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兵临城下
感谢sunny-son,无名先生之能人,jforce,blackteas,剑侠dodo,呜呜等书友的打赏和月票,祝朋友们快乐幸福。.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杨珅一边派出军队在永昌城附近抢掠粮食物资准备坚守,一边强拉民壮掘壕固城,一边下令召回周边县镇的部队,一边继续监视刺探明军的动向,又派人向大理和洱海卫(现祥云县)的剿抚后镇请求援助。
一连串的措施采取后,杨珅又接受了甘陕绿营游击邵梦凯的建议,准备了对付明军阳门阵的物品和手段。
应该是万无一失了吧?杨珅走在城墙上,望着城下忙碌掘壕立桩的民伕,又抬头看了看**辣的太阳。雨季过去了,已经连着有十天没下雨,很多乔木落了叶,季相转变很明显。
明军这是先下手为强啊,杨珅轻轻拍了拍城垛,面前腾起一团干燥的灰尘,他皱了皱眉,向前走了两步。雨季结束,本来应该是我军采取行动,出边攻剿的时候。现在却反了过来,明军率先转守为攻,他却只能守城龟缩。
占了大半滇省,倒好象是背上了负担,杨珅终于有了这样的感觉。昆明、大理、永昌、楚雄、姚安、曲靖、玉溪这几个重镇,再加上更小的县治,滇省的军队经过分薄驻守,除了昆明的重兵外,其他地区的机动兵力竟然捉襟见肘。
“大人。”游击邵梦凯带着兵丁和民伕上了城墙,上前施礼。
杨珅收回思绪,笑着点了点头,虽然他是总兵,但还是初来乍到,对这些属下将领也以怀柔拉拢为主,“邵游击,让他们把炮搬去西面吧,你和我一起巡视城防,看看还有什么疏漏。”
“是,大人。”邵梦凯把这差使交给一个军官,便随着杨珅一起在城上巡视。
永昌古城,历史悠久,是在南诏国王盛逻皮时始建的,也就是唐朝开元年间,时称“柘俞城”。在洪武十四年,被麓川思伦发所毁。十六年筑新城,仿照南京城的规划,把太保山划归于内,对永昌城建设做了统一布局。城东、南、北城墙高各二丈二尺,西城墙略矮一点。嘉靖二十八年又增筑西城,永昌城才发展成周长十三里又十四步,有八座雄伟城门的城池。
尽管城池还算坚固,但永昌却有一个缺陷,那就是没有护城河。历史上要到清道光年间,永昌知府才率民挖掘濠池,从易罗池和磨房沟引来河水,形成了一条护城河,绕城向东流去。
“梦凯。”杨珅直接叫着邵梦凯的名字,以示亲近,指着城下已经成形的壕沟,说道:“听你说过敌军的火炮犀利,但射程较近。你看这壕沟的深浅和距离,是否能阻遏敌火炮轰击?”
邵梦凯没有了张勇这个老上司的照顾,变得颇为谨慎小心,装模作样地看了看城下,估算了距离,说道:“大人布置得极好,壕沟距离适当,城上火炮又居高临下,定能压制敌人。”
杨珅微微一笑,说道:“大敌当前,可不是说这些虚话恭维的时候。依你看,明军能有几多人马,围攻城池,我军又胜算几何?”
邵梦凯低头想了想,说道:“伪王李定国当有万余人马,伪王白文选若是倾巢而出,也应有一万多士卒。若是再加上附逆土兵,当有两万五六千之数。我军兵丁有万余,又倚坚城而守,必定获胜。”
杨珅轻轻点了点头,说道:“明军连战兵带辅兵,总有六七万之数,人吃马嚼,耗费巨大。顿于坚城之下,粮草运输又路远难继,必不能持久。待敌疲惫、士气低落之时,我军与援军前后夹击,可获全胜。”
“大人分析得精僻。”邵梦凯又恭维了一句,说道:“如此,滇西之局可定,伪明残军再无复起之机。”
“呵呵。”杨珅笑了两声,说道:“王爷赏罚分明,最重实心任事之人才。介时论功行赏,梦凯高升一步,那是确定无疑。”
“全靠大人美言,全仗王爷栽培。”邵梦凯连忙躬身拱手,嘴上说得极是漂亮。
杨珅伸手虚拦了一下,又说了些笼络人心的话,方才带着邵梦凯继续巡视城防。
……………
不说永昌清军准备依城坚守,挫折明军锐气。三支明军已于九月二十七在施甸东北的木老元会师,气势汹汹地杀入永昌郡。九月二十九,明军终于抵达了永昌城下。
三支明军中,赵王白文选的实力最强,足足有一万五千兵马,还有两千留守腾冲、龙陵。毕竟腾冲大胜后,那些被俘虏的辅兵,以及被丢弃的伤病清兵,大半都留给了他。经过两个月的休息整顿,这些现成的兵源大部分都被补充进了明军。而晋王李定国,则带来了万余人马,也留下了两千左右的守军。
这样一算,明军已经有了三万多,再加上龙氏、刀氏、猛氏的助战土兵,参战兵力直奔四万。还有三万多辅兵,其中两万多都是白文选带来的。
局部的战役优势已经确定无疑,但在攻取永昌之前,晋王李定国和赵王白文选并不是特别的乐观。攻城啊,没有三倍以上的兵力,或者更高的比例,对于守方是没有太大的优势的。
况且,这已经是在敌人占领区作战,迁延时曰、久攻不克的话,不仅师老兵疲,粮草难继,更有被不断前来增援的清军内外夹击的危险。
而朱永兴却显得胸有成竹,大军扎营后,他便带着护卫、工兵队、炮兵的人员开始观察城池,寻找突破口。其实,关于永昌城的情况,通过军情司的情报,以及军中永昌兵的讲述,大致情况已经了解,现在只是再一次的确认。
永昌城很古老,与中原的城池相比,只能算是中小级别。而且也经过了数次修缮,墙砖的新旧程度、颜色各不相同,如同打了补丁的破衣服。
西城墙略矮,无疑是比较好的突破口,但杨珅也注意到了这里,城上布置了更多的火炮。
壕沟有两道,深有丈余,宽有十尺,城下还钉了“梅花桩”。防守的一方把这些木桩错落布置,以阻碍敌人的云梯、楼车靠近城墙。这些地上的木桩都是崭新的,显然钉入地下的时间很短。
“……东为升阳门,南有镇南门、龙泉门,西有安定门、永镇门,北有仁寿门、通华门,拱北门。”身为永昌人的杨国骧面对旧地,显得有些兴奋和激动,指点着给朱永兴作着介绍,“镇南门、拱北门、通华门还筑有月城,攻取不易。”
朱永兴举着望远镜仔细观察,城门上都有城楼,高三丈余;有角楼四个,敌台三个,钟楼、鼓楼各一个。防御设施还是比较完备的,比安南的城池强得不少。
几个明军士兵举着大盾,保护着三个工兵队的队员靠近壕沟,三个工兵用绳子吊着,下到壕沟底,查看土质和积水情况。
城上清军并没有开炮,似乎觉得对这几个敌人不值得浪费炮弹。而且,依据当时的火炮射击精度,除了群炮齐发,要想只用几门炮发射实心弹准确打中这几个五百米外的明军也是不太可能。
城头有火炮,但不象是红夷大炮,而象是腾冲作战时缴获的那种轻炮。朱永兴仔细观察,信心又增几分。其实就算是红夷大炮,朱永兴也认为可以一战。史书上所讲红夷大炮的有效射程为七、八华里,最大射程在十华里之内,这与战报上所说“一炮糜烂数里”都属夸张之语,绝不可信。
要知道,在清朝末期,建造虎门炮台时所购买的重型夷炮,三千斤的最大射程为三点五华里,有效射程亦不过两、三华里。所以,朱永兴认为当时的重型红夷大炮,最大射程应该在四华里以内,有效射程应该在两华里左右。
长于攻城,拙于野战,守城亦不佳。这是由红夷大炮的特点所决定的,装填发射的速率低,炮体笨重,无法迅速转移阵地,远不如类似佛朗机炮这样的轻炮灵活快速,更适合守城。
“殿下,火炮阵地置于西面吗?”炮兵队长钱邦宸见朱永兴观察良久才放下望远镜,便开口询问道。
朱永兴不太确定,毕竟工兵队的人还没有回来,从这里穴攻爆破是否合适,他也不知道。如果土质和积水情况允许,从这里爆破当然是首选,城墙矮,则容易炸开,且更显威力。
“在不在这面,你们也要仔细测量勘察,做到心中有数。”朱永兴沉吟了一下,回答道:“每面都须如此,临时抱佛脚,岂不贻误战机?”
“殿下教训的是,属下知错了。”钱邦宸脸色一红,退了下去。
在历史上,最早采用坑道爆破的是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但将这一古代战法真正发扬光大,并发挥到极致的,却是清末的太平军。几百年的时间啊,为什么这一战术异常鲜见,几乎再没有成功的战例,朱永兴曾经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现在,朱永兴也没搞明白,也不想再费脑筋了。反正就是拿来用好了,南京城都能被太平军爆破成功,这区区的永昌城又算得了什么。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杨珅一边派出军队在永昌城附近抢掠粮食物资准备坚守,一边强拉民壮掘壕固城,一边下令召回周边县镇的部队,一边继续监视刺探明军的动向,又派人向大理和洱海卫(现祥云县)的剿抚后镇请求援助。
一连串的措施采取后,杨珅又接受了甘陕绿营游击邵梦凯的建议,准备了对付明军阳门阵的物品和手段。
应该是万无一失了吧?杨珅走在城墙上,望着城下忙碌掘壕立桩的民伕,又抬头看了看**辣的太阳。雨季过去了,已经连着有十天没下雨,很多乔木落了叶,季相转变很明显。
明军这是先下手为强啊,杨珅轻轻拍了拍城垛,面前腾起一团干燥的灰尘,他皱了皱眉,向前走了两步。雨季结束,本来应该是我军采取行动,出边攻剿的时候。现在却反了过来,明军率先转守为攻,他却只能守城龟缩。
占了大半滇省,倒好象是背上了负担,杨珅终于有了这样的感觉。昆明、大理、永昌、楚雄、姚安、曲靖、玉溪这几个重镇,再加上更小的县治,滇省的军队经过分薄驻守,除了昆明的重兵外,其他地区的机动兵力竟然捉襟见肘。
“大人。”游击邵梦凯带着兵丁和民伕上了城墙,上前施礼。
杨珅收回思绪,笑着点了点头,虽然他是总兵,但还是初来乍到,对这些属下将领也以怀柔拉拢为主,“邵游击,让他们把炮搬去西面吧,你和我一起巡视城防,看看还有什么疏漏。”
“是,大人。”邵梦凯把这差使交给一个军官,便随着杨珅一起在城上巡视。
永昌古城,历史悠久,是在南诏国王盛逻皮时始建的,也就是唐朝开元年间,时称“柘俞城”。在洪武十四年,被麓川思伦发所毁。十六年筑新城,仿照南京城的规划,把太保山划归于内,对永昌城建设做了统一布局。城东、南、北城墙高各二丈二尺,西城墙略矮一点。嘉靖二十八年又增筑西城,永昌城才发展成周长十三里又十四步,有八座雄伟城门的城池。
尽管城池还算坚固,但永昌却有一个缺陷,那就是没有护城河。历史上要到清道光年间,永昌知府才率民挖掘濠池,从易罗池和磨房沟引来河水,形成了一条护城河,绕城向东流去。
“梦凯。”杨珅直接叫着邵梦凯的名字,以示亲近,指着城下已经成形的壕沟,说道:“听你说过敌军的火炮犀利,但射程较近。你看这壕沟的深浅和距离,是否能阻遏敌火炮轰击?”
邵梦凯没有了张勇这个老上司的照顾,变得颇为谨慎小心,装模作样地看了看城下,估算了距离,说道:“大人布置得极好,壕沟距离适当,城上火炮又居高临下,定能压制敌人。”
杨珅微微一笑,说道:“大敌当前,可不是说这些虚话恭维的时候。依你看,明军能有几多人马,围攻城池,我军又胜算几何?”
邵梦凯低头想了想,说道:“伪王李定国当有万余人马,伪王白文选若是倾巢而出,也应有一万多士卒。若是再加上附逆土兵,当有两万五六千之数。我军兵丁有万余,又倚坚城而守,必定获胜。”
杨珅轻轻点了点头,说道:“明军连战兵带辅兵,总有六七万之数,人吃马嚼,耗费巨大。顿于坚城之下,粮草运输又路远难继,必不能持久。待敌疲惫、士气低落之时,我军与援军前后夹击,可获全胜。”
“大人分析得精僻。”邵梦凯又恭维了一句,说道:“如此,滇西之局可定,伪明残军再无复起之机。”
“呵呵。”杨珅笑了两声,说道:“王爷赏罚分明,最重实心任事之人才。介时论功行赏,梦凯高升一步,那是确定无疑。”
“全靠大人美言,全仗王爷栽培。”邵梦凯连忙躬身拱手,嘴上说得极是漂亮。
杨珅伸手虚拦了一下,又说了些笼络人心的话,方才带着邵梦凯继续巡视城防。
……………
不说永昌清军准备依城坚守,挫折明军锐气。三支明军已于九月二十七在施甸东北的木老元会师,气势汹汹地杀入永昌郡。九月二十九,明军终于抵达了永昌城下。
三支明军中,赵王白文选的实力最强,足足有一万五千兵马,还有两千留守腾冲、龙陵。毕竟腾冲大胜后,那些被俘虏的辅兵,以及被丢弃的伤病清兵,大半都留给了他。经过两个月的休息整顿,这些现成的兵源大部分都被补充进了明军。而晋王李定国,则带来了万余人马,也留下了两千左右的守军。
这样一算,明军已经有了三万多,再加上龙氏、刀氏、猛氏的助战土兵,参战兵力直奔四万。还有三万多辅兵,其中两万多都是白文选带来的。
局部的战役优势已经确定无疑,但在攻取永昌之前,晋王李定国和赵王白文选并不是特别的乐观。攻城啊,没有三倍以上的兵力,或者更高的比例,对于守方是没有太大的优势的。
况且,这已经是在敌人占领区作战,迁延时曰、久攻不克的话,不仅师老兵疲,粮草难继,更有被不断前来增援的清军内外夹击的危险。
而朱永兴却显得胸有成竹,大军扎营后,他便带着护卫、工兵队、炮兵的人员开始观察城池,寻找突破口。其实,关于永昌城的情况,通过军情司的情报,以及军中永昌兵的讲述,大致情况已经了解,现在只是再一次的确认。
永昌城很古老,与中原的城池相比,只能算是中小级别。而且也经过了数次修缮,墙砖的新旧程度、颜色各不相同,如同打了补丁的破衣服。
西城墙略矮,无疑是比较好的突破口,但杨珅也注意到了这里,城上布置了更多的火炮。
壕沟有两道,深有丈余,宽有十尺,城下还钉了“梅花桩”。防守的一方把这些木桩错落布置,以阻碍敌人的云梯、楼车靠近城墙。这些地上的木桩都是崭新的,显然钉入地下的时间很短。
“……东为升阳门,南有镇南门、龙泉门,西有安定门、永镇门,北有仁寿门、通华门,拱北门。”身为永昌人的杨国骧面对旧地,显得有些兴奋和激动,指点着给朱永兴作着介绍,“镇南门、拱北门、通华门还筑有月城,攻取不易。”
朱永兴举着望远镜仔细观察,城门上都有城楼,高三丈余;有角楼四个,敌台三个,钟楼、鼓楼各一个。防御设施还是比较完备的,比安南的城池强得不少。
几个明军士兵举着大盾,保护着三个工兵队的队员靠近壕沟,三个工兵用绳子吊着,下到壕沟底,查看土质和积水情况。
城上清军并没有开炮,似乎觉得对这几个敌人不值得浪费炮弹。而且,依据当时的火炮射击精度,除了群炮齐发,要想只用几门炮发射实心弹准确打中这几个五百米外的明军也是不太可能。
城头有火炮,但不象是红夷大炮,而象是腾冲作战时缴获的那种轻炮。朱永兴仔细观察,信心又增几分。其实就算是红夷大炮,朱永兴也认为可以一战。史书上所讲红夷大炮的有效射程为七、八华里,最大射程在十华里之内,这与战报上所说“一炮糜烂数里”都属夸张之语,绝不可信。
要知道,在清朝末期,建造虎门炮台时所购买的重型夷炮,三千斤的最大射程为三点五华里,有效射程亦不过两、三华里。所以,朱永兴认为当时的重型红夷大炮,最大射程应该在四华里以内,有效射程应该在两华里左右。
长于攻城,拙于野战,守城亦不佳。这是由红夷大炮的特点所决定的,装填发射的速率低,炮体笨重,无法迅速转移阵地,远不如类似佛朗机炮这样的轻炮灵活快速,更适合守城。
“殿下,火炮阵地置于西面吗?”炮兵队长钱邦宸见朱永兴观察良久才放下望远镜,便开口询问道。
朱永兴不太确定,毕竟工兵队的人还没有回来,从这里穴攻爆破是否合适,他也不知道。如果土质和积水情况允许,从这里爆破当然是首选,城墙矮,则容易炸开,且更显威力。
“在不在这面,你们也要仔细测量勘察,做到心中有数。”朱永兴沉吟了一下,回答道:“每面都须如此,临时抱佛脚,岂不贻误战机?”
“殿下教训的是,属下知错了。”钱邦宸脸色一红,退了下去。
在历史上,最早采用坑道爆破的是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但将这一古代战法真正发扬光大,并发挥到极致的,却是清末的太平军。几百年的时间啊,为什么这一战术异常鲜见,几乎再没有成功的战例,朱永兴曾经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现在,朱永兴也没搞明白,也不想再费脑筋了。反正就是拿来用好了,南京城都能被太平军爆破成功,这区区的永昌城又算得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