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太孙领命而去,留下皇帝与太子,互相一时无言。
“阿吴这一去,倒是成熟了许多。”皇帝与太子叹道。
多少也是有些心疼自己孙子在外面吃苦了,要没有吃苦,又何来懂事。
不说太孙吴是自己的嫡长子,就算是个庶子,得皇帝肯定,太子也是心生欢喜的,回道:“也是父皇愿意给他这个机会,吃点苦也是他应该的。”
要说实话,太孙吴的改变,太子也乐见其成,谁也不想自己有个病歪歪的儿子,从太孙进门那几步,太子就看出来了,脚步比以前沉稳多了,也不飘浮了,可见这一趟不只是捞了些功劳回来,身子骨也是如他自己所言真强上了许多。
等回到东宫,听闻太孙将屋子里的许多东西换了出来,还让人开着宫殿的各处窗户通风,决定再过两日才回正殿里去睡,就抬脚去了太子妃那。
自己怀胎九月多要满十月生的,之前太孙被皇帝派出去,还是悄悄的都把太子妃吓了一跳,这会儿人回来了,从皇后娘娘那把人接回来,少不得就要先哭一场。
太子到的时候,太子妃正好哭完,正抓着太子的手说太孙吴瘦了。
其实都是当娘的觉得自己儿子受苦了,就是胖了也得说瘦,太孙在边关这几个月虽然不如在宫里吃得好,然而吃着五谷杂粮其实比离宫之时更为健壮了,比不得之前一身骨头架子外面搭上一层皮,虽好看是好看,就怕风一吹就倒。
太子来寻太孙吴,自然不是听太孙吴说自己一路见闻的,这些之前在皇帝面前也说过。
太孙吴知道自己父亲想听的是什么,两父子寻了地方坐下,太孙就道:“这也是凑巧,本萧安要查的是三关商会,想从那入手替魏侯翻案,怕三关商会跟三关军中有牵连,才请常将军借了三千兵马一道压阵,哪知道会遇见蛮子来袭。”
太子点头,并未说信与不信,只是道:“蛮子十多年不与三关有战,这一来就是五六万将士……”
其实也是有怀疑在里面,太孙自是向着萧安的,“我后来听萧安魏娘子等人也说过,此事太过于凑巧。”
太子的凑巧,在于萧安带着三千兵马去了三关,三关就被敌袭了,正好给了她出头的机会。
太孙的凑巧,在于萧安等刚好查到三关商会里的一些事情,敌人就来袭了,恰好乱了三关局势,让许多事情都变得难查起来。
两父子的看法不一样,太子也并不多说,自己儿子跟萧安本就亲近,向着她一些再正常不过。
又说到萧安越过三关打仗的缘由,“刘家胆子太大,因舅公跟魏九重要查往年军中账目,公然围困仪仗,后张公公寻机进了将军府斩杀刘希庭,萧安又杀了刘希庭长子,放才解了舅公跟魏九重之围。邢崇与刘希庭乃是连襟,在蛮子来之时,不思应战,反而想要争权。一台关三十年不得战,哪能敌过蛮夷,萧安才不得不出手,连军粮都未曾从三关粮库里走,尔后多亏有三重关与二木关的将领明白局势,解三千兵马粮草之围,才能将蛮夷拦在二木关之外。”
其中艰辛,太孙只是听闻不曾得见,自不知其惨烈,然最后萧安得胜回风吼城却是他看着的,“带去三千兵马,埋骨一千,只有几百六关将士尸骨得归故里,其余都葬在一台关外一处。听闻萧安在此战中也负伤,回风吼城途中,昏迷几日后才得清醒。”
“那时一台关战事如何还不知晓,胡马关又有敌袭,因萧安的粮草被烧,怀疑军中有奸细,最后还是萧家与程谨安前往胡马关压守住了,后萧安与魏娘子等大胜归来,又带着人前往了胡马关应敌,将邢崇与孟家的人一直压着不许妄动,这才得胜。”太孙一口气将此说完。
孟家的势太大,萧安不可能压着所有的孟家人不允人家出手,就是兵马也怕不足,因此只选了孟家旁支的来,尽量的将孟家的势削弱了。
萧安能赢这一仗并不容易,在第二日见到皇帝之时,太孙便说得更多,“听说萧安在去一台关的时候,一路急行,时刻不敢懈怠,几天几夜不曾闭眼,还要截杀山跋族,也亏得有孟岭带人潜伏在山跋族的首领与几名将士身边,否则只怕那三千将士都要埋骨在一台关外了。”
孟岭的事皇帝知道,朝中早争议了两轮,就点了点头,示意太孙继续说下去。
凭心而论,要孟岭没有那么一出,三千兵马就算是赢也只会是惨赢,最后能活着的也不会有多少,许萧安魏氏等人就要丢在那,剩下三关那些,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
其实不只是太孙看不上三关那些,皇帝在从压下了南阳侯之后就知道三关里要重新找个能压住的不容易了。
太孙就继续说到胡马关里的战事,因是他坐镇调度,比对一台关的战事了解得多,“三关的精锐还是在萧家。”
这也是句废话,萧家三代掌三关,没道理精锐不是自己人,就算是南阳侯被困在京城,精锐也还是精锐。
太孙继续道:“但程谨安虽才十七,十分厉害,带着乌家的人跟萧家不分伯仲。”
关键一点还是程谨安不是三关里的将士,又年纪十分轻,在三关军中却也能够混得风生水起,这本事就是太孙当他是情敌,也不得不佩服。
皇帝眯着眼睛想了想,道:“程谨安?这名字有些熟。”
太孙正想说他的出处,皇帝自己就想起来了,“当年魏侯好似给朕说过一回,他给萧安找了个玩伴儿,就是他了吧?”
这个太孙就不知道了,只得道:“许是吧。”
心里却是咯噔一下,魏侯亲自找的,都经过长辈同意了,更是危险啊!
“没想到这小子还有这般本事?”皇帝还在琢磨程谨安这个人。
十七岁,但是一想到萧安才十五,就连守住了三关的两处,又觉得果真是英雄出少年,大庆还依旧兴盛,倒也满意不已。
后太孙又说到萧安率兵出城,斩杀诸部落各王子,随后重伤昏迷回城,腹部受创,还依然上城门迎敌,皇帝不由得就想起了魏侯,“她是魏侯一手带大的,其忠心也是随了他了。”
太孙在边关里学到了许多,在边关里寻不到个可靠的人来说,此时是恨不得全部说出来给皇帝听的,“魏娘子也是奇女子,听闻她打仗尽善圆满,每每都能牺牲最少的人杀对方最多的人,不过比别人多费些时日。”
魏氏的打法是求稳,稳扎稳打,力求利益最大化,不似萧安上了战场就是不顾牺牲只要赢,要说起来反而是魏氏比萧安更合适当大将军了。
皇帝倒是听得好奇,“她在京中呆了二十年,竟也有此本事?”
太孙道:“听闻魏娘子在南阳侯府之时,已经将萧家祖上的三关兵书背得滚瓜烂熟。”
三关兵书,除开了兵法,还有三关堪舆在,且几代修整传下来,只会越来越精细,皇帝觉得不奇怪了。
虽然魏氏是嫁过南阳侯,不过魏氏有魏氏的高傲,就是因魏侯的缘由,皇帝也对魏侯的子女要比对萧家人更信任一些。
况魏氏不过一女子,虽是心思细密,有萧安压着也不足为虑。
皇帝想到当初魏氏与南阳侯和离之事。拿了人家百年基业,回头把兵法也全学了去,可见是个不肯吃亏的性子,魏侯嫁女儿简直就是嫁去当贼的。
少不得有些对给自己制造麻烦的南阳侯萧家有些幸灾乐祸,道:“魏氏真背得滚瓜烂熟,运用得手?”
太孙道:“当不会有假,就是萧安也知道,还将堪舆图画给孙儿看过,要不是如此,她们母女如何打得这么顺手。”
也不是萧安与魏氏乃是天降大才,实在是萧家上面两代在三关总结出来的精华全在人家娘俩手里,再加上运气实在是太好,人又舍得拼命,三关不在她们母女手里,还能到谁家去?
就是太孙也不得不说三关将士们的各种不靠谱,“百年前胡家在三关还有大势在,不过后来就零落了下去,只因家中母亲不允儿孙上战场,后亡故后才有一孙入了军中,虽是有能耐,却军中势力不足,被排挤到了三重关去了。”
娶妻娶贤,这话不是没道理的,这贤不是说对着自家男人温柔不温柔,给不给自家男人纳妾,这些都是内事,所谓的贤,还得是识大体,知深浅,不给儿孙拖后腿。
胡家也是命不好,遇到这么个娘,不过反过来看也是胡家祖坟埋太好,出了一门子的不爱前程的孝子来。当娘的说来说去也是为了子嗣好,这上战场能活下来的能有几许?还不如就平平凡凡的过了。
皇帝听得也好笑,“姓胡的?就是那个三重关的胡飞家?”
“阿吴这一去,倒是成熟了许多。”皇帝与太子叹道。
多少也是有些心疼自己孙子在外面吃苦了,要没有吃苦,又何来懂事。
不说太孙吴是自己的嫡长子,就算是个庶子,得皇帝肯定,太子也是心生欢喜的,回道:“也是父皇愿意给他这个机会,吃点苦也是他应该的。”
要说实话,太孙吴的改变,太子也乐见其成,谁也不想自己有个病歪歪的儿子,从太孙进门那几步,太子就看出来了,脚步比以前沉稳多了,也不飘浮了,可见这一趟不只是捞了些功劳回来,身子骨也是如他自己所言真强上了许多。
等回到东宫,听闻太孙将屋子里的许多东西换了出来,还让人开着宫殿的各处窗户通风,决定再过两日才回正殿里去睡,就抬脚去了太子妃那。
自己怀胎九月多要满十月生的,之前太孙被皇帝派出去,还是悄悄的都把太子妃吓了一跳,这会儿人回来了,从皇后娘娘那把人接回来,少不得就要先哭一场。
太子到的时候,太子妃正好哭完,正抓着太子的手说太孙吴瘦了。
其实都是当娘的觉得自己儿子受苦了,就是胖了也得说瘦,太孙在边关这几个月虽然不如在宫里吃得好,然而吃着五谷杂粮其实比离宫之时更为健壮了,比不得之前一身骨头架子外面搭上一层皮,虽好看是好看,就怕风一吹就倒。
太子来寻太孙吴,自然不是听太孙吴说自己一路见闻的,这些之前在皇帝面前也说过。
太孙吴知道自己父亲想听的是什么,两父子寻了地方坐下,太孙就道:“这也是凑巧,本萧安要查的是三关商会,想从那入手替魏侯翻案,怕三关商会跟三关军中有牵连,才请常将军借了三千兵马一道压阵,哪知道会遇见蛮子来袭。”
太子点头,并未说信与不信,只是道:“蛮子十多年不与三关有战,这一来就是五六万将士……”
其实也是有怀疑在里面,太孙自是向着萧安的,“我后来听萧安魏娘子等人也说过,此事太过于凑巧。”
太子的凑巧,在于萧安带着三千兵马去了三关,三关就被敌袭了,正好给了她出头的机会。
太孙的凑巧,在于萧安等刚好查到三关商会里的一些事情,敌人就来袭了,恰好乱了三关局势,让许多事情都变得难查起来。
两父子的看法不一样,太子也并不多说,自己儿子跟萧安本就亲近,向着她一些再正常不过。
又说到萧安越过三关打仗的缘由,“刘家胆子太大,因舅公跟魏九重要查往年军中账目,公然围困仪仗,后张公公寻机进了将军府斩杀刘希庭,萧安又杀了刘希庭长子,放才解了舅公跟魏九重之围。邢崇与刘希庭乃是连襟,在蛮子来之时,不思应战,反而想要争权。一台关三十年不得战,哪能敌过蛮夷,萧安才不得不出手,连军粮都未曾从三关粮库里走,尔后多亏有三重关与二木关的将领明白局势,解三千兵马粮草之围,才能将蛮夷拦在二木关之外。”
其中艰辛,太孙只是听闻不曾得见,自不知其惨烈,然最后萧安得胜回风吼城却是他看着的,“带去三千兵马,埋骨一千,只有几百六关将士尸骨得归故里,其余都葬在一台关外一处。听闻萧安在此战中也负伤,回风吼城途中,昏迷几日后才得清醒。”
“那时一台关战事如何还不知晓,胡马关又有敌袭,因萧安的粮草被烧,怀疑军中有奸细,最后还是萧家与程谨安前往胡马关压守住了,后萧安与魏娘子等大胜归来,又带着人前往了胡马关应敌,将邢崇与孟家的人一直压着不许妄动,这才得胜。”太孙一口气将此说完。
孟家的势太大,萧安不可能压着所有的孟家人不允人家出手,就是兵马也怕不足,因此只选了孟家旁支的来,尽量的将孟家的势削弱了。
萧安能赢这一仗并不容易,在第二日见到皇帝之时,太孙便说得更多,“听说萧安在去一台关的时候,一路急行,时刻不敢懈怠,几天几夜不曾闭眼,还要截杀山跋族,也亏得有孟岭带人潜伏在山跋族的首领与几名将士身边,否则只怕那三千将士都要埋骨在一台关外了。”
孟岭的事皇帝知道,朝中早争议了两轮,就点了点头,示意太孙继续说下去。
凭心而论,要孟岭没有那么一出,三千兵马就算是赢也只会是惨赢,最后能活着的也不会有多少,许萧安魏氏等人就要丢在那,剩下三关那些,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
其实不只是太孙看不上三关那些,皇帝在从压下了南阳侯之后就知道三关里要重新找个能压住的不容易了。
太孙就继续说到胡马关里的战事,因是他坐镇调度,比对一台关的战事了解得多,“三关的精锐还是在萧家。”
这也是句废话,萧家三代掌三关,没道理精锐不是自己人,就算是南阳侯被困在京城,精锐也还是精锐。
太孙继续道:“但程谨安虽才十七,十分厉害,带着乌家的人跟萧家不分伯仲。”
关键一点还是程谨安不是三关里的将士,又年纪十分轻,在三关军中却也能够混得风生水起,这本事就是太孙当他是情敌,也不得不佩服。
皇帝眯着眼睛想了想,道:“程谨安?这名字有些熟。”
太孙正想说他的出处,皇帝自己就想起来了,“当年魏侯好似给朕说过一回,他给萧安找了个玩伴儿,就是他了吧?”
这个太孙就不知道了,只得道:“许是吧。”
心里却是咯噔一下,魏侯亲自找的,都经过长辈同意了,更是危险啊!
“没想到这小子还有这般本事?”皇帝还在琢磨程谨安这个人。
十七岁,但是一想到萧安才十五,就连守住了三关的两处,又觉得果真是英雄出少年,大庆还依旧兴盛,倒也满意不已。
后太孙又说到萧安率兵出城,斩杀诸部落各王子,随后重伤昏迷回城,腹部受创,还依然上城门迎敌,皇帝不由得就想起了魏侯,“她是魏侯一手带大的,其忠心也是随了他了。”
太孙在边关里学到了许多,在边关里寻不到个可靠的人来说,此时是恨不得全部说出来给皇帝听的,“魏娘子也是奇女子,听闻她打仗尽善圆满,每每都能牺牲最少的人杀对方最多的人,不过比别人多费些时日。”
魏氏的打法是求稳,稳扎稳打,力求利益最大化,不似萧安上了战场就是不顾牺牲只要赢,要说起来反而是魏氏比萧安更合适当大将军了。
皇帝倒是听得好奇,“她在京中呆了二十年,竟也有此本事?”
太孙道:“听闻魏娘子在南阳侯府之时,已经将萧家祖上的三关兵书背得滚瓜烂熟。”
三关兵书,除开了兵法,还有三关堪舆在,且几代修整传下来,只会越来越精细,皇帝觉得不奇怪了。
虽然魏氏是嫁过南阳侯,不过魏氏有魏氏的高傲,就是因魏侯的缘由,皇帝也对魏侯的子女要比对萧家人更信任一些。
况魏氏不过一女子,虽是心思细密,有萧安压着也不足为虑。
皇帝想到当初魏氏与南阳侯和离之事。拿了人家百年基业,回头把兵法也全学了去,可见是个不肯吃亏的性子,魏侯嫁女儿简直就是嫁去当贼的。
少不得有些对给自己制造麻烦的南阳侯萧家有些幸灾乐祸,道:“魏氏真背得滚瓜烂熟,运用得手?”
太孙道:“当不会有假,就是萧安也知道,还将堪舆图画给孙儿看过,要不是如此,她们母女如何打得这么顺手。”
也不是萧安与魏氏乃是天降大才,实在是萧家上面两代在三关总结出来的精华全在人家娘俩手里,再加上运气实在是太好,人又舍得拼命,三关不在她们母女手里,还能到谁家去?
就是太孙也不得不说三关将士们的各种不靠谱,“百年前胡家在三关还有大势在,不过后来就零落了下去,只因家中母亲不允儿孙上战场,后亡故后才有一孙入了军中,虽是有能耐,却军中势力不足,被排挤到了三重关去了。”
娶妻娶贤,这话不是没道理的,这贤不是说对着自家男人温柔不温柔,给不给自家男人纳妾,这些都是内事,所谓的贤,还得是识大体,知深浅,不给儿孙拖后腿。
胡家也是命不好,遇到这么个娘,不过反过来看也是胡家祖坟埋太好,出了一门子的不爱前程的孝子来。当娘的说来说去也是为了子嗣好,这上战场能活下来的能有几许?还不如就平平凡凡的过了。
皇帝听得也好笑,“姓胡的?就是那个三重关的胡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