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荣维善和席宝田参军(上)
荣维善最近碰到个大喜事,做梦都笑。只能说,幸福来得太突然了。
荣维善是糊南永州府东安县狮子铺人氏。虽然才十四岁,但作为家中唯一的男丁,已经俨然是一家之主。
荣家原本一家五口。荣父从北边逃荒,到了偏僻的狮子铺后,安下家来,娶了荣母,两人男耕女织,辛苦劳作,几年下来也积下了一亩多水田的家产,生下荣维善和另外一对儿女,日子虽然过得清苦,倒也其乐融融。
但三年多前,荣维善十岁的时候,狮子铺和邻乡永丰甸,因为抢水,发生了严重的械斗事件,荣父和三名村里人一起被打伤,在家卧床二个月后便去世。
家中遭遇灭顶之灾。为了给荣父抓药,好不容易挣来的一亩水田,也变卖掉了,荣父去世后也是草草安葬。自那以后,荣家便一贫如洗。
荣母为了拉扯大荣维善和他妹妹,不但白天租种邻村大户人家席老爷家的二亩水田,晚上还织布赚些零用钱,日夜操劳。
荣维善也不再上私塾,十岁便下田种地,小小肩膀便扛起家庭重担。
但就算是如此,荣家也经常是断粮,幸好,邻村的席老爷家倒是好心,经常故意少收点田租,荣维善再带着弟妹一道四处挖写野菜充饥,倒也勉强不至于饿死。
荣维善还清楚地记得,大半年前的那段经历,让他毕生难忘。
大半年前,由于太过劳累,加上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织布时间太长,荣母眼睛突然看不清楚了,这下,整个荣家更是天塌了。
荣维善还记得当时,家中仅剩半抓米了,荣维善自己快两天都只是喝些野菜汤水,但见弟弟妹妹饿得哭个不停,荣母也饿得嘴皮发青,眼睛看不见还摸着纺车织布,便硬着头皮将半抓米混着野菜都煮了粥。
看弟弟妹妹吃得香,而他和荣母两人饿得头昏眼花,想到下一顿就没着落,一家都得饿死,荣维善便心如刀绞。
第二天一早,荣维善便手持一把尖刀,准备前往镇上抢些米粮来,尚未出村,便被村长叫住。
原来,今天有镇公所的人下乡来了。
“镇公所?”从未离开过村子,没什么见识的荣维善当时还问道,“这是什么东西?”
“是镇里的官老爷们!以前大清国叫里正,如今换了朝代,叫大圣国了。”村长看样子也没比荣维善好到哪里去,都是从未出过远门,消息闭塞。
不过,这回他倒是有些清楚:“镇上前些日子就设了镇公所,我们狮子铺太过偏僻,如今镇公所的人才来。听说是要摸清村里的情况,重新分田地。维善,你们家里困难,呆会也跟镇公所的老爷们提提,说不定会有好处。”
村长几句话,将荣维善劝回了家,将信将疑地在家等待着。
一个时辰后,村长派人来通知,每家每户的户主,去村里祠堂聚会,镇公所有大事要宣布。
荣维善交代弟弟妹妹照看好荣母,忍住饿,来到村祠堂。却见五十余名身着灰色统一制服装束的士兵将整个祠堂守住,煞是威风。
除此以外,还有头系红头包巾的几名镇公所的人,在村长的陪同下,在同每家每户了解情况。
轮到荣维善,一名面相和蔼的书生模样,据说是副镇长的人,向村长了解他家的情况后,对他道:“小兄弟,苦了你了!放心,你家的事情,便是我们大家的事情。圣王教导我们,要关爱百姓,我们镇公所是百姓的镇公所。王班长,你安排人弄从我们带来的牛车上取袋米和半袋白面,呆会一起送到小兄弟家中。”
虽然寥寥的一句话,已经让荣维善心中如同惊雷般。他简直难以置信,镇公所的人,会如此对待他。
荣维善虽然从未出过村子,但也已经懂事,心中清楚,这三年来,家中一直饥一顿饿一顿的,但除了村里人偶尔接济一点点,从未听说过镇上的谁来帮助过他们家。没想到,这新成立的镇公所,竟然有这般好心?
他满腹怀疑,一步步走回家中,却正好碰见弟弟妹妹欢欣雀跃地围在灶房,看着两名身着灰色统一军服的士兵,在煮着面团。
“大哥,你才回来啦?”嘴快的妹妹上前拉住荣维善的手,叽叽喳喳地说了起来:“这两位恩公说是圣国的士兵,说要保护圣国的百姓,大哥,我们就是圣国的百姓吗?”
荣维善只觉得鼻子有些发酸,眼睛有些湿润了,他摸摸还不大懂事的妹妹头顶,轻笑道:“嗯,我们就是圣国的百姓。”
看着灶房里空空的米缸旁边,放着一整袋白米,还有半袋白面,他没想到,这帮士兵和镇公所的人,办事如此之快,短短功夫便将米面送到家中来了。
荣母从隔壁堂屋摸着门框,也来到灶房:“是老大回来了?老大,替娘好好谢谢人家,谢谢镇公所。要记住人家的恩情呐!”
“娘,我知道!”荣维善看见荣母满是皱纹的脸上绽放着笑容,心中又一酸。这个恩情,他不会忘记。
两名军士摆摆手,站了起来,为首者道:“婶子,还有大兄弟,不用谢!这是我们的责任!如今整个东安县,已经不是清妖的地盘了。我们圣王说过,在我们圣国的治下,不会让百姓饿死!放心,以后你们家的日子,就会一天天地好起来的!”
这是这一天内,荣维善第二次听到“圣王”了。他不敢多问,只是心里,深深地记住了这个伟大的大恩人!
“行,那就这样,我们还要去别的人家。就先回去复命了。婶子,大兄弟,按照圣国的田亩制度和你们家的情况,你们可以分四个人的田地。按照镇里的标准,平均每人一亩二分中等水田的水平,你们家一共有四亩八分田可以分,每年缴粮税需要4斗8升,银税2钱4厘。稍后,等村里的田分清楚了,便会有镇公所的人将田契发给你们家,到时按个手印便成了。”为首的军士交代完,便准备离开。
“啊?这个,军爷,这粮税真的才这么点吗?”荣母惊讶地问道,满脸震惊之色。
荣维善也是震惊不已,荣父死后,荣母租种临乡的席老爷家的水田,约定的田租是一亩一石三斗。就这,还是席老爷同他死去的爹是认识的份上,好心同情他家才以这么低价租给他们家的。
那名军士笑道:“婶子,却不要这样称呼!我们都中华讨虏军的士兵,也都是贫苦人家出来的,圣王说了,我们是百姓的子弟兵,可不能当老爷。”
他接着又解释起来:“至于粮税,圣国的标准便是如此。若是大兄弟日后跟我们一样参军了,成为圣王的士兵,就这个粮税,还可以减半呢!”
另一名军士也点头附和道:“圣王优待我们当兵的。不但粮税减半,还可以多分一个人的田地。若是你将来成为讨虏军士兵,你们家就可以分五个人的水田。”
荣维善眼前一亮!
他自小洗练武术,虽然因家贫,时常挨饿,但身体却异常地强壮。虽才十三四岁,已经与成人差不多高大了。而且,他臂力惊人,村里人也因此不敢欺负他们荣家是外乡人。
等自己再长大一些,便也去参军,成为圣王的士兵!
荣维善在心底暗暗念道。
几天后,村长陪同镇公所的税师和警师来到了荣维善家。
税师递给荣维善一式三份的田契和粮税文书,荣维善毫不犹豫地在上面按下手印。紧接着,税师和村长又陪同荣维善来到村口的一块水田,道:“你家的水田分为两部分,这部分为中田,只有二亩八分。因为你们村水田不多,镇里将邻村的田分了些给你们村,若是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到镇里来找警师或者镇长进行调节。”
接着,又领着荣维善来到临村,荣维善一看,分给他家的这两亩水田,正是他家原来租种邻村席老爷的那块水田。
“这田不是邻乡永丰甸席老爷家的么?分给自己家,就算席老爷心肠好,他们会愿意?”荣维善心中忐忑起来。
税师仿佛看出了他心中所想,笑道:“小兄弟,不必担心。不单你们家,你们村里很多人家的这次分的田,原来都是永丰甸的。瞧,旁边那块水田,是分给你们村长家的,原本也是富户席居正家的水田。不要怕,如今不说这永丰甸,便是整个东安,整个糊南,都是圣国的天下,这些地主老财家的田地,没被全抄没了已经算是好的了。”
一旁的警师也道:“小兄弟不用顾忌。要说这席居正,其实已经算是地主,不过县长看他没有为富不仁,还乐于乡学,便只是将他家超出标准的田产半价购买,分给大家。”
荣维善这才明白,这水田都是县里出资购买的。
要不是亲耳听见,荣维善万难想象,还有如此为民的县衙。
荣维善是糊南永州府东安县狮子铺人氏。虽然才十四岁,但作为家中唯一的男丁,已经俨然是一家之主。
荣家原本一家五口。荣父从北边逃荒,到了偏僻的狮子铺后,安下家来,娶了荣母,两人男耕女织,辛苦劳作,几年下来也积下了一亩多水田的家产,生下荣维善和另外一对儿女,日子虽然过得清苦,倒也其乐融融。
但三年多前,荣维善十岁的时候,狮子铺和邻乡永丰甸,因为抢水,发生了严重的械斗事件,荣父和三名村里人一起被打伤,在家卧床二个月后便去世。
家中遭遇灭顶之灾。为了给荣父抓药,好不容易挣来的一亩水田,也变卖掉了,荣父去世后也是草草安葬。自那以后,荣家便一贫如洗。
荣母为了拉扯大荣维善和他妹妹,不但白天租种邻村大户人家席老爷家的二亩水田,晚上还织布赚些零用钱,日夜操劳。
荣维善也不再上私塾,十岁便下田种地,小小肩膀便扛起家庭重担。
但就算是如此,荣家也经常是断粮,幸好,邻村的席老爷家倒是好心,经常故意少收点田租,荣维善再带着弟妹一道四处挖写野菜充饥,倒也勉强不至于饿死。
荣维善还清楚地记得,大半年前的那段经历,让他毕生难忘。
大半年前,由于太过劳累,加上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织布时间太长,荣母眼睛突然看不清楚了,这下,整个荣家更是天塌了。
荣维善还记得当时,家中仅剩半抓米了,荣维善自己快两天都只是喝些野菜汤水,但见弟弟妹妹饿得哭个不停,荣母也饿得嘴皮发青,眼睛看不见还摸着纺车织布,便硬着头皮将半抓米混着野菜都煮了粥。
看弟弟妹妹吃得香,而他和荣母两人饿得头昏眼花,想到下一顿就没着落,一家都得饿死,荣维善便心如刀绞。
第二天一早,荣维善便手持一把尖刀,准备前往镇上抢些米粮来,尚未出村,便被村长叫住。
原来,今天有镇公所的人下乡来了。
“镇公所?”从未离开过村子,没什么见识的荣维善当时还问道,“这是什么东西?”
“是镇里的官老爷们!以前大清国叫里正,如今换了朝代,叫大圣国了。”村长看样子也没比荣维善好到哪里去,都是从未出过远门,消息闭塞。
不过,这回他倒是有些清楚:“镇上前些日子就设了镇公所,我们狮子铺太过偏僻,如今镇公所的人才来。听说是要摸清村里的情况,重新分田地。维善,你们家里困难,呆会也跟镇公所的老爷们提提,说不定会有好处。”
村长几句话,将荣维善劝回了家,将信将疑地在家等待着。
一个时辰后,村长派人来通知,每家每户的户主,去村里祠堂聚会,镇公所有大事要宣布。
荣维善交代弟弟妹妹照看好荣母,忍住饿,来到村祠堂。却见五十余名身着灰色统一制服装束的士兵将整个祠堂守住,煞是威风。
除此以外,还有头系红头包巾的几名镇公所的人,在村长的陪同下,在同每家每户了解情况。
轮到荣维善,一名面相和蔼的书生模样,据说是副镇长的人,向村长了解他家的情况后,对他道:“小兄弟,苦了你了!放心,你家的事情,便是我们大家的事情。圣王教导我们,要关爱百姓,我们镇公所是百姓的镇公所。王班长,你安排人弄从我们带来的牛车上取袋米和半袋白面,呆会一起送到小兄弟家中。”
虽然寥寥的一句话,已经让荣维善心中如同惊雷般。他简直难以置信,镇公所的人,会如此对待他。
荣维善虽然从未出过村子,但也已经懂事,心中清楚,这三年来,家中一直饥一顿饿一顿的,但除了村里人偶尔接济一点点,从未听说过镇上的谁来帮助过他们家。没想到,这新成立的镇公所,竟然有这般好心?
他满腹怀疑,一步步走回家中,却正好碰见弟弟妹妹欢欣雀跃地围在灶房,看着两名身着灰色统一军服的士兵,在煮着面团。
“大哥,你才回来啦?”嘴快的妹妹上前拉住荣维善的手,叽叽喳喳地说了起来:“这两位恩公说是圣国的士兵,说要保护圣国的百姓,大哥,我们就是圣国的百姓吗?”
荣维善只觉得鼻子有些发酸,眼睛有些湿润了,他摸摸还不大懂事的妹妹头顶,轻笑道:“嗯,我们就是圣国的百姓。”
看着灶房里空空的米缸旁边,放着一整袋白米,还有半袋白面,他没想到,这帮士兵和镇公所的人,办事如此之快,短短功夫便将米面送到家中来了。
荣母从隔壁堂屋摸着门框,也来到灶房:“是老大回来了?老大,替娘好好谢谢人家,谢谢镇公所。要记住人家的恩情呐!”
“娘,我知道!”荣维善看见荣母满是皱纹的脸上绽放着笑容,心中又一酸。这个恩情,他不会忘记。
两名军士摆摆手,站了起来,为首者道:“婶子,还有大兄弟,不用谢!这是我们的责任!如今整个东安县,已经不是清妖的地盘了。我们圣王说过,在我们圣国的治下,不会让百姓饿死!放心,以后你们家的日子,就会一天天地好起来的!”
这是这一天内,荣维善第二次听到“圣王”了。他不敢多问,只是心里,深深地记住了这个伟大的大恩人!
“行,那就这样,我们还要去别的人家。就先回去复命了。婶子,大兄弟,按照圣国的田亩制度和你们家的情况,你们可以分四个人的田地。按照镇里的标准,平均每人一亩二分中等水田的水平,你们家一共有四亩八分田可以分,每年缴粮税需要4斗8升,银税2钱4厘。稍后,等村里的田分清楚了,便会有镇公所的人将田契发给你们家,到时按个手印便成了。”为首的军士交代完,便准备离开。
“啊?这个,军爷,这粮税真的才这么点吗?”荣母惊讶地问道,满脸震惊之色。
荣维善也是震惊不已,荣父死后,荣母租种临乡的席老爷家的水田,约定的田租是一亩一石三斗。就这,还是席老爷同他死去的爹是认识的份上,好心同情他家才以这么低价租给他们家的。
那名军士笑道:“婶子,却不要这样称呼!我们都中华讨虏军的士兵,也都是贫苦人家出来的,圣王说了,我们是百姓的子弟兵,可不能当老爷。”
他接着又解释起来:“至于粮税,圣国的标准便是如此。若是大兄弟日后跟我们一样参军了,成为圣王的士兵,就这个粮税,还可以减半呢!”
另一名军士也点头附和道:“圣王优待我们当兵的。不但粮税减半,还可以多分一个人的田地。若是你将来成为讨虏军士兵,你们家就可以分五个人的水田。”
荣维善眼前一亮!
他自小洗练武术,虽然因家贫,时常挨饿,但身体却异常地强壮。虽才十三四岁,已经与成人差不多高大了。而且,他臂力惊人,村里人也因此不敢欺负他们荣家是外乡人。
等自己再长大一些,便也去参军,成为圣王的士兵!
荣维善在心底暗暗念道。
几天后,村长陪同镇公所的税师和警师来到了荣维善家。
税师递给荣维善一式三份的田契和粮税文书,荣维善毫不犹豫地在上面按下手印。紧接着,税师和村长又陪同荣维善来到村口的一块水田,道:“你家的水田分为两部分,这部分为中田,只有二亩八分。因为你们村水田不多,镇里将邻村的田分了些给你们村,若是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到镇里来找警师或者镇长进行调节。”
接着,又领着荣维善来到临村,荣维善一看,分给他家的这两亩水田,正是他家原来租种邻村席老爷的那块水田。
“这田不是邻乡永丰甸席老爷家的么?分给自己家,就算席老爷心肠好,他们会愿意?”荣维善心中忐忑起来。
税师仿佛看出了他心中所想,笑道:“小兄弟,不必担心。不单你们家,你们村里很多人家的这次分的田,原来都是永丰甸的。瞧,旁边那块水田,是分给你们村长家的,原本也是富户席居正家的水田。不要怕,如今不说这永丰甸,便是整个东安,整个糊南,都是圣国的天下,这些地主老财家的田地,没被全抄没了已经算是好的了。”
一旁的警师也道:“小兄弟不用顾忌。要说这席居正,其实已经算是地主,不过县长看他没有为富不仁,还乐于乡学,便只是将他家超出标准的田产半价购买,分给大家。”
荣维善这才明白,这水田都是县里出资购买的。
要不是亲耳听见,荣维善万难想象,还有如此为民的县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