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3章 奇货可居矣
刘虞身材瘦削,穿着一身半旧的儒衫,低着头,半垂着眼帘,半天没说话,瘦长的脸在摇曳的灯火下忽明忽暗。刘和坐在他对面,有些担心的看着他,他刚刚把在张飞家看到的情况一五一十的对刘虞说了,还提到了温恢转告他的话,仅从刘修的所作所为来看,卢敏的上谷之行好象在所难免了。
更让他为难的事,因为火烧云阎柔的出现,以张飞为首的那一伙少年现在兴致高昂,他们被刘修那一句“名将是打出来的”煽动得不知天高地厚,大喊大叫的要跟着卢敏实地考察,为以后征战沙场做一些准备。
“父亲,这些人不知分寸,在涿县还惹事生非的,没个安生的时候,到了上谷,万一与胡人发生了冲突,那可如何是好?”
刘虞抬起头,扫了脸色紧张的刘和一眼,一抹无奈的笑容一闪即没。
“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汉人和胡人哪天没有冲突?”
刘和愕然,一时不知道怎么说才好。
刘虞轻轻叹了一口气:“这个刘修虽然年轻,做事倒是稳重,还知道列出个题目来,可见是做了些准备的。卢植收他为弟子,看来对他期许甚高,我倒不好再拦着他。”他沉默了片刻,又有些疑惑的问道:“这样的年轻人,为什么以前却没听说过?”
刘和愣了一下,苦笑着摇摇头:“听说是涿县城外的,他父亲刘元起虽然小有资财,却没什么学问,李定原本看中的不是他,而是他的族弟刘备。不知道怎么的,这次到桃谷师从卢君,刘备没什么特别的表现,倒是这个刘修突然大放异彩,不仅击败了阎柔,还被卢君收于门下。桃谷几十名学生,现在也就是他最突出了。”
刘虞若有所悟的点了点头,有些怅然的说道:“那个刘备我也听李定说过几次,说此子虽然年轻,却颇有志气,且生姓豁达,胸襟异于常人,是我觉得他太年轻,想等他再读两年书再辟为掾佐。对了,你见过刘备,觉得此人如何?”
刘和皱了皱眉,想了好一会才说道:“若说刘备此人,虽说家境不能和张飞等人相比,禀姓倒也和李定说得不差,如果没有那个刘修在一旁,他在那些纨绔之中也算是个豪杰,只是现在风头全被刘修抢去,他就不那么显眼了,倒是……”
刘和话说了一半,又住了,试探的看了看刘虞。刘虞一愣,略带不快的说道:“有什么话便说,吞吞吐吐的作什么?”
“这个……刘备家境并不好,据说到桃谷求学还是刘修家出的钱,但我看他并不节俭,不仅好酒,还有些好色,据说看中了张家的一个美婢,要不是刘修不同意,他便向张家讨了。”
“是这样啊?”刘虞脸色沉了下去,颇有些恼怒,再也没有说一句话。他对李定向他推荐刘备有了些疑心,觉得可能并不是因为刘备是个人才,而是刘备的父祖和他有些交情,顾着往曰同僚的情面,照拂其后人。
不过刘虞也没有在这件事上想太多,因为这样的事情他看得太多了,不仅是他遇到过,基本上所有的官员都遇到过。刺史也好,太守也好,都会遇到这种地方上的豪强把持权力的问题,他们是外来户,对当地的情况不熟悉,除了那些名头颇响的人才,他们通常是不清楚的,向朝庭推举人才的事情,自然由这些地方豪强说了算。
不过这次,刘虞有些自己的想法,他觉得这个刘修办事沉稳,颇有章法,在同龄人中是个难得的人才,如果有可能的话,把他招到自己的身边来,甚至于推荐到京师去,都是个不错的选择。当然了,在此之前他还要再考察考察,看这个刘修是不是真的值得他拒绝李定。
“你也去一趟上谷吧。”刘虞心意已定,对刘和说道:“一路上多看少说,然后回来再说给我听。卢敏倒不妨事,卢植任事三年,他便可以任为郎,步入仕途。这个刘修家境一般,恐怕出仕的机会有限,真要是个人才的话,我不妨给他一个机会,也算是为国求才了。”
刘和点了点头,他的想法和刘虞差不多,觉得刘修的确不错,如果能吸收过来做个门生,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温恢虽然没说,但是他已经感觉到了温恢有可能会建议他父亲召刘修入太守府。按大汉的习惯,举荐人和被举荐人之间的故主门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能吸收一个真正的人才,对举荐人本人以后仕途也有不小的帮助。
刘修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了刘虞考察的对象,他这两天忙得不可开交。他准备了两大张纸的问题,缠着阎柔足足问了半夜,最后整理出三四千字的记录,但是依然不满足——阎柔虽然见多识广,但他一个人的足迹毕竟是有限的,草原那么大,他不可能面面俱到,比如他对塞外乌桓人的情况了解得就不是很多,只知道乌桓人现在和鲜卑人走得很近,他们一方面做大汉的附属,每年都领取大汉的赏赐却并不安份,鲜卑人入境打劫的队伍中,往往有这些乌桓人的影子。他们对大汉的情况非常熟悉,帮了鲜卑人很大的忙。
阎柔这些年与乌桓人交道打得比较少,了解的信息有些陈旧,他建议刘修去向那些经常到乌桓山一带做生意的商人打听情况。他推荐了两个贩马的中山商人,一个叫张世平,一个叫苏双,说他们对乌桓人的情况比较清楚。
刘修对这两个名字有些耳熟,但是却想不起从哪儿听说过。不过他现在名声渐起,自信心大增,对和陌生人打交道已经不是那么拒绝了,加上刘备和张飞作陪,又扛着阎柔的招牌,大大方方的去请见。
张世平不在涿郡,苏双却在,对刘修的来访十分意外,听刘修说了来意,又扛出卢植和阎柔两个名号之后,苏双十分热情,详细的向刘修介绍了他所了解的乌桓人的情况,然后又向他推荐了一些其他的商人。
刘修大喜,详细做了记录,然后又依次去拜访苏双推荐的那些人,有的人在涿县,他就很客气的向他们请教,不在涿县的,他也尽量打听到他们可能到涿县的时候,届时再来拜访。
回到府中之后,刘修把收集到了信息再次加以整合,分别门类的做了归纳,草稿就写了厚厚的一摞。他一个人誊写不过来,只能抓着刘备、张飞打下手,把这两人累得叫苦不迭,一个唉声叹气,一个愁眉苦脸,就跟吊丧似的。刘修没办法,只得允诺完成之事同意刘备去享受一下那个美婢的温柔,然后再向张飞讲解一些画画的基本功,这才鼓起他们的干劲,总算在卢敏赶回来之前完成了。
卢敏回来的时候脸色不太好,不过一看到那厚厚的一册记录,顿时来了精神。
“你写的?”卢敏一边翻看着,一边惊讶的说道。
“是我们三个人一起整理的。”刘修谦虚的说道:“如果不是张家出面请客,我也办不成这事。这些内容从列题目到做记录,再到整理抄写,都是我们三个人一起完成的。”
卢敏抬头扫了一眼站在一旁的刘备和张飞,满意的点点头,很快又低下头去看那些文字,欣喜之色溢于言表,好半天才匆匆看完一遍,长出一口气:“德然,有了这些信息,我们总算没有白忙了。”
“白忙?”刘修听着不对劲,再看看卢敏的脸色,担心的问道:“先生……不同意?”
“也没说不同意。”卢敏有些黯然,“他只是关照我不要强人所难。”
更让他为难的事,因为火烧云阎柔的出现,以张飞为首的那一伙少年现在兴致高昂,他们被刘修那一句“名将是打出来的”煽动得不知天高地厚,大喊大叫的要跟着卢敏实地考察,为以后征战沙场做一些准备。
“父亲,这些人不知分寸,在涿县还惹事生非的,没个安生的时候,到了上谷,万一与胡人发生了冲突,那可如何是好?”
刘虞抬起头,扫了脸色紧张的刘和一眼,一抹无奈的笑容一闪即没。
“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汉人和胡人哪天没有冲突?”
刘和愕然,一时不知道怎么说才好。
刘虞轻轻叹了一口气:“这个刘修虽然年轻,做事倒是稳重,还知道列出个题目来,可见是做了些准备的。卢植收他为弟子,看来对他期许甚高,我倒不好再拦着他。”他沉默了片刻,又有些疑惑的问道:“这样的年轻人,为什么以前却没听说过?”
刘和愣了一下,苦笑着摇摇头:“听说是涿县城外的,他父亲刘元起虽然小有资财,却没什么学问,李定原本看中的不是他,而是他的族弟刘备。不知道怎么的,这次到桃谷师从卢君,刘备没什么特别的表现,倒是这个刘修突然大放异彩,不仅击败了阎柔,还被卢君收于门下。桃谷几十名学生,现在也就是他最突出了。”
刘虞若有所悟的点了点头,有些怅然的说道:“那个刘备我也听李定说过几次,说此子虽然年轻,却颇有志气,且生姓豁达,胸襟异于常人,是我觉得他太年轻,想等他再读两年书再辟为掾佐。对了,你见过刘备,觉得此人如何?”
刘和皱了皱眉,想了好一会才说道:“若说刘备此人,虽说家境不能和张飞等人相比,禀姓倒也和李定说得不差,如果没有那个刘修在一旁,他在那些纨绔之中也算是个豪杰,只是现在风头全被刘修抢去,他就不那么显眼了,倒是……”
刘和话说了一半,又住了,试探的看了看刘虞。刘虞一愣,略带不快的说道:“有什么话便说,吞吞吐吐的作什么?”
“这个……刘备家境并不好,据说到桃谷求学还是刘修家出的钱,但我看他并不节俭,不仅好酒,还有些好色,据说看中了张家的一个美婢,要不是刘修不同意,他便向张家讨了。”
“是这样啊?”刘虞脸色沉了下去,颇有些恼怒,再也没有说一句话。他对李定向他推荐刘备有了些疑心,觉得可能并不是因为刘备是个人才,而是刘备的父祖和他有些交情,顾着往曰同僚的情面,照拂其后人。
不过刘虞也没有在这件事上想太多,因为这样的事情他看得太多了,不仅是他遇到过,基本上所有的官员都遇到过。刺史也好,太守也好,都会遇到这种地方上的豪强把持权力的问题,他们是外来户,对当地的情况不熟悉,除了那些名头颇响的人才,他们通常是不清楚的,向朝庭推举人才的事情,自然由这些地方豪强说了算。
不过这次,刘虞有些自己的想法,他觉得这个刘修办事沉稳,颇有章法,在同龄人中是个难得的人才,如果有可能的话,把他招到自己的身边来,甚至于推荐到京师去,都是个不错的选择。当然了,在此之前他还要再考察考察,看这个刘修是不是真的值得他拒绝李定。
“你也去一趟上谷吧。”刘虞心意已定,对刘和说道:“一路上多看少说,然后回来再说给我听。卢敏倒不妨事,卢植任事三年,他便可以任为郎,步入仕途。这个刘修家境一般,恐怕出仕的机会有限,真要是个人才的话,我不妨给他一个机会,也算是为国求才了。”
刘和点了点头,他的想法和刘虞差不多,觉得刘修的确不错,如果能吸收过来做个门生,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温恢虽然没说,但是他已经感觉到了温恢有可能会建议他父亲召刘修入太守府。按大汉的习惯,举荐人和被举荐人之间的故主门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能吸收一个真正的人才,对举荐人本人以后仕途也有不小的帮助。
刘修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了刘虞考察的对象,他这两天忙得不可开交。他准备了两大张纸的问题,缠着阎柔足足问了半夜,最后整理出三四千字的记录,但是依然不满足——阎柔虽然见多识广,但他一个人的足迹毕竟是有限的,草原那么大,他不可能面面俱到,比如他对塞外乌桓人的情况了解得就不是很多,只知道乌桓人现在和鲜卑人走得很近,他们一方面做大汉的附属,每年都领取大汉的赏赐却并不安份,鲜卑人入境打劫的队伍中,往往有这些乌桓人的影子。他们对大汉的情况非常熟悉,帮了鲜卑人很大的忙。
阎柔这些年与乌桓人交道打得比较少,了解的信息有些陈旧,他建议刘修去向那些经常到乌桓山一带做生意的商人打听情况。他推荐了两个贩马的中山商人,一个叫张世平,一个叫苏双,说他们对乌桓人的情况比较清楚。
刘修对这两个名字有些耳熟,但是却想不起从哪儿听说过。不过他现在名声渐起,自信心大增,对和陌生人打交道已经不是那么拒绝了,加上刘备和张飞作陪,又扛着阎柔的招牌,大大方方的去请见。
张世平不在涿郡,苏双却在,对刘修的来访十分意外,听刘修说了来意,又扛出卢植和阎柔两个名号之后,苏双十分热情,详细的向刘修介绍了他所了解的乌桓人的情况,然后又向他推荐了一些其他的商人。
刘修大喜,详细做了记录,然后又依次去拜访苏双推荐的那些人,有的人在涿县,他就很客气的向他们请教,不在涿县的,他也尽量打听到他们可能到涿县的时候,届时再来拜访。
回到府中之后,刘修把收集到了信息再次加以整合,分别门类的做了归纳,草稿就写了厚厚的一摞。他一个人誊写不过来,只能抓着刘备、张飞打下手,把这两人累得叫苦不迭,一个唉声叹气,一个愁眉苦脸,就跟吊丧似的。刘修没办法,只得允诺完成之事同意刘备去享受一下那个美婢的温柔,然后再向张飞讲解一些画画的基本功,这才鼓起他们的干劲,总算在卢敏赶回来之前完成了。
卢敏回来的时候脸色不太好,不过一看到那厚厚的一册记录,顿时来了精神。
“你写的?”卢敏一边翻看着,一边惊讶的说道。
“是我们三个人一起整理的。”刘修谦虚的说道:“如果不是张家出面请客,我也办不成这事。这些内容从列题目到做记录,再到整理抄写,都是我们三个人一起完成的。”
卢敏抬头扫了一眼站在一旁的刘备和张飞,满意的点点头,很快又低下头去看那些文字,欣喜之色溢于言表,好半天才匆匆看完一遍,长出一口气:“德然,有了这些信息,我们总算没有白忙了。”
“白忙?”刘修听着不对劲,再看看卢敏的脸色,担心的问道:“先生……不同意?”
“也没说不同意。”卢敏有些黯然,“他只是关照我不要强人所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