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孤家寡人_50
承庆帝下意识地忽略了,自个的纵容给了两个儿子以及他们的生母不该有的野心,他们已经不甘心做富贵闲王,甚至是已经上了贼船,下不来了。
皇后跟德妃都开始召见外面的人,不过这也是常态了,一时半会儿也没人想到她们会打什么坏主意。
承庆帝年纪越大,性子越像小孩一样,这让徒景年觉得比较郁闷,不过也只得拿他当小孩一样哄着,搞得自个像是不止养了阿明阿阳两个孩子,还有个老小孩。
如今国泰民安,朝政还算清明,不清明的地方,承庆帝不管,徒景年也不好插手,只得暗地里面记账,等着秋后算账。
而江南那边,却暗流汹涌。
德妃将承庆帝的意思传回甄家之后,甄家那边顿时一片哗然,只是,徒景睿原本就不是太子,承庆帝看重徒景睿,对太子不满,有意易储,也就是他们的脑补而已。因此,他们以前做的准备无非是找太子的茬,努力营造徒景睿的名声,回头好让承庆帝有理由废太子而已,哪知道,以前居然是他们自作多情。
发现自个想多了的甄家人自然不可能甘心按照承庆帝的步调走,他们自觉承庆帝怎么着还有十多年的时间,自家还有机会,这回可要做好两手准备了,一方面攻击太子,吹捧徒景睿,另一方面,也得准备好武力,以防万一。
甄家自然不会自个养兵,江南那种地方,一向是繁华之地,平常大家除了捕快衙役,谁见过几个大头兵啊,人员调动稍微一多,立马全知道了。而且,就算在江南养兵,真要是有什么事情,也来不及反应啊,因此,甄家的选择是渗透京城附近的几支军队,比如说京郊大营,五城兵马司,还有就是禁卫。
甄家打好了主意之后,除了拉拢那些文官之外,也开始跟一些武将勾搭上了,最容易勾搭的莫过于那些已经没落的勋贵。甄家虽说原本不过是皇家的家奴,内务府出身,但是,跟不少江南出身的勋贵关系都不错,比如说贾家、王家还有史家。应该这样说,若不是薛家捞了一个紫薇舍人的位置,还主掌了通政司,四大家族的位置根本轮不到薛家,而应该是甄家。
甄家底子可比贾家他们强多了,当年的甄家原本就是金陵的豪强出身,只不过从龙比较晚,饶是如此,还搭上了皇家的路子,足以在内务府站稳了脚跟。
如今甄家有意兵权,因此,自然搭上了这几家的路子。
当然,甄家也不蠢,祖上的交情到了现在,谁知道还有多少,因此,他自然不会说,我帮你升官,将来你帮我造反,不过是隐晦的利益交换而已。
因此,原本沉寂的王子腾很快脱颖而出,直接进了京郊大营,一开始就是偏将。王子腾这人缺的也就是个机会,他有能力,有手腕,下得了决断,也不缺心机,很快就在京郊大营站稳了脚跟。王子腾卖相也很好,相貌堂堂,一看就是一副忠臣的面相,自然叫人更容易放心,很快,这一任的京营节度使周琰便将他视作心腹,放在自己身边,颇有提携之意。
王子腾得以出头,自然投桃报李,将甄家推荐的几个人也弄进了京郊大营里面,着意提拔之下,一个个要么是王子腾的亲兵,要么就是下面的中低层的军官。京郊大营虽说不怎么容易捞得到军功,但是作为护卫京城的重镇,自然有自个的提拔渠道,王子腾下面有心腹,上头有靠山,没多久便成了副将,可谓春风得意。
王子腾不是蠢人,没有被突如其来的好处冲昏了头脑,跟贾家相比,王家没落得快多了,起码有二十多年跟甄家没什么往来,甄家却突然示好,给了自己这么大好处,自然不会是真的看在祖上的交情上,可见甄家必有所图。
王子腾暂时还搞不清楚甄家是什么打算,但是他自个,可不是什么忠贞不二的人,王子腾是个聪明人,因此,一方面跟甄家打得火热,另一方面暗地里面监督着甄家安插进来的几个人,并且通过各种蛛丝马迹,打探甄家到底是什么目的。
王子腾算是甄家最成功的投资,当然,甄家自然也防备了王子腾反水,他们手里也捏了不少王子腾的把柄,在他们看来,王子腾已经被拖下水了,要是敢背叛,自然也没什么好结果,因此,平时的时候,对王子腾还是很放心的。
甄家同样找上了史家,史家这会儿虽说没有一门双侯的荣耀,但是史侯还活着,史侯却是个老狐狸,哪怕甄家说得再天花乱坠,两个不能袭爵的儿子都动了心,史侯却坚信,天上不会随便掉馅饼,有好事,甄家不安排自己人,凭什么要便宜了史家,因此,只在那边打太极。
甄家也不是毫无收获,所谓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其实意思就是史家人太多,史侯这一支人不算多,可是史家人多啊,史家一直没有转文的意思,一直在军中厮混,这也是为什么史家能够一直保持侯爵的爵位,没有降爵的缘故,因此,史家的族人里面,颇有一些留在军中做事,他们没有史侯这一脉的资源,晋升速度也就比毫无背景的大头兵强一点,因此,不少人被甄家糊弄上了贼船。史侯听说了,也没有反对,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面,他们选了这条路,后果自然由他们自己来承担,到时候出了事,直接将那些人除族便是了。如果甄家的谋划成功了,那也有史家的好处。
军队里面这些中低层的调动只需要在兵部走个过场就行了,根本不会引起朝廷的重视,徒景年在兵部也没什么势力,因此,并不知道这些事情,这也为后来的祸事埋下了隐患。
甄家已经在行动,皇后那边自然也不会毫无动静,只不过,承庆帝盯皇后盯得很紧,皇后多召见了几次表嫂,承庆帝过来的时候,就直接道,你要是想要见家人,便宣承恩公府的人进宫跟你说说话,没得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表姐比自家亲伯母还要亲近。
皇后做贼心虚,自然减少了召见外命妇的次数,私底下的小动作更加隐蔽了。
皇后可比甄家的人单纯多了,在她看来,没了徒景年,自家儿子就是最有希望的那个,当然了,还得加上徒景睿那个贱种,因此,皇后的谋算根本就是集中在了徒景年跟徒景睿身上。问题是,两人一个常年呆在东宫或者是大明宫,一个也是在刑部衙门和兴安宫来回,皇后手底下也没那样的死士,刺杀这种事情显然不行,因此,皇后竟是听信了自家表嫂的话,搞起了歪门邪道,一心想要咒死徒景年和徒景睿了。
当然了,皇后也知道,巫蛊这种事情,哪怕说出来也是大过,便是她是皇后,也别指望承庆帝会网开一面,因此,做得非常隐秘,连贴身伺候的几个宫女也只知道一些大概,并不知道皇后究竟想要做什么。皇后算是明白了,自个身边的人不是那么可靠,要不然,自己做了什么小动作,承庆帝怎么老是知道得那么及时,因此,除了几个身家性命都捏在自己身上的几个陪嫁宫女和嬷嬷,她差不多谁都不相信。
徒景年和承庆帝都太小看这些女人和她们背后的势力了,因此,压根没把她们那些小动作放在心上,他们照常处理政务,承庆帝照旧将阿明养在身边,他虽说依旧紧攥着权力不肯放手,但是很多东西已经下放给了徒景年,徒景年也担心承庆帝反复无常,自然不会真的理所当然就接下来了,自然要卖力表孝心,有什么事情,还是得让承庆帝知道才行。
当然徒景年也不可能真的做应声虫,而是慢慢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在潜移默化中灌输给承庆帝,也从承庆帝那里获取一些建议。承庆帝虽然觉得徒景年很多想法不错,但是毕竟还年轻,有的时候显得有些冒进,然后又跟徒景年说朝廷诸多实权官员的情况,徒景年自然也要多多了解,毕竟得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操作,免得弄得一团糟。
时间过得飞快,一晃阿阳也满了周岁,抓周仪式过去不久,阿明便被送到宫中专门的避痘所开始种痘,徒景年一直在一边陪伴这,成功之后,徒景年还来不及心疼儿子一下子瘦了一大圈,承庆帝直接宣布,立阿明,也就是皇长孙徒瑞曦做皇太孙,顿时满朝震动。
☆、第90章
阿明刚出生那会儿,就有人凑趣,叫阿明为皇太孙,被徒景年发作了一番,后来自然也没人为了讨好东宫,做出这般惹眼的事情了。
不过阿明这些年来,被承庆帝带在身边,如同当年的徒景年一般,整日里在众多朝臣那里刷好感度,阿明自个也被教养得很好,徒景年对阿明非常疼爱,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对阿明严格要求,虽说阿明还小,但是作为皇长孙,年纪小并不是理由,他需要比同龄的孩子做得更好,才配得上他的身份,因为太多的人对他有着太高的期待。
好在阿明先天智商不差,在徒景年的仔细教育下,情商也不差,因此,虽说这会儿虚岁不过是五岁,但是徒景年这么大已经被立了太子,阿明虽说表现比起当年的徒景年来说,稍微差了些,但是在承庆帝眼里,这个孙子无一处不好,这回阿明又成功种了痘,承庆帝想到从前的太子,又想着稳固国本,干脆大手一挥,下令准备皇太孙的册封事宜。
皇太孙的册封变成了一个信号,东宫的地位愈加稳固,也就是说,哪怕现在徒景年出了什么事情,皇位的第一继承人是轮不到其他皇子的,直接就是阿明顶上。
东宫一派的人对此乐见其成,另外,徒景年是嫡长子,阿明是嫡长孙,东宫如今名分正得不能再正,一些原本持中立态度的人对东宫也有了几分倾向,这便是嫡长继承制的优势之处。
皇后跟德妃都开始召见外面的人,不过这也是常态了,一时半会儿也没人想到她们会打什么坏主意。
承庆帝年纪越大,性子越像小孩一样,这让徒景年觉得比较郁闷,不过也只得拿他当小孩一样哄着,搞得自个像是不止养了阿明阿阳两个孩子,还有个老小孩。
如今国泰民安,朝政还算清明,不清明的地方,承庆帝不管,徒景年也不好插手,只得暗地里面记账,等着秋后算账。
而江南那边,却暗流汹涌。
德妃将承庆帝的意思传回甄家之后,甄家那边顿时一片哗然,只是,徒景睿原本就不是太子,承庆帝看重徒景睿,对太子不满,有意易储,也就是他们的脑补而已。因此,他们以前做的准备无非是找太子的茬,努力营造徒景睿的名声,回头好让承庆帝有理由废太子而已,哪知道,以前居然是他们自作多情。
发现自个想多了的甄家人自然不可能甘心按照承庆帝的步调走,他们自觉承庆帝怎么着还有十多年的时间,自家还有机会,这回可要做好两手准备了,一方面攻击太子,吹捧徒景睿,另一方面,也得准备好武力,以防万一。
甄家自然不会自个养兵,江南那种地方,一向是繁华之地,平常大家除了捕快衙役,谁见过几个大头兵啊,人员调动稍微一多,立马全知道了。而且,就算在江南养兵,真要是有什么事情,也来不及反应啊,因此,甄家的选择是渗透京城附近的几支军队,比如说京郊大营,五城兵马司,还有就是禁卫。
甄家打好了主意之后,除了拉拢那些文官之外,也开始跟一些武将勾搭上了,最容易勾搭的莫过于那些已经没落的勋贵。甄家虽说原本不过是皇家的家奴,内务府出身,但是,跟不少江南出身的勋贵关系都不错,比如说贾家、王家还有史家。应该这样说,若不是薛家捞了一个紫薇舍人的位置,还主掌了通政司,四大家族的位置根本轮不到薛家,而应该是甄家。
甄家底子可比贾家他们强多了,当年的甄家原本就是金陵的豪强出身,只不过从龙比较晚,饶是如此,还搭上了皇家的路子,足以在内务府站稳了脚跟。
如今甄家有意兵权,因此,自然搭上了这几家的路子。
当然,甄家也不蠢,祖上的交情到了现在,谁知道还有多少,因此,他自然不会说,我帮你升官,将来你帮我造反,不过是隐晦的利益交换而已。
因此,原本沉寂的王子腾很快脱颖而出,直接进了京郊大营,一开始就是偏将。王子腾这人缺的也就是个机会,他有能力,有手腕,下得了决断,也不缺心机,很快就在京郊大营站稳了脚跟。王子腾卖相也很好,相貌堂堂,一看就是一副忠臣的面相,自然叫人更容易放心,很快,这一任的京营节度使周琰便将他视作心腹,放在自己身边,颇有提携之意。
王子腾得以出头,自然投桃报李,将甄家推荐的几个人也弄进了京郊大营里面,着意提拔之下,一个个要么是王子腾的亲兵,要么就是下面的中低层的军官。京郊大营虽说不怎么容易捞得到军功,但是作为护卫京城的重镇,自然有自个的提拔渠道,王子腾下面有心腹,上头有靠山,没多久便成了副将,可谓春风得意。
王子腾不是蠢人,没有被突如其来的好处冲昏了头脑,跟贾家相比,王家没落得快多了,起码有二十多年跟甄家没什么往来,甄家却突然示好,给了自己这么大好处,自然不会是真的看在祖上的交情上,可见甄家必有所图。
王子腾暂时还搞不清楚甄家是什么打算,但是他自个,可不是什么忠贞不二的人,王子腾是个聪明人,因此,一方面跟甄家打得火热,另一方面暗地里面监督着甄家安插进来的几个人,并且通过各种蛛丝马迹,打探甄家到底是什么目的。
王子腾算是甄家最成功的投资,当然,甄家自然也防备了王子腾反水,他们手里也捏了不少王子腾的把柄,在他们看来,王子腾已经被拖下水了,要是敢背叛,自然也没什么好结果,因此,平时的时候,对王子腾还是很放心的。
甄家同样找上了史家,史家这会儿虽说没有一门双侯的荣耀,但是史侯还活着,史侯却是个老狐狸,哪怕甄家说得再天花乱坠,两个不能袭爵的儿子都动了心,史侯却坚信,天上不会随便掉馅饼,有好事,甄家不安排自己人,凭什么要便宜了史家,因此,只在那边打太极。
甄家也不是毫无收获,所谓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其实意思就是史家人太多,史侯这一支人不算多,可是史家人多啊,史家一直没有转文的意思,一直在军中厮混,这也是为什么史家能够一直保持侯爵的爵位,没有降爵的缘故,因此,史家的族人里面,颇有一些留在军中做事,他们没有史侯这一脉的资源,晋升速度也就比毫无背景的大头兵强一点,因此,不少人被甄家糊弄上了贼船。史侯听说了,也没有反对,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面,他们选了这条路,后果自然由他们自己来承担,到时候出了事,直接将那些人除族便是了。如果甄家的谋划成功了,那也有史家的好处。
军队里面这些中低层的调动只需要在兵部走个过场就行了,根本不会引起朝廷的重视,徒景年在兵部也没什么势力,因此,并不知道这些事情,这也为后来的祸事埋下了隐患。
甄家已经在行动,皇后那边自然也不会毫无动静,只不过,承庆帝盯皇后盯得很紧,皇后多召见了几次表嫂,承庆帝过来的时候,就直接道,你要是想要见家人,便宣承恩公府的人进宫跟你说说话,没得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表姐比自家亲伯母还要亲近。
皇后做贼心虚,自然减少了召见外命妇的次数,私底下的小动作更加隐蔽了。
皇后可比甄家的人单纯多了,在她看来,没了徒景年,自家儿子就是最有希望的那个,当然了,还得加上徒景睿那个贱种,因此,皇后的谋算根本就是集中在了徒景年跟徒景睿身上。问题是,两人一个常年呆在东宫或者是大明宫,一个也是在刑部衙门和兴安宫来回,皇后手底下也没那样的死士,刺杀这种事情显然不行,因此,皇后竟是听信了自家表嫂的话,搞起了歪门邪道,一心想要咒死徒景年和徒景睿了。
当然了,皇后也知道,巫蛊这种事情,哪怕说出来也是大过,便是她是皇后,也别指望承庆帝会网开一面,因此,做得非常隐秘,连贴身伺候的几个宫女也只知道一些大概,并不知道皇后究竟想要做什么。皇后算是明白了,自个身边的人不是那么可靠,要不然,自己做了什么小动作,承庆帝怎么老是知道得那么及时,因此,除了几个身家性命都捏在自己身上的几个陪嫁宫女和嬷嬷,她差不多谁都不相信。
徒景年和承庆帝都太小看这些女人和她们背后的势力了,因此,压根没把她们那些小动作放在心上,他们照常处理政务,承庆帝照旧将阿明养在身边,他虽说依旧紧攥着权力不肯放手,但是很多东西已经下放给了徒景年,徒景年也担心承庆帝反复无常,自然不会真的理所当然就接下来了,自然要卖力表孝心,有什么事情,还是得让承庆帝知道才行。
当然徒景年也不可能真的做应声虫,而是慢慢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在潜移默化中灌输给承庆帝,也从承庆帝那里获取一些建议。承庆帝虽然觉得徒景年很多想法不错,但是毕竟还年轻,有的时候显得有些冒进,然后又跟徒景年说朝廷诸多实权官员的情况,徒景年自然也要多多了解,毕竟得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操作,免得弄得一团糟。
时间过得飞快,一晃阿阳也满了周岁,抓周仪式过去不久,阿明便被送到宫中专门的避痘所开始种痘,徒景年一直在一边陪伴这,成功之后,徒景年还来不及心疼儿子一下子瘦了一大圈,承庆帝直接宣布,立阿明,也就是皇长孙徒瑞曦做皇太孙,顿时满朝震动。
☆、第90章
阿明刚出生那会儿,就有人凑趣,叫阿明为皇太孙,被徒景年发作了一番,后来自然也没人为了讨好东宫,做出这般惹眼的事情了。
不过阿明这些年来,被承庆帝带在身边,如同当年的徒景年一般,整日里在众多朝臣那里刷好感度,阿明自个也被教养得很好,徒景年对阿明非常疼爱,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对阿明严格要求,虽说阿明还小,但是作为皇长孙,年纪小并不是理由,他需要比同龄的孩子做得更好,才配得上他的身份,因为太多的人对他有着太高的期待。
好在阿明先天智商不差,在徒景年的仔细教育下,情商也不差,因此,虽说这会儿虚岁不过是五岁,但是徒景年这么大已经被立了太子,阿明虽说表现比起当年的徒景年来说,稍微差了些,但是在承庆帝眼里,这个孙子无一处不好,这回阿明又成功种了痘,承庆帝想到从前的太子,又想着稳固国本,干脆大手一挥,下令准备皇太孙的册封事宜。
皇太孙的册封变成了一个信号,东宫的地位愈加稳固,也就是说,哪怕现在徒景年出了什么事情,皇位的第一继承人是轮不到其他皇子的,直接就是阿明顶上。
东宫一派的人对此乐见其成,另外,徒景年是嫡长子,阿明是嫡长孙,东宫如今名分正得不能再正,一些原本持中立态度的人对东宫也有了几分倾向,这便是嫡长继承制的优势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