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破城
“怎么可能?”邵梦凯愣怔着喃喃自语,半天没能动弹一下。.
城就这样被攻破了,连半个时辰都不到?由西城开始,告急的旗号已经传到了南城。城内钟声大作,一声紧似一声,任何一个人都能听出这钟声中的惊慌之意。可以想象得出敲钟的那些清兵惊慌失措的样子——他们一定已经急得满头大汗,正疯狂地鸣钟,向全城发出警报。
疯狂摆动的旗号,惊慌急促的钟声,不光是邵梦凯,他周围的军官和士兵,全都惊骇得说不出话来。城墙下待命的军队更是一片哗然,士兵们面露惊惶,交头接耳。
“大人。”一个军官突然开口说道:“此面敌军乃是佯攻,我军应分兵增援告急之处,消灭入城的敌人。”
邵梦凯仿佛如梦初醒,抬起头看了这个军官一眼,皱起眉头思索着。城池是在西面被攻破的,按理说应该进行一番争夺才是,但明军进展如此迅速,却是令人吃惊。
“……好自珍重,要顾念着妾身和肚里的骨肉……”蓦然,小妾叮嘱的话语在邵梦凯耳中闪过,一下子把他的思路全给打乱了。
“大人——”见邵梦凯迟疑不决,又有一个军官上前提醒道:“若是担心情况不明,不如率兵撤向北城,与那里的守军会合,再作计较。”
邵梦凯目光游离,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那就撤向北城吧!”
……………
两次爆破不仅炸开了城墙,更使西城的清军遭到了惨重的伤亡,根本不能在缺口处组织起有效的抵抗。明军不受阻碍地涌入,分别向南北两个方向攻击。虽然巷战使双方的兵力都无法充分发挥,但不断增加的明军仍然比清军强大很多。况且清军显然没有料到如此快便被攻破城池,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在优势明军的攻击下,遭到了重大的损失。
“降者不杀。”“弃械免死。”……
熟悉的乡音劝降,在清军越来越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发挥出越来越大的瓦解作用。腾冲之战结束后,明军有意放回了不少辅兵,以及伤残的俘虏,俘虏政策通过口口相传,已经传播开来。以前还是政治宣传,现在可就真成了动摇人心的工具。
干过坏事不要紧,有当官的当替死鬼。当兵的这样想,自然不肯卖力。邵梦凯当时也是看出了指良为娼的那几个士兵的心思,才下了狠手的。换句话说,谁也不想做那种别人牵驴我拔橛,别人享乐我背黑的傻x。
而那些甘陕绿营的俘虏加入明军后,对于顽抗的清军,虽然很多是同乡同土,却是凶狠异常,绝不留情,这种心理和吴三桂等汉歼倒是颇为相似。那些汉歼做为叛臣降将,在满人面前总有点伸不直腰,抬不起头。便只有豁出姓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忠勇和凶狠,才能赢得清人的信任,才能在清朝的权贵中站稳脚跟。
西城的安定门、永镇门最先被打开,接着是南城的镇南门、龙泉门,然后是东城的升阳门。永昌古城的八个城门有六个向明军敞开,标志着占领和胜利的红旗在城墙上越来越多。
邵梦凯率领的兵卒狼狈退了回来,在仁寿门外丢下了大片的尸体。环城壕沟,再加上明军挖掘的半月形阻击战壕,彻底封死了城内清军突围的道路。
大势已去矣!东、西两面的明军已经开始猛烈攻击猬集在北城的清军,北城的通华门已经失守,刚刚插上的红旗飘扬飞舞,还在顽抗的清军只剩下了不到三千人。
轰,轰,轰……几声闷响过后,明军战阵后面腾起了团团白烟,炮弹在空中散花,变成数十个,狠狠地砸在不断被压缩的清军队伍之中。
在清兵惊恐的叫喊声中,爆炸一个接着一个,烟柱升腾,弹片飞舞,惨叫声此起彼伏。士气本来就濒临崩溃的清军,终于丧失了斗志,有的弃械投降,有的如没头苍蝇般的乱钻乱窜。
“罢了。”邵梦凯在城楼上看得清楚,一跺脚,将手中的宝剑扔掉,双手一背,喝道:“不要再增无谓的死伤了,弃械投降吧!你们把我绑了,背叛皇明的大罪由我一人承担。听闻岷殿下仁厚,必不会斩尽杀绝,坑杀降虏。”
“大人——”亲兵队长高呼了一声,他握着一杆长枪,脖子上青筋毕露地望着邵梦凯。
“甘陕健儿不能尽丧于我手。”邵梦凯脸色黯然,又突然瞪眼喝道:“还愣什么,快传令投降,速绑了我去,能多保些姓命。”
………………
围城必阙,这是孙子兵法所言,但如果尽信书,反倒不如无书。执着于教条主义的理解,却不考虑实际情况,才是庸将所为。
滇西的清军约有三万,因为要阻碍腾越的明军,所以大头便在永昌。一战而全歼敌军,则滇西清军的数量已经明显地弱于反攻的三师明军,可为以后的军事行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城内的战斗已经基本结束,明军正挨屋挨户搜抓逃入百姓家中的清兵,宪兵也开始在街道上巡逻,维持军纪。
朱永兴在亲卫的保护下来到了永昌府衙,便看到明军正在往外抬尸体,原来是永昌知府眼见形势无可挽回,便逼家人服毒,然后上吊而死。
汉歼,畜牲。朱永兴看到一具小小的孩童尸体,不由得皱了眉头,对抬尸体的明军交代道:“在城外埋了,立块木碑,上面写上汉歼、畜牲两字。”
“是,殿下。”一个明军军官恭谨地答应,把这些尸体搬上一辆架子车,命令几个辅兵推出城外。
交代完事情,朱永兴站在府衙门前犹豫了一下,苦笑着摇了摇头,带着亲卫走了进去。战乱年月,哪里没有横死之人,现在可不是讲究的时候。
厅房已经收拾出几间,朱永兴坐下休息了一会儿,晋王李定国和赵王白文选便分别来到。城中战事基本结束,他们也不用再指挥作战,便赶来与朱永兴商议下一步的行动。
兵贵神速,朱永兴心中惦记着元江,自然希望尽快进兵,北攻大理。晋王李定国与赵王白文选也认为时间很紧,不能给滇省清军重新调动迎战的机会。
“永昌至大理约三百六十里,我军最快也要六七天,慢的话则需十几天,取个中间数,先定九天如何?”朱永兴估算了一下,觉得一天行进四十里应该是绝对能够完成的,如果定得太高,恐怕兵士疲惫,伤病增加。
“一天四十里,可以。”晋王李定国点头同意。
“九天?”赵王白文选想了想,说道:“兴许还能更快些,秋收刚过,粮食尚在沿途府县贮存,我军可少携粮草,急速进军。”
“未见城内大火升腾,府库兵库应该未及毁去,实是意外之获。”晋王李定国脸上露出了笑容,向着朱永兴拱了拱手,说道:“此皆赖殿下破城之法,使清军措手不及。”
朱永兴笑着摆了摆手,说道:“晋王过誉了,滚地龙之术早已有之,吾不过加以改进,算不得什么。嗯,咱们暂且等等,等审问完俘虏,统计完战果后再最后确定作战计划。”
滚地龙,确实就是穴地爆破。按照史书上所述:开地道作葫芦口,直通城下,安放火药在内,再用大竹,空其节,导药线于外,然后堆土填石以塞其口,用时烧其药线,则火药爆发而城可破。
但在古代,知识传播速度极慢,范围极窄。出了书,买的人,读过的人,能用上的人,少之又少。而成功经验的扩散也是如此,往往在很长时间里都不为他人知晓,直至湮没。哪象后世,电脑一点,便能搜索个**不离十。所以,朱永兴所说的滚地龙之术,在史书上似乎只有那么一笔可查,便是郑成功破仙游时的事情。
晋王李定国在攻打新会时,曾经挖地道、燃地雷,炸开过城墙,但缺口小,还需用火炮轰击来扩大,威力自然不可与永昌城下的爆破同曰而语。也就是说,晋王李定国没学过物理,不知道爆炸的原理,就无法增大爆炸的效果,自然也对朱永兴的穴地爆破感到钦佩。
而且,守城清军明明又泼狗血,又曾驱赶娼记裸身登城,但却起不到厌炮厌胜作用,朱永兴也没什么做法的举动,更令李定国和白文选感到惊奇。
皇明火德,难道为岷殿下所承继?晋王李定国浮起过这样的念头,但又被自己强行压了下去。这可不是能够胡思乱想,能够对别人说出口的事情。只是,朱永兴越是英明神武,越是功劳赫赫,越是声名鹊起,晋王李定国心中的隐忧便越来越重。
攻取大理,再占领洱海卫(现祥云县),朱永兴便要率领军队南下蒙化府(现巍山、南涧县),然后顺元江而下,增援那嵩。总的计划是这样,但还存在着不少的变数,时间上也不好掌握,只能希望元江那嵩能支持得越久越好。(未完待续。)
城就这样被攻破了,连半个时辰都不到?由西城开始,告急的旗号已经传到了南城。城内钟声大作,一声紧似一声,任何一个人都能听出这钟声中的惊慌之意。可以想象得出敲钟的那些清兵惊慌失措的样子——他们一定已经急得满头大汗,正疯狂地鸣钟,向全城发出警报。
疯狂摆动的旗号,惊慌急促的钟声,不光是邵梦凯,他周围的军官和士兵,全都惊骇得说不出话来。城墙下待命的军队更是一片哗然,士兵们面露惊惶,交头接耳。
“大人。”一个军官突然开口说道:“此面敌军乃是佯攻,我军应分兵增援告急之处,消灭入城的敌人。”
邵梦凯仿佛如梦初醒,抬起头看了这个军官一眼,皱起眉头思索着。城池是在西面被攻破的,按理说应该进行一番争夺才是,但明军进展如此迅速,却是令人吃惊。
“……好自珍重,要顾念着妾身和肚里的骨肉……”蓦然,小妾叮嘱的话语在邵梦凯耳中闪过,一下子把他的思路全给打乱了。
“大人——”见邵梦凯迟疑不决,又有一个军官上前提醒道:“若是担心情况不明,不如率兵撤向北城,与那里的守军会合,再作计较。”
邵梦凯目光游离,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那就撤向北城吧!”
……………
两次爆破不仅炸开了城墙,更使西城的清军遭到了惨重的伤亡,根本不能在缺口处组织起有效的抵抗。明军不受阻碍地涌入,分别向南北两个方向攻击。虽然巷战使双方的兵力都无法充分发挥,但不断增加的明军仍然比清军强大很多。况且清军显然没有料到如此快便被攻破城池,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在优势明军的攻击下,遭到了重大的损失。
“降者不杀。”“弃械免死。”……
熟悉的乡音劝降,在清军越来越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发挥出越来越大的瓦解作用。腾冲之战结束后,明军有意放回了不少辅兵,以及伤残的俘虏,俘虏政策通过口口相传,已经传播开来。以前还是政治宣传,现在可就真成了动摇人心的工具。
干过坏事不要紧,有当官的当替死鬼。当兵的这样想,自然不肯卖力。邵梦凯当时也是看出了指良为娼的那几个士兵的心思,才下了狠手的。换句话说,谁也不想做那种别人牵驴我拔橛,别人享乐我背黑的傻x。
而那些甘陕绿营的俘虏加入明军后,对于顽抗的清军,虽然很多是同乡同土,却是凶狠异常,绝不留情,这种心理和吴三桂等汉歼倒是颇为相似。那些汉歼做为叛臣降将,在满人面前总有点伸不直腰,抬不起头。便只有豁出姓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忠勇和凶狠,才能赢得清人的信任,才能在清朝的权贵中站稳脚跟。
西城的安定门、永镇门最先被打开,接着是南城的镇南门、龙泉门,然后是东城的升阳门。永昌古城的八个城门有六个向明军敞开,标志着占领和胜利的红旗在城墙上越来越多。
邵梦凯率领的兵卒狼狈退了回来,在仁寿门外丢下了大片的尸体。环城壕沟,再加上明军挖掘的半月形阻击战壕,彻底封死了城内清军突围的道路。
大势已去矣!东、西两面的明军已经开始猛烈攻击猬集在北城的清军,北城的通华门已经失守,刚刚插上的红旗飘扬飞舞,还在顽抗的清军只剩下了不到三千人。
轰,轰,轰……几声闷响过后,明军战阵后面腾起了团团白烟,炮弹在空中散花,变成数十个,狠狠地砸在不断被压缩的清军队伍之中。
在清兵惊恐的叫喊声中,爆炸一个接着一个,烟柱升腾,弹片飞舞,惨叫声此起彼伏。士气本来就濒临崩溃的清军,终于丧失了斗志,有的弃械投降,有的如没头苍蝇般的乱钻乱窜。
“罢了。”邵梦凯在城楼上看得清楚,一跺脚,将手中的宝剑扔掉,双手一背,喝道:“不要再增无谓的死伤了,弃械投降吧!你们把我绑了,背叛皇明的大罪由我一人承担。听闻岷殿下仁厚,必不会斩尽杀绝,坑杀降虏。”
“大人——”亲兵队长高呼了一声,他握着一杆长枪,脖子上青筋毕露地望着邵梦凯。
“甘陕健儿不能尽丧于我手。”邵梦凯脸色黯然,又突然瞪眼喝道:“还愣什么,快传令投降,速绑了我去,能多保些姓命。”
………………
围城必阙,这是孙子兵法所言,但如果尽信书,反倒不如无书。执着于教条主义的理解,却不考虑实际情况,才是庸将所为。
滇西的清军约有三万,因为要阻碍腾越的明军,所以大头便在永昌。一战而全歼敌军,则滇西清军的数量已经明显地弱于反攻的三师明军,可为以后的军事行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城内的战斗已经基本结束,明军正挨屋挨户搜抓逃入百姓家中的清兵,宪兵也开始在街道上巡逻,维持军纪。
朱永兴在亲卫的保护下来到了永昌府衙,便看到明军正在往外抬尸体,原来是永昌知府眼见形势无可挽回,便逼家人服毒,然后上吊而死。
汉歼,畜牲。朱永兴看到一具小小的孩童尸体,不由得皱了眉头,对抬尸体的明军交代道:“在城外埋了,立块木碑,上面写上汉歼、畜牲两字。”
“是,殿下。”一个明军军官恭谨地答应,把这些尸体搬上一辆架子车,命令几个辅兵推出城外。
交代完事情,朱永兴站在府衙门前犹豫了一下,苦笑着摇了摇头,带着亲卫走了进去。战乱年月,哪里没有横死之人,现在可不是讲究的时候。
厅房已经收拾出几间,朱永兴坐下休息了一会儿,晋王李定国和赵王白文选便分别来到。城中战事基本结束,他们也不用再指挥作战,便赶来与朱永兴商议下一步的行动。
兵贵神速,朱永兴心中惦记着元江,自然希望尽快进兵,北攻大理。晋王李定国与赵王白文选也认为时间很紧,不能给滇省清军重新调动迎战的机会。
“永昌至大理约三百六十里,我军最快也要六七天,慢的话则需十几天,取个中间数,先定九天如何?”朱永兴估算了一下,觉得一天行进四十里应该是绝对能够完成的,如果定得太高,恐怕兵士疲惫,伤病增加。
“一天四十里,可以。”晋王李定国点头同意。
“九天?”赵王白文选想了想,说道:“兴许还能更快些,秋收刚过,粮食尚在沿途府县贮存,我军可少携粮草,急速进军。”
“未见城内大火升腾,府库兵库应该未及毁去,实是意外之获。”晋王李定国脸上露出了笑容,向着朱永兴拱了拱手,说道:“此皆赖殿下破城之法,使清军措手不及。”
朱永兴笑着摆了摆手,说道:“晋王过誉了,滚地龙之术早已有之,吾不过加以改进,算不得什么。嗯,咱们暂且等等,等审问完俘虏,统计完战果后再最后确定作战计划。”
滚地龙,确实就是穴地爆破。按照史书上所述:开地道作葫芦口,直通城下,安放火药在内,再用大竹,空其节,导药线于外,然后堆土填石以塞其口,用时烧其药线,则火药爆发而城可破。
但在古代,知识传播速度极慢,范围极窄。出了书,买的人,读过的人,能用上的人,少之又少。而成功经验的扩散也是如此,往往在很长时间里都不为他人知晓,直至湮没。哪象后世,电脑一点,便能搜索个**不离十。所以,朱永兴所说的滚地龙之术,在史书上似乎只有那么一笔可查,便是郑成功破仙游时的事情。
晋王李定国在攻打新会时,曾经挖地道、燃地雷,炸开过城墙,但缺口小,还需用火炮轰击来扩大,威力自然不可与永昌城下的爆破同曰而语。也就是说,晋王李定国没学过物理,不知道爆炸的原理,就无法增大爆炸的效果,自然也对朱永兴的穴地爆破感到钦佩。
而且,守城清军明明又泼狗血,又曾驱赶娼记裸身登城,但却起不到厌炮厌胜作用,朱永兴也没什么做法的举动,更令李定国和白文选感到惊奇。
皇明火德,难道为岷殿下所承继?晋王李定国浮起过这样的念头,但又被自己强行压了下去。这可不是能够胡思乱想,能够对别人说出口的事情。只是,朱永兴越是英明神武,越是功劳赫赫,越是声名鹊起,晋王李定国心中的隐忧便越来越重。
攻取大理,再占领洱海卫(现祥云县),朱永兴便要率领军队南下蒙化府(现巍山、南涧县),然后顺元江而下,增援那嵩。总的计划是这样,但还存在着不少的变数,时间上也不好掌握,只能希望元江那嵩能支持得越久越好。(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