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1章 多尔衮出兵(三更)
苏麻拉姑的背叛对大清的这三位大佬打击太大了,这位大佬当然是孝庄皇太后、尚未开始正式亲政的顺治皇帝和摄政王多尔衮,特别孝庄皇太后一下子病了一个多月。等她病好了之后,这个传奇女人一下子好像悟透了很多道理,发生了很多改变,立即和多尔衮商议之后,下道诏旨,净牢大赦!
鞑子们的本性嗜好杀戮,以征服异族为快。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无不是如此,只是后来他们觉得杀戮式征服并不可取,在宁完我和范文程的进谏下,他们的野性有所收敛,渐渐认同了大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开始拉笼重用汉臣,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前期,抢掠过来的汉奴和蒙古人像牲口一样统统杀掉,后来他们也不杀了,想办法为他们所用。
特别大清进关失败以后,大明又复国了,孝庄和多尔衮认为这些汉人太不好征服了,只靠他们这些鞑子的力量怕是难以扭转乾坤,为了缓和民族矛盾,他们在大清推行了怀柔政策,首先发型变了,既不用汉人的束发型,也不用满人的金钱鼠尾发,而是改用现在的“半光半留”,当然长辫子必须要得的。然后重用汉臣降将,经济上给他们优厚的俸禄,消除政治歧视,给于足够尊重,如上朝时不再区分鞑子列和汉臣班,另外学习汉人的科举制,鞑子和汉人都可以“学而优则仕”。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认识到了发展经济,稳定民生的重要性,而不在是单一的在马背上过日子,也可开始农耕以及互市等。
因此这几年大清汉化很快,发展也很快。漠北蒙古和辽东汉人及一些逃亡和抢掠过来的朝鲜人,还有很多被他们带出关的汉奸兵将,已经被他们融合得差不多了。
表现在他们招兵买马扩军备战上,现在大清的兵员大大增加。五年前第一次入关时满清的八旗军总共只有十多万人,可是现在连蒙古鞑子和满洲鞑子算上,军队数量上翻了一番,也就是说八旗军已经达到了二十多万人。
另外他们还从无到有创建一个新兵种——“绿营兵”,这些绿营兵大都是汉人,有一部分是当地的辽人,还有一部分是大明的汉奸军将,另外还有一部分朝鲜人,因为现在的李氏王朝是大清的附庸国,绿营兵也达十几万,这些绿营兵训练有素,战斗力仅次八旗铁骑,成为大清赖以生存一支中坚武装力量。
但是尽管如此,由于鞑子的高压奴化政策的本质没有变,反对他们的人仍然不少,也就是说大清监牢里的犯人很多。现在多尔衮突然宣布净牢大赦,各种各样的犯人全部无罪释放。
这些人免于牢狱之苦,有的甚至面临砍脑袋、甚至灭门抄族的大罪,突然就被宣布无罪获得自由了,他们真是做楚也不敢想,高兴得差点疯掉。
但是按照孝庄太后的意思,可不是放了他们就完了。而是让他们入伍从军,直接带薪从军,战场杀敌可以立攻,而且根据军功的大小,与“学而优则仕”同等待遇,不管是文官和武将,一视同仁。这一点他们吸取了大明二百年来重文轻武的惨痛教训。
这一招还真有效,短短的一个月,就有一万多赦免犯报名从军,孝庄太后让多尔衮把他们全部编入绿营,进行操练,现在经过半年多的训练,这些赦免犯组成的军队战斗力极强,一点也不仅于训练了几年的绿营兵,已经与以前的绿营兵融为一体。
到了开春以后,除了官府差役和私人养的府兵,大清的正规军总兵力已经突破45万,其中八旗军二十一万,绿营兵二十三万。
另外,大炮粮饷等军需用品业已准备充分,这四五年清军没打什么大仗恶仗,不但没受到战争破坏,经济还得以发展,因此等他们休养生息了好几年,这几年的战争储备当然也是兵精粮足。
阳春三月,北国的冰冻也开始消融。四十多万军队多尔衮当然不能全部拉出去,除了边关守军(不止是明清边关,与西蒙古和朝鲜都有边关),各地还得留有维持大清这个国家机构运转的兵力,如守皇城和京师的人马当然不能少。
因此多尔衮只抽调了二十六万人马,对外号称三十万,这二十六万人全部是精锐之师,包括八旗军十二万,绿营兵十四万,如果按马步军种来分的话,这二十六万人马也不再是单一铁骑,现在的大清也是复合兵种,当然以骑兵为主,其中铁骑八万,这八万铁骑都是八骑军,也是真正的金戈铁马,不但马上的清军是金属甲衣,战马也有甲衣,即战马按上铁蹄,身皮铁甲,带上铁面具。另外普通骑兵还有八万,以绿营兵居多,剩下的十万是步兵,包括两万炮兵营和一万后勤补给兵,这一万人专门押运粮草弹药等军需用品。
随多尔衮出征的大将有洪承畴、索尼、岳乐,以及蒙古儿猛将贴尔木、铁黎等,多尔衮的亲信死党锡翰、巩阿岱留守京师,辅政顺治和太后。
一切就绪后,多尔衮杀马祭天,九声大炮震天动地,二十多万人拔营起寨。孝庄太后和小顺治亲自送出京城,前锋部队是盛京的守备官现在为绿营三营统领的大将岳乐。
数日之后,多尔衮的人马在锦州补给之后,很快来到了宁远城。宁远离大明的山海关只有一百多里,在宁远多尔衮接到战报,说大明增兵山海关,朱由崧的圣驾也到了山海关,据说明军有二三十万。
多尔衮的铜锣大脸挤出一丝冷笑,“又是山海关?朱由崧也来了,来的正好,省得本王到关内找他了,五年前本王就是在那里入关的,这次本王也照样入关!”
多尔衮在城中歇兵两天,也是为了等后面的辎重,两天之后多尔衮督师二十多万出了宁远城,清军铁流滚滚杀奔山海关而来。
鞑子们的本性嗜好杀戮,以征服异族为快。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无不是如此,只是后来他们觉得杀戮式征服并不可取,在宁完我和范文程的进谏下,他们的野性有所收敛,渐渐认同了大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开始拉笼重用汉臣,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前期,抢掠过来的汉奴和蒙古人像牲口一样统统杀掉,后来他们也不杀了,想办法为他们所用。
特别大清进关失败以后,大明又复国了,孝庄和多尔衮认为这些汉人太不好征服了,只靠他们这些鞑子的力量怕是难以扭转乾坤,为了缓和民族矛盾,他们在大清推行了怀柔政策,首先发型变了,既不用汉人的束发型,也不用满人的金钱鼠尾发,而是改用现在的“半光半留”,当然长辫子必须要得的。然后重用汉臣降将,经济上给他们优厚的俸禄,消除政治歧视,给于足够尊重,如上朝时不再区分鞑子列和汉臣班,另外学习汉人的科举制,鞑子和汉人都可以“学而优则仕”。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认识到了发展经济,稳定民生的重要性,而不在是单一的在马背上过日子,也可开始农耕以及互市等。
因此这几年大清汉化很快,发展也很快。漠北蒙古和辽东汉人及一些逃亡和抢掠过来的朝鲜人,还有很多被他们带出关的汉奸兵将,已经被他们融合得差不多了。
表现在他们招兵买马扩军备战上,现在大清的兵员大大增加。五年前第一次入关时满清的八旗军总共只有十多万人,可是现在连蒙古鞑子和满洲鞑子算上,军队数量上翻了一番,也就是说八旗军已经达到了二十多万人。
另外他们还从无到有创建一个新兵种——“绿营兵”,这些绿营兵大都是汉人,有一部分是当地的辽人,还有一部分是大明的汉奸军将,另外还有一部分朝鲜人,因为现在的李氏王朝是大清的附庸国,绿营兵也达十几万,这些绿营兵训练有素,战斗力仅次八旗铁骑,成为大清赖以生存一支中坚武装力量。
但是尽管如此,由于鞑子的高压奴化政策的本质没有变,反对他们的人仍然不少,也就是说大清监牢里的犯人很多。现在多尔衮突然宣布净牢大赦,各种各样的犯人全部无罪释放。
这些人免于牢狱之苦,有的甚至面临砍脑袋、甚至灭门抄族的大罪,突然就被宣布无罪获得自由了,他们真是做楚也不敢想,高兴得差点疯掉。
但是按照孝庄太后的意思,可不是放了他们就完了。而是让他们入伍从军,直接带薪从军,战场杀敌可以立攻,而且根据军功的大小,与“学而优则仕”同等待遇,不管是文官和武将,一视同仁。这一点他们吸取了大明二百年来重文轻武的惨痛教训。
这一招还真有效,短短的一个月,就有一万多赦免犯报名从军,孝庄太后让多尔衮把他们全部编入绿营,进行操练,现在经过半年多的训练,这些赦免犯组成的军队战斗力极强,一点也不仅于训练了几年的绿营兵,已经与以前的绿营兵融为一体。
到了开春以后,除了官府差役和私人养的府兵,大清的正规军总兵力已经突破45万,其中八旗军二十一万,绿营兵二十三万。
另外,大炮粮饷等军需用品业已准备充分,这四五年清军没打什么大仗恶仗,不但没受到战争破坏,经济还得以发展,因此等他们休养生息了好几年,这几年的战争储备当然也是兵精粮足。
阳春三月,北国的冰冻也开始消融。四十多万军队多尔衮当然不能全部拉出去,除了边关守军(不止是明清边关,与西蒙古和朝鲜都有边关),各地还得留有维持大清这个国家机构运转的兵力,如守皇城和京师的人马当然不能少。
因此多尔衮只抽调了二十六万人马,对外号称三十万,这二十六万人全部是精锐之师,包括八旗军十二万,绿营兵十四万,如果按马步军种来分的话,这二十六万人马也不再是单一铁骑,现在的大清也是复合兵种,当然以骑兵为主,其中铁骑八万,这八万铁骑都是八骑军,也是真正的金戈铁马,不但马上的清军是金属甲衣,战马也有甲衣,即战马按上铁蹄,身皮铁甲,带上铁面具。另外普通骑兵还有八万,以绿营兵居多,剩下的十万是步兵,包括两万炮兵营和一万后勤补给兵,这一万人专门押运粮草弹药等军需用品。
随多尔衮出征的大将有洪承畴、索尼、岳乐,以及蒙古儿猛将贴尔木、铁黎等,多尔衮的亲信死党锡翰、巩阿岱留守京师,辅政顺治和太后。
一切就绪后,多尔衮杀马祭天,九声大炮震天动地,二十多万人拔营起寨。孝庄太后和小顺治亲自送出京城,前锋部队是盛京的守备官现在为绿营三营统领的大将岳乐。
数日之后,多尔衮的人马在锦州补给之后,很快来到了宁远城。宁远离大明的山海关只有一百多里,在宁远多尔衮接到战报,说大明增兵山海关,朱由崧的圣驾也到了山海关,据说明军有二三十万。
多尔衮的铜锣大脸挤出一丝冷笑,“又是山海关?朱由崧也来了,来的正好,省得本王到关内找他了,五年前本王就是在那里入关的,这次本王也照样入关!”
多尔衮在城中歇兵两天,也是为了等后面的辎重,两天之后多尔衮督师二十多万出了宁远城,清军铁流滚滚杀奔山海关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