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第二次会议(2)
外交问题,对于现在的赵国来说,始终都是头等大事。
开国先辈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在斗争的过程中,要注意团结大多数,打击一小撮。”对于这句话,赵丹深以为然。
身为赵国七雄的老二,贸贸然跳出去和秦国这个老大哥刚正面,然后像历史上长平之战的结果那样搞一个两败俱伤?这是很愚蠢的行为。
单挑打不过你不要紧,我叫人,群殴呗。一个打不过,五个我还打不过?
二十多年前,齐王田地吞并了宋国,使得当时的齐国声势一时无二,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牛b吧?然后齐国就遭遇了五国伐齐,被其他六国一番群殴,要不是有田单,连国都灭了。
现在风水轮流转,轮到秦国当老大了。但是秦国这个老大就能够对付老二赵国带领几个兄弟们的群殴吗?显然也是不行的,因为现在的秦国和当年的齐国相比,其实也就是半斤八两、同一个水平线上的国家。强是强,但还没有到碾压的地步。
如今的赵国在国力方面无疑是处于劣势的,所以赵丹认为,想要干翻秦国,那么这个“团结大多数(其他五国),打击一小撮(秦国)”的原则,是有必要长久坚持下去的。
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今还没有加入反秦联盟的魏国和燕国外交动向,就很值得关注了。
当然了,赵丹事先也已经分别做出了安排,如今招来几位大臣,主要是因为这两国(主要是燕国)的情况又出现了变化。
两天前,来自燕国的快马带回来作为赵国使者出使燕国的庞亲笔写就的密信,在信中庞简单的描述了自己的出使经过,从庞的描述来看,燕王对于庞这个赵国的使者,显然并不是太感冒。
让赵丹警惕的是在庞的信中所提到的一句话:“臣一路行来,虽燕人刻意遮掩,但臣却发现燕国路旁农田中妇孺虽多,丁壮却少。今秋收将至,此事似有蹊跷,还请大王明察。”
当赵丹把这封信拿出来,让在场的诸位大臣传阅的时候,在场的诸位赵国大臣全部都注意到了这一点,不约而同的皱起了眉头。
照例来说,秋收这种时候,应该是一家几口男女老少全体总动员上阵的时节,燕国的农田里却只有女人和小孩,最重要的中青年劳动力却非常的稀少,这无疑是很不合理的。
再加上燕国人对于这一幕遮遮掩掩,不希望被赵国的使者庞媛发现,这里面的意味就非常的值得捉摸了。
在这个时代,什么情况下能够让一个国家大量的调动青壮劳动力?一般就两种,一种是国家要修建大工程,另外一种就是这个国家要发动战争。
燕国虽然也有燕长城这样国家级别的大工程,但是燕长城早在燕昭王、燕惠王时代就已经完工,这些年来燕国基本上就是小修小补,而且秋收过后马上就是不适合开工的冬天,在这时候征发农夫劳力修长城显然是很傻的行为,基本上可以排除这个可能。
既然如此,那么燕国的动向显然就只有一个行为能够解释,那就是战争!
平原君赵胜重重的哼了一声,道:“那燕国与我赵国乃姻亲之国,难道那燕王欲于此刻和我赵国开战不成?”
平阳君赵豹皱了皱眉头,看了赵丹一眼,有些小心的说道:“吾曾听闻因燕后无子,燕王似对燕后有所不喜。加之数年前田相曾率师伐燕,燕秦近年由此而过往甚密,不可不防。”
平阳君说的这个“田相伐燕”,指得就是前几年赵丹生母赵威后还在临朝摄政的时候,时任赵国相邦田单曾经率领过赵国北方五郡边军讨伐燕国的事情。
那件事情虽然最终以燕王迎娶赵国大公主(也就是如今燕后)为筹码与赵国求和而告终,但也因此让已经交好了数十年、在五国伐齐时达到蜜月期顶峰的燕赵关系出现了裂痕。
从那之后燕国开始改变外交策略,逐渐疏远赵国,向赵国的最大对手秦国靠拢。
虞信也道:“如今我赵国与齐国交好,想来燕国必对此不满,但两月过后便是冬季,那燕国地处苦寒,想来燕王便有开战之心,也需等到明春才是。”
燕国如今的疆域,主要就是后世的京津唐以及辽东半岛,这一带和中原的太行山以及更南边的江汉平原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在这个时候属于不折不扣的冰天雪地苦寒边疆。
这就是为何虞信觉得中原诸国可以打,但是燕国应该不会动的理由。
在现在这个华夏大地还没有大规模种植并采用棉花来缝制衣物的年代,冬天打仗的话因为寒冷而产生的减员是十分可怕的。
睡一觉起来冻掉一只手或者一只脚,走着走着耳朵突然掉了,这可不是什么笑话,而是冰冷且残酷的事实,否则的话燕国的人口也不会一直是战国七雄之中垫底的那个了。
但蔺相如对此却有不同意见,只见这名赵国上卿先是一阵咳嗽,然后有些吃力的说道:“此燕王,乃伙同公孙操弑君自立者也,其人反复无常,狂妄自大,非以常理可度之。以吾之见,燕国不可不防!”
如今在位的这个燕王,其实并不是上一任国君燕惠王的后代,而是燕惠王的兄弟。
在十二年前,这位燕王联合燕国将军公孙操一起发动政变,杀掉了当时的国君燕惠王而上位,由此引发了赵国的不满,赵相田单攻燕便是由此而来。
对于这么一个篡位之徒,蔺相如显然是持怀疑态度的。
在一番讨论过后,赵丹最终拍板,做出了决定:“令代郡、雁门郡边兵哨探提高警惕,以防燕国突然发兵我赵国,并使北方五郡做好动员准备,若是燕人来袭,便有北方五郡的边兵迎战之!”
赵国的北方五郡,指的是五原郡、九原郡、云中郡、雁门郡和代郡这五个郡。北方五郡之中居住着大量被赵国征服的游牧民族(如楼烦、林胡),同时也是赵国的养马基地和骑兵大本营。
由于游牧民族的特性,这北方五郡几乎可以说是全民皆兵,虽然说赵丹之前已经抽调了五万骑兵精锐南下支援长平战场,但是以北方五郡如今大约四十万左右的人口,倾五郡之力集结出一支五六万的军队问题还是不算太大的。
事实上这支部队也就是赵国眼下所能够集结起来的最后一点兵力了,除此之外赵国的绝大部分军队都已经云集长平一线,正在和秦国大军处于对峙之中。
虞信想了想,又道:“大王,齐燕乃宿仇之国也,若燕国与我赵国开战,大王不妨遣使往齐国一行,若齐国愿出兵助我赵国抵御燕国大军,则我赵国可无忧矣。”
这句话瞬间点醒了赵丹。
要知道二十多年前的那次五国伐齐就是燕国相邦乐毅作为主帅,灭齐之战中燕国所占领的地盘也是最多,齐国的损失大部分都要记在燕国的头上。
因此复国之后的齐人从来都是把燕国看作是五国伐齐的元凶,无论是高层还是民间对燕国的仇恨情绪都非常严重,此时不把齐国拉下水更待何时?
再说了,赵丹为了找齐国借粮,可是连和氏璧这样的稀世重宝都送了出去,才算是和齐王建以及后胜这对昏君佞臣搭上了线。花了这么大的代价所建立起来的这条线,用了一次之后就放着不用,岂不是可惜?
于是赵丹道:“虞卿此言,善!既如此,寡人便以行人苏代负责此事,若燕国胆敢发兵我赵国,则令苏代再出使齐国!”
这次会议关于燕国方面的事情,就此告一段落。
至于魏国方面,由于平原君赵胜的出使失败,赵国君臣们一时半刻也想不出什么太好的办法。
不过由于此刻的局势是比较乐观的,所以赵国君臣们很快达成共识,只要魏国能够保持中立,那对于赵国也算是一个好消息了。
于是在燕魏两国的话题结束之后,赵国君臣们又讨论了一些粮草后勤等方面的具体问题,然后这次会议就宣告结束了。
但沉浸在乐观情绪之中的赵国君臣们并不知道的是,一场赵国的大麻烦即将到来,而这一场麻烦的源头,正是来自被他们有意无意忽略了的魏国首都大梁城。
开国先辈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在斗争的过程中,要注意团结大多数,打击一小撮。”对于这句话,赵丹深以为然。
身为赵国七雄的老二,贸贸然跳出去和秦国这个老大哥刚正面,然后像历史上长平之战的结果那样搞一个两败俱伤?这是很愚蠢的行为。
单挑打不过你不要紧,我叫人,群殴呗。一个打不过,五个我还打不过?
二十多年前,齐王田地吞并了宋国,使得当时的齐国声势一时无二,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牛b吧?然后齐国就遭遇了五国伐齐,被其他六国一番群殴,要不是有田单,连国都灭了。
现在风水轮流转,轮到秦国当老大了。但是秦国这个老大就能够对付老二赵国带领几个兄弟们的群殴吗?显然也是不行的,因为现在的秦国和当年的齐国相比,其实也就是半斤八两、同一个水平线上的国家。强是强,但还没有到碾压的地步。
如今的赵国在国力方面无疑是处于劣势的,所以赵丹认为,想要干翻秦国,那么这个“团结大多数(其他五国),打击一小撮(秦国)”的原则,是有必要长久坚持下去的。
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今还没有加入反秦联盟的魏国和燕国外交动向,就很值得关注了。
当然了,赵丹事先也已经分别做出了安排,如今招来几位大臣,主要是因为这两国(主要是燕国)的情况又出现了变化。
两天前,来自燕国的快马带回来作为赵国使者出使燕国的庞亲笔写就的密信,在信中庞简单的描述了自己的出使经过,从庞的描述来看,燕王对于庞这个赵国的使者,显然并不是太感冒。
让赵丹警惕的是在庞的信中所提到的一句话:“臣一路行来,虽燕人刻意遮掩,但臣却发现燕国路旁农田中妇孺虽多,丁壮却少。今秋收将至,此事似有蹊跷,还请大王明察。”
当赵丹把这封信拿出来,让在场的诸位大臣传阅的时候,在场的诸位赵国大臣全部都注意到了这一点,不约而同的皱起了眉头。
照例来说,秋收这种时候,应该是一家几口男女老少全体总动员上阵的时节,燕国的农田里却只有女人和小孩,最重要的中青年劳动力却非常的稀少,这无疑是很不合理的。
再加上燕国人对于这一幕遮遮掩掩,不希望被赵国的使者庞媛发现,这里面的意味就非常的值得捉摸了。
在这个时代,什么情况下能够让一个国家大量的调动青壮劳动力?一般就两种,一种是国家要修建大工程,另外一种就是这个国家要发动战争。
燕国虽然也有燕长城这样国家级别的大工程,但是燕长城早在燕昭王、燕惠王时代就已经完工,这些年来燕国基本上就是小修小补,而且秋收过后马上就是不适合开工的冬天,在这时候征发农夫劳力修长城显然是很傻的行为,基本上可以排除这个可能。
既然如此,那么燕国的动向显然就只有一个行为能够解释,那就是战争!
平原君赵胜重重的哼了一声,道:“那燕国与我赵国乃姻亲之国,难道那燕王欲于此刻和我赵国开战不成?”
平阳君赵豹皱了皱眉头,看了赵丹一眼,有些小心的说道:“吾曾听闻因燕后无子,燕王似对燕后有所不喜。加之数年前田相曾率师伐燕,燕秦近年由此而过往甚密,不可不防。”
平阳君说的这个“田相伐燕”,指得就是前几年赵丹生母赵威后还在临朝摄政的时候,时任赵国相邦田单曾经率领过赵国北方五郡边军讨伐燕国的事情。
那件事情虽然最终以燕王迎娶赵国大公主(也就是如今燕后)为筹码与赵国求和而告终,但也因此让已经交好了数十年、在五国伐齐时达到蜜月期顶峰的燕赵关系出现了裂痕。
从那之后燕国开始改变外交策略,逐渐疏远赵国,向赵国的最大对手秦国靠拢。
虞信也道:“如今我赵国与齐国交好,想来燕国必对此不满,但两月过后便是冬季,那燕国地处苦寒,想来燕王便有开战之心,也需等到明春才是。”
燕国如今的疆域,主要就是后世的京津唐以及辽东半岛,这一带和中原的太行山以及更南边的江汉平原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在这个时候属于不折不扣的冰天雪地苦寒边疆。
这就是为何虞信觉得中原诸国可以打,但是燕国应该不会动的理由。
在现在这个华夏大地还没有大规模种植并采用棉花来缝制衣物的年代,冬天打仗的话因为寒冷而产生的减员是十分可怕的。
睡一觉起来冻掉一只手或者一只脚,走着走着耳朵突然掉了,这可不是什么笑话,而是冰冷且残酷的事实,否则的话燕国的人口也不会一直是战国七雄之中垫底的那个了。
但蔺相如对此却有不同意见,只见这名赵国上卿先是一阵咳嗽,然后有些吃力的说道:“此燕王,乃伙同公孙操弑君自立者也,其人反复无常,狂妄自大,非以常理可度之。以吾之见,燕国不可不防!”
如今在位的这个燕王,其实并不是上一任国君燕惠王的后代,而是燕惠王的兄弟。
在十二年前,这位燕王联合燕国将军公孙操一起发动政变,杀掉了当时的国君燕惠王而上位,由此引发了赵国的不满,赵相田单攻燕便是由此而来。
对于这么一个篡位之徒,蔺相如显然是持怀疑态度的。
在一番讨论过后,赵丹最终拍板,做出了决定:“令代郡、雁门郡边兵哨探提高警惕,以防燕国突然发兵我赵国,并使北方五郡做好动员准备,若是燕人来袭,便有北方五郡的边兵迎战之!”
赵国的北方五郡,指的是五原郡、九原郡、云中郡、雁门郡和代郡这五个郡。北方五郡之中居住着大量被赵国征服的游牧民族(如楼烦、林胡),同时也是赵国的养马基地和骑兵大本营。
由于游牧民族的特性,这北方五郡几乎可以说是全民皆兵,虽然说赵丹之前已经抽调了五万骑兵精锐南下支援长平战场,但是以北方五郡如今大约四十万左右的人口,倾五郡之力集结出一支五六万的军队问题还是不算太大的。
事实上这支部队也就是赵国眼下所能够集结起来的最后一点兵力了,除此之外赵国的绝大部分军队都已经云集长平一线,正在和秦国大军处于对峙之中。
虞信想了想,又道:“大王,齐燕乃宿仇之国也,若燕国与我赵国开战,大王不妨遣使往齐国一行,若齐国愿出兵助我赵国抵御燕国大军,则我赵国可无忧矣。”
这句话瞬间点醒了赵丹。
要知道二十多年前的那次五国伐齐就是燕国相邦乐毅作为主帅,灭齐之战中燕国所占领的地盘也是最多,齐国的损失大部分都要记在燕国的头上。
因此复国之后的齐人从来都是把燕国看作是五国伐齐的元凶,无论是高层还是民间对燕国的仇恨情绪都非常严重,此时不把齐国拉下水更待何时?
再说了,赵丹为了找齐国借粮,可是连和氏璧这样的稀世重宝都送了出去,才算是和齐王建以及后胜这对昏君佞臣搭上了线。花了这么大的代价所建立起来的这条线,用了一次之后就放着不用,岂不是可惜?
于是赵丹道:“虞卿此言,善!既如此,寡人便以行人苏代负责此事,若燕国胆敢发兵我赵国,则令苏代再出使齐国!”
这次会议关于燕国方面的事情,就此告一段落。
至于魏国方面,由于平原君赵胜的出使失败,赵国君臣们一时半刻也想不出什么太好的办法。
不过由于此刻的局势是比较乐观的,所以赵国君臣们很快达成共识,只要魏国能够保持中立,那对于赵国也算是一个好消息了。
于是在燕魏两国的话题结束之后,赵国君臣们又讨论了一些粮草后勤等方面的具体问题,然后这次会议就宣告结束了。
但沉浸在乐观情绪之中的赵国君臣们并不知道的是,一场赵国的大麻烦即将到来,而这一场麻烦的源头,正是来自被他们有意无意忽略了的魏国首都大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