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穿过来了! 完结+番外_231
《如何保证耕牛安全过冬不掉膘》
《馒头是怎么蓬松起来的?小厨房里的大道理》
再比如后者——
《永清河边又现一名女婴,其父母或因杀子罪入刑》
《今上再征十万民夫修建行宫,何其皇恩浩荡也》
《淮南初现蝗灾苗头,官吏一起烧香忙》
《今岁供辽国币帛尚未筹集,西夏又至,大人们恐夜不能寐也》
《出海船队有望近日返航》
总之,前者务实,后者辛辣,两份报纸最开始都是周刊,等时机成熟了或许会进化成日报。尤其令普通民众喜爱不已的是,这两份报纸的措辞都用的是白话文,不刻意咬文嚼字,又分印了两个版本,分别是简体字版本和繁体字版本,以目前的销量来说,两个版本在当地几乎持平,倒是偷卖到外地的都是繁体字版本。
要不要在古代推行简体字,乔一桥个小学渣是不敢拿这么大的主意的。
最后还是叶无倾拍板,繁体字自有其独特的美感,但论普及难度,简体字绝对容易得多。其实从古至今,字体一直是不断简化的,如此才能让精英阶层才能掌握的东西,最大可能的普及开来。
大周的文盲率有多高?虽然没有精确地统计,但叶无倾走南闯北这么多年,那么多村子,全村人能有五个认字的就已经非常难得了。
现代呢?走在大街上,让你找一个完全不认字的,恐怕比登天还难。
这里边有没有简化字体的功劳?
叶无倾认为,虽不能全归功于此,但一半的功劳总是有的。
不信?
“憂鬱臺灣烏龜盪鞦韆”,九个字来念一下?念完你再默写出来?
如现代一样的处理方式就很好,普通人交流学习用简体字,搞艺术的文化界大师用繁体字也没人拦着,大家各取所需,谁也别瞧不起谁。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些报纸之所以能如此物美价廉的印刷出来,也要感谢理科生们的努力——
理论已经教给你们了,怎么制作印刷机,怎么制作油墨,怎么改良纸张,都要靠你们自己努力。叶无倾一开始就将“什么时候搞定这些什么时候准你们创建刊号”这个胡萝卜吊在他们的脑门儿上了,吊完他是省心了,理科生们差点给他搞疯。
研发已经够耗费精力了,应付那些傻逼文科生更是让他们吐血。
无知者无畏啊!就特么知道催催催。
跟一对怨偶似的,你看我像废物我看你像傻逼,结果就是将无限的压力换成了动力,总共花费了半年多的时间,还真给理科生们搞成了!
这下好了,理科生们志得意满,一个个恨不能将鼻子冲到天上去,那段时间走路都带风啊!文科生们则全都安静如鸡,有啥办法呢,还得用人家的技术啊!你有骨气,不放低姿态,那帮混账自己印报纸不管他们了可怎么办,他们还有什么脸见人!
还真别说,只这一回,就转变了自以为正统士大夫的文科生的观念,他们隐隐觉得,时代是真的要变了……
没人试图逆洪流而上吗?肯定有!但一来叶无倾有绝对的武力压制,二来,他太得人心了,跟着他过了好日子的百姓撑着他的基石,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就要有被千夫所指的觉悟。
那他们就没想过去“告御状”?叶无倾再怎么一手遮天,若是让庙堂之上的大人们知道了他这样搞事,也没他的好果子吃?
嘿,怎么可能没有啊!
但他们不告还好,告了才明白什么叫做绝望……叶无倾一定是魔鬼?他是怎么让那些大人们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也对,当前大周朝廷风雨飘摇,有限的精力都集中在应付周边列国、筹集岁币、镇压南面起义军叛乱上了,青州一带?多老实多省心啊!赋税交的又快又齐,不哭穷没反贼,京官们一个不拉地打点好,还有比这更可爱的地方官吗?
求救无门,还反被剥了一层皮,真是不能好了。这样的前车之鉴多了,剩下的自然不敢再折腾。
继续说那两份报纸。
在最开始排版的时候,编辑部还争论了好几天要用传统的竖排模式还是新兴的横排模式。
竖排模式适用于毛笔书法,士人们悬笔于纸上,左手捏住袖口,无论是挥毫泼墨,还是簪花小楷,写出来都自有气韵风华,实在赏心悦目的很。
横排模式则是伴随着铅笔、钢笔的发明,应运而生的。跟毛笔的握笔姿势不一样,用铅笔、钢笔写字,手掌侧面肯定要落在纸上,如果还是采用竖排从右往左写,一来手要弄脏,二来字迹也要糊成一片,非常的不方便。
至于仍然采用竖排,只换成从左向右——莫非每次看文章之前,还得先判断一下到底该从右往左读还是从左往右读吗?
干脆换成横排,各论各的,一目了然。
辩论了半天,最后是理科生们一锤定音的,咱们不能光想着文字,多考虑考虑公式怎么印!就横排!爱用用,不用滚!
文科生们遂愈发清醒地认识到,怪不得叶无倾先生曾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呢,受制于人,徒呼奈何!
《馒头是怎么蓬松起来的?小厨房里的大道理》
再比如后者——
《永清河边又现一名女婴,其父母或因杀子罪入刑》
《今上再征十万民夫修建行宫,何其皇恩浩荡也》
《淮南初现蝗灾苗头,官吏一起烧香忙》
《今岁供辽国币帛尚未筹集,西夏又至,大人们恐夜不能寐也》
《出海船队有望近日返航》
总之,前者务实,后者辛辣,两份报纸最开始都是周刊,等时机成熟了或许会进化成日报。尤其令普通民众喜爱不已的是,这两份报纸的措辞都用的是白话文,不刻意咬文嚼字,又分印了两个版本,分别是简体字版本和繁体字版本,以目前的销量来说,两个版本在当地几乎持平,倒是偷卖到外地的都是繁体字版本。
要不要在古代推行简体字,乔一桥个小学渣是不敢拿这么大的主意的。
最后还是叶无倾拍板,繁体字自有其独特的美感,但论普及难度,简体字绝对容易得多。其实从古至今,字体一直是不断简化的,如此才能让精英阶层才能掌握的东西,最大可能的普及开来。
大周的文盲率有多高?虽然没有精确地统计,但叶无倾走南闯北这么多年,那么多村子,全村人能有五个认字的就已经非常难得了。
现代呢?走在大街上,让你找一个完全不认字的,恐怕比登天还难。
这里边有没有简化字体的功劳?
叶无倾认为,虽不能全归功于此,但一半的功劳总是有的。
不信?
“憂鬱臺灣烏龜盪鞦韆”,九个字来念一下?念完你再默写出来?
如现代一样的处理方式就很好,普通人交流学习用简体字,搞艺术的文化界大师用繁体字也没人拦着,大家各取所需,谁也别瞧不起谁。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些报纸之所以能如此物美价廉的印刷出来,也要感谢理科生们的努力——
理论已经教给你们了,怎么制作印刷机,怎么制作油墨,怎么改良纸张,都要靠你们自己努力。叶无倾一开始就将“什么时候搞定这些什么时候准你们创建刊号”这个胡萝卜吊在他们的脑门儿上了,吊完他是省心了,理科生们差点给他搞疯。
研发已经够耗费精力了,应付那些傻逼文科生更是让他们吐血。
无知者无畏啊!就特么知道催催催。
跟一对怨偶似的,你看我像废物我看你像傻逼,结果就是将无限的压力换成了动力,总共花费了半年多的时间,还真给理科生们搞成了!
这下好了,理科生们志得意满,一个个恨不能将鼻子冲到天上去,那段时间走路都带风啊!文科生们则全都安静如鸡,有啥办法呢,还得用人家的技术啊!你有骨气,不放低姿态,那帮混账自己印报纸不管他们了可怎么办,他们还有什么脸见人!
还真别说,只这一回,就转变了自以为正统士大夫的文科生的观念,他们隐隐觉得,时代是真的要变了……
没人试图逆洪流而上吗?肯定有!但一来叶无倾有绝对的武力压制,二来,他太得人心了,跟着他过了好日子的百姓撑着他的基石,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就要有被千夫所指的觉悟。
那他们就没想过去“告御状”?叶无倾再怎么一手遮天,若是让庙堂之上的大人们知道了他这样搞事,也没他的好果子吃?
嘿,怎么可能没有啊!
但他们不告还好,告了才明白什么叫做绝望……叶无倾一定是魔鬼?他是怎么让那些大人们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也对,当前大周朝廷风雨飘摇,有限的精力都集中在应付周边列国、筹集岁币、镇压南面起义军叛乱上了,青州一带?多老实多省心啊!赋税交的又快又齐,不哭穷没反贼,京官们一个不拉地打点好,还有比这更可爱的地方官吗?
求救无门,还反被剥了一层皮,真是不能好了。这样的前车之鉴多了,剩下的自然不敢再折腾。
继续说那两份报纸。
在最开始排版的时候,编辑部还争论了好几天要用传统的竖排模式还是新兴的横排模式。
竖排模式适用于毛笔书法,士人们悬笔于纸上,左手捏住袖口,无论是挥毫泼墨,还是簪花小楷,写出来都自有气韵风华,实在赏心悦目的很。
横排模式则是伴随着铅笔、钢笔的发明,应运而生的。跟毛笔的握笔姿势不一样,用铅笔、钢笔写字,手掌侧面肯定要落在纸上,如果还是采用竖排从右往左写,一来手要弄脏,二来字迹也要糊成一片,非常的不方便。
至于仍然采用竖排,只换成从左向右——莫非每次看文章之前,还得先判断一下到底该从右往左读还是从左往右读吗?
干脆换成横排,各论各的,一目了然。
辩论了半天,最后是理科生们一锤定音的,咱们不能光想着文字,多考虑考虑公式怎么印!就横排!爱用用,不用滚!
文科生们遂愈发清醒地认识到,怪不得叶无倾先生曾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呢,受制于人,徒呼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