
真真是烂泥扶不上墙!
她倒不是讨厌这块烂泥,而是因为他对她太好,好到她总怕自己阻拦了他心中鸿鹄之志。
手心朝上,偷偷挠下他搭在她手上的大掌,当着住持面她终归不好做什么,只收敛心神做洗耳恭听状,问道:“不知贡仁波切有何指点?”
“贡仁波切曾言,藏地法王以秘法卜算活佛转世之处,却发觉东北龙气不稳,隐隐有二龙并生之相。”
“二龙并生?”
如今天下太平,能称龙者只有皇室中人。庆隆帝老迈,朝堂上武王和魏王势力正盛。再联想到端王先前接到的圣旨,皇上竟是丝毫不顾惜端王名声,欲让他做屠尽江南官场的侩子手。
她虽看好端王,可沾染了这等杀伐之气,基本上也就与皇位无缘。退一步讲,就算此事由不顾名声的晏衡代劳,保全端王名声,可能下这等圣旨,足以证明庆隆帝已经放弃了端王。
庆隆帝昏迷是何等大事,卫嫤深处江南,即便心思再敏捷也不会想到,这明晃晃加盖玉玺的圣旨并非皇上本人之愿。这道突如其来的圣旨打乱了她所有心思,让她不由地开始猜测,究竟庆隆帝到底属意哪位皇子。以及他将江南抗倭这趟镀金的好差事交给端王,甚至后面连科举之事都一并托付,此番看重究竟是捧杀,还是另有深意?
离开天元寺,一直到临时所居的别院门前,卫嫤始终都在考虑着此事,直到晏衡一句话将她点破。
“向来圣心难测,我等只需尽忠职守做好份内之事。到时即便龙椅上坐得是位糊里糊涂的昏君,也不至于毫无退路。”
尽忠职守?瞬间卫嫤豁然开朗,她督促晏衡上进的目的并不是纯粹地为了荣华富贵,而是出于性格使然。就如先前所说,她是个闲不下来的人,总觉得人活着得有点事做,有个奔头。锦衣玉食的米虫生活也不过是一时悠然自得,日子久了老那样难免也会乏味。一张一弛,在度过紧张和努力后偷得浮生半日闲,眯眼在庭前静看花开花谢,那才是真正极致的享受。
惆怅了一路的俏脸这会总算展露笑颜,跨过门槛时她笑道:“在天元寺时住持已经有所提点,只需坚守本心定能渡此难关。方才是我迷障了,还好阿衡看得明白,及时点醒我。”
被自家媳妇夸的,晏衡心情越发舒畅。待扶着她进了卧房,他仰头看向北方,心中稍有些困惑:皇上葫芦里到底卖什么药?
☆、192.官至太尉(完结章)
庆隆帝葫芦里在卖什么药,只有他自己清楚。
如果说太子被废后,武王和魏王暗地里争名夺利还在他容忍范围之内的话,那么后来趁他昏迷召集宗亲和阁臣们直接下圣旨则彻底让他寒了心。
他开始忍不住地去想,如果他昏迷的时间太长,是不是皇子监国的旨意就会下来。监国时间一长,野心再养大些,想要名正言顺的登位时,这些儿子们会不会不顾父子纲常,暗中做出弑父的举动?
理智告诉他,肯定会!
可情感上他却无法接受这一事实。如果再往前二十年,换他正值壮年的时候,绝对会毫不手软的收拾强下圣旨之人。可如今二十年过去,他已经是风烛残年的老人。惩治贪腐已经耗尽了他最后的冷硬心肠,对着亲生儿子他实在下不去手。
但理智又告诉他,再这样放任下去,肯定会祸起萧墙。
所以在武王和魏王跪在床边为私下圣旨之事请罪时,他顺水推舟听进去他们的推托之词,然后语重心长地讲述了一番兄友弟恭之道。
这是他给他们最后的机会!
然而他的希望注定落空,这两人早已被权势迷住了眼。在他跟前时还装模作样,直言委屈了端王,然后要借着他成亲送一份厚礼好生弥补。等离开乾清宫后,见他没有责罚,他们反倒变本加厉去拉拢朝臣。
更有甚者,他们甚至准备趁着端王大婚时动手,逼他退位。
最先发现此事的还是镇北侯世子楚琏。他本是心性柔软之人,痴恋阿嫤却害得她差点殒命后才知道自己错得有多离谱。亲自背阿嫤上花轿,听到她那句“羡慕吴氏有兄长护着可以为所欲为”的激励之言后,他将一腔热情全部投入到翰林院的差事中,短短三年就隐隐有在翰林院中独领风骚之势。
这次阿嫤回京,在侯府拼酒时他与晏衡芥蒂全消。眼见着阿嫤过得幸福,他也只能将隐藏在心中的情感悉数化为默默的关心。
吴家满门抄斩,吴氏痛哭流涕他不在意,他在意的是阿嫤在江南的安危。她大着肚子消失不见,这怎么能让人不担心。因着关切,他求到了父亲头上。
父亲正在讨好卫妈妈,对于此事他也乐见其成。他自幼丧母,当时卫妈妈跟在老太君身边,给予他很多关照。尤其在他喜欢上阿嫤后,更是对她敬重。与其父亲娶个年岁比他还小的姑娘为继室,他倒宁愿侯府内掌事的是卫妈妈。
因为此事,父亲那肯定有阿嫤消息。而他没想到的是,在他开口询问之后,父亲竟然将侯府暗地内的一部分人手给了他。
他本就在翰林院崭露头角,如今又有接管镇北侯府的架势,很快就受到了武王和魏王的重视。后者还委婉些,前者因为跟吴家走得近,知道他这些年来的情感揪扯,竟然暗示他可以帮忙得到阿嫤。
当时他有些心动,可他早已不是三年前天真的公子哥。心动过后他不由想得更深入,阿嫤如今以为人妇,晏衡又是出了名的宠妻。究竟是何种情况下,阿嫤才会重新回到他身边?
这不难猜,要么晏衡死,要么武王登顶大位后以强权夺武官之妻。
想到这他不由出了一身冷汗,莫说他已经死心,就算不死心,他也不忍阿嫤受如此大伤害。虚与委蛇一番后,他快步回府将此事告知父亲。
蛰伏二十年,楚英等的就是这样一个机会。此事关乎阿嫤安危,不仅可以扭转他在青娘心中形象,更是可以让侯府重新立足朝堂。这等天赐良机如果再不抓住,那他得有多蠢。
楚英没有贸然将此事告知庆隆帝,而是布置一番让青龙卫自己去发现。为了给九公主择婿,最近青龙卫明察暗访京中各大户人家后院,对八卦的接受能力有明显提高。顺着楚英放出来的线索,他们很快发现这一事实。
谋朝篡位事关重大,即便尚有几丝不确定,青龙卫首领也很快将消息报了上去。
庆隆帝气得一口老血喷出来,他自问对每个儿子都很好。武王性情莽撞他就让他去领兵,魏王欲涉足政务他便安排进六部,端王喜好美食他便任由他闲云野鹤。比起大越民间那些传统的、试图以孝道压制儿子的父亲,他这做父皇的真心已经做到了极致,他顺从每个儿子的意愿,让他们按照爱好和所长自由发展。
但此时此刻他却意识到这种方式的弊端。荀子说得没错,人之初性本恶,不论是儿子还是朝臣,想要他们好就得严加管束。对朝臣他是仁君,为政四十年却养出一堆国之蠹虫;对儿子他是慈父,可种种不计较却让他们越发贪得无厌。
甚至谋划着弑父上位!
最后一丝父子亲情被浇熄,他不想再忍耐下去了!
没有了亲情顾忌的庆隆帝,完完全全成为了一位冷酷的帝王。帝王心术告诉他,此等杀子的恶名绝不能背。
不是算计着端王大婚京城防范松懈?不是算计着那会晏夫人正在生产,晏衡走不开西北军群龙无首?算计好一切的武王想要逼宫,而魏王想躲在兄长,待他逼宫成功后再行替父报仇、匡扶正统。
养了他们那么多年,也是时候要点回报。就借着这两个孽-畜的手,给他在史书上再留一笔英明神武的形象。
打定主意的庆隆帝彻底安下心,他以身体不适为由开始罢朝,将政事交由武王和魏王共同处理,自己抱着传国玉玺住进了翊坤宫。
他昏过去是事实,加之两王久窥帝踪,从乾清宫后殿近年来越点越亮的烛火中也能知晓父皇身体大不如前。两王不疑有他,表面上惶恐地接旨,心里其实暗自窃喜。一个有意逼宫,另一个乐见其成,为了麻痹父皇,两王齐齐再端王婚事上做文章,以给父皇冲喜为由又将婚事办得盛大了些,其规格直比帝王大婚。
京城的旨意一道又一道传入江南,卫嫤心下危机感越重。
“皇上真的病到起不来?可他怎么会任由武王和魏王临朝……”
庆隆帝是位很英明的皇帝,纵观历史上,多少老皇帝晚年耽于享乐,即便知道锦绣江山下早已开始腐败,也会沉醉于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景中,只当自己是个聋子瞎子。可他偏偏有大魄力,将贪腐之人连根拔起。
这样英明的皇帝,怎么会如此纵容武王和魏王?莫非真的是天命难改?
想着贡仁波切传来的“双龙并立”天象,她心下担忧之情日盛。一山不容二虎,这又不是民主共和,天下怎么可能有两位皇帝。再这样发展下去,明显是乱世之状。
“阿衡,江南之事已经处理得差不多,如今走开也不算违背圣明。我肚子大了暂时移动不得,你且先回西北掌握兵权,不然我这心里总不踏实。”
晏衡知晓阿嫤说得是何意,可他只是摇头:“眼见着阿嫤还有不到半个月便生了,如今我是无论如何都走不开。”
见阿嫤急恼,他咬咬牙:“我必然是要留在江南陪伴阿嫤的,只不过西北大权也不能旁落。现任镇北侯出身武将世家,楚家如今在西北仍有威信。我暗中修书一封,请求他护着娘前去西北掌管生意,必要时候便宜行事。”
镇北侯倒是个放心的人选,见他面色坚定,卫嫤也只能点头。当即她提笔修书一封,另外夹带了晏衡信物。信乍看上去只不过是封家书,可以她与卫妈妈的默契,对方定能看明白。待墨迹晾干后,她便将信托付给马上启程回京,准备成亲的端王,这是目前最稳妥的方式。
做好这一切后她便在焦急中等待着瓜熟蒂落。
又是半月过去,端王成婚前夜,漫天的火烧云几乎染红了整个京城,与之相对应的是新任端王妃丰厚的嫁妆。第一台嫁妆进了端王府,最后一台还未进京城城门,这已经不是十里红妆可以形容的了。
京城城门大开,百姓纷纷上街看热闹。待嫁妆彻底入城,尾随而来的还有无数身着黑甲的兵卒。除时百姓们还不觉有什么,直到骑兵冲散人群,遇到街头稚儿丝毫不避让,竟是直接策马过去。稚儿哭声响彻云霄,眼界百姓眼中逐渐露出恐慌,纷纷躲进自家关紧房门。
因着端王成亲,整个皇宫也是喜气洋洋。翊坤宫淑妃娘娘亲自赏下红包,热热闹闹的气氛中宫娥太监也是不由自主地随意起来。直到大军冲破宫门,里三层外三层的黑甲军卫如暴风雨前的乌云般将翊坤宫围个密不透风。
庆隆帝被淑妃扶着进来,虽然早已料到有今日,但当武王跪在面前恭请他退位时,他还是气得咳出了一口血。
“皇上小心龙体。”
扶住庆隆帝,淑妃直面武王。方才这位皇子说得清楚明白,之所以让父皇退位,是因为他不分青红皂白宠爱祸国妖姬。淑妃抚摸下自己的脸,她虽然爱美,但真没想到有一日竟然会背负祸水的名头。
“本宫自幼家教甚严,进宫后谨守宫规。友爱姐妹,对各位殿下也向来尊敬。试问殿下是以何种理由,将祸水的名头往本宫身上扣。”
武王绞尽脑汁,最终发现他还真找不出淑妃丁点错。她是真正的大家闺秀,举手抬足令人如沐春风,且不论再受宠都不会张狂。私下里他对王妃有所不满时,便常以淑妃娘娘告诫之。
想不出来,这会他也只能强词夺理,硬着头皮说道:“以淑妃娘娘之圆滑,自然不会留下把柄。”
圆滑也成了错?淑妃满脸无奈,眼见着庆隆帝气顺了些,她安然退到帝王身后。
站在台阶上,庆隆帝一双龙目盯着武王,直把他盯到心里发毛。然后他挥挥手,冲着下面将领说道:“还不把这逆子抓起来。”
武王初时还有些云里雾里,他的人手已经把翊坤宫围城铁桶,父皇到底是什么意思?所以他亲自带进宫的将领把刀驾到他脖子上时,他依旧满脸的不可置信。
“蠢材,连这点人心都看不透,还妄图登顶帝位。”
庆隆帝连个眼角都懒得给儿子,站在台阶上他看向宫墙外,那里冒起红烟,想来镇北侯已经制服打算入宫“勤王”的魏王。
在端王大婚前夜,一场宫变止于无形。
翌日上朝,庆隆帝细数二王罪过后,决定将其从宗室除名。满朝文武早已吓破胆,这会更是跟鹌鹑似得缩在下面,一个屁都不敢放。正当他准备下令问斩二王时,身着喜袍的端王突然下殿,五体投地跪求父皇饶两位皇兄一命。
任凭庆隆帝如何发怒,大呼逆子,端王仍不改初心。直言父皇年迈受不得丧子之痛,二位兄弟死不足惜,但请父皇保重身体。
见他如此仁慈,庆隆帝再无一丝忧虑,当场拿出半月前早已写好的圣旨。以年迈体力不济为由,禅位于端王。听着端王再三推辞,他脸上笑意越发真挚,直接从龙椅上走下来,亲自将帝王冠冕扣到端王头上。
卸下沉重的冠冕后,他只觉全身轻松。为大越江山劳累了四十年,如今年近花甲,也是时候退下来,带着如花美眷看遍这片山山水水。当然那是以后的事,他绝对不会承认,看着这个惯会躲懒的儿子因为要接管天下重任而满脸郁闷时,他心里如三伏天喝了雪水般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