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坚持己见查到底
  周瑜虽然解读了海图,为诸人提供了倭寇本部的位置,然则他却要随军而行,似乎对今次海战非常的热衷,这也让李秘感到非常的忧虑。
  虽然几乎所有人都对周瑜的身份不再怀疑,甚至趋之若鹜,但李秘却仍旧不放心。
  种种迹象表明,这位或许真的是千年前的孙吴大都督,无论从学识还是其他方面,他已经不止一次展现出这种神人的特质与能力。
  但李秘却仍旧没有放弃,虽然还没有切实的证据,能够否定这位周瑜的身份,但李秘还是心存不安。
  因为他不喜欢被算计,而周瑜仿佛从一开始已经谋算好了一切,李秘等人几乎是被他牵着鼻子走的。
  李秘仿佛自己走进了别人的电影里,而周瑜则是导演,如同高高在的神仙一般,俯视和操控着事态的发展。
  周瑜或许不是倭寇的人,若是这样的话,他也不会设计将一百多倭寇先锋给杀死,但他也不一定安甚么好心,凡事千万不要太乐观。
  可李秘此时也只能内心担忧,却无法提出反驳,因为范荣宽乃至于吴惟忠等人,早已摩拳擦掌,仿佛有了这个军事神人相助,今番打倭寇根本是捡军功一般容易!
  这样的时刻,已经没人能听得进李秘的忠告了,他又何必多此一举?
  李秘可以劝阻吴惟忠,让他不要参与进去,但在没有足够的证据之前,吴惟忠又怎么可能放弃这样的机会?
  眼下倭寇已经式微,吴惟忠即将要完成戚继光的遗愿,真正做到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这次是倭寇积攒了好些年,才组织起来的最大一次进攻计划,若能挫败这次阴谋,必将能够把倭寇仅剩的那一点点家底,彻底扫光,往后沿海百姓真能够安身立命了!
  至于卢武泰等人,李秘是想都不会去想,这些人即便没有被周瑜洗脑,对李秘也是厌恶非常,与李秘事事不对付,哪里可能会听李秘的。
  而陈和光这个知府被压得抬不起头,今次也是他振奋起来的好机会,这个知府自然也不可能置身世外。
  宋知微一直是李秘坚定的支持者,即便所有人都迷失在发现周瑜大都督的狂喜之,他仍旧能够保持清醒,与李秘将焦点与精力,都放在调查倭寇行踪的事情来。
  然而这一次,周瑜展现出来的能力,以及他所带来的诱惑,实在太大,连宋知微也不能免俗地要陷进去。
  若李秘是这个时代的人,或许他也一样,甚至其他人还要狂热,试问谁不想再看一看,赤壁周郎如何指挥万千艨艟,纵横四海?
  李秘默默地退出了房间,没再去听他们商议军事行动。
  浅草薰被劫走,简定雍已经赶回吴县去处理,李秘是吴县的公差,按说早该跟着知县回去的,可陈和光等人将他留了下来,他也没办法离开。
  李秘对打仗一窍不通,又阻止不了这些狂热的崇拜者,去了也白搭,本想着回去查一查劫狱之事,顺便将逃走的浅草薰给抓回来。
  因为自己与浅草薰的仇怨实在太大,浅草薰一天不落,他李秘一天不能安心。
  再者,他原本是要到杭州府去,试探张家,生怕张家会坏了这桩大事,可如今有了周瑜这样的神人,只怕张家想坏事也坏不成了。
  思来想去,李秘还是决定先解决当务之急,那便是确认周瑜身份的真实性!
  想要继续调查周瑜,只能溯本求源,如今的线索也只剩下蔡葛村和姚氏了,他们是最先接触周瑜的一群人,无论有没有用,也是仅剩的选择,别无他途。
  也不知为何,做出了决定之后,李秘反而宽心了不少,又或许是连日来脚不沾地日夜不休,早已疲倦不堪,李秘今夜竟然睡得格外安稳!
  到了翌日,宋知微也曾经过来寻李秘,想让他随军而行,不过李秘已经做出了决定,宋知微暗自摇头叹息,也跟着大部队出发了。
  整座婆龙砦又变得冷冷清清,人马撤离,仿佛成了荒野之地,戚长空也跟着周瑜走了,李秘身边只剩下秋冬一人。
  听说吴白芷仍旧作了男装打扮,已经混入范荣宽的队伍里,终于可以跟她的范家哥哥厮混了。
  李秘本想提醒吴惟忠,毕竟他也不想吴白芷死于乱军之,虽然有大明的水师,虽然有周瑜,虽然有名将吴惟忠,但面对的可是凶残而毫无人性的倭寇,若吴白芷出了什么意外,吴惟忠可要承受丧女之痛了。
  不过他们早早出发了,李秘想要提醒也没办法,也只能作罢了。
  好在宋知微将曹建安三人留了下来,协助李秘调查,仍旧听从李秘的调度。
  李秘本以为曹建安三人会有怨言,毕竟谁不想跟着孙吴大都督周瑜,见识一下这位武全才的风光?
  李秘还想着宽慰一番,岂知曹建安却看得很开:“小李捕头可不消这般说,我等只是公捕,追寻蛛丝马迹,调查人事凶案,才是正经,行军打仗,坐船开炮这种事,不适合我等,虽然有大都督坐镇,但总得有人冲锋陷阵,打仗要死人,不管谁指挥都一样...”
  “虽然倭寇人人得而诛之,我等也是恨不能食其肉,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打仗的事情该懂打仗的去做,若公差去打仗,军士来查案,这世道可不乱了?”
  “说句不好听的,今番多亏小李捕头留下咱们哥仨,否则咱们了战场,只怕也要当炮灰,死了也没个声响。”
  曹建安确实言之有理,李秘也不再多言,这三人乃是苏州府理刑馆的老人,常年四处奔走,对辖境内的村落也非常熟悉,有了曹建安三人带路,又有大部队留下来的马车,他们很快来到了蔡葛村。
  此时也是烟雨如幻,青山秀水之,大片大片的桑田如巨大的绿玉,镶嵌在大地之,只是那蔡葛村便如长满苔藓的一只老龟,有气无力地趴在河岸。
  村的房屋便如龟背的苔藓,又破又旧,看着难免让人有些心酸。
  不过在村子后头的山脚下,却有着不少小楼,也有青瓦白墙的大户人家,周遭也有不少新建的瓦房。
  进入村子之后,连曹建安三人都感到有些惊诧,因为村子前面那些“龟背苔藓”旧房里头,根本没再住人,村民都搬到山脚下那些新房里去了。
  此时李秘才真切感受到,周瑜给这个村子带来了多大的实惠,当他听姚氏等人说起,周瑜帮村民们改进了织机,使得他们收入大增,日子好过百倍之时,李秘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如今算是彻底见识了。
  走在平整的铺河沙村路,也不见任何泥泞,李秘等人也不由满心感慨,若大明朝多几个这样的周瑜,老百姓的日子也好过太多了。
  当今天子早年也是励精图治,万历前十几年,国力昌盛,史称万历兴,而大明朝历史并不多见的对外战争胜利,也出现在万历,便是万历三大征。
  由此可见,万历还是非常睿智的皇帝,只是因为他有脚疾,与朝廷武官员又产生了不少矛盾,以致于心灰意冷自暴自弃,才荒废朝政,使得官场**不堪,百姓度日如年。
  李秘已经适应了这个时代的环境,他也早早便有意识,有针对性地通过这个时代的消息途径,来了解这个时代的局势发展,而不是依赖自己那点可怜的历史知识储备。
  所以当他见到这个焕然一新的蔡葛村之时,对周瑜的那种心态,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无论这个周瑜大都督是真是假,他确确实实给蔡葛村的百姓,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收拾了心情之后,李秘也在曹建安三人的引领下,来到了里正的家。
  太祖朱元璋是穷苦出身,对官员也没甚么好感,反倒对百姓很亲近,虽然他卸磨杀驴,诛杀功臣,但对百姓确实有着大恩惠。
  他不太重视朝堂的衮衮诸公,但对里正和粮长之类的芝麻绿豆,却非常的尊重,每年都会召见这些地方粮长,因为他知道,这些基层的人,才能够做出实事,他们是群体最大的,也是政策的最终执行者。
  也是因为大明朝喜欢遵循祖制,所以里长在村里的地位非常高,甚至在县衙里头,也不会受到鄙夷。
  蔡葛村的里长名唤蔡续宗,是个四十出头的精干男子,正是年富力强的时期,家老下小,虽然只是里长,但他竟然也纳了一房小妾!
  回姚氏和村里老六等人被传唤,是蔡续宗带着去的,他自然是认得李秘的,虽然李秘穿着捕快的差服,但知府和推官都要征询李秘的意见,蔡续宗等人看在眼里,自然以为李秘是微服私访的巡按之类,否则怎么可能得到知府和推官如此敬重?
  而曹建安三人乃是推官衙门的巡捕,时常下乡办案和巡检,彼时也是需要里长配合,所以大家也都并不陌生。
  蔡续宗对曹建安三人自是毕恭毕敬,见得曹建安等人对李秘都俯首帖耳,这位里长对李秘自是不敢托大的。
  李秘来此之前,早已想好了调查的方向,毕竟周瑜已经随军出征,早日调查清楚,李秘也早点安心,此时也不啰嗦,当即朝蔡续宗道。
  “蔡里长,我有些问题,想要问一问姚氏,劳烦带我们走一趟吧。”
  “这...”蔡里长闻言,脸色有些难堪,虽然只是一闪而过,但还是让李秘敏锐地捕捉到了。
  不过他也没迟疑太久,便带着李秘等人,往村头走去,最后来到了一座破旧的土房前面来,然而李秘见得此情此景,却是大皱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