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二章天下战事(七)
而此时,山海关已经落在了满清的手中,京城以北的长城防线和各大关隘,简直就是千疮百孔,已经没有了任何兵力,于是当时的汝宁军也只能暂时把部队填充上去,先建立起防线,挡住清军和蒙古部队侵扰京城。
至于宣大和延绥那里的长城防线,大平军已经是顾不得了,只能盼望着今年能安然渡过。不过那些的蒙古部落都是突厥化的西蒙古人,到现在为止,他们还未归顺满清,所以西蒙古并不能与满清形成有效的呼应。而吴世恭也只能期望:也许西蒙古不会乘虚攻入内地吧!
还好,感谢前世那狂轰滥炸般的辫子戏。这让吴世恭依稀记得:皇太极病逝以后,为了那个新皇帝的即位,满清内部曾经乱过一阵子。而那个小皇帝的老妈——大玉儿,还和谁谁谁那样了。好吧!吴世恭承认自己的这段记忆,是来自于前世看的那几本同人小说。不过那小说的内容?那就……不说也罢!
反正不管怎么样,这个冬天满清是不会大动干戈的,这让吴世恭的大平朝也有了喘息之机,能够有时间来建立起完整的北方防线了。
也确实如此,吴世恭这段罕见的有用前世记忆并没有记错。
当快马加鞭的多尔衮三兄弟,带着两白旗的旗丁,风尘仆仆地赶回盛京以后,立刻与留守盛京的豪格摩擦出了火星。要不是礼亲王代善从中不断地周旋劝解,说不定俩人就在盛京大打出手了起来。
紧接着。满清的亲贵、将领们也随即而至。在这个权利更迭的时候,这些亲贵和将领都不敢停留,他们都是要早日回到盛京。为自己在新朝中谋得一席之地。
而此时的满清皇位,将在豪格和多尔衮俩人之间展开。当时豪格亲掌正蓝旗,而且又有皇太极留下的正黄旗和镶黄旗以及众多大臣们的支持,从八旗内部来看,略优于有正白、镶白两旗以及多铎、阿济格支持的多尔衮。
但是多尔衮多年的苦心经营,使得蒙八旗和汉军旗的部队大多数都支持他,连其余六旗的中下层旗丁中。多尔衮也有着很高的人望。因此,这俩人其实在皇位的争夺中是势均力敌的。甚至多尔衮还稍稍占优。
于是满清的亲贵们闭门商议了十几天,双方的分歧却一直不能得到弥补。于是盛京的火药味也就越来越浓。要不是所有人都不愿意发生内杠,都在尽量地克制着自己,说不定盛京已经变成了一个战场了。
而在此时,最有影响的四位和硕亲王———礼亲王代善抱明哲保身态度。以年老多病为由。不想卷进这场政治漩涡,肃亲王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角立,互不相让,双方僵持,所以只有郑亲王济尔哈朗比较超脱而能起协调作用。
所以在第十二天的大殿秘密会议中,代善首先发言:“豪格,帝之长子,当承大统。”
没想到豪格随口谦虚了一句:“福少德薄。非所堪当!”
于是多尔衮就顺势说道:“既然豪格自己都认为不堪其能,那就算了吧!”
而在这时候。在殿旁护卫的索尼、鳌拜等人拔出了腰中的刀,威胁道:“吾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
见势不妙,有发生火并的危险,代善就说了一句:“吾以帝兄,常时朝政,老不预知,何可参于此议乎?”随即,他站起身离去了。
于是多尔衮就说道:“汝等之言是矣。豪格既让退,无继统之意,当立帝之第九子(福临)。而年岁幼稚,八旗军兵,吾与郑亲王,分掌其半,左右辅政,年长之后,当即归政。誓天而罢。”
于是在满清众亲贵的妥协让步中,皇太极九子福临继位,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为摄政王辅政。因此,满清的实际权利就掌握在了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手中了。
可是对于济尔哈朗这个打酱油的角色,多尔衮还是不准备放过。之后他步步紧逼,最终成功了剥夺了济尔哈朗摄政王的位置,真正做到了大权独揽。之后,多尔衮更是把豪格发配到了山海关,把他置于与大平军作战的第一线,其居心也是不问可知。
可是多尔衮做的这一切,总是要有个过程。所以就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收拢八旗内部的权利。而这段时间,却给予了汝宁军整军备武的时间。
要知道,这次清军退回辽东,非但实力未受到什么损失,反而有了关宁铁骑和大量降军加入了汉军旗,再加上有了大量的缴获和人口,实力是不降反升。尤其是现在的山海关还在满清的手中,所以一旦多尔衮整合好了内部,清军将很容易地入关。而且山海关至北京也就是七、八天的路程。所以说,现在的北京城其实就在清军的攻击范围之内了。
而大平军这一方,虽然这时候在京城附近已经集结了兵力近三十五万,但其中能用得上的仅有原先汝宁军的十二万多一些,最多再加上黑云军和明军精锐二、三万人马。当然,还有关外,驻守宁远城和镇远城的狼啸镇近二万兵马。而且随着地盘的扩大,大平军也要分兵驻守,实际上实力是不升反降的。
不过目前大平军最大的问题就是兵力太过捉襟见肘。为此,吴世恭只能首先整编和训练这二十万出头的杂牌军队。
而现在的整编和训练,也只能分成几步走。第一步,吴世恭也就准备整编出了八万精锐。虽说这些是精锐,也就是体格健壮些。原先汝宁军有着自己独特的战术打法和训练方法,就算是这些原明军精锐都是老兵,适应起来原汝宁军的这一套,都是需要有一段时间,而现在也只整编了三个多月,那些新兵甚至连个队列都没训练好,所以根本也就不堪什么大用了。
说实话,原先汝宁军的那些刚入伍的新兵,都起码都是在护庄队中接受了一年以上的基础军事训练,可能他们的单兵战技不如这些原明军精锐,但他们融合到汝宁军里的速度,那就大大高于了这些原明军了。
为此,吴世恭只能把一部分新兵补充到原汝宁军的部队中,又抽调出一万多名有经验的军官和老兵,新编了四个拥有人马各一万五千人的镇,以老带新,以此来加快成军速度。
反而是楚格的飞马镇得到了大大的加强。原明军中骑兵也不少,而且大多数接受过良好的骑兵训练,这些骑兵基本上都可以拿来就用。所以现在的飞马镇已经拥有了三个协一万五千骑,而大平军每个主力镇也配备了一个一千四百多骑的骑兵团,使得整支部队的机动能力也得到了大大的加强。
当然,其他的那些杂牌部队也同样在接受训练。不过这些士兵的素质就差多了。起码他们都面黄肌瘦的,还经受不起大平军高强度的训练,所以现在也只能以补充营养、调理身体为主了。
当然,现在大平军的盔甲、火器等装备也缺口很大,所以也只能先照顾那些精锐新兵了。不过如果把这些杂牌部队安排在城墙后面,放放冷箭什么的,那他们还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从表面上来看,大平军新整编了八万新军,这数量也不算是少。可是为了控制和防卫住山东,迟明和熊正恩已经率领了两个镇三万新军开赴山东。更不用说辽东宁远、镇远这两城还需要援军去支援呢。
就如同现在的山海关是大平军的眼中钉一样,辽东的宁远、镇远两城也同样是满清的眼中钉。而将来大平军和清军的主战场肯定会围绕这三城展开。
原先余继的狼啸镇这一万多兵马,只镇守着镇远城这一座城池。而其中的三千部队甚至都是来投靠的辽东军户和蒙古牧民,并不怎么可靠,所以也只能让他们在城外的军堡中驻扎,并不敢放他们进城。
而现在的狼啸镇却占有了宁远、镇远这两城,那防守压力就更大了。
不过此次关宁铁骑的投降和大批明军投降清军,也使得在辽东的大批军民逃至宁远、镇远城。还有一些退往辽东的投降明军也叛逃了过来,这使得狼啸镇的兵马一下子膨胀到了近两万。
可是余继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这些部队和军民是否可靠,甚至还知道,按照以前的清军战例,那些逃亡过来的军民中,肯定混杂着大量清军的内奸,而且是汉人内奸,所以根本不敢完全相信任何人,也只敢让他们驻扎在城外。
但这些人又不得不接收,毕竟这些人的大多数确实是来归顺大平军的。而且随着人口的膨胀,粮草消耗的速度也变得飞快。所以现在的余继他们仿佛是坐在火山口上,不要说出城“打草谷”和屯田耕种了,天天防备着可能发生的叛乱,都使得他们全都绷紧了神经。于是余继是天天急报,向吴世恭提出需要增援。(未完待续……)
至于宣大和延绥那里的长城防线,大平军已经是顾不得了,只能盼望着今年能安然渡过。不过那些的蒙古部落都是突厥化的西蒙古人,到现在为止,他们还未归顺满清,所以西蒙古并不能与满清形成有效的呼应。而吴世恭也只能期望:也许西蒙古不会乘虚攻入内地吧!
还好,感谢前世那狂轰滥炸般的辫子戏。这让吴世恭依稀记得:皇太极病逝以后,为了那个新皇帝的即位,满清内部曾经乱过一阵子。而那个小皇帝的老妈——大玉儿,还和谁谁谁那样了。好吧!吴世恭承认自己的这段记忆,是来自于前世看的那几本同人小说。不过那小说的内容?那就……不说也罢!
反正不管怎么样,这个冬天满清是不会大动干戈的,这让吴世恭的大平朝也有了喘息之机,能够有时间来建立起完整的北方防线了。
也确实如此,吴世恭这段罕见的有用前世记忆并没有记错。
当快马加鞭的多尔衮三兄弟,带着两白旗的旗丁,风尘仆仆地赶回盛京以后,立刻与留守盛京的豪格摩擦出了火星。要不是礼亲王代善从中不断地周旋劝解,说不定俩人就在盛京大打出手了起来。
紧接着。满清的亲贵、将领们也随即而至。在这个权利更迭的时候,这些亲贵和将领都不敢停留,他们都是要早日回到盛京。为自己在新朝中谋得一席之地。
而此时的满清皇位,将在豪格和多尔衮俩人之间展开。当时豪格亲掌正蓝旗,而且又有皇太极留下的正黄旗和镶黄旗以及众多大臣们的支持,从八旗内部来看,略优于有正白、镶白两旗以及多铎、阿济格支持的多尔衮。
但是多尔衮多年的苦心经营,使得蒙八旗和汉军旗的部队大多数都支持他,连其余六旗的中下层旗丁中。多尔衮也有着很高的人望。因此,这俩人其实在皇位的争夺中是势均力敌的。甚至多尔衮还稍稍占优。
于是满清的亲贵们闭门商议了十几天,双方的分歧却一直不能得到弥补。于是盛京的火药味也就越来越浓。要不是所有人都不愿意发生内杠,都在尽量地克制着自己,说不定盛京已经变成了一个战场了。
而在此时,最有影响的四位和硕亲王———礼亲王代善抱明哲保身态度。以年老多病为由。不想卷进这场政治漩涡,肃亲王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角立,互不相让,双方僵持,所以只有郑亲王济尔哈朗比较超脱而能起协调作用。
所以在第十二天的大殿秘密会议中,代善首先发言:“豪格,帝之长子,当承大统。”
没想到豪格随口谦虚了一句:“福少德薄。非所堪当!”
于是多尔衮就顺势说道:“既然豪格自己都认为不堪其能,那就算了吧!”
而在这时候。在殿旁护卫的索尼、鳌拜等人拔出了腰中的刀,威胁道:“吾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
见势不妙,有发生火并的危险,代善就说了一句:“吾以帝兄,常时朝政,老不预知,何可参于此议乎?”随即,他站起身离去了。
于是多尔衮就说道:“汝等之言是矣。豪格既让退,无继统之意,当立帝之第九子(福临)。而年岁幼稚,八旗军兵,吾与郑亲王,分掌其半,左右辅政,年长之后,当即归政。誓天而罢。”
于是在满清众亲贵的妥协让步中,皇太极九子福临继位,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为摄政王辅政。因此,满清的实际权利就掌握在了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手中了。
可是对于济尔哈朗这个打酱油的角色,多尔衮还是不准备放过。之后他步步紧逼,最终成功了剥夺了济尔哈朗摄政王的位置,真正做到了大权独揽。之后,多尔衮更是把豪格发配到了山海关,把他置于与大平军作战的第一线,其居心也是不问可知。
可是多尔衮做的这一切,总是要有个过程。所以就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收拢八旗内部的权利。而这段时间,却给予了汝宁军整军备武的时间。
要知道,这次清军退回辽东,非但实力未受到什么损失,反而有了关宁铁骑和大量降军加入了汉军旗,再加上有了大量的缴获和人口,实力是不降反升。尤其是现在的山海关还在满清的手中,所以一旦多尔衮整合好了内部,清军将很容易地入关。而且山海关至北京也就是七、八天的路程。所以说,现在的北京城其实就在清军的攻击范围之内了。
而大平军这一方,虽然这时候在京城附近已经集结了兵力近三十五万,但其中能用得上的仅有原先汝宁军的十二万多一些,最多再加上黑云军和明军精锐二、三万人马。当然,还有关外,驻守宁远城和镇远城的狼啸镇近二万兵马。而且随着地盘的扩大,大平军也要分兵驻守,实际上实力是不升反降的。
不过目前大平军最大的问题就是兵力太过捉襟见肘。为此,吴世恭只能首先整编和训练这二十万出头的杂牌军队。
而现在的整编和训练,也只能分成几步走。第一步,吴世恭也就准备整编出了八万精锐。虽说这些是精锐,也就是体格健壮些。原先汝宁军有着自己独特的战术打法和训练方法,就算是这些原明军精锐都是老兵,适应起来原汝宁军的这一套,都是需要有一段时间,而现在也只整编了三个多月,那些新兵甚至连个队列都没训练好,所以根本也就不堪什么大用了。
说实话,原先汝宁军的那些刚入伍的新兵,都起码都是在护庄队中接受了一年以上的基础军事训练,可能他们的单兵战技不如这些原明军精锐,但他们融合到汝宁军里的速度,那就大大高于了这些原明军了。
为此,吴世恭只能把一部分新兵补充到原汝宁军的部队中,又抽调出一万多名有经验的军官和老兵,新编了四个拥有人马各一万五千人的镇,以老带新,以此来加快成军速度。
反而是楚格的飞马镇得到了大大的加强。原明军中骑兵也不少,而且大多数接受过良好的骑兵训练,这些骑兵基本上都可以拿来就用。所以现在的飞马镇已经拥有了三个协一万五千骑,而大平军每个主力镇也配备了一个一千四百多骑的骑兵团,使得整支部队的机动能力也得到了大大的加强。
当然,其他的那些杂牌部队也同样在接受训练。不过这些士兵的素质就差多了。起码他们都面黄肌瘦的,还经受不起大平军高强度的训练,所以现在也只能以补充营养、调理身体为主了。
当然,现在大平军的盔甲、火器等装备也缺口很大,所以也只能先照顾那些精锐新兵了。不过如果把这些杂牌部队安排在城墙后面,放放冷箭什么的,那他们还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从表面上来看,大平军新整编了八万新军,这数量也不算是少。可是为了控制和防卫住山东,迟明和熊正恩已经率领了两个镇三万新军开赴山东。更不用说辽东宁远、镇远这两城还需要援军去支援呢。
就如同现在的山海关是大平军的眼中钉一样,辽东的宁远、镇远两城也同样是满清的眼中钉。而将来大平军和清军的主战场肯定会围绕这三城展开。
原先余继的狼啸镇这一万多兵马,只镇守着镇远城这一座城池。而其中的三千部队甚至都是来投靠的辽东军户和蒙古牧民,并不怎么可靠,所以也只能让他们在城外的军堡中驻扎,并不敢放他们进城。
而现在的狼啸镇却占有了宁远、镇远这两城,那防守压力就更大了。
不过此次关宁铁骑的投降和大批明军投降清军,也使得在辽东的大批军民逃至宁远、镇远城。还有一些退往辽东的投降明军也叛逃了过来,这使得狼啸镇的兵马一下子膨胀到了近两万。
可是余继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这些部队和军民是否可靠,甚至还知道,按照以前的清军战例,那些逃亡过来的军民中,肯定混杂着大量清军的内奸,而且是汉人内奸,所以根本不敢完全相信任何人,也只敢让他们驻扎在城外。
但这些人又不得不接收,毕竟这些人的大多数确实是来归顺大平军的。而且随着人口的膨胀,粮草消耗的速度也变得飞快。所以现在的余继他们仿佛是坐在火山口上,不要说出城“打草谷”和屯田耕种了,天天防备着可能发生的叛乱,都使得他们全都绷紧了神经。于是余继是天天急报,向吴世恭提出需要增援。(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