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85、最后的挣扎
  金兵第一次进攻汴梁城,张叔夜三万青州军在胙城一触即溃。他给自己寻找的失败原因,是因为被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
  金兵第二次围攻汴梁城,张叔夜的十万大军一夜崩溃。他给自己寻找的原因,是因为新兵训练的时间太短。
  其实真正的原因,就在于大宋君臣压根儿就不关心百姓死活,导致民心尽失,兵无斗志。
  毫不夸张地说,整个大宋年间,是老百姓灾难最深重的时期,所以也是大起义最多的朝代。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三月,大宋立国仅仅两年时间,就爆发了绵州士兵起义。
  从那时起,到北宋灭亡之前的一百多年时间,先后爆发数十次大起义。
  尤其是方腊起义、杨江起义、张迪起义、高托天起义,不仅规模最大,而且直接敲响了北宋的丧钟。
  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闰三月,张福、莫简领导红巾队起义。嘉定十六年(1223),蒋宗、杨德起义。理宗绍定元年(1228),陈三枪和张魔王起义,敲响了南宋灭亡的丧钟。
  两宋年间,平均三到五年爆发一次大起义,把“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民为重,君为轻”的真理,演绎得淋漓尽致,成为历朝历代最好的注脚,大宋朝也成为华夏历史最好的反面教材。
  兵法云:上下同欲者胜。可惜大宋君臣没有一个人知道这条兵法原则,都认为百姓是可以随意捕杀的对象。
  即便百姓迫于压力暂时忍怒不言,并不代表老百姓心甘情愿受奴役,不过是在心中酝酿更大的怒火,然后变成一座可以毁灭一切的火山。
  “民可使道之,不可使智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是孔老二的名言,也是大宋君臣每天之乎者也的理论基础。
  大宋君臣从来是把老百姓当作予取予求的对象,朝廷更不会主动和老百姓说清楚自己的意图。
  加上朝中君臣绝大部分都想投降,担心老百姓把他们撕成碎片,所以就更加不会说出心里话。
  城外剧战正酣,城中的投降行动却没有一刻稍停,金人使者往来期间,让城中百姓怀疑城外奸细混入,自然是群情激愤,把他们抓起来斩首示众的例子,不可胜数。
  枢密承旨王健,奉命带领十多人给金营押送牛羊,在返回城的时候,因为里面有几个金使,京畿弓手(警察)尹奇怀疑他们是敌人奸细,于是下达了全歼的命令。
  殿帅王宗濋亲自带兵全城收捕尹奇等数十人,顿时造成京城第三次暴动。王宗濋一口气杀了近百领头者,才算暂时平息此事。
  尹奇杀害王健等人当然错了,但是王宗濋杀尹奇难道就对了?
  大宋君臣其实都心里有数:饥寒交迫之下,京城里面的数十万百姓实际上已经崩溃了,最后的疯狂就要来临。
  一旦数十万百姓疯狂起来,必定是见人就杀,甚至当街啃噬活人。万一到了那个程度,那才是真正的灾难。
  如何才能避免发生此类事件?成为大宋君臣更加伤脑筋的严重问题。
  经过三天的扯皮,朝堂上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高招”:不再恪守春节放关扑三日的规定,允许民间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开设赌场,让数十万百姓有更多娱乐消遣的地方,尽可能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三朝会盟》)
  殊不知,数十万百姓饿得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他们唯一的想法,就是抓一个可以啃噬的对象,哪里还会有心情去赌博?
  大宋君臣不是想如何解决吃饭的问题,而是想出设赌场这种异想天开的奇葩招数。如果不是昏庸无能的大宋君臣,其他人还真想不出来!
  毫无意外,朝廷圣旨一下,整个京城终于进入最后疯狂,于是就有很多人惊诧了。
  大名府进士司文政,是极力鼓吹伏地投降的代表之一。
  他看见城中百姓民心涣散,以为找到了大肆鼓吹投降的由头,不顾一切站出来伏阙上书:“金人来势凶猛,绝不可与之战。否则一旦城破,再想俯首称臣,亦不可得。”
  女真鞑子一再要求皇帝出城会盟,分明是想把皇帝扣起来,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小皇帝赵桓虽然非常想投降,但却不想出城被扣起来。
  在这种危急关头,司文正居然大放厥词鼓吹投降,顿时惹怒了小皇帝赵桓和所有主战大臣,被当廷斩首示众。
  以进士费文端为首的一班无耻文人,居然四处宣嚎,为司文正鸣冤叫屈:“文政所言,虽无理,不应弃市。”
  大宋君臣的指导思想,是“以打促和”,并不是要和女真鞑子殊死对抗,所以在抵抗、求和方面摇摆不定,从而导致悲剧发生。
  完颜宗望、完颜宗翰的“议和使”就在城内,自然把这一切都看在眼中,同时也知道了最后的结局。
  无论是哪朝哪代,敌我双方的城池攻防战,除非守城的一方已经决意投降,绝对没有把敌人放进城内和谈的先例。
  即便要谈判,也是在城外某一个地方进行,就是为了让攻城的一方摸不清虚实。
  完颜宗望、完颜宗翰几乎每天派遣“议和使”进城,分明就是公开的奸细,可是大宋君臣居然安之若素。
  大宋君臣自己做死,谁也救不了他们。
  既然已经彻底摸清大宋京城的底细,完颜宗望和完颜宗翰终于决定毕其功于一役,发动了最后的猛攻。
  靖康元年闰十一月二十日,完颜宗望第一次派出自己的精锐黑旗军,对陈桥门发起了决死冲击。
  仅仅一个回合,就有三个身背黑旗子的伍拾长登上城头。都统制王燮、姚友仲亲自率领数十骑迎击,才堪堪抵住这三人。
  太宰何栗听说陈桥门告急,亲自率领六七百人增援。没想到黑旗军对城上如雨的矢石视若无物,踏着前面刚倒下的尸体,发起第二次决死进攻。
  何栗心惊胆战之下转身后退,一面高呼“后面的人迎敌”,没想到他带过来的援军,早就一哄而散。
  不怕死的未必会死,怕死的就一定会死。这句话,放在任何时候都不会错,未战先溃不一定能够活命。
  “金兵隔岸发炮,一时间巨石如雨,中伤者数百人,自填陷马坑而死者百人,金人辄大笑。”(《靖康纪闻》)
  “金人焚南熏诸门。姚仲友死于乱兵,宦者黄经国赴火死,统制官何庆言、陈克礼、中书舍人高振力战,与其家人皆被害。秦元领保甲斩关遁,京城陷。卫士入都亭驿,执刘晏杀之。”(《靖康稗史》)
  局势糜烂到这步田地,女真鞑子的真实面目已经暴露无余,那就是彻底覆灭大宋朝廷。除非大宋君臣自愿降为奴隶,否则根本没有屈膝投降的余地。
  大宋君臣当然不想变成人家的奴隶,终于想起全国总动员,并且第一次发布了全民皆兵的动员令:
  “......虽上圣垂仁,犹欲按兵而讲好。然大臣仗义,岂能顾位以偷安?念万里之幅员,率四方之豪杰,乃父乃祖被圣神涵养之。惟孝惟忠,实臣子愿为之事。宜殚大节,图报上恩。......不拘逺近内外,许乡豪杰,迤相劝率,招集骁勇,不限数目,各自催排首领前来。”
  书中交代:汴梁城的外城百姓八十万,内城百姓四十万,皇城百姓二十万,合计一百四十万人,最开始的时候征调保甲军士(预备役)五十万人。
  加上正规军十多万,一共拥有七十万城防军。城墙上十步设一步长,十长设一统制,十统制设一主将,四面各有一名宗室弟子兼提举,同提举二员,使臣十人。(《靖康要录》)
  因为强制迁入城内的百姓暴动,朝廷居然因噎废食,下旨严禁百姓登城。本来有七十万人可用,最后变成了城防兵力空虚。
  现在终于想起全民皆兵,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文告虽然有了,可惜实在太迟了。
  即便城内百姓不用,如果当初张叔夜拿出一万军队交给刘韚,让他杀出重围号召天下群雄,事情可能还有可为。
  现在京城被敌人重重包围,全民皆兵的动员令,又如何能够传出去?
  该想的办法都想了,战局依然一边倒。
  刚提拔起来的太宰何栗,这几天真的吓得不轻,导致他的心神都有些恍惚。
  晕头转向之下,何栗猛然想起一件事来。于是飞快地赶回朝堂,找到同知枢密院事孙傅:“事急矣,只能用六甲神兵,以期力挽狂澜。”
  郭京的六甲神兵7777人已经招募完成,而且秘密训练了二十多天。
  金斧将军蒋宣,有万夫莫当之勇,是李宪留在城内的一枚棋子,本来有另外的任务。听说郭京组建六甲神兵,于是自告奋勇担任前军主将。
  可是郭京此前不过是一个伍拾长,过去远远看见蒋宣过来,就要闪避一旁低头行礼,连说话的资格都没有。
  因为担心蒋宣夺走自己的兵权,郭京自然不会要他:“您虽然勇猛无敌,但是我已经算定您正月必死。如果把您留在军中,到时候肯定要拖累我。”
  就这么地,郭京挑选的7777人,勇武之人一律不要,只要身材容貌好看就行。
  在城头防御战面临绝境的时候,何栗曾经多次让郭京出兵解围,但是同知枢密院事孙傅、郭京都不同意。
  他俩给出的理由是:“六甲神兵旷古绝今,扫荡正面之敌必然像摧枯拉朽一般。一旦出动就要打到阴山之北,否则无法停止下来。正因为如此,不到万不得已的紧急时刻,这支神兵绝不可让敌人知道。”
  靖康元年闰十一月二十四日,敌人的攻势更加猛烈,汴梁城随时都有崩溃的危险,何栗再也按耐不住了。
  何栗已经被提拔为太宰,名副其实的当朝一品宰相,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说话的分量和原来绝然不同:“说什么都没用,来日必须出兵,否则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