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如今的唐家人里面,有出息的就算是五叔唐伟石了。他进村干部班子时了解,唐伟石如今已经是军官了。士官和军官的区别在于,军官只要有军功就能往上升职,而士官当得再久也是士官。就像前任村主任,十几年征战,到头来说退伍就给退伍了。但军官就不一样了,军官退伍叫转业,地方要给安排对应职位的。
  而上面公布的事情现在虽然算秘密,可过不了多久大家都会知道的。
  权利衡量一番后,唐宗元还选择告诉叶秋三人,“如今各省下乡的知识青年情绪都有些浮动,所以这段时间,上面要求禁止这些青年外出活动。就是你们最远只能到镇里,去县里就要介绍信了。”
  叶秋心里猜测到了一些。
  魏红芝只是一时没想到这上面来,毕竟唐伟勇在县里国营饭店上工,回来时,也跟她唠叨过的,只是没想到现在形势竟然这样严重起来。
  “好了,你们也回去吧。”顿了顿,唐宗元提点道,“以后有什么事情,也不要参加去。安安分分地待在村子里,时间到了,你们总会能回去的。”其实这话是说给叶秋听的,他担心那股风气传到这边时,叶秋冲动之下也跟了去。
  三人道了一番谢后,出了村干部办事处。
  魏红芝和吕建斌要去大队祠堂看秦国文。叶秋却不想去了,心里一直琢磨着秦国文家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是不是秦国武倒台了?
  这样一直想着,以至于上工的时候还心不在焉的,用锄头挖土豆时,挖碎了好几多,惹得计工分的频频说着叶秋。
  “弟妹,你怎么心神恍恍惚惚的?”姚小兰这一次和叶秋一组,看到她明显不在状况,担忧地问道。
  “大嫂,没事,没事。”叶秋回过神来,自己对秦家的事,竟然一时魔怔了。
  其实秦家发生什么,都与她无关了。秦国武倒台自然是好事,这样秦国文这辈子肯定不会像上辈子那么顺遂了。秦国武不倒台,也跟她没关系。毕竟,这辈子她跟秦国文已经没有任何牵连了。
  想到这里,叶秋把秦家的事情放置脑后,认真地干起农活来。
  如今村里开始挖着土豆和收割冬黄豆了,这里的土豆俗称洋芋。土豆和冬黄豆都是去年春节前种下的。挖出来刚好填补如今没有菜的时节。土豆可炒可煮着吃,黄豆则可以发豆芽,做豆腐等等。村里也公布了,土豆挖完后就要准备分粮了。
  建设村分粮食是半年分一次。上半年麦子收割后空闲时分一次,下半年稻谷收割后分一次。上半年分的粮食主要有麦子,土豆,冬天做的干菜等等。下半年分的比较多,大米,玉米,花生,各种豆类,蔬菜,红薯等等,还有一些水果之类的。
  这上半年的分粮虽然种类少,可村民却翘首以盼着。毕竟去年下半年分的粮食吃到现在,好多家庭已经吃完了,都在借粮过着日子。这一次分粮刚好接上,所以最近村民干起活来非常有劲的。
  叶秋今日挖的这一片地是沙地,不用费太多劲儿就能把土豆挖起来,有时直接手一扯土豆藤就能带出沙地里的土豆。而大家干活又齐心,所以很快就干完了今日的活计。大家把土豆放到村里粮库后,叶秋和姚小兰一起回了家。
  家里这段时间的洗澡水都是唐桂芳的大女儿李夏红带着妹妹李冬红烧的,两个孩子懂事得让叶秋非常心疼。叶秋刚进屋就看到他们准备烧水,连忙上前帮忙。舀水事却看到缸里的水已经快到底了,于是准备拿桶挑水。
  出了门,叶秋看到姚小兰背着背篓出门,“大嫂,还要去干啥子?”
  姚小兰左右看了看,悄悄地上前,“我准备去茶山采点茶叶,你要不要去。”
  叶秋闻言,准备应道好。却忽然想起姚小兰的处境,“大嫂,太阳都快下山了,明天早点去吧。”
  “你大哥今日在茶山那边和爸一起砌田坎,出工前就说好的,我下工早就去茶山等他。”
  叶秋闻言了然,连忙道,“那大嫂自己采吧,现在采的茶叶只能做成红茶了,我还是喜欢春茶做的绿茶。”
  姚小兰闻言点点头,好多人都喜欢喝绿茶的,于是背着背篓朝着山上快步走去。
  其实叶秋是说的是反话,她很喜欢喝红茶的,特别是建设村后面茶山的茶做成的红茶。口感滋润醇厚,初尝微微苦,但回味却隽永甘甜。只是采茶和制作红茶却是个辛苦的活计,她怎么能要大嫂的呢。何况大嫂这么偷偷摸摸的,是为了采茶给她父亲的。
  叶秋上辈子在农村时,第一次品尝的就是姚小兰父亲做的红茶,一喝就喜欢上那微苦却回味甘甜的味道。后来,一个人也慢慢研究起来做红茶。有一次做茶时,被姚小兰父亲看到后,指导她做了一番。做出的味道虽然赶不上姚大叔,可自己喝喝也还行的。后面十多年的钻研,叶秋的技术也算是很好的了。
  但跟姚大叔比起来,叶秋知道自己还是差一大截的。
  毕竟姚小兰父亲小时候就开始学做茶了,那手艺可是祖传的。
  乌渡镇的红茶虽然在全国没有名气,可在过江县范围内还是有点名气的。而乌渡镇的红茶又数姚家沟的红茶最出名。姚家沟就是建设村背后茶山的另外一面的一个山坳里,那里以前也是一片的茶树林。全都属于姚小兰家所有。姚小兰的父亲也因家里的茶林,受过批判,住过牛圈,带过高帽。有一段时间,姚家成了过街老鼠,人人打骂。
  后来华国打击富农地主运动中,茶林归于国家。而姚家成分也定为了地主。接着没过多久,华国大搞粮食生产运动。姚家沟的茶树几乎全部被摧毁。
  人们对茶叶的观念也有了变化,起了轻视的心理,总觉得不能饱肚子,留着也无用。不过也有这个年代的局限性,毕竟商品经济不流通,很多东西即使有也难以卖出的。所以建设村后面的茶山,村里只采采春茶,然后买到国营铺子里。春茶过后,村里人若想采摘就可以去采了。只是这时候,村里温饱都难解决的情况下,很少有人会想要去采茶的,毕竟做茶也很麻烦的。尤其是春茶之后的茶叶,随着天气变热起来,这时采的茶叶最好是做成红茶才能长久放置。但制成红茶的步骤比绿茶复杂多了。
  不过,姚小兰能嫁给唐伟石也是因为采茶的事情。
  当年姚家那种情况,姚小兰一直无人提亲。
  毕竟姚家的成分是地主,谁敢取?取了姚小兰,那么家里别想安宁了。因为姚家是地主成分,当家人时不时要被人拎出来游游街,戴戴高帽,让人指指点点。而姚小兰作为姚家的女儿,肯定也会被连累。
  更为难的时,那个时候是推荐上学。贫农只要有钱就可以上,中农富农找找关系也可以,可地主成分就有点难了,基本不会给念书的。于是姚小兰在那样的情况下被人嫌弃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姚小兰也心慌起来。
  而姚小兰的父亲虽然受过苦,可对红茶还是情有独钟。姚家沟没有了,于是让姚小兰到茶山采,自己在家悄悄做着喝。于是姚小兰常悄悄上茶山采茶,有一次,被唐伟石遇到。生怕被唐伟石告到大队,自己会被游街戴高帽和批判,于是抱着唐伟石就哇哇大哭起来。
  唐伟石憨厚老实,也从没跟一个女孩子亲密过,一时愣住了。然后惊醒后就连忙保证不会告诉村里。
  后来姚小兰遇见几次后,就主动靠近他。等到打听到他家情况后,直接赖上了他。
  唐家那个时候也是穷得铃铛响,再说周菊自己身份也特殊,对姚小兰也有些怜惜,所以就同意了这门亲事。所以姚小兰嫁过来快十年了,虽然有点小心思,生活中也有很多不如意之处,但对周菊还是很感激的。
  叶秋看着姚小兰的背影,想着什么时候自己也去采点茶叶做成红茶喝喝。
  挑了两担水后,叶秋准备休息一会儿。却看到邮递员同志背着个军绿色的包朝着她笑嘻嘻地走来,边走边道,“叶秋同志,叶秋同志,有你的信和汇款单。”
  第36章 连载
  叶秋听到邮递员的话,心里激动不已,连忙跑了上去。
  可刚拿到信封时,叶秋就看到唐传河拿着锄头站在公路边。唐传河明显是听到邮递员的话了,正看着叶秋和邮递员,眼里虽然没有露出什么情绪,可叶秋突然觉得有些心虚起来。
  此时,村口也有很多人上工回来,都听到了邮递员的话,纷纷注视着叶秋。有的心里嘀咕着,这个城里来的小姑娘真是厉害,短短几天的时间,竟然让唐伟山把钱都直接汇给她了。原先羡慕周菊和唐传河找了个城里媳妇的,心里却是幸灾乐祸起来,有的甚至带着看热闹的心态望着唐传河,看他会不会不高兴。
  “叶秋同志,请尽快带着村里开的身份证明到邮局里领钱。”邮递员同志好心地提醒叶秋。
  叶秋连忙对邮递员同志道谢。
  邮递员笑笑就离开,朝着下一家人走去。
  而叶秋和邮递员说话的时间,唐传河已经下了公路。
  叶秋见邮递员离开后,虽然有些觉得窘迫,可还是把信封放进口袋里后,上前拿唐传河的锄头,“爸,娘今日怎么还没回来?”
  唐传河腿脚不方便,也没跟叶秋客气,把锄头给了叶秋,“你娘割了些草,在后面,一会跟你大哥和大嫂回来。”
  一听说跟大哥大嫂回来,叶秋心里就了然了,肯定是去采茶了。
  说着话,二人就朝着唐家走去。看热闹的人愿望落了空,失望地进了村子。
  唐传河看到院子里的水桶,又看了看叶秋单薄的背影,朝最左边的屋子叫道,“老三,老三,出来。”
  刚下工回来,屁股还没坐热的唐伟田从屋里冒出来,“爸,怎么了?”
  “缸里的水没有了,你赶紧挑两担。”唐传河皱着眉头道。
  “好。”
  叶秋拿着锄头走在前面,所以就先进屋放锄头去了。听到唐传河的话后,连忙出来,见唐伟田已经挑起了木桶,“三哥,我能挑的。”虽然这一世的身体还没适应,可叶秋确实是会挑水的,不会挑水的,扁担是会从肩膀滑下去的。
  “你会挑什么,肩膀都没磨平,扁担不稳怎么挑?”唐传河道,“让你三哥去挑。”
  唐伟田笑笑,转身挑着水桶就走。
  叶秋见状,也不再说什么了。
  其实唐家后院是有口井的,只是那口井水水质不怎么好,有点苦,所以一般是用来喂牛喝水或者洗漱之类的。吃喝用的水,还是在村里的那口百年大水井里挑的。而唐家老宅这边的用水,一般都是唐伟石和唐伟田轮流着挑水。只是最近唐桂芳回了唐家后,大部也是她在挑水。
  唐桂芳挑水的日子,唐家一直没有缺水的。只是这几日,村里要分粮,所以要计算半年的工分了。而唐桂芝的工分是看半年交上去的牛粪斤头来评的。唐桂芳觉得自己攒的牛粪还有些不够。于是,这几日唐桂芳都在帮着她捡石英,干草以及一些枯枝烂叶,混合在牛粪里,让牛踩着充数。
  只是今日,唐桂芳和唐桂芝走得远了一些,于是回家晚了,耽搁了挑水。
  唐伟田挑水去后,叶秋也没什么事情,于是回来了屋子,从口袋里拿出信封,急切地打开。
  信封里面有三张粮票和两张布票和一封信。
  叶秋把粮票布票放进抽屉,打开了折叠得方方正正的信。可看到信封里的内容,叶秋目瞪口道。
  大大的一张纸上,就五句话:
  叶秋同志,见信安好。
  我已平安归队,这边一切安好,不需挂念。
  家里一切好吧,你是否适应了村里的日子?
  这月发了津贴和工资,我都寄给你了,好好照顾自己,有什么事情及时联系我。
  此致敬礼,唐国文同志七六年夏夜写。
  这老唐也太不解风情了吧?这么大的一张纸就这五句话?还包括抬头和落款。
  叶秋翻来覆去地看着,就是不敢相信这是唐伟山写的信。
  可惜上辈子刚成亲那会,唐伟山跟她的关系不是很好,两人也没什么话可说的。所以唐伟山每个月只寄钱。以至于,现在叶秋都没有个对比。
  可后来,老唐受伤从部队退下来后,在她失去孩子的那段时间里,二人关系逐渐融洽起来。那时的老唐规矩可是很多的,不像这么言简意赅的人啊。
  坐在桌子前,拔亮了马灯,叶秋又反复看了上面的五行字。虽然能感受到唐伟山简短的话里对自己的关心,可对每夜都想着唐伟山的叶秋来说,这么短的信根本不能慰藉她的思念。
  拉开抽屉,看着里面因想念老唐而写的厚厚一叠信纸,叶秋心里越发不平衡起来。很想硬气一会,不再给唐伟山写信,让他急一急。可叶秋想起上辈子的一切,心里又舍不得让他为自己担忧。
  想了想,叶秋重新拿了一张信纸开始写信。先是大概地说了家里的情况,一切都安好,当然是隐藏下了二姐唐桂芳的事情,叶秋打算事情尘埃落定后再告诉他。然后接下来的内容基本上都是问话。
  叶秋想的是,既然老唐不说,那就自己问好了。她就不信,下次唐伟山回复的信还是这么简短了。
  写好后,把信放在了抽屉后,叶秋出了屋子。
  主屋里,唐桂芝和唐桂芳,还有婆婆周菊已经回来了。此时全家人日都在灶台边,点着马灯,唐传河烧着柴火,周菊炒着茶叶。
  屋里萦绕了一股浓郁的茶香。见叶秋出来,搅拌茶叶的周菊连忙道,“老五写信来了?”
  叶秋点点头,“他问家里好呢!”不过,唐伟山只给自己写了信,这让叶秋在面对周菊和唐传河时,有点尴尬,他们比较是父母,心里忍不住埋怨起唐伟山来。
  忽然叶秋想起汇款的事情,连忙道,“他还寄了钱,等我拿回来后给娘。”
  “不用,不用。”周菊连忙道,“老五也成家了,他的钱自然该他媳妇管着。”顿了顿,“等会,你爸去村长家开个证明,明天刚好赶集,你就不要去上工了。”
  叶秋心里有些感动,婆婆永远是这么开明,连连点头。唐桂芝见五嫂能去赶场,眼里有些羡慕,本想跟着去的,可想起牛圈里那么一点牛粪又泄了气,还是趁着这几日多攒点吧。
  “老五竟然会写信回来?”唐桂芳有些惊讶。
  “是五嫂主动写的。”唐桂芝见自己姐姐不敢置信的模样,郁闷的心情一扫而光,笑着回复。
  叶秋疑惑地看向姐妹二人。
  唐桂芝这才娓娓道来。
  原来唐伟山当兵八年,竟然没有给家里写过信。八年里,也就有时会寄些钱回来,让他们知道唐伟山还安好着。就连这次回来探亲,也没用提前说过。所以,唐伟山给她写了那信封,虽然简单,但也该欣慰了不是?
  又聊了会,周菊把茶叶简单地装罐后等着发酵,大家就准备睡觉了。
  叶秋洗漱后就回了屋子,并没有睡觉,而是进了空间。
  空间里的稻谷和玉米已经成熟了。
  本来,叶秋是打算把玉米棒掰下来,然后粉碎后做玉米粑吃。可别看空间这点面积小,但产出很高的。一株玉米苗结了两个又长又大的玉米棒。叶秋估计,应该有二十背篓的。可掰玉米就会搓玉米棒,一想到要搓玉米棒。叶秋的手就有些疼,搓玉米棒的记忆真是不想回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