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不多时以祖大寿为首的一众辽东诸将便被带入到了洪承畴府内大堂之中,诸将纷纷对洪承畴跪拜参见。
洪承畴坐在帅案之后缓缓的扫视了一下今日前来参见他的这些诸将,只见为首的正是锦州总兵祖大寿,祖大寿这么多年来,一直都坐镇锦州,可是去年却因为明清和议,将锦州割给了建奴,对此事祖大寿相当的愤懑,在退到宁远之后,好长时间都托病不出。
要知道祖大寿这个人是个很矛盾的人,但是在对大明的忠诚上,最起码这时候没有话说,虽然当初崇祯四年皇太极领兵包围大凌河,祖大寿曾经投降过建奴,但是他后来还是骗过皇太极,跑回了锦州城随即便再次反水,领兵大战建奴军,所以那次投降,他完全就是诈降,根本就不是真心想要投降建奴。
而他驻守锦州近十年时间,大大小小和建奴打了不止几十仗,辛辛苦苦的守住了锦州城,可是没成想朝廷一纸和议,便将锦州拱手相让给了建奴,让他这十几年的辛苦和付出的代价都付之东流了,任谁都不会心中舒服的。
现如今建奴军再一次大军压境,直逼宁远城,宁远的百姓只好再一次大批放弃了他们的土地向关内逃亡,在宁远和山海关之间的道路上,大批难民推搡挤踏死伤陈籍,不知多少百姓魂断关外的逃亡道路上,这种情况更是让祖大寿很是愤懑,整日间都在他的军营之中,托病不出,根本不和洪承畴相见。
但是今天洪承畴没想到祖大寿却亲自带着诸将来找他洪承畴了,虽然还没有问他们的目的,但是洪承畴也猜出了几分他们的来意。
除了祖大寿之外,同来的还有东协总兵官曹变蛟,辽东总兵王廷臣,山西副将李辅明,锦州副将祖大乐,甚至连宁前兵备道邱民仰也跟着诸将一起过来了,每个人脸上都显得粗粝,这段时间他们连番调动,而且军中不断出事,使得每个人都显得有些疲惫,而且各个脸上都带着一种焦虑的神色。
洪承畴清了清嗓子之后,对诸将问道:“诸位不在军中督军布防,忽然相携来本督这里,又有何要事?”
诸将相互之间看了一下之后,还是由这里身份最高而且资格最老的祖大寿出面答道:“启禀督抚大人!现如今各部都已经撤至到了关内外,已经开始布防,可是朝中却迟迟未见拨下一粮一草,更是没有分毫军饷拨下,末将们要统兵,眼下军中逃卒现象日多,如果再没有粮饷拨下来的话,末将等便真是无力控兵了!所以才一起来找督抚大人问一下,朝廷何时才能拨下粮秣?自古便有皇帝不差饿兵之说,现如今建奴军就要攻过来了,而我等无粮无饷,又如何率兵与之相抗呢?今日还请督抚大人给末将等一个交代!”
洪承畴听罢之后,心道果不其然,这帮军将这是来逼宫了!这些辽东兵将们各个都是骄兵悍将,历来对朝廷并不是那么听话的,以前朝廷将绝大多数财政收入可以说都大半投入到了辽东一带,这么多年来,更是助长了这帮军将们的气焰,觉得这大明离开他们不成,逐渐的形成了他们各自的军阀集团,虽然朝中早有人为此开始担忧,但是何奈关外有建奴这支威胁,却无法改变这种情况。
而这个祖大寿恐怕算是辽东诸将之中最为难以控制的一个人了,当初他是袁崇焕一手带出来的大将,甚至于在大凌河一战之中,投降过建奴,后来虽然跑了回来,可是朝廷也没有追究他任何责任,还是对其委以重任。
袁崇焕因为放建奴入关直逼京师城下,最终被朝廷逮问的时候,原来是袁崇焕一手提拔起来的这帮骄兵悍将们当即便作鸟兽散,一个个心中根本就没有朝廷的概念,祖大寿更是干脆也不在京师和建奴军打了,直接变率部撤回了山海关之外,可见祖大寿他们这些关宁军大将们,根本就没有把朝廷放在眼里,以前拿着朝廷的粮饷他们倒是还能听话一点,现如今朝廷粮饷拨不下来了,想要控制他们也就更难了。
虽说洪承畴手中有皇上赐给他的尚方宝剑,名义上可以对总兵以下的不服军令的军将先斩后奏,可是这尚方宝剑现在也成了摆设,根本就吓唬不住这些悍将们的!今日祖大寿等人前来问粮饷的事情,其实就是摆明了要他做出一个决断罢了。
可是洪承畴还真就没有太好的办法,个人魅力这会儿已经是不好用了,于是他面露难色的沉吟了一下之后答道:“诸位也都知道,朝廷时下正因为漕运断绝,很是紧张!当今圣上无日不在为此忙碌,估计近期就会拨下一批粮饷运送过来!
眼下我们还有一些储粮,尚可支撑一段时日,而本官也在极力想办法筹措粮饷,定会近期先解决一些粮饷的问题,诸位眼下还是要控制好各自麾下的兵将,做好各处的布防之事为重,粮饷的事情就由本官来解决吧!”
听罢了洪承畴的话之后,诸将相互又都对视了一下,脸上都露出了不相信的神色,而祖大寿更是立即摇头道:“督抚大人此话恐怕是难以服众!要知道自从去年十月间之后,朝中便再无拨下任何粮饷发运至关宁,诸军这几个月来全靠之前所存粮秣支撑,抑或是自行解决部分粮饷,为此我等已经尽散家财,但是养着这么多兵将,却也只能是杯水车薪!
我等早已不断向大人请粮请饷,大人一再表示马上便能解决,可是时至今日朝廷却还是没有拨下分毫粮饷,我等为朝廷守边,虽然是分内之事,但是也总不能一直这么下去,现如今因为缺乏粮饷之事,军中早已是怨声载道军心浮动,虽然末将们极力弹压,可是军中还是每日都会出现大批逃卒!如此下去,恐怕不等建奴来犯,大军便要因此自行瓦解了!
好!即便是军饷暂且不论,朝廷时下艰难,末将们也可以理解,就暂时不说了!可是粮秣总不能不给吧!要不然的话这么多兵将都张着嘴等着吃饭,每日人吃马嚼都是大数,现如今诸军口粮早已减半多时了,兵卒吃不饱肚子,岂能有力气作战?如若大人还这么敷衍末将们的话,那么今日末将们便在这里死等!否则的话,回去也没法跟部下们交代!”
祖大寿是个粗人,而且是世代军门出身,在辽东一带根深蒂固,当真格不给洪承畴面子的时候,洪承畴还真就拿他没有什么办法。
听罢了祖大寿的话之后,诸将也都纷纷点头,接连表示同意祖大寿的话,今日洪承畴无论如何也要对粮饷这件事给他们一个交代,否则的话他们回去也没法跟部下们交代,只有曹变蛟作为近些年一直追随洪承畴左右的部将,选择了沉默,不过他的沉默也代表了一种态度,那就是这粮食他也想要。
第三章 默认
洪承畴心中异常恼怒,可是恼归恼他也不能真格请出尚方宝剑把这帮以下犯上的军将们都给推出去砍了,如果是他敢翻脸的话,这帮家伙肯定敢立即便率兵造反不可!
正在洪承畴不知道该如何给这帮军将们交代的时候,祖大寿再一次开口道:“想必是督抚大人也很为难吧!如此看来,连督抚大人恐怕也不知道朝廷何时才能将粮饷拨下来吧!
我等身为大明臣子,外虏来犯为国守边乃是我等为将者的本分,末将等也义不容辞,可是末将们的为难之处,也望督抚大人能理解一二,时下粮饷亏缺严重,无饷的话,倒还好说一些,但是粮秣之事却绝对拖不下去了!
今日末将等听闻一件事,说刑天贼肖天健告知天下,愿意为我们提供两万石粮食,令我等守边军将们得以饱食,有力气抗御建奴军入寇,不知督抚大人可曾听闻此事了?如果督抚大人知道的话,那么今日请督抚大人拿个主意,这件事该如何办是好!”
洪承畴一听,得了!这就说到正题上了,这帮家伙这次过来,果真就是因为这件事来逼他拿一个主意的,于是他伸手摸了一下下颌的大胡子,又是一番沉吟,良久之后他点头承认了他已经知道此事,但是认为此事乃是刑天贼妖言惑众,并不可信,他们身为大明臣子,岂能靠着贼军的接济就食,所以他认为宁可再坚持一下,也不能轻信刑天贼的话。
祖大寿一听就不干了,立即摇头道:“请大人赎罪!祖某乃是粗人!说话直来直去,这件事上末将对大人的话不敢苟同,时下朝廷明知我们无粮无饷,而且建奴入寇在即,可是朝廷却始终拿不出一点粮饷来给我们这些兵将们用度,无饷也就罢了,大敌当前我等也可以理解朝廷的难处,可是无粮的话,即便是末将等都是神仙,恐怕也无法率军在此抗御建奴大军!
时下既然朝廷既不下旨给我们一个交代,也不能给我等调拨粮秣,既然刑天贼愿意给我们提供两万石粮食以解燃眉之急,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坐视不要呢?
在对付建奴之事上,末将以为刑天贼虽然为贼,但是也知建奴乃是我汉人之大敌,崇祯十一年间,他们便北上于建奴死战,后来之事不提也罢!总之贼人这件事上做的不错!我等虽然身为大明臣子,是该避嫌,可是事到如今如果我们不接受贼军所供这些粮秣的话,又岂能与建奴大军相抗?总不能坐视大军崩溃,让建奴如此轻易破关而入直抵京师城下吧!
反过来说,虽然我等收了贼军所供粮秣,可是保的却还是朝廷的边关,为的还是大明朝廷,又有何错之有?还望督抚大人能不要顾及这么多,眼下先解决军中粮食为重!”
诸将听罢之后也立即都纷纷点头表示同意,摆明了是都和祖大寿是一个想法,这次洪承畴是答应也要答应,不答应也要答应,反正总之就一句话,没粮食的话这仗就没法打了!
洪承畴听罢之后,虽然非常震怒,几次都想拍案而起对祖大寿怒斥一番,将祖大寿推出去砍了,可是最终却都不得不按下了怒火,听祖大寿把话说完。
其实祖大寿对于刑天军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虽然他也认为刑天军乃是逆贼,但是某种程度上他并不是非常痛恨刑天军,要知道当初他的堂弟祖大乐还有他的家丁祖宽,都在河南和刑天军交过手,但是却都败在了肖刑天的手中,并且被刑天军生擒活捉,本来肖刑天完全可以毫不留情的便杀掉他们,可是最终肖天健却暗中将他们释放,并且派人将他们护送回了山西,赠与了他们路资盘缠,让他们悄然返回了关外,而朝廷也因为这件事,看在他的面子上,没有太过追究,在这件事上,刑天贼是对他们祖家有恩的,故此祖大寿对刑天军的心情很复杂,说不上是敌视还是该对他们有好感。
但是最起码在辽东之事上,祖大寿是很同意肖天健的意见的,当初肖天健在崇祯十一年末悍然率兵北上帮朝廷共御建奴大军入寇,这件事传至关外的时候,祖大寿便曾经为此叫好过,他们这些辽东大将们坐视建奴入寇,却不能阻止,倒是肖刑天在京辅南部一带打的建奴军满地找牙,慌忙跑到了山东境内,这让他不得不对刑天军刮目相看。
后来朝廷和建奴议和,割让锦州城给建奴,祖大寿便曾经极力反对过,可是最终木已成舟,又有朝廷圣旨压下来,他才不得不放弃了他祖家经营镇守了近十年的锦州城,这件事上,让祖大寿对朝廷非常非常失望,而肖刑天则公告天下,不承认大明和建奴的这次和约,称关外辽东之地,乃尽是中华汉人之土,这一点也让祖大寿很有共鸣。
现如今建奴大军压境,朝廷无力调拨粮饷供给他们这些关宁军使用,而在这个时候,又是这个已经在南京城登基称皇的肖刑天昭告天下,他可以放弃和关宁军的敌对,出粮援助他们这些关宁军,解决关宁军缺粮的问题,这一点更是让祖大寿很是钦佩,一般人是绝不会在这个时候,考虑来帮着他们这些大明的官军共御建奴的,恐怕高兴还来不及呢!他们这些关宁军被建奴杀光才好呢!今后他肖天健也就少了一支劲敌了!可是这个肖天健却在这个时候还是放弃成见,表示愿意出粮帮他们度过缺粮的困境,这就说明肖天健这个人却是有过人之处!
所以他这次才在众将的怂恿之下,带头来找洪承畴,逼洪承畴接受刑天军给他们提供的粮秣,不为别的,就为这些年来,他们那些死在建奴刀下的袍泽们,祖大寿也觉得承肖天健这个情,他也不愿意看着自己麾下的这些关宁军们,就这么因为缺粮缺饷,最终在建奴军面前一战都不打就彻底崩溃。
人有的时候,是自私的,历史上洪承畴和祖大寿都投降了建奴,成为了后世万人唾骂的贰臣和汉奸,但是最起码在这个时候,他们并未考虑就投降建奴,而且当时的情况也是他们被围于松山,力战兵败才被俘的,后来彻底对大明绝望之后,才在自私的想法之下投降了建奴一方,所以有时候仔细考虑一下他们的处境,既有可恨之处,但是也却是有情有可原之处,更何况祖大寿这个人在投降了建奴之后,并未像吴三桂、耿忠明、孔有德等大汉奸那样,充当建奴的攻打中原的急先锋,这一点上,祖大寿的为人还是比起其他汉奸来说,算是稍微好一点的。
眼看着众将都是这个念想,洪承畴不由得心中更是连连哀叹,现如今军将们已经是形成了共识,想要接受刑天贼的粮食,而且实际情况上来看,他们也却是急需这些粮食来满足军中需要,否则的话很快他们这些兵马便会因为缺粮彻底丧失战斗力。
这也是形势所迫,不由得他们还有其他的选择,而且祖大寿这个大老粗有一句话说的不错,那就是他们可以吃贼军给他们的粮食,保的却还是大明的边关,还是在为大明守边,这一点也不错!
于是洪承畴虽然心中不情愿,可是最终迫于残酷的事实,也不得不放下了架子,点头答应了下来,下令准杨国柱在宣大接收刑天贼给他们提供的粮秣,然后速速转运到诸军之中,有了粮食最起码也可以稳定一下军心,同时再招募一些关宁和辽东一带的汉民青壮增强一下守御的实力,这仗总是还能打下去,他们总是还能再坚持一段时间。
但是洪承畴还是要求杨国柱接受刑天贼的粮食可以,但是决不许刑天贼进入宣大境内,一旦刑天贼试图借机进入宣大的话,这粮食不要也罢,也务必要挡住刑天贼北上。
至于朝廷那边的反应,他洪承畴这会儿也顾不上了,爱咋地咋地吧!你们没粮食给,总不能就让这么多兵将瞪着眼饿死吧!
于是不几日时间,在宣大北面的道路上,便开始源源不断的出现了一辆辆满载着粮食的大车,在少量刑天军的护送之下,开始进入到了大同府境内,并且在大同府南面的雁门关外面,将这些粮秣甚至于是大车和骡马,都交给了在此等候的宣大总兵杨国柱,然后换人赶着这些车辆,继续朝山海关一带运送了过去。
这件事很快便传到了京师之中,顿时让朱由检龙颜大怒,在宫中大骂洪承畴和众关宁诸将乃是逆臣贼子,居然和刑天贼相互勾结,甚至于想要下旨罢免掉洪承畴这个蓟辽总督,换人去接管山海关防务。
可是他这个念头也只是动了一动,便颓然作罢,因为他也知道洪承畴恐怕是眼下他的大明王朝之中最能干的一个大臣了,现如今建奴已经开始出兵南下,直逼山海关一线,那里大战在即,临阵换将肯定是自废武功,另外不让洪承畴他们接收刑天贼的粮食,他又从那儿调来这么多粮食来给这些关宁军们呢?现如今京师也开始出现了严重的粮荒,每天都有饿死的人被运出京城,他已经是没有半点办法了,又哪儿去弄粮食给洪承畴呢?关宁一带尚有不少官军,他总不能下旨,让这些官兵们勒紧裤腰带,不能要刑天军给他们的粮食,让他们饿着肚子去抵御建奴大军入寇吧!
皇帝不差饿兵,他这个皇帝当的够惨,自己都混的快要吃不饱饭了,拿不出钱粮去养活朝廷的兵马,现如今总不能不让这些官兵自己想点办法,有人愿意给,他们愿意要,他这个皇帝倒已经不是关键问题了,于是恼怒归恼怒,可是朱由检还真是没有办法,也只能颓然默认了这件事。
第四章 北伐
与此同时在陕西省府西安府之中,因为阴差阳错,李自成仓促在此登基称帝,建立大顺国,甚至于连西安府城中的刚刚大战之后遗留下的遗迹都没有清理,便在西安府城中以西安布政司衙门为他的皇宫,当了“皇帝”,所以西安府城中根本就没有一点一朝天子登基的气氛,城中到处还都散发着尸臭味,甚至于一些地方还有尸体尚未被清理出城。
原来历史上李自成定都西安府,将西安府改称为大兴城,但是这个时候却被他改称为了大顺国的中京,没有一点帝王登基的气象。
李自成虽然占据汉中一带也有两年时间了,这两年实力发展也很快,但是终归还是因为他思路的局限性,使得许多基础并未打牢,不管是地盘还是财政情况,都根本无法和刑天军相比,而且他为了尽快扩大地盘,不得不连连扩军,将大部分可用的青壮都收入到了军中,使得地方农业恢复也很是缓慢,仅能依靠一些老弱妇孺在田间耕作,他自己也无力给这些百姓提供什么支持,以至于现在他养活这么多兵马,显得非常力不从心。
虽然他拿下了西安府,但是陕西的情况不说大家也明白,经过十几年的战乱,早已是民生凋敝,人口剧减,李自成命中注定只能成为一个草头王,根本没有机会发展成为和刑天军相匹敌的对手。
李自成在西安府仓促称帝,明面上是手下人的劝进,其实说白了还是因为他心中和肖天健在赌一口气,八年前肖天健在凤翔府一带起兵的时候,他李自成已经是高迎祥麾下响当当的八队闯将了,甚至于可以说已经成为了独领一方的义军首领,在各路义军之中都算是数得着的人物,当时碰上肖天健的时候,肖天健不过只是一个手下拥有区区千把人的小头领,可是现如今肖天健却发展成了一个庞然大物,他却只能在陕西这块穷乡僻壤之间来回折腾,始终被肖天健压着一头,靠着仰肖天健鼻息过日子。
李自成的野心很大,但是现在却自认为运数不好,当听闻肖天健要在南京城登基称皇,建立什么大中朝的时候,他便恼怒异常,为了争一口气,于是便假惺惺的在手下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所谓劝进之下,慌慌张张的在打下西安府之后,也搞了一出寒酸到了极点的登基称皇的闹剧。
但是虽然他在西安府登基称皇,可是他自己也很清楚,他这个所谓的大顺皇帝是有很大水分的,论实力他根本就不是肖天健的对手,而且眼下中国境内可供他发展的空间除了陕西一带之外,几乎没有他扩张的余地。
所以在他登基称皇之后,和手下诸将商议了一番,决定将势力继续向西发展,最起码控制住陕西大部,今后一旦和肖天健反目的话,他大不了朝西边跑,在西北之地占据一片地方,继续当他的草头王。
可是让他非常不痛快的是在他登基不久,便得到消息,暂时定都南京的那个肖天健昭告天下,宣称不承认他这个大顺皇帝,并且诏令他停止一切军事行动,等候被大中朝军队整编。
肖天健的这份诏书真是彻底气坏了李自成,对于这份诏书,其实就可以看做是肖天健彻底和他反目的一份宣战书,在李自成看来,他这个大顺皇帝名不正言不顺,他肖天健的那个大中皇帝的身份,同样也是名不正言不顺,凭什么他就可以昭告天下不承认他这个大顺皇帝的身份?还大言不惭的说要令他接受整编呢?
所以李自成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顿时便火冒三丈,拍案而起,指着东方南京的方向破口大骂肖天健不是个东西,忘了早年他肖天健在他李自成手下“俯首帖耳”听他调遣的时候,现如今他坐大了,便开始对他发号施令,这口气他李自成是无论如何也都咽不下的。
于是李自成以牙还牙,也煞有介事的发诏,称肖天健才是伪皇帝,而他李自成才是真正的真龙天子,证据是他在汉中挖出的那块写着“十八子主神器”的石碑,而肖天健狗屁不是,他绝不会听从肖天健的什么命令,并且宣告大中国今后便是他大顺国的敌人,他必将和肖天健势不两立。
然后李自成随即下旨宣称要讨伐肖天健的大中国,并且令手下的大将刘宗敏、李双喜率领两万大顺军,朝着潼关方向开拔,做出一副要出潼关和肖天健决一死战的架势。
对此陕西北部的大中国第二镇军总都统刘宝,当即便调集了河南西北部的三个步兵营和一个炮营以及三个预备营的兵力,在陕州集结,并且立即兵发潼关,在大中国天元元年三月间先于李自成的大顺兵马一举攻占了陕西河南的重要关隘潼关。
说是攻占潼关,其实不过只是接防罢了,这几年来,驻守潼关的大明官军,兵力日渐衰落,虽然陕西守臣始终都防备着刑天军破潼关攻入陕西,但是这一年来,因为李自成在汉中的复振,迫使汪乔年不得不一再调集陕西各处的官军去对付李自成,潼关虽然重要,可是在李自成攻打西安府的时候,也已失去了它的应有地位,驻军被大批调离了潼关,在刘宝派兵攻打潼关的时候,潼关仅剩下了两千不足的老弱残兵,守将也不过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陕西参将李明峰。
这个参将李明峰很清楚眼下他镇守的潼关面临着什么样的境地,陕西三边总督汪乔年死了,他东面就是让官军为之胆寒的刑天军,背后便是横行于陕西境内的闯贼李自成,眼下朝廷也已失去了对陕西的控制能力,而他们这些老弱残兵要粮没粮要饷没饷,不管跟谁作对,都唯有死路一条,于是他只能选择投降李自成抑或是肖天健一方,这个问题是一个算术题,比对一下他们双方的实力之后,很容易做出正确的选择,于是李明峰得知李自成派兵朝潼关方向进发的时候,便立即派人联络大中陕州守将表示愿意率军投降大中朝。
于是这些大中兵马,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便接管了潼关这个关中东大门,并且在刘宝手下大将范胜的指挥下,开始迅速布防。
对于这种事情,肖天健没兴趣过多去过问,他只需了解情况既可,各地战区已经划分,每镇兵马自有他们的指挥系统去进行调动,潼关属于第二镇刘宝负责,该怎么做刘宝自会处置,虽说眼下他的主要精力要放在北伐的事情上,并不愿这个时候和李自成撕破脸,被李自成牵制他的兵力,但是李自成的称皇他必须要表明态度,既然李自成不愿意听他的,还想要来跟他搏一搏,那么他也不会怕他,而且在他看来,对付李自成他无需花费太多的精力,有各镇的兵将足矣来控制李自成的兵马了。
所以对于这件事肖天健并未给予太多关注,而是将他的精力基本上都放在了北伐的事情上,在这次大规模北伐定下来之后,朝中又因为肖天健是否该御驾亲征的事情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朝中文武大多人以为,肖天健现在已经贵为一朝之主,身份已经不同往常,他的身份已经不易再亲自领兵北上了,最好还是选一个大将作为统帅率军北伐,这种观点深得人心,当肖天健一提及要御驾亲征,文武百官便纷纷上奏,劝肖天健留守南京城即可。
但是这样的劝说对肖天健不起作用,在肖天健看来,他这么多年来等的就是这一刻的到来,现如今大军即将北伐,而他却留在南京城这个大后方是绝对不可接受的,于是他当即便回绝了诸臣的建议,并且当即下诏明示他必须要亲自北上,这件事不容再有人提出反对意见。
大中的诸臣其实也早已习惯了肖天健的强势作风,见到劝进无效,于是只得偃旗息鼓了下来,各自都开始将精力放在了北伐的事情上。
这次北伐将是决定大中朝命运之战,所以大中国上下无不都十分重视这一战,而这一战他们要对付的主要敌人已经不是大明官军了,到了这会儿在肖天健的引导之下,所有人可以说都统一了认识,那就是他们此次北伐的主要敌人,将是北方叩关南下的建奴大军。
所以不管是情报部门,还是财政、后勤部门,乃至是军方各个系统,都开始为这一次北伐做起了准备工作。
所有人都知道,这一次北伐将会是一场超大规模的战事,兵力方面倒不是很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便是后勤供应方面,大中朝立国之后,虽然眼下实力已经很强了,但是毕竟很多地方经营时间尚短,财政和物资的基础还相对比较薄弱,这样的大战需要的物资是一个天文数字,没有几百万两银子投进去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这还牵扯着大中朝工业系统的生产能力,而且给他们准备的时间也非常仓促,想要完成这样大规模的物资调运和兵力调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各部为此都投入到了连轴转的工作之中,许多事情被暂时搁置下来,全部精力几乎都用在了战争前期的准备方面。
好在大中新立国不久,各部还未形成官僚作风,相互之间推诿扯皮的现象也不明显,而且所有人都知道肖天健在这件事上倾注的热情之大,谁也不想这个时候因为扯皮惹怒了肖天健,所以各部之间只能通力合作,将大中刚刚建立起来的行政机器开足了马力。
于是湖广、南直隶、河南、山西各地的物资都开始在总后勤部的调配之下,大批民壮被调动起来,将这些物资开始大批量的通过水陆两种方式,朝着北方前线送去,大批的粮食、弹药、器甲、枪炮纷纷装船或者装车,运往了需要它们的地方。
长江和运河上的漕船以及各种货船也再一次忙碌了起来,以运河为主要运输通道,大批驶入京杭大运河之中,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缓缓朝北行去。
大批大中国的兵马,也从各地纷纷被抽调出来,朝着兵部给他们指定的位置集结了过去,此次肖天健下令除了李栓柱的第三镇军之外,其余镇军全部都抽调出精锐兵将,参与这一次的北伐行动,这就牵扯到了很多地方的兵将的调动。
在兵部的调派之下,阎重喜第一镇奉命抽调出两万步骑,朝着雁门关一带集结,他们作为左路军承担对大明京师西北部的攻击以及对建奴军右路人马的抵御,由阎重喜亲自挂帅,王承平和李凌风为辅,卢象升作为监军随行,形成一个作战集团。
而刘宝的第二镇则集结一万五千步骑兵马,在顺德府集结,以刁正挂帅,刘宝留镇河南,形成中路军朝京师方向攻进,他们的主要敌人是眼下在广平府一带布防的傅宗龙的大明官军集团,以及京辅各地的残存官军势力。
至于肖天健本人,则以大中朝皇帝的身份,亲自统帅石冉的第四镇部分兵力和罗立、刘耀本的近卫军大部,以及数量有限的羽林卫共四万兵马组成大中国北伐右路军,在淮安府集结,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朝着北直和山东方向攻进。
这三路大军真正的主力其实还是肖天健亲自统领的右路军,而左路和中路军则属于辅助兵力,大军北伐的时间定在了天元元年三月十七日的早晨。
而肖天健本人也在三月十日的早晨,离开了南京城,在铁头的羽林卫护随之下,乘船先走长江然后在扬州府转入运河,朝着淮安府方向开去。
第五章 传教士
肖天健在离开南京城之前,将南直隶防务交给了石冉负责,军事方面由石冉负责,政务方面则交给了付德明为主,李进德和牛金星为辅,主理大中国朝政。
而作为兵部尚书的李信,则还是干他的老本行,当他的参谋部总参谋长的活,但是却并未和肖天健的右路军同行,而是先行赶往了顺德府,进入到了中路军之中,肖天健之所以让他带部分参谋到中路军去,就是让他以总参谋的身份,对各路军居中协调调度,以免出现三路军各行其是,无法有效配合。
就在肖天健安排完这些事情,想要启程离开南京城踏上北伐的道路的时候,这天侍从启禀说红毛鬼子高肃求见,而且还带来了几个红毛鬼子。
洪承畴坐在帅案之后缓缓的扫视了一下今日前来参见他的这些诸将,只见为首的正是锦州总兵祖大寿,祖大寿这么多年来,一直都坐镇锦州,可是去年却因为明清和议,将锦州割给了建奴,对此事祖大寿相当的愤懑,在退到宁远之后,好长时间都托病不出。
要知道祖大寿这个人是个很矛盾的人,但是在对大明的忠诚上,最起码这时候没有话说,虽然当初崇祯四年皇太极领兵包围大凌河,祖大寿曾经投降过建奴,但是他后来还是骗过皇太极,跑回了锦州城随即便再次反水,领兵大战建奴军,所以那次投降,他完全就是诈降,根本就不是真心想要投降建奴。
而他驻守锦州近十年时间,大大小小和建奴打了不止几十仗,辛辛苦苦的守住了锦州城,可是没成想朝廷一纸和议,便将锦州拱手相让给了建奴,让他这十几年的辛苦和付出的代价都付之东流了,任谁都不会心中舒服的。
现如今建奴军再一次大军压境,直逼宁远城,宁远的百姓只好再一次大批放弃了他们的土地向关内逃亡,在宁远和山海关之间的道路上,大批难民推搡挤踏死伤陈籍,不知多少百姓魂断关外的逃亡道路上,这种情况更是让祖大寿很是愤懑,整日间都在他的军营之中,托病不出,根本不和洪承畴相见。
但是今天洪承畴没想到祖大寿却亲自带着诸将来找他洪承畴了,虽然还没有问他们的目的,但是洪承畴也猜出了几分他们的来意。
除了祖大寿之外,同来的还有东协总兵官曹变蛟,辽东总兵王廷臣,山西副将李辅明,锦州副将祖大乐,甚至连宁前兵备道邱民仰也跟着诸将一起过来了,每个人脸上都显得粗粝,这段时间他们连番调动,而且军中不断出事,使得每个人都显得有些疲惫,而且各个脸上都带着一种焦虑的神色。
洪承畴清了清嗓子之后,对诸将问道:“诸位不在军中督军布防,忽然相携来本督这里,又有何要事?”
诸将相互之间看了一下之后,还是由这里身份最高而且资格最老的祖大寿出面答道:“启禀督抚大人!现如今各部都已经撤至到了关内外,已经开始布防,可是朝中却迟迟未见拨下一粮一草,更是没有分毫军饷拨下,末将们要统兵,眼下军中逃卒现象日多,如果再没有粮饷拨下来的话,末将等便真是无力控兵了!所以才一起来找督抚大人问一下,朝廷何时才能拨下粮秣?自古便有皇帝不差饿兵之说,现如今建奴军就要攻过来了,而我等无粮无饷,又如何率兵与之相抗呢?今日还请督抚大人给末将等一个交代!”
洪承畴听罢之后,心道果不其然,这帮军将这是来逼宫了!这些辽东兵将们各个都是骄兵悍将,历来对朝廷并不是那么听话的,以前朝廷将绝大多数财政收入可以说都大半投入到了辽东一带,这么多年来,更是助长了这帮军将们的气焰,觉得这大明离开他们不成,逐渐的形成了他们各自的军阀集团,虽然朝中早有人为此开始担忧,但是何奈关外有建奴这支威胁,却无法改变这种情况。
而这个祖大寿恐怕算是辽东诸将之中最为难以控制的一个人了,当初他是袁崇焕一手带出来的大将,甚至于在大凌河一战之中,投降过建奴,后来虽然跑了回来,可是朝廷也没有追究他任何责任,还是对其委以重任。
袁崇焕因为放建奴入关直逼京师城下,最终被朝廷逮问的时候,原来是袁崇焕一手提拔起来的这帮骄兵悍将们当即便作鸟兽散,一个个心中根本就没有朝廷的概念,祖大寿更是干脆也不在京师和建奴军打了,直接变率部撤回了山海关之外,可见祖大寿他们这些关宁军大将们,根本就没有把朝廷放在眼里,以前拿着朝廷的粮饷他们倒是还能听话一点,现如今朝廷粮饷拨不下来了,想要控制他们也就更难了。
虽说洪承畴手中有皇上赐给他的尚方宝剑,名义上可以对总兵以下的不服军令的军将先斩后奏,可是这尚方宝剑现在也成了摆设,根本就吓唬不住这些悍将们的!今日祖大寿等人前来问粮饷的事情,其实就是摆明了要他做出一个决断罢了。
可是洪承畴还真就没有太好的办法,个人魅力这会儿已经是不好用了,于是他面露难色的沉吟了一下之后答道:“诸位也都知道,朝廷时下正因为漕运断绝,很是紧张!当今圣上无日不在为此忙碌,估计近期就会拨下一批粮饷运送过来!
眼下我们还有一些储粮,尚可支撑一段时日,而本官也在极力想办法筹措粮饷,定会近期先解决一些粮饷的问题,诸位眼下还是要控制好各自麾下的兵将,做好各处的布防之事为重,粮饷的事情就由本官来解决吧!”
听罢了洪承畴的话之后,诸将相互又都对视了一下,脸上都露出了不相信的神色,而祖大寿更是立即摇头道:“督抚大人此话恐怕是难以服众!要知道自从去年十月间之后,朝中便再无拨下任何粮饷发运至关宁,诸军这几个月来全靠之前所存粮秣支撑,抑或是自行解决部分粮饷,为此我等已经尽散家财,但是养着这么多兵将,却也只能是杯水车薪!
我等早已不断向大人请粮请饷,大人一再表示马上便能解决,可是时至今日朝廷却还是没有拨下分毫粮饷,我等为朝廷守边,虽然是分内之事,但是也总不能一直这么下去,现如今因为缺乏粮饷之事,军中早已是怨声载道军心浮动,虽然末将们极力弹压,可是军中还是每日都会出现大批逃卒!如此下去,恐怕不等建奴来犯,大军便要因此自行瓦解了!
好!即便是军饷暂且不论,朝廷时下艰难,末将们也可以理解,就暂时不说了!可是粮秣总不能不给吧!要不然的话这么多兵将都张着嘴等着吃饭,每日人吃马嚼都是大数,现如今诸军口粮早已减半多时了,兵卒吃不饱肚子,岂能有力气作战?如若大人还这么敷衍末将们的话,那么今日末将们便在这里死等!否则的话,回去也没法跟部下们交代!”
祖大寿是个粗人,而且是世代军门出身,在辽东一带根深蒂固,当真格不给洪承畴面子的时候,洪承畴还真就拿他没有什么办法。
听罢了祖大寿的话之后,诸将也都纷纷点头,接连表示同意祖大寿的话,今日洪承畴无论如何也要对粮饷这件事给他们一个交代,否则的话他们回去也没法跟部下们交代,只有曹变蛟作为近些年一直追随洪承畴左右的部将,选择了沉默,不过他的沉默也代表了一种态度,那就是这粮食他也想要。
第三章 默认
洪承畴心中异常恼怒,可是恼归恼他也不能真格请出尚方宝剑把这帮以下犯上的军将们都给推出去砍了,如果是他敢翻脸的话,这帮家伙肯定敢立即便率兵造反不可!
正在洪承畴不知道该如何给这帮军将们交代的时候,祖大寿再一次开口道:“想必是督抚大人也很为难吧!如此看来,连督抚大人恐怕也不知道朝廷何时才能将粮饷拨下来吧!
我等身为大明臣子,外虏来犯为国守边乃是我等为将者的本分,末将等也义不容辞,可是末将们的为难之处,也望督抚大人能理解一二,时下粮饷亏缺严重,无饷的话,倒还好说一些,但是粮秣之事却绝对拖不下去了!
今日末将等听闻一件事,说刑天贼肖天健告知天下,愿意为我们提供两万石粮食,令我等守边军将们得以饱食,有力气抗御建奴军入寇,不知督抚大人可曾听闻此事了?如果督抚大人知道的话,那么今日请督抚大人拿个主意,这件事该如何办是好!”
洪承畴一听,得了!这就说到正题上了,这帮家伙这次过来,果真就是因为这件事来逼他拿一个主意的,于是他伸手摸了一下下颌的大胡子,又是一番沉吟,良久之后他点头承认了他已经知道此事,但是认为此事乃是刑天贼妖言惑众,并不可信,他们身为大明臣子,岂能靠着贼军的接济就食,所以他认为宁可再坚持一下,也不能轻信刑天贼的话。
祖大寿一听就不干了,立即摇头道:“请大人赎罪!祖某乃是粗人!说话直来直去,这件事上末将对大人的话不敢苟同,时下朝廷明知我们无粮无饷,而且建奴入寇在即,可是朝廷却始终拿不出一点粮饷来给我们这些兵将们用度,无饷也就罢了,大敌当前我等也可以理解朝廷的难处,可是无粮的话,即便是末将等都是神仙,恐怕也无法率军在此抗御建奴大军!
时下既然朝廷既不下旨给我们一个交代,也不能给我等调拨粮秣,既然刑天贼愿意给我们提供两万石粮食以解燃眉之急,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坐视不要呢?
在对付建奴之事上,末将以为刑天贼虽然为贼,但是也知建奴乃是我汉人之大敌,崇祯十一年间,他们便北上于建奴死战,后来之事不提也罢!总之贼人这件事上做的不错!我等虽然身为大明臣子,是该避嫌,可是事到如今如果我们不接受贼军所供这些粮秣的话,又岂能与建奴大军相抗?总不能坐视大军崩溃,让建奴如此轻易破关而入直抵京师城下吧!
反过来说,虽然我等收了贼军所供粮秣,可是保的却还是朝廷的边关,为的还是大明朝廷,又有何错之有?还望督抚大人能不要顾及这么多,眼下先解决军中粮食为重!”
诸将听罢之后也立即都纷纷点头表示同意,摆明了是都和祖大寿是一个想法,这次洪承畴是答应也要答应,不答应也要答应,反正总之就一句话,没粮食的话这仗就没法打了!
洪承畴听罢之后,虽然非常震怒,几次都想拍案而起对祖大寿怒斥一番,将祖大寿推出去砍了,可是最终却都不得不按下了怒火,听祖大寿把话说完。
其实祖大寿对于刑天军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虽然他也认为刑天军乃是逆贼,但是某种程度上他并不是非常痛恨刑天军,要知道当初他的堂弟祖大乐还有他的家丁祖宽,都在河南和刑天军交过手,但是却都败在了肖刑天的手中,并且被刑天军生擒活捉,本来肖刑天完全可以毫不留情的便杀掉他们,可是最终肖天健却暗中将他们释放,并且派人将他们护送回了山西,赠与了他们路资盘缠,让他们悄然返回了关外,而朝廷也因为这件事,看在他的面子上,没有太过追究,在这件事上,刑天贼是对他们祖家有恩的,故此祖大寿对刑天军的心情很复杂,说不上是敌视还是该对他们有好感。
但是最起码在辽东之事上,祖大寿是很同意肖天健的意见的,当初肖天健在崇祯十一年末悍然率兵北上帮朝廷共御建奴大军入寇,这件事传至关外的时候,祖大寿便曾经为此叫好过,他们这些辽东大将们坐视建奴入寇,却不能阻止,倒是肖刑天在京辅南部一带打的建奴军满地找牙,慌忙跑到了山东境内,这让他不得不对刑天军刮目相看。
后来朝廷和建奴议和,割让锦州城给建奴,祖大寿便曾经极力反对过,可是最终木已成舟,又有朝廷圣旨压下来,他才不得不放弃了他祖家经营镇守了近十年的锦州城,这件事上,让祖大寿对朝廷非常非常失望,而肖刑天则公告天下,不承认大明和建奴的这次和约,称关外辽东之地,乃尽是中华汉人之土,这一点也让祖大寿很有共鸣。
现如今建奴大军压境,朝廷无力调拨粮饷供给他们这些关宁军使用,而在这个时候,又是这个已经在南京城登基称皇的肖刑天昭告天下,他可以放弃和关宁军的敌对,出粮援助他们这些关宁军,解决关宁军缺粮的问题,这一点更是让祖大寿很是钦佩,一般人是绝不会在这个时候,考虑来帮着他们这些大明的官军共御建奴的,恐怕高兴还来不及呢!他们这些关宁军被建奴杀光才好呢!今后他肖天健也就少了一支劲敌了!可是这个肖天健却在这个时候还是放弃成见,表示愿意出粮帮他们度过缺粮的困境,这就说明肖天健这个人却是有过人之处!
所以他这次才在众将的怂恿之下,带头来找洪承畴,逼洪承畴接受刑天军给他们提供的粮秣,不为别的,就为这些年来,他们那些死在建奴刀下的袍泽们,祖大寿也觉得承肖天健这个情,他也不愿意看着自己麾下的这些关宁军们,就这么因为缺粮缺饷,最终在建奴军面前一战都不打就彻底崩溃。
人有的时候,是自私的,历史上洪承畴和祖大寿都投降了建奴,成为了后世万人唾骂的贰臣和汉奸,但是最起码在这个时候,他们并未考虑就投降建奴,而且当时的情况也是他们被围于松山,力战兵败才被俘的,后来彻底对大明绝望之后,才在自私的想法之下投降了建奴一方,所以有时候仔细考虑一下他们的处境,既有可恨之处,但是也却是有情有可原之处,更何况祖大寿这个人在投降了建奴之后,并未像吴三桂、耿忠明、孔有德等大汉奸那样,充当建奴的攻打中原的急先锋,这一点上,祖大寿的为人还是比起其他汉奸来说,算是稍微好一点的。
眼看着众将都是这个念想,洪承畴不由得心中更是连连哀叹,现如今军将们已经是形成了共识,想要接受刑天贼的粮食,而且实际情况上来看,他们也却是急需这些粮食来满足军中需要,否则的话很快他们这些兵马便会因为缺粮彻底丧失战斗力。
这也是形势所迫,不由得他们还有其他的选择,而且祖大寿这个大老粗有一句话说的不错,那就是他们可以吃贼军给他们的粮食,保的却还是大明的边关,还是在为大明守边,这一点也不错!
于是洪承畴虽然心中不情愿,可是最终迫于残酷的事实,也不得不放下了架子,点头答应了下来,下令准杨国柱在宣大接收刑天贼给他们提供的粮秣,然后速速转运到诸军之中,有了粮食最起码也可以稳定一下军心,同时再招募一些关宁和辽东一带的汉民青壮增强一下守御的实力,这仗总是还能打下去,他们总是还能再坚持一段时间。
但是洪承畴还是要求杨国柱接受刑天贼的粮食可以,但是决不许刑天贼进入宣大境内,一旦刑天贼试图借机进入宣大的话,这粮食不要也罢,也务必要挡住刑天贼北上。
至于朝廷那边的反应,他洪承畴这会儿也顾不上了,爱咋地咋地吧!你们没粮食给,总不能就让这么多兵将瞪着眼饿死吧!
于是不几日时间,在宣大北面的道路上,便开始源源不断的出现了一辆辆满载着粮食的大车,在少量刑天军的护送之下,开始进入到了大同府境内,并且在大同府南面的雁门关外面,将这些粮秣甚至于是大车和骡马,都交给了在此等候的宣大总兵杨国柱,然后换人赶着这些车辆,继续朝山海关一带运送了过去。
这件事很快便传到了京师之中,顿时让朱由检龙颜大怒,在宫中大骂洪承畴和众关宁诸将乃是逆臣贼子,居然和刑天贼相互勾结,甚至于想要下旨罢免掉洪承畴这个蓟辽总督,换人去接管山海关防务。
可是他这个念头也只是动了一动,便颓然作罢,因为他也知道洪承畴恐怕是眼下他的大明王朝之中最能干的一个大臣了,现如今建奴已经开始出兵南下,直逼山海关一线,那里大战在即,临阵换将肯定是自废武功,另外不让洪承畴他们接收刑天贼的粮食,他又从那儿调来这么多粮食来给这些关宁军们呢?现如今京师也开始出现了严重的粮荒,每天都有饿死的人被运出京城,他已经是没有半点办法了,又哪儿去弄粮食给洪承畴呢?关宁一带尚有不少官军,他总不能下旨,让这些官兵们勒紧裤腰带,不能要刑天军给他们的粮食,让他们饿着肚子去抵御建奴大军入寇吧!
皇帝不差饿兵,他这个皇帝当的够惨,自己都混的快要吃不饱饭了,拿不出钱粮去养活朝廷的兵马,现如今总不能不让这些官兵自己想点办法,有人愿意给,他们愿意要,他这个皇帝倒已经不是关键问题了,于是恼怒归恼怒,可是朱由检还真是没有办法,也只能颓然默认了这件事。
第四章 北伐
与此同时在陕西省府西安府之中,因为阴差阳错,李自成仓促在此登基称帝,建立大顺国,甚至于连西安府城中的刚刚大战之后遗留下的遗迹都没有清理,便在西安府城中以西安布政司衙门为他的皇宫,当了“皇帝”,所以西安府城中根本就没有一点一朝天子登基的气氛,城中到处还都散发着尸臭味,甚至于一些地方还有尸体尚未被清理出城。
原来历史上李自成定都西安府,将西安府改称为大兴城,但是这个时候却被他改称为了大顺国的中京,没有一点帝王登基的气象。
李自成虽然占据汉中一带也有两年时间了,这两年实力发展也很快,但是终归还是因为他思路的局限性,使得许多基础并未打牢,不管是地盘还是财政情况,都根本无法和刑天军相比,而且他为了尽快扩大地盘,不得不连连扩军,将大部分可用的青壮都收入到了军中,使得地方农业恢复也很是缓慢,仅能依靠一些老弱妇孺在田间耕作,他自己也无力给这些百姓提供什么支持,以至于现在他养活这么多兵马,显得非常力不从心。
虽然他拿下了西安府,但是陕西的情况不说大家也明白,经过十几年的战乱,早已是民生凋敝,人口剧减,李自成命中注定只能成为一个草头王,根本没有机会发展成为和刑天军相匹敌的对手。
李自成在西安府仓促称帝,明面上是手下人的劝进,其实说白了还是因为他心中和肖天健在赌一口气,八年前肖天健在凤翔府一带起兵的时候,他李自成已经是高迎祥麾下响当当的八队闯将了,甚至于可以说已经成为了独领一方的义军首领,在各路义军之中都算是数得着的人物,当时碰上肖天健的时候,肖天健不过只是一个手下拥有区区千把人的小头领,可是现如今肖天健却发展成了一个庞然大物,他却只能在陕西这块穷乡僻壤之间来回折腾,始终被肖天健压着一头,靠着仰肖天健鼻息过日子。
李自成的野心很大,但是现在却自认为运数不好,当听闻肖天健要在南京城登基称皇,建立什么大中朝的时候,他便恼怒异常,为了争一口气,于是便假惺惺的在手下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所谓劝进之下,慌慌张张的在打下西安府之后,也搞了一出寒酸到了极点的登基称皇的闹剧。
但是虽然他在西安府登基称皇,可是他自己也很清楚,他这个所谓的大顺皇帝是有很大水分的,论实力他根本就不是肖天健的对手,而且眼下中国境内可供他发展的空间除了陕西一带之外,几乎没有他扩张的余地。
所以在他登基称皇之后,和手下诸将商议了一番,决定将势力继续向西发展,最起码控制住陕西大部,今后一旦和肖天健反目的话,他大不了朝西边跑,在西北之地占据一片地方,继续当他的草头王。
可是让他非常不痛快的是在他登基不久,便得到消息,暂时定都南京的那个肖天健昭告天下,宣称不承认他这个大顺皇帝,并且诏令他停止一切军事行动,等候被大中朝军队整编。
肖天健的这份诏书真是彻底气坏了李自成,对于这份诏书,其实就可以看做是肖天健彻底和他反目的一份宣战书,在李自成看来,他这个大顺皇帝名不正言不顺,他肖天健的那个大中皇帝的身份,同样也是名不正言不顺,凭什么他就可以昭告天下不承认他这个大顺皇帝的身份?还大言不惭的说要令他接受整编呢?
所以李自成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顿时便火冒三丈,拍案而起,指着东方南京的方向破口大骂肖天健不是个东西,忘了早年他肖天健在他李自成手下“俯首帖耳”听他调遣的时候,现如今他坐大了,便开始对他发号施令,这口气他李自成是无论如何也都咽不下的。
于是李自成以牙还牙,也煞有介事的发诏,称肖天健才是伪皇帝,而他李自成才是真正的真龙天子,证据是他在汉中挖出的那块写着“十八子主神器”的石碑,而肖天健狗屁不是,他绝不会听从肖天健的什么命令,并且宣告大中国今后便是他大顺国的敌人,他必将和肖天健势不两立。
然后李自成随即下旨宣称要讨伐肖天健的大中国,并且令手下的大将刘宗敏、李双喜率领两万大顺军,朝着潼关方向开拔,做出一副要出潼关和肖天健决一死战的架势。
对此陕西北部的大中国第二镇军总都统刘宝,当即便调集了河南西北部的三个步兵营和一个炮营以及三个预备营的兵力,在陕州集结,并且立即兵发潼关,在大中国天元元年三月间先于李自成的大顺兵马一举攻占了陕西河南的重要关隘潼关。
说是攻占潼关,其实不过只是接防罢了,这几年来,驻守潼关的大明官军,兵力日渐衰落,虽然陕西守臣始终都防备着刑天军破潼关攻入陕西,但是这一年来,因为李自成在汉中的复振,迫使汪乔年不得不一再调集陕西各处的官军去对付李自成,潼关虽然重要,可是在李自成攻打西安府的时候,也已失去了它的应有地位,驻军被大批调离了潼关,在刘宝派兵攻打潼关的时候,潼关仅剩下了两千不足的老弱残兵,守将也不过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陕西参将李明峰。
这个参将李明峰很清楚眼下他镇守的潼关面临着什么样的境地,陕西三边总督汪乔年死了,他东面就是让官军为之胆寒的刑天军,背后便是横行于陕西境内的闯贼李自成,眼下朝廷也已失去了对陕西的控制能力,而他们这些老弱残兵要粮没粮要饷没饷,不管跟谁作对,都唯有死路一条,于是他只能选择投降李自成抑或是肖天健一方,这个问题是一个算术题,比对一下他们双方的实力之后,很容易做出正确的选择,于是李明峰得知李自成派兵朝潼关方向进发的时候,便立即派人联络大中陕州守将表示愿意率军投降大中朝。
于是这些大中兵马,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便接管了潼关这个关中东大门,并且在刘宝手下大将范胜的指挥下,开始迅速布防。
对于这种事情,肖天健没兴趣过多去过问,他只需了解情况既可,各地战区已经划分,每镇兵马自有他们的指挥系统去进行调动,潼关属于第二镇刘宝负责,该怎么做刘宝自会处置,虽说眼下他的主要精力要放在北伐的事情上,并不愿这个时候和李自成撕破脸,被李自成牵制他的兵力,但是李自成的称皇他必须要表明态度,既然李自成不愿意听他的,还想要来跟他搏一搏,那么他也不会怕他,而且在他看来,对付李自成他无需花费太多的精力,有各镇的兵将足矣来控制李自成的兵马了。
所以对于这件事肖天健并未给予太多关注,而是将他的精力基本上都放在了北伐的事情上,在这次大规模北伐定下来之后,朝中又因为肖天健是否该御驾亲征的事情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朝中文武大多人以为,肖天健现在已经贵为一朝之主,身份已经不同往常,他的身份已经不易再亲自领兵北上了,最好还是选一个大将作为统帅率军北伐,这种观点深得人心,当肖天健一提及要御驾亲征,文武百官便纷纷上奏,劝肖天健留守南京城即可。
但是这样的劝说对肖天健不起作用,在肖天健看来,他这么多年来等的就是这一刻的到来,现如今大军即将北伐,而他却留在南京城这个大后方是绝对不可接受的,于是他当即便回绝了诸臣的建议,并且当即下诏明示他必须要亲自北上,这件事不容再有人提出反对意见。
大中的诸臣其实也早已习惯了肖天健的强势作风,见到劝进无效,于是只得偃旗息鼓了下来,各自都开始将精力放在了北伐的事情上。
这次北伐将是决定大中朝命运之战,所以大中国上下无不都十分重视这一战,而这一战他们要对付的主要敌人已经不是大明官军了,到了这会儿在肖天健的引导之下,所有人可以说都统一了认识,那就是他们此次北伐的主要敌人,将是北方叩关南下的建奴大军。
所以不管是情报部门,还是财政、后勤部门,乃至是军方各个系统,都开始为这一次北伐做起了准备工作。
所有人都知道,这一次北伐将会是一场超大规模的战事,兵力方面倒不是很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便是后勤供应方面,大中朝立国之后,虽然眼下实力已经很强了,但是毕竟很多地方经营时间尚短,财政和物资的基础还相对比较薄弱,这样的大战需要的物资是一个天文数字,没有几百万两银子投进去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这还牵扯着大中朝工业系统的生产能力,而且给他们准备的时间也非常仓促,想要完成这样大规模的物资调运和兵力调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各部为此都投入到了连轴转的工作之中,许多事情被暂时搁置下来,全部精力几乎都用在了战争前期的准备方面。
好在大中新立国不久,各部还未形成官僚作风,相互之间推诿扯皮的现象也不明显,而且所有人都知道肖天健在这件事上倾注的热情之大,谁也不想这个时候因为扯皮惹怒了肖天健,所以各部之间只能通力合作,将大中刚刚建立起来的行政机器开足了马力。
于是湖广、南直隶、河南、山西各地的物资都开始在总后勤部的调配之下,大批民壮被调动起来,将这些物资开始大批量的通过水陆两种方式,朝着北方前线送去,大批的粮食、弹药、器甲、枪炮纷纷装船或者装车,运往了需要它们的地方。
长江和运河上的漕船以及各种货船也再一次忙碌了起来,以运河为主要运输通道,大批驶入京杭大运河之中,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缓缓朝北行去。
大批大中国的兵马,也从各地纷纷被抽调出来,朝着兵部给他们指定的位置集结了过去,此次肖天健下令除了李栓柱的第三镇军之外,其余镇军全部都抽调出精锐兵将,参与这一次的北伐行动,这就牵扯到了很多地方的兵将的调动。
在兵部的调派之下,阎重喜第一镇奉命抽调出两万步骑,朝着雁门关一带集结,他们作为左路军承担对大明京师西北部的攻击以及对建奴军右路人马的抵御,由阎重喜亲自挂帅,王承平和李凌风为辅,卢象升作为监军随行,形成一个作战集团。
而刘宝的第二镇则集结一万五千步骑兵马,在顺德府集结,以刁正挂帅,刘宝留镇河南,形成中路军朝京师方向攻进,他们的主要敌人是眼下在广平府一带布防的傅宗龙的大明官军集团,以及京辅各地的残存官军势力。
至于肖天健本人,则以大中朝皇帝的身份,亲自统帅石冉的第四镇部分兵力和罗立、刘耀本的近卫军大部,以及数量有限的羽林卫共四万兵马组成大中国北伐右路军,在淮安府集结,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朝着北直和山东方向攻进。
这三路大军真正的主力其实还是肖天健亲自统领的右路军,而左路和中路军则属于辅助兵力,大军北伐的时间定在了天元元年三月十七日的早晨。
而肖天健本人也在三月十日的早晨,离开了南京城,在铁头的羽林卫护随之下,乘船先走长江然后在扬州府转入运河,朝着淮安府方向开去。
第五章 传教士
肖天健在离开南京城之前,将南直隶防务交给了石冉负责,军事方面由石冉负责,政务方面则交给了付德明为主,李进德和牛金星为辅,主理大中国朝政。
而作为兵部尚书的李信,则还是干他的老本行,当他的参谋部总参谋长的活,但是却并未和肖天健的右路军同行,而是先行赶往了顺德府,进入到了中路军之中,肖天健之所以让他带部分参谋到中路军去,就是让他以总参谋的身份,对各路军居中协调调度,以免出现三路军各行其是,无法有效配合。
就在肖天健安排完这些事情,想要启程离开南京城踏上北伐的道路的时候,这天侍从启禀说红毛鬼子高肃求见,而且还带来了几个红毛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