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兵出大理,晋王退让
陈佐才迂腐,历史上还是个用特立独行给时人做出了“忠义”的精神样板。尽管其严守“君君臣臣”的言行不为朱永兴所喜,但要使蒙化府真正归于治下,成为抗清大业中的一分子,陈佐才的出身,以及他与左星海的关系,倒还真找不出比他更合适的。
所以,朱永兴表面上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倒是给了陈佐才蒙化府流官的职衔。因为,陈佐才热血、热心,必然会尽职尽责,让蒙化府有人出人,有力出力,而不是象以前那样随风倒。至于左星海的要求,朱永兴也痛快地答应下来。输民授地,反正土地有的是,散其民,分其权,这是打破土司制度的长远之计,而那些土司却还以为占了便宜。
朱永兴率军出大理时,诸事已经基本安排妥当。如果说腾冲之战让人们看到了黑暗中的闪光的话,滇西反攻则是拔开了一块乌云。经历了清军的暴戾,被明军再次解放出来,压抑于民众心中的阴霾散开,感受到反差之后的人民更希望那压抑的日子不会再来。
明军待遇的提高,以及在安南的兑现,再加上胜利的鼓舞,滇西新光复区有越来越多的民众参军入伍。其中较有名望、率众较多的有永昌张琦,大理张泰、梅阿四,鹤庆尹士饿、缪士鸿等。
被俘虏的甘陕绿营和湖广绿营清兵经过甄选、慑服后,大半都补充进了晋王李定国和赵王白文选的部队。因为朱永兴还要率军回援元江,不好带着过多尚有待教育,未证明其忠诚的部队。
如果加入新增的几支助战土兵,从反攻到现在,明军的总兵力非但没有削减,反倒增加了万余。但战力却不好说,朱永兴觉得还要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和训练,才能再堪大战。所以,尽管晋王李定国率领部队又夺取了守军寥寥的洱海卫(现祥云县),击败了来援的剿抚前镇。并且做出向姚安、楚雄继续进攻的姿态。但滇西反攻实际上已告结束。
贪多嚼不烂,这一直是朱永兴所禀持的原则。而滇省清军就是因为要守卫的地域广阔,才被明军抓住了其分兵防守的弱点。再加上使用了卓有成效的破城手段,清军的死守就变成了守死,被明军个个击破。
只要在滇西站稳脚跟,养精蓄锐,并对楚雄、昆明形成西面的战略威胁,那就达到了此次反攻的目的。元江战役如果再能获胜,滇省的战略态势就将变得对明军更加有利。昆明的清军要面对西、南两个方向的威胁,既要重兵防守昆明这个具有极大政治意义的城市。又要抽出机动兵力进行攻击,显然在短时间内是很难办到的事情。
而滇省的地形地势、气候水土。显然更有利于明军与清军的周旋作战。朱永兴更希望在滇省牵制并消灭更多的敌人,以便在渗透开辟四川、广西战场的时候,能够减轻阻力。
等到朱永兴率军到达洱海卫城的时候,晋王李定国和赵王白文选都赶来商议以后军事布署,并为朱永兴送行。而在洱海卫城,朱永兴看到民众参军者甚众,多是由周边村庄而来。这正是他下达的谕令所起到的作用。而且影响会越来越广。
明朝初定云南后,随蓝玉、沐英平定云南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军队,便都留下来屯戌在云南。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又下令把留戌的军属全部限期从内地送往云南。而进入云南的军队便成了落籍的军屯户,尤其在洱海卫坝区为多。很多村庄也还保留着所、营、屯的名称,如后所、前所、左所、刘官屯、董营、孔五营、阮家营等。
这些屯戌明军的后裔对皇明的感情显然比少数民族要深,而且军人之家今年免交租粮赋税、以后只交收获两成的谕令,对于遭到入滇清军抢掠、财产损失严重的百姓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毕竟这意味着今年能够缓口气。家人能多吃上几顿饱饭。
如果军人之家是租种的土地的话,愿意去安南或其他地方的则授予新田;不愿意走的则由官府予以置换或赎买,按照饷田票的数目再发给军属耕种。原来的田主要么接受其他的土地,要么接受欠条,在五年后连本带利收回钱财。
滇省经过战乱之后,无主田地和荒田很多,都将由官府丈量造册,重新发卖或租种。朱永兴的做法不过是把土地变钱财,用来解决军饷,但士兵及家属确实因此而得到了实惠,政策也因此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和欢迎。
穷人比富人多,朱永兴当然要争取大多数。少数人的利益可以适当照顾,但却不可舍本逐末,倾向于他们。而且,朱永兴宁可把军事行动的节奏放慢,宁可把积聚钱粮物资的时间延长,也要夯实基础,使其治下的民众生活得好一些。
以一隅敌全国,那这一隅如果不够坚实稳固,几场战乱下来,民众死伤逃散,地方被毁成一片废墟,如何还能支撑下去?
“政策要贯彻实施,地方官员便一定要实心任事。”朱永兴把新任命的洱海卫知县王君植叫来,与晋、赵二王作了介绍,“王县令虽年轻,却自有股冲劲和干劲,如此方能尽快稳定地方,为我明军服务。”
“殿下慧眼识才,王县令定是才能出众。”赵王白文选比较客气地点了点头,既然是朱永兴选拔的官员,他自然要给些面子。
“现在的洱海卫驻军将领是总兵胡顺都,王县令若有事,可与其知会。”晋王李定国也含笑颌首,算是打了招呼。
“衙役、捕快若要招募齐全,尚需此时日,便请胡总兵先派一小旗兵丁归王县令差遣。”朱永兴笑着对李定国说道:“若是地方豪强恃势异动,王县令可及时弹压,不必误事。晋王,你看如何?”
“此事易办,本王这便给胡总兵下令。”李定国很爽快地点头答应。
朱永兴给王君植铺好了路子,便命其退下,这才与晋、赵二王开始商议今后的行动布署。尽管之前也有过粗略的计划,但形势已然不同,很有修改或完善的必要。
“我军主力似可屯驻于洱海卫和弥渡,以犄角之势卫护大理。”在铺开的地图上。晋王李定国开始讲述自己的想法。“蒙化府(现巍山、南涧)、宾川也将派驻军队,以此为防线,保卫滇西。”
朱永兴的手指在地图上划动,说道:“前哨呢,吾看可以接近南华和姚安,多争取一些预警时间。等到元江战役结束,这边的牵制佯动便可以停止了。介时将道路全部破坏,给清军的进攻增加困难。”
“吾看可以。”赵王白文选点头同意,说道:“有几个月的休整训练,我军便不惧清军来攻。甚至可以转守为攻。”
“是啊!”晋王李定国赞同道:“目前新兵尚不堪用,确需时间整顿训练。”
“以战代练如何?”朱永兴若有所思地说道:“有一位兵法大家曾说过:防御这种作战形式决不是单纯的盾牌。而是由巧妙的打击组成的盾牌。只是防守,怕是过于被动。若是在防御中也有进攻,就是在总的战略上实行内线的持久防御,在战术上进行外线的战役或战斗,是不是更好一些?”
对于朱永兴的战略、战术、内线、外线等名词,晋王李定国和赵王白文选已经了解,所以并不觉惊奇。仔细思索了一下朱永兴所说的积极防御概念。二王都把目光投注到地图,寻找着进行外线作战的地点。
“大姚如何?”李定国手指点着地图,说道:“姚安、南华亦可,使清军时时凛惧,不敢轻动。”
“两位王爷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用兵,大战谨慎,小仗常有,既使清军凛惧,又可试探出其弱点。”朱永兴不想现在就做出判断。便转到另外的军事问题,“入蜀拓展或以渗透为上,先以少量精兵入永宁府,建立一稳固基地,再逐渐运粮增兵迁民,或向北,或向东,拓展地盘。”
“当年忽必烈是沿着甘陕、蜀地、滇省进军,欲迂回灭南宋的。”李定国思索着说道:“殿下欲反而行之?”
朱永兴模棱两可地笑了笑,并没有直接回答。入蜀地拓展,还可与夔东十三家会合,击破清廷的长江防线。但大西军与大顺军素有嫌隙,他便不想过早提出这个设想,以免李定国或白文选不积极地向蜀地拓展。
赵王白文选对此没有什么意见,说道:“镇朔伯吴三省的三千人马已在丽江,待粮草齐备,便可调木氏土兵助战,北进永宁府。”
“清廷在蜀地兵力不多,统治亦未稳固,此时开辟战场,时机甚好。”晋王李定国也表示了赞同,并主动请缨,“待滇省局势稳定,吾愿率大军入蜀作战。”
朱永兴愣了一下,李定国的这个决定让他感到些许意外,离开滇省,难道他不管在缅甸的永历和小朝廷了?
“当日西撤的措置失当,致留守川南的部队士气丧失。且众将内部不和,自相攻杀,后而降清,川南遂不守,皆吾之过也。”李定国有些沉痛地说道:“本王一直心中耿耿,值此机会,愿将功补过。”
“晋王过于苛责了。”朱永兴出言安慰,但也就顺水推舟,算是把入川的任务交给了李定国。
四川因连年战乱,人口大减,最严重的地方是川北、川西各地,邑民之存者仅十之二三。川中因为兵事频仍,以致田亩荒芜,宿粮无积,饥荒严重。这是清军不可能大规模驻军并大范围占领的原因,同时也是明军拓展的困难所在。
后勤供应是重中之重,入川之后的战事倒在其次。滇西新复,秋收刚过,再有暹罗的援粮,还能支撑一段时间,但大军马上入川显然还是很困难。李定国和白文选也深悉此点,所以,对朱永兴以小规模部队进行渗透,先立基地的计划没有什么意见。
接下来便是元江战役的商议,两个方案让朱永兴和二王都犯起了踌躇,不好做出最后的决定。
稳妥并保守的方案自然是大军南下蒙化(现巍山、南涧),穿府而过,再沿元江顺流而下,与元江义军合兵一处,共抗吴三桂。
积极并大胆的方案便是大军在元江中段即挥师东进。一路上经过新平、峨山。从西北方向兵指石屏,从而对攻击元江的清军形成包围态势。
“还是不要太贪心了。”朱永兴苦笑着否决了积极大胆的包围方案,尽管很诱人,但变数太多,风险太大,滇西已获大胜,元江只须击退清军,便已经很完美了。
赵王白文选轻轻舒了口气,笑道:“还是稳妥为上,就让吴逆三鬼多活些日子吧!”
晋王李定国轻轻颌首。说道:“吴逆所率清军兵多势大,不可小觑。只须稳守住元江。待其粮草不继,退兵之时再衔尾追击,或可轻易获胜。”
追击获胜,对于吴三桂这样的老军伍,好象并不容易。尽管朱永兴采取了稳妥的方案,但并不意味着不能给予清军以沉重打击,甚至是毁灭性的消灭。元江城的地形地势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条件。能取得怎样的战果,便要看吴三桂攻击元江城的布置了。
朱永兴现在还不想说,毕竟只是一个可能性的设想。接下来,便是部队的重新调配。从元江来滇西时,朱永兴共带了七千人马,战死的并不多,但一些炮兵和工兵作为教官被拔入了李定国和白文选的麾下,伤员也留下来治疗休养,现在便剩下了不到六千。
赵王白文选将总兵陈盛及三千精锐拔给了朱永兴。晋王李定国也没有藏私,总兵王道亨是老军伍,三千兵丁也屡经战阵。
这才是精诚团结,一致对敌的样子。朱永兴对此感到欣慰,或许晋赵二王感于朱永兴的真诚相待,以桃报李;或许是他们清楚滇省抗清是一局棋,击败吴三桂对大家都好;也或许他们的思想有了别的变化,白文选向朱永兴示好,李定国请缨离滇入川,这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
诸事商议已毕,西南明军的三大首脑看起来都心情大畅,摆酒酌饮,言谈甚欢,微醺而散。
……………
皎洁的月光装饰着夜空,象无边无际的透明大海,安静、广阔,而又神秘。繁密的星,闪闪烁烁,跳动着细小的光点。
晋王李定国半倚在椅中,独自在院中,眼睛似闭非闭,沉静地对着夜空。他似乎是睡着了,又似乎在久久沉思。
世子李嗣兴缓步走来,将大氅给父亲盖在身上,一抬头,却发现父亲已经睁开了眼睛,正含笑望着自己。
“父王——”李嗣兴唤了一声,停顿了一下,说道:“孩儿明日便要随岷殿下东下元江,不知父王还有何教诲?”
李定国又看了一眼夜空,轻轻吐出一口长气,意味深长地说道:“民间物议这天象也有段时间了,一会儿说久雨不晴,阴盛阳衰,水德当灭火;一会儿说天无云而雷,当天降英杰以拯华夏;一会儿又说太白星体小光昧,主军败国亡。总之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问天之术,信者有,不信者无。”李嗣兴斟酌了下字辞,缓缓说道:“且虚妄之语甚多,信之则心有疑惧,不若尽人事而听天命。”
晋王李定国轻轻点了点头,赞赏地看了儿子一眼,笑道:“吾儿长进了。”
“岷殿下曾言:天道无常这句话并不全对,其中尚有可遵循警示的规律。大厦将倾便是天道对我朝的惩罚,只有弘扬天道,才或可转危为安。”李嗣兴有些赧然地说道:“我朝暴乱纷起,以致清兵入关,席卷天下,与其说是天灾,倒不如说是**更加准确。党同伐异,内讧不止,待民残苛,贪腐泛滥……如不知何以败落,又岂知何以兴复?”
“不知何以败,岂知何以兴?”李定国仔细揣摸着,感慨地轻轻摇头,叹息道:“为父已知昔日何以败,方才请缨入川。一来嘛,弥补过错;二来呢,也想远离滇省这是非之地。”
“滇省光复指日可待,又有什么是非?”李嗣兴奇怪地问道。
李定国淡淡一笑,也不说明,怕儿子心有芥蒂,倒不好跟随在朱永兴身旁了。停顿了一下,他幽幽地说道:“若是为父与岷殿下战场交手,嗯,只是个比方,吾儿看谁更强一些?”
“父王——”李嗣兴愣了一下,误会了父亲的意思,以为父亲是担心朱永兴不是吴三桂的对手,便说道:“论战阵厮杀,父王经验丰富,智计百出;岷殿下虽也是天纵之才,却还是不如父王。”
“吾不如岷殿下矣!”李定国轻轻摇头,说道:“民心,军心,正逐渐归于殿下。便是战阵厮杀,为父亦难操胜算。况殿下又有问天之术,不可敌也。”
所以,朱永兴表面上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倒是给了陈佐才蒙化府流官的职衔。因为,陈佐才热血、热心,必然会尽职尽责,让蒙化府有人出人,有力出力,而不是象以前那样随风倒。至于左星海的要求,朱永兴也痛快地答应下来。输民授地,反正土地有的是,散其民,分其权,这是打破土司制度的长远之计,而那些土司却还以为占了便宜。
朱永兴率军出大理时,诸事已经基本安排妥当。如果说腾冲之战让人们看到了黑暗中的闪光的话,滇西反攻则是拔开了一块乌云。经历了清军的暴戾,被明军再次解放出来,压抑于民众心中的阴霾散开,感受到反差之后的人民更希望那压抑的日子不会再来。
明军待遇的提高,以及在安南的兑现,再加上胜利的鼓舞,滇西新光复区有越来越多的民众参军入伍。其中较有名望、率众较多的有永昌张琦,大理张泰、梅阿四,鹤庆尹士饿、缪士鸿等。
被俘虏的甘陕绿营和湖广绿营清兵经过甄选、慑服后,大半都补充进了晋王李定国和赵王白文选的部队。因为朱永兴还要率军回援元江,不好带着过多尚有待教育,未证明其忠诚的部队。
如果加入新增的几支助战土兵,从反攻到现在,明军的总兵力非但没有削减,反倒增加了万余。但战力却不好说,朱永兴觉得还要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和训练,才能再堪大战。所以,尽管晋王李定国率领部队又夺取了守军寥寥的洱海卫(现祥云县),击败了来援的剿抚前镇。并且做出向姚安、楚雄继续进攻的姿态。但滇西反攻实际上已告结束。
贪多嚼不烂,这一直是朱永兴所禀持的原则。而滇省清军就是因为要守卫的地域广阔,才被明军抓住了其分兵防守的弱点。再加上使用了卓有成效的破城手段,清军的死守就变成了守死,被明军个个击破。
只要在滇西站稳脚跟,养精蓄锐,并对楚雄、昆明形成西面的战略威胁,那就达到了此次反攻的目的。元江战役如果再能获胜,滇省的战略态势就将变得对明军更加有利。昆明的清军要面对西、南两个方向的威胁,既要重兵防守昆明这个具有极大政治意义的城市。又要抽出机动兵力进行攻击,显然在短时间内是很难办到的事情。
而滇省的地形地势、气候水土。显然更有利于明军与清军的周旋作战。朱永兴更希望在滇省牵制并消灭更多的敌人,以便在渗透开辟四川、广西战场的时候,能够减轻阻力。
等到朱永兴率军到达洱海卫城的时候,晋王李定国和赵王白文选都赶来商议以后军事布署,并为朱永兴送行。而在洱海卫城,朱永兴看到民众参军者甚众,多是由周边村庄而来。这正是他下达的谕令所起到的作用。而且影响会越来越广。
明朝初定云南后,随蓝玉、沐英平定云南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军队,便都留下来屯戌在云南。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又下令把留戌的军属全部限期从内地送往云南。而进入云南的军队便成了落籍的军屯户,尤其在洱海卫坝区为多。很多村庄也还保留着所、营、屯的名称,如后所、前所、左所、刘官屯、董营、孔五营、阮家营等。
这些屯戌明军的后裔对皇明的感情显然比少数民族要深,而且军人之家今年免交租粮赋税、以后只交收获两成的谕令,对于遭到入滇清军抢掠、财产损失严重的百姓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毕竟这意味着今年能够缓口气。家人能多吃上几顿饱饭。
如果军人之家是租种的土地的话,愿意去安南或其他地方的则授予新田;不愿意走的则由官府予以置换或赎买,按照饷田票的数目再发给军属耕种。原来的田主要么接受其他的土地,要么接受欠条,在五年后连本带利收回钱财。
滇省经过战乱之后,无主田地和荒田很多,都将由官府丈量造册,重新发卖或租种。朱永兴的做法不过是把土地变钱财,用来解决军饷,但士兵及家属确实因此而得到了实惠,政策也因此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和欢迎。
穷人比富人多,朱永兴当然要争取大多数。少数人的利益可以适当照顾,但却不可舍本逐末,倾向于他们。而且,朱永兴宁可把军事行动的节奏放慢,宁可把积聚钱粮物资的时间延长,也要夯实基础,使其治下的民众生活得好一些。
以一隅敌全国,那这一隅如果不够坚实稳固,几场战乱下来,民众死伤逃散,地方被毁成一片废墟,如何还能支撑下去?
“政策要贯彻实施,地方官员便一定要实心任事。”朱永兴把新任命的洱海卫知县王君植叫来,与晋、赵二王作了介绍,“王县令虽年轻,却自有股冲劲和干劲,如此方能尽快稳定地方,为我明军服务。”
“殿下慧眼识才,王县令定是才能出众。”赵王白文选比较客气地点了点头,既然是朱永兴选拔的官员,他自然要给些面子。
“现在的洱海卫驻军将领是总兵胡顺都,王县令若有事,可与其知会。”晋王李定国也含笑颌首,算是打了招呼。
“衙役、捕快若要招募齐全,尚需此时日,便请胡总兵先派一小旗兵丁归王县令差遣。”朱永兴笑着对李定国说道:“若是地方豪强恃势异动,王县令可及时弹压,不必误事。晋王,你看如何?”
“此事易办,本王这便给胡总兵下令。”李定国很爽快地点头答应。
朱永兴给王君植铺好了路子,便命其退下,这才与晋、赵二王开始商议今后的行动布署。尽管之前也有过粗略的计划,但形势已然不同,很有修改或完善的必要。
“我军主力似可屯驻于洱海卫和弥渡,以犄角之势卫护大理。”在铺开的地图上。晋王李定国开始讲述自己的想法。“蒙化府(现巍山、南涧)、宾川也将派驻军队,以此为防线,保卫滇西。”
朱永兴的手指在地图上划动,说道:“前哨呢,吾看可以接近南华和姚安,多争取一些预警时间。等到元江战役结束,这边的牵制佯动便可以停止了。介时将道路全部破坏,给清军的进攻增加困难。”
“吾看可以。”赵王白文选点头同意,说道:“有几个月的休整训练,我军便不惧清军来攻。甚至可以转守为攻。”
“是啊!”晋王李定国赞同道:“目前新兵尚不堪用,确需时间整顿训练。”
“以战代练如何?”朱永兴若有所思地说道:“有一位兵法大家曾说过:防御这种作战形式决不是单纯的盾牌。而是由巧妙的打击组成的盾牌。只是防守,怕是过于被动。若是在防御中也有进攻,就是在总的战略上实行内线的持久防御,在战术上进行外线的战役或战斗,是不是更好一些?”
对于朱永兴的战略、战术、内线、外线等名词,晋王李定国和赵王白文选已经了解,所以并不觉惊奇。仔细思索了一下朱永兴所说的积极防御概念。二王都把目光投注到地图,寻找着进行外线作战的地点。
“大姚如何?”李定国手指点着地图,说道:“姚安、南华亦可,使清军时时凛惧,不敢轻动。”
“两位王爷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用兵,大战谨慎,小仗常有,既使清军凛惧,又可试探出其弱点。”朱永兴不想现在就做出判断。便转到另外的军事问题,“入蜀拓展或以渗透为上,先以少量精兵入永宁府,建立一稳固基地,再逐渐运粮增兵迁民,或向北,或向东,拓展地盘。”
“当年忽必烈是沿着甘陕、蜀地、滇省进军,欲迂回灭南宋的。”李定国思索着说道:“殿下欲反而行之?”
朱永兴模棱两可地笑了笑,并没有直接回答。入蜀地拓展,还可与夔东十三家会合,击破清廷的长江防线。但大西军与大顺军素有嫌隙,他便不想过早提出这个设想,以免李定国或白文选不积极地向蜀地拓展。
赵王白文选对此没有什么意见,说道:“镇朔伯吴三省的三千人马已在丽江,待粮草齐备,便可调木氏土兵助战,北进永宁府。”
“清廷在蜀地兵力不多,统治亦未稳固,此时开辟战场,时机甚好。”晋王李定国也表示了赞同,并主动请缨,“待滇省局势稳定,吾愿率大军入蜀作战。”
朱永兴愣了一下,李定国的这个决定让他感到些许意外,离开滇省,难道他不管在缅甸的永历和小朝廷了?
“当日西撤的措置失当,致留守川南的部队士气丧失。且众将内部不和,自相攻杀,后而降清,川南遂不守,皆吾之过也。”李定国有些沉痛地说道:“本王一直心中耿耿,值此机会,愿将功补过。”
“晋王过于苛责了。”朱永兴出言安慰,但也就顺水推舟,算是把入川的任务交给了李定国。
四川因连年战乱,人口大减,最严重的地方是川北、川西各地,邑民之存者仅十之二三。川中因为兵事频仍,以致田亩荒芜,宿粮无积,饥荒严重。这是清军不可能大规模驻军并大范围占领的原因,同时也是明军拓展的困难所在。
后勤供应是重中之重,入川之后的战事倒在其次。滇西新复,秋收刚过,再有暹罗的援粮,还能支撑一段时间,但大军马上入川显然还是很困难。李定国和白文选也深悉此点,所以,对朱永兴以小规模部队进行渗透,先立基地的计划没有什么意见。
接下来便是元江战役的商议,两个方案让朱永兴和二王都犯起了踌躇,不好做出最后的决定。
稳妥并保守的方案自然是大军南下蒙化(现巍山、南涧),穿府而过,再沿元江顺流而下,与元江义军合兵一处,共抗吴三桂。
积极并大胆的方案便是大军在元江中段即挥师东进。一路上经过新平、峨山。从西北方向兵指石屏,从而对攻击元江的清军形成包围态势。
“还是不要太贪心了。”朱永兴苦笑着否决了积极大胆的包围方案,尽管很诱人,但变数太多,风险太大,滇西已获大胜,元江只须击退清军,便已经很完美了。
赵王白文选轻轻舒了口气,笑道:“还是稳妥为上,就让吴逆三鬼多活些日子吧!”
晋王李定国轻轻颌首。说道:“吴逆所率清军兵多势大,不可小觑。只须稳守住元江。待其粮草不继,退兵之时再衔尾追击,或可轻易获胜。”
追击获胜,对于吴三桂这样的老军伍,好象并不容易。尽管朱永兴采取了稳妥的方案,但并不意味着不能给予清军以沉重打击,甚至是毁灭性的消灭。元江城的地形地势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条件。能取得怎样的战果,便要看吴三桂攻击元江城的布置了。
朱永兴现在还不想说,毕竟只是一个可能性的设想。接下来,便是部队的重新调配。从元江来滇西时,朱永兴共带了七千人马,战死的并不多,但一些炮兵和工兵作为教官被拔入了李定国和白文选的麾下,伤员也留下来治疗休养,现在便剩下了不到六千。
赵王白文选将总兵陈盛及三千精锐拔给了朱永兴。晋王李定国也没有藏私,总兵王道亨是老军伍,三千兵丁也屡经战阵。
这才是精诚团结,一致对敌的样子。朱永兴对此感到欣慰,或许晋赵二王感于朱永兴的真诚相待,以桃报李;或许是他们清楚滇省抗清是一局棋,击败吴三桂对大家都好;也或许他们的思想有了别的变化,白文选向朱永兴示好,李定国请缨离滇入川,这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
诸事商议已毕,西南明军的三大首脑看起来都心情大畅,摆酒酌饮,言谈甚欢,微醺而散。
……………
皎洁的月光装饰着夜空,象无边无际的透明大海,安静、广阔,而又神秘。繁密的星,闪闪烁烁,跳动着细小的光点。
晋王李定国半倚在椅中,独自在院中,眼睛似闭非闭,沉静地对着夜空。他似乎是睡着了,又似乎在久久沉思。
世子李嗣兴缓步走来,将大氅给父亲盖在身上,一抬头,却发现父亲已经睁开了眼睛,正含笑望着自己。
“父王——”李嗣兴唤了一声,停顿了一下,说道:“孩儿明日便要随岷殿下东下元江,不知父王还有何教诲?”
李定国又看了一眼夜空,轻轻吐出一口长气,意味深长地说道:“民间物议这天象也有段时间了,一会儿说久雨不晴,阴盛阳衰,水德当灭火;一会儿说天无云而雷,当天降英杰以拯华夏;一会儿又说太白星体小光昧,主军败国亡。总之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问天之术,信者有,不信者无。”李嗣兴斟酌了下字辞,缓缓说道:“且虚妄之语甚多,信之则心有疑惧,不若尽人事而听天命。”
晋王李定国轻轻点了点头,赞赏地看了儿子一眼,笑道:“吾儿长进了。”
“岷殿下曾言:天道无常这句话并不全对,其中尚有可遵循警示的规律。大厦将倾便是天道对我朝的惩罚,只有弘扬天道,才或可转危为安。”李嗣兴有些赧然地说道:“我朝暴乱纷起,以致清兵入关,席卷天下,与其说是天灾,倒不如说是**更加准确。党同伐异,内讧不止,待民残苛,贪腐泛滥……如不知何以败落,又岂知何以兴复?”
“不知何以败,岂知何以兴?”李定国仔细揣摸着,感慨地轻轻摇头,叹息道:“为父已知昔日何以败,方才请缨入川。一来嘛,弥补过错;二来呢,也想远离滇省这是非之地。”
“滇省光复指日可待,又有什么是非?”李嗣兴奇怪地问道。
李定国淡淡一笑,也不说明,怕儿子心有芥蒂,倒不好跟随在朱永兴身旁了。停顿了一下,他幽幽地说道:“若是为父与岷殿下战场交手,嗯,只是个比方,吾儿看谁更强一些?”
“父王——”李嗣兴愣了一下,误会了父亲的意思,以为父亲是担心朱永兴不是吴三桂的对手,便说道:“论战阵厮杀,父王经验丰富,智计百出;岷殿下虽也是天纵之才,却还是不如父王。”
“吾不如岷殿下矣!”李定国轻轻摇头,说道:“民心,军心,正逐渐归于殿下。便是战阵厮杀,为父亦难操胜算。况殿下又有问天之术,不可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