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三章,攻防(2)
“砰”“砰”……,土墙后闪出一排火光,冲在最前面的一些清兵便如迎面被一个大锤子打中了一样,先是一顿,停在那里,然后腿一软,就翻倒在地上。不过这损失本来就是在预料之内的。更多的清兵也冲了过来,最前面的都是些没有披甲的轻装的步兵,这些士兵其实都是包衣奴,在这一战中,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当炮灰,冲在前面吸引火力。
后装燧发枪的装填时间虽然比火绳枪要快不少,但是火力密度依旧没法和后代的后装枪甚至是自动枪械相比。虽然采取了轮射的方式,但是,仅仅靠着这样的火力,依旧无法阻止敌军继续逼近。若是炮兵能够加入进来的话,用榴霰弹、霰弹层层拦截,那倒是可以轻松的挡住他们,只不过如今炮兵全都在执行反炮兵任务,都在集中火力攻击清军的炮兵,一时间也腾不出手来。
清军在抛下了上百具尸体之后,逼近了蛇腹铁丝网。后面有人齐心合力将一块足有两丈多长,一丈宽的大木板搬了过来,然后那些清兵就在铁丝网前面将木板竖了起来。这个动作相当的显眼,所以立刻引来了模范军的排枪射击,几个抬木板的包衣被打倒在地,木板自然也翻倒了下来。有一群清兵也已经支好了火枪,向着土墙那里打了一个齐射。这种对射,对于清军来说当然是非常不利的。这不仅仅是因为清军的火枪在性能上远远不如模范军。(清军在此前的战斗中,也得到过一些模范军的燧发枪,甚至是散兵们使用的线膛枪。也俘获过模范军的士兵。黄台吉专门下旨,要求工部仿制。虽然他们从俘虏那里多多少少的打听到了诸如枪管是钻出来的之类的东西,但是锻造钻孔的工艺对于满清而言依旧太难,至于拉膛线就更是如此。最终满清仿照的燧发枪依旧是采用卷制的熟铁枪管。只不过为了保证威力,增加了枪管的厚度,以求得在威力上与模范军的火枪相当,为此当然也付出了火枪重量远超过模范军,以至于在射击的时候需要用支架支撑。至于线膛枪,当然更没戏了,不过米尼弹他们倒是复制出来了,缴获的那几支线膛枪倒是不担心没有子弹用。)更是因为模范军的火枪手是躲在土墙后面的,只露出了一个头部,目标要小得多,而那些清兵却是无遮无拦的暴露在开阔地上。
但是他们的齐射依旧起到了一定的压制作用。趁着他们齐射的时间。一些旗丁们冲上去,将倒下的木板重新扶了起来,(这个时候,包衣什么的可不会自己冲上去干这个,而混乱的战场上,督战队什么的也来不及用刀子驱使他们去送死——有这个时间,模范军就不知道该打死多少人了。)然后向着蛇腹铁丝网的方向将木板推倒了下去。
蛇腹铁丝网是靠着铁丝本身的弹力支撑着的,当然承载不了这样沉重的木板。木板倒下来,将蛇腹铁丝网压倒下去,一条通道就出现了。几乎同时,在其他的几个方向上,也有好几块木板压在了铁丝网上,第一道铁丝网上一下子就出现了好几道缺口。清军士兵们从那些缺口处立刻蜂拥而入。
然而铁丝网作为一种经典的防御设施,其实最大的作用倒不一定是挡住对手,而是让对手不得不将人手集中到某几个地段,从而让防御方的武器能发挥最大的效力。
就在清军从铁丝网上打开通道的那段时间,模范军的炮兵正在用火力压制清军的火炮。清军悄悄地将不少大大小小的火炮移到了相当近的距离。这使得他们的火力支援的效率提高了不少。但另一方面,也使得他们完全暴露在了模范军的炮火之下。在这个时代里,大多数的炮兵并不存在太强的反炮兵能力,因为实心炮弹要想准确的命中对方的炮位是非常困难的。与其射击这样的目标,倒不如直接射击敌人的行军队列。但是模范军却是一个特例,因为他们装备有领先时代的榴霰弹。他们可以用面积覆盖的方式来攻击目标。清军的大炮刚刚开了两轮炮,模范军的大炮就已经瞄准了目标,设置好了参数,并用榴霰弹向着清军的炮兵阵地进行了一轮覆盖。
不过清军并不是毫无防范,清军是见识过模范军的榴霰弹的。自然知道,榴霰弹才是最大的威胁。所以在黎明前,他们就悄悄地在大炮的旁边挖出了几个可以藏身的坑,还准备好了一个厚厚的盖板,当发现模范军那边开炮之后。他们就不管原来在干什么,都毫不迟疑的跳进坑里,同时将盖板盖到头上。
双方的距离并不远,即使考虑到榴霰弹的较低的速度和弯曲的弹道,清军的炮兵也只有两三秒钟的时间来做出反应。所以虽然有所准备,但是在模范军的榴霰弹的覆盖下,仍然有不少躲避不及的清军被打死打伤。
依照清军最初的想法,在模范军打完一轮之后,清军便从防弹的洞里钻出来,继续向模范军的目标开火。然而,清军很快就发现,这种设想根本就无法执行,因为在没有督战的白甲监督的情况下,这些炮兵谁都不愿意从防炮洞中钻出来,必须要督战的人拉开盖板,他们才愿意从洞里出来,而当督战的白甲自己从洞里出来,再把人都叫出来,然后,还没来得及准备开火,对面的炮弹就又打过来了。其实这时候朝着他们开火的,已经只有一两门大炮了。因为清军的各门大炮之间拉开的距离比较大,一两门大炮射出的炮弹并不足以覆盖清军所有的炮位,但是清军并不清楚这一两枚炮弹是朝着谁那里射过去的。所以,他们只要一看到对面的炮垒上升起了烟雾,便立刻抛下一切,跳进防炮洞。结果,仅仅只靠两门大炮,模范军炮兵就基本上压制住了清军所有的炮火。
其他的火炮自然也就开始转移火力,他们都把目标指向了铁丝网上的那些缺口。而这时候,这些缺口处的清军也正在面对另一种他们意料之外的东西——地雷。
有了拉火管之后,地雷就不是什么特别高科技的东西了。看过国产科教片《地雷战》的童鞋都知道,地雷这东西有多简单。赵庄的民兵,找几个石匠,弄个石头,在上面凿个洞,然后塞满黑.火.药,再装上拉火栓就造出了土地雷。至于威力,只要火药塞得多,一样能让日本鬼子坐上土飞机。而模范军手中的地雷,就技术水平来说甚至还要超过赵庄民兵,他们至少用的是规范制造的瓷雷。地雷的结构倒是和赵庄的土地雷没啥区别,只是威力普遍要小一些,一般来说,踩上了,也不过是炸掉一条腿而已。这当然不是出于所谓的人道主义考虑,也不是像后代的那些家伙一样,考虑的是,一个伤员需要几个士兵往下送,他们一路上哀嚎不已能沉重的打击对方的士气。这个时代没这些讲究,对于那些炸断了腿,没有了战斗力的伤病,普遍的做法都是直接给他们补一刀,而不是占用人手往下送,并让他们一路哀嚎,更不用占用什么医疗资源。所以模范军的地雷减少装药,其实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压缩成本。毕竟,在没有合成氨的时代里,火药可不便宜。
从缺口冲过来的清军立刻就被地雷炸了个人仰马翻。被炸翻的清军抱着断腿倒在地上大声哀嚎,其他的清兵一时间被吓住了,收住了脚步不敢再向前去。而后面的清军却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一个劲的向着缺口涌过来。一时间,缺口一带挤满了人。
“往前冲!不能停在这里,停在这里死路一条!”一个章京大喊了起来。但是几乎就在此时,一枚12磅的铁球朝着这里直飞了过来。
依照模范军的测试,在这个距离上,12磅炮发射的实心炮弹应该能击穿整整一个连的行军纵队,如今这枚炮弹证实了这一点。这枚铁球轻而易举的在人群中淌开了一条血胡同,将人群打了个对穿。在它经过的路线上,到处都是断臂残肢,地上躺着至少三四十具尸体。在这一刻,火炮证明了它的确无愧于“战争之王”的赞誉。
至于那个高喊的章京,那枚炮弹从他的腰间飞过,双层的铠甲就像是一张纸一样的被撕成了碎片,章京被拦腰打成了两段,上半身掉落在距离他站立的地方十多步之外。
而在此时,模范军的士兵们又朝着缺口这边打了一个齐射,顿时又打倒了数十人。剩下的人顿时乱成一团,有的人拼命想要向前冲,然后被排枪击毙,或者是踩上地雷,炸断了腿,倒在地上哀嚎,还有人晕头转向的想要往回跑,然后迎头和往里面冲的撞在一起,接着又以为堵在一起而被炮弹或者排枪打倒。还有的,干脆趁人不备趴下来装死,但这也不保险,因为如果趴下的地方不对,也会被跑来跑去的人活活踩死。
然而,更多的木板被铺了上来,更多的一钱不值的包衣被驱赶了进来,清军虽然伤亡惨重,但还是一步步的逼近了土墙。
后装燧发枪的装填时间虽然比火绳枪要快不少,但是火力密度依旧没法和后代的后装枪甚至是自动枪械相比。虽然采取了轮射的方式,但是,仅仅靠着这样的火力,依旧无法阻止敌军继续逼近。若是炮兵能够加入进来的话,用榴霰弹、霰弹层层拦截,那倒是可以轻松的挡住他们,只不过如今炮兵全都在执行反炮兵任务,都在集中火力攻击清军的炮兵,一时间也腾不出手来。
清军在抛下了上百具尸体之后,逼近了蛇腹铁丝网。后面有人齐心合力将一块足有两丈多长,一丈宽的大木板搬了过来,然后那些清兵就在铁丝网前面将木板竖了起来。这个动作相当的显眼,所以立刻引来了模范军的排枪射击,几个抬木板的包衣被打倒在地,木板自然也翻倒了下来。有一群清兵也已经支好了火枪,向着土墙那里打了一个齐射。这种对射,对于清军来说当然是非常不利的。这不仅仅是因为清军的火枪在性能上远远不如模范军。(清军在此前的战斗中,也得到过一些模范军的燧发枪,甚至是散兵们使用的线膛枪。也俘获过模范军的士兵。黄台吉专门下旨,要求工部仿制。虽然他们从俘虏那里多多少少的打听到了诸如枪管是钻出来的之类的东西,但是锻造钻孔的工艺对于满清而言依旧太难,至于拉膛线就更是如此。最终满清仿照的燧发枪依旧是采用卷制的熟铁枪管。只不过为了保证威力,增加了枪管的厚度,以求得在威力上与模范军的火枪相当,为此当然也付出了火枪重量远超过模范军,以至于在射击的时候需要用支架支撑。至于线膛枪,当然更没戏了,不过米尼弹他们倒是复制出来了,缴获的那几支线膛枪倒是不担心没有子弹用。)更是因为模范军的火枪手是躲在土墙后面的,只露出了一个头部,目标要小得多,而那些清兵却是无遮无拦的暴露在开阔地上。
但是他们的齐射依旧起到了一定的压制作用。趁着他们齐射的时间。一些旗丁们冲上去,将倒下的木板重新扶了起来,(这个时候,包衣什么的可不会自己冲上去干这个,而混乱的战场上,督战队什么的也来不及用刀子驱使他们去送死——有这个时间,模范军就不知道该打死多少人了。)然后向着蛇腹铁丝网的方向将木板推倒了下去。
蛇腹铁丝网是靠着铁丝本身的弹力支撑着的,当然承载不了这样沉重的木板。木板倒下来,将蛇腹铁丝网压倒下去,一条通道就出现了。几乎同时,在其他的几个方向上,也有好几块木板压在了铁丝网上,第一道铁丝网上一下子就出现了好几道缺口。清军士兵们从那些缺口处立刻蜂拥而入。
然而铁丝网作为一种经典的防御设施,其实最大的作用倒不一定是挡住对手,而是让对手不得不将人手集中到某几个地段,从而让防御方的武器能发挥最大的效力。
就在清军从铁丝网上打开通道的那段时间,模范军的炮兵正在用火力压制清军的火炮。清军悄悄地将不少大大小小的火炮移到了相当近的距离。这使得他们的火力支援的效率提高了不少。但另一方面,也使得他们完全暴露在了模范军的炮火之下。在这个时代里,大多数的炮兵并不存在太强的反炮兵能力,因为实心炮弹要想准确的命中对方的炮位是非常困难的。与其射击这样的目标,倒不如直接射击敌人的行军队列。但是模范军却是一个特例,因为他们装备有领先时代的榴霰弹。他们可以用面积覆盖的方式来攻击目标。清军的大炮刚刚开了两轮炮,模范军的大炮就已经瞄准了目标,设置好了参数,并用榴霰弹向着清军的炮兵阵地进行了一轮覆盖。
不过清军并不是毫无防范,清军是见识过模范军的榴霰弹的。自然知道,榴霰弹才是最大的威胁。所以在黎明前,他们就悄悄地在大炮的旁边挖出了几个可以藏身的坑,还准备好了一个厚厚的盖板,当发现模范军那边开炮之后。他们就不管原来在干什么,都毫不迟疑的跳进坑里,同时将盖板盖到头上。
双方的距离并不远,即使考虑到榴霰弹的较低的速度和弯曲的弹道,清军的炮兵也只有两三秒钟的时间来做出反应。所以虽然有所准备,但是在模范军的榴霰弹的覆盖下,仍然有不少躲避不及的清军被打死打伤。
依照清军最初的想法,在模范军打完一轮之后,清军便从防弹的洞里钻出来,继续向模范军的目标开火。然而,清军很快就发现,这种设想根本就无法执行,因为在没有督战的白甲监督的情况下,这些炮兵谁都不愿意从防炮洞中钻出来,必须要督战的人拉开盖板,他们才愿意从洞里出来,而当督战的白甲自己从洞里出来,再把人都叫出来,然后,还没来得及准备开火,对面的炮弹就又打过来了。其实这时候朝着他们开火的,已经只有一两门大炮了。因为清军的各门大炮之间拉开的距离比较大,一两门大炮射出的炮弹并不足以覆盖清军所有的炮位,但是清军并不清楚这一两枚炮弹是朝着谁那里射过去的。所以,他们只要一看到对面的炮垒上升起了烟雾,便立刻抛下一切,跳进防炮洞。结果,仅仅只靠两门大炮,模范军炮兵就基本上压制住了清军所有的炮火。
其他的火炮自然也就开始转移火力,他们都把目标指向了铁丝网上的那些缺口。而这时候,这些缺口处的清军也正在面对另一种他们意料之外的东西——地雷。
有了拉火管之后,地雷就不是什么特别高科技的东西了。看过国产科教片《地雷战》的童鞋都知道,地雷这东西有多简单。赵庄的民兵,找几个石匠,弄个石头,在上面凿个洞,然后塞满黑.火.药,再装上拉火栓就造出了土地雷。至于威力,只要火药塞得多,一样能让日本鬼子坐上土飞机。而模范军手中的地雷,就技术水平来说甚至还要超过赵庄民兵,他们至少用的是规范制造的瓷雷。地雷的结构倒是和赵庄的土地雷没啥区别,只是威力普遍要小一些,一般来说,踩上了,也不过是炸掉一条腿而已。这当然不是出于所谓的人道主义考虑,也不是像后代的那些家伙一样,考虑的是,一个伤员需要几个士兵往下送,他们一路上哀嚎不已能沉重的打击对方的士气。这个时代没这些讲究,对于那些炸断了腿,没有了战斗力的伤病,普遍的做法都是直接给他们补一刀,而不是占用人手往下送,并让他们一路哀嚎,更不用占用什么医疗资源。所以模范军的地雷减少装药,其实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压缩成本。毕竟,在没有合成氨的时代里,火药可不便宜。
从缺口冲过来的清军立刻就被地雷炸了个人仰马翻。被炸翻的清军抱着断腿倒在地上大声哀嚎,其他的清兵一时间被吓住了,收住了脚步不敢再向前去。而后面的清军却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一个劲的向着缺口涌过来。一时间,缺口一带挤满了人。
“往前冲!不能停在这里,停在这里死路一条!”一个章京大喊了起来。但是几乎就在此时,一枚12磅的铁球朝着这里直飞了过来。
依照模范军的测试,在这个距离上,12磅炮发射的实心炮弹应该能击穿整整一个连的行军纵队,如今这枚炮弹证实了这一点。这枚铁球轻而易举的在人群中淌开了一条血胡同,将人群打了个对穿。在它经过的路线上,到处都是断臂残肢,地上躺着至少三四十具尸体。在这一刻,火炮证明了它的确无愧于“战争之王”的赞誉。
至于那个高喊的章京,那枚炮弹从他的腰间飞过,双层的铠甲就像是一张纸一样的被撕成了碎片,章京被拦腰打成了两段,上半身掉落在距离他站立的地方十多步之外。
而在此时,模范军的士兵们又朝着缺口这边打了一个齐射,顿时又打倒了数十人。剩下的人顿时乱成一团,有的人拼命想要向前冲,然后被排枪击毙,或者是踩上地雷,炸断了腿,倒在地上哀嚎,还有人晕头转向的想要往回跑,然后迎头和往里面冲的撞在一起,接着又以为堵在一起而被炮弹或者排枪打倒。还有的,干脆趁人不备趴下来装死,但这也不保险,因为如果趴下的地方不对,也会被跑来跑去的人活活踩死。
然而,更多的木板被铺了上来,更多的一钱不值的包衣被驱赶了进来,清军虽然伤亡惨重,但还是一步步的逼近了土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