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5章 安南八旗
淮河上,明军战船耀武扬威,高耸的桅杆,遮蔽江面的竹条硬帆,侧舷黑洞洞的炮口,瞄准着淮江北岸。
高义欢看见福建郑家的船只,眉头紧皱起来,郑家是海上霸主,在东亚荷兰人都得靠边站,他们帮助朱慈烺,这一战不太好打啊。
郑芝龙降清后,郑氏家族分裂,郑成功以郑氏残部,抗清几十年,满清最后费了老鼻子劲,才攻下台湾。
现在郑家是个完全体,再加上朱慈烺,想要灭之,怕还是有些艰难。
郑芝龙这货现在是南明太师,封了国公,不知道能不能拉拢,如果他出个昏招,朕灭南明就容易多了。
高义欢想了会儿,忽然问道:“有什么办法对付他们没有?”
徐黑虎道,“目前只能在北岸架设炮阵,与他们对轰,不过要渡河还是不行。明军十分狡猾,都是先让我们渡过去一部分,然后战船杀至,就算我们架设炮阵轰击,一时间也无法击沉他们的船只,而他们只要撞翻我们的兵船,毁掉浮桥,让过河的兄弟没有增援,渡过去的人马就全完了。”
看来徐黑虎是吃过亏,深有感触,而这还只是淮河,南面的长江宽广,问题可能更大了。
高义欢沉思一阵,历史上灭亡东南,大多是从楚地往下打,先打武昌,再破安庆,最后攻取南京,很少有直接从两淮杀入江南的例子。
历史上清军打入江南,得意于左镇东叛,再加上四镇投降,江防无兵,才侥幸成功渡江。
另一个比较有名的例子,就是百万雄狮渡过长江,前提也是三大战役,国军精锐尽失的情况下进行,而且那时火炮凶猛,能直接从北岸打到南岸。
现在明军龟缩江南,兵力雄厚,与上两种情况不符,还真不好对付。
眼下魏军要一统天下,灭掉南明,无非从湖广顺流而下,从两淮强渡长江两条路。
从高义欢掌握的情报来看,黄得功守卫武昌,可以说是固若金汤,魏军想要建瓴而下,必须付出惨重的代价,而现在看来,想要从两淮攻击南京,难度也相当之大,甚至还高于建瓴而下。
高义欢皱眉思索片刻,魏军想从两淮打进江南并非易事,不过他并不死心,于是回头道:“走,去别处看一看。”
~~~~~~
东南半岛,升龙城。
西军占据此地已经有数年时间,孙可望用心经营,逐渐将整个安南地区牢牢掌握在手中。
十二月间,北方下起鹅毛大学,江南也是冷风嗖嗖,而在升龙城,却犹如暖春。
近几年中原变化巨大,发生了许多大事,战争不断,东南半岛却相当安宁,经济和民生迅速发展,已然成为天南中华。
孙可望经过最初的疯狂扩张后,逐渐感觉到后续乏力,转而稳定自己的根基,进行土地清丈,提升官员俸禄,开科取士,以及大规模迁徒汉民进入安南,巩固对安南的占领。
此时在中南半岛上,能与孙可望抗衡的势力,只有两个,一是西面的东吁国,也就是缅甸,另一个则是南面海岛上的荷兰人。
其实以孙可望的实力,他还能征服更多的土地,只是人口的原因,加上这两大势力,堵住了他向西和向南发展的道路,所以限制了他的发展。
东吁国、荷兰人是外因,人口是内部因素。
这里的人口,并非是指西国的人口,而是西国的汉民。
因为汉民太少,已经让孙可望感觉到,要控制现有的地区也有些吃力,所以孙可望只能选择停下征战,只要周围的部落和国家名义上臣服于他,将他视为宗主,他便不再进攻。
此时孙可望掌控的人口超过一千五百万,其中汉民两百余万,剩下都是西南少民,以及东南各国的人口。
西军直接控制的版图,乃云南、贵族、广西大部,以及安南,臣服的藩属有南掌、郑主、占城、真腊,可以说算是一个大帝国了。
不过地盘大,人口结构中汉人太少,也使得西国政权并不稳固。
此时临近新年,虽地处天南,年味一样浓厚,这主要是得意于孙可望下旨,各地都需要与汉民一起庆祝新年。
就像满清入主中原,以小临大,没有安全感,强迫汉民尊满俗一样,孙可望占据安南后,虽不断向安南迁徒汉民,免费赐给田地,吸收了不少汉人过来,但心中依然有些不安。
因此孙可望颁布法令,各州郡都必须使用大西国的历法计年,官方文书需要用汉字,各藩国也需要过汉民的各种节日,用潜移默化的手段,来同化他们。
清晨,天蒙蒙亮时,一阵阵清脆的打更声,就在升龙城内的坊间巷子里回荡,那声音边响,还边伴随着打更人洪亮的宣唱,“卯时已至,日出有曜,清晨天凉,要备衣袍···”
声音打破城池的宁静,升龙城内个个街坊间一下活了过来,许多的小贩开始出来兜售,城中慢慢嘈杂起来,声音慢慢鼎沸。
看这个情形,身处城中的人,仿佛觉得自己在中原的哪座城池,但他其实就是安南的升龙城。
清早,孙可望换上一身常服,同宰相徐以显走到街道上,两边是各种早食摊子,街道上的小铺和走街穿巷货的郎身边,都围着购买年货的百姓。
徐以显道:“大王,臣以为安南人,与我们同文,贵族大多会说汉话写汉字,习俗也与中原无益,我们应该接纳他们,并用利益将其绑在一起,这样我们立刻多出六百余万帮手,彻底控制南掌、真腊等地便不是问题。”
孙可望与徐以显进了一座酒楼,在桌边坐下,听着嘈杂的交谈声,问道:“先生的意思是?”
徐以显道:“参考满人的八旗制度,吸纳一批安南人,借助他们的力量,来统治南掌、真腊,与东吁国作战。这样一来,安南人从被统治,便成协助统治,他们获得了利益,便能减少安南人的反抗。其次,再招募安南八旗时,我们可以设置一些条件,比如必须会简单的汉话,让安南人自发学习,从而快速消化他们。”
孙可望微微沉吟,安南用的是汉字,只是说的是土语,如果让他们用汉子,也说汉话,同时强调他们以前就是中原的一个郡,用不了多久就可以稳定了。
“这个建议不错!”孙可望沉声说道:“这件事由先生处理!”
这时两人正说着,一名侍卫却走了进来,对孙可望一阵耳语。
孙可望脸色一沉,站起身来,“南明的使者到了,先生与孤一起回宫。届时你先见一见使者,看他来做什么,然后汇报给孤。”
当下一行人回到王宫,孙可望回到书房,而徐以显则去会见使者。
不多时,徐以显就来到孙可望的书房,孙可望不禁皱眉道:“怎么这么快?”
徐以显道:“大王,南明使者带来两个事情,一是高义欢称帝,国号大魏,年号武鼎,南明希望我们能赴行密约。第二件事是,南明想向我们借粮!”
孙可望一下站起来,“高义欢终究还是称帝了!”
(感谢大家的支持。)
高义欢看见福建郑家的船只,眉头紧皱起来,郑家是海上霸主,在东亚荷兰人都得靠边站,他们帮助朱慈烺,这一战不太好打啊。
郑芝龙降清后,郑氏家族分裂,郑成功以郑氏残部,抗清几十年,满清最后费了老鼻子劲,才攻下台湾。
现在郑家是个完全体,再加上朱慈烺,想要灭之,怕还是有些艰难。
郑芝龙这货现在是南明太师,封了国公,不知道能不能拉拢,如果他出个昏招,朕灭南明就容易多了。
高义欢想了会儿,忽然问道:“有什么办法对付他们没有?”
徐黑虎道,“目前只能在北岸架设炮阵,与他们对轰,不过要渡河还是不行。明军十分狡猾,都是先让我们渡过去一部分,然后战船杀至,就算我们架设炮阵轰击,一时间也无法击沉他们的船只,而他们只要撞翻我们的兵船,毁掉浮桥,让过河的兄弟没有增援,渡过去的人马就全完了。”
看来徐黑虎是吃过亏,深有感触,而这还只是淮河,南面的长江宽广,问题可能更大了。
高义欢沉思一阵,历史上灭亡东南,大多是从楚地往下打,先打武昌,再破安庆,最后攻取南京,很少有直接从两淮杀入江南的例子。
历史上清军打入江南,得意于左镇东叛,再加上四镇投降,江防无兵,才侥幸成功渡江。
另一个比较有名的例子,就是百万雄狮渡过长江,前提也是三大战役,国军精锐尽失的情况下进行,而且那时火炮凶猛,能直接从北岸打到南岸。
现在明军龟缩江南,兵力雄厚,与上两种情况不符,还真不好对付。
眼下魏军要一统天下,灭掉南明,无非从湖广顺流而下,从两淮强渡长江两条路。
从高义欢掌握的情报来看,黄得功守卫武昌,可以说是固若金汤,魏军想要建瓴而下,必须付出惨重的代价,而现在看来,想要从两淮攻击南京,难度也相当之大,甚至还高于建瓴而下。
高义欢皱眉思索片刻,魏军想从两淮打进江南并非易事,不过他并不死心,于是回头道:“走,去别处看一看。”
~~~~~~
东南半岛,升龙城。
西军占据此地已经有数年时间,孙可望用心经营,逐渐将整个安南地区牢牢掌握在手中。
十二月间,北方下起鹅毛大学,江南也是冷风嗖嗖,而在升龙城,却犹如暖春。
近几年中原变化巨大,发生了许多大事,战争不断,东南半岛却相当安宁,经济和民生迅速发展,已然成为天南中华。
孙可望经过最初的疯狂扩张后,逐渐感觉到后续乏力,转而稳定自己的根基,进行土地清丈,提升官员俸禄,开科取士,以及大规模迁徒汉民进入安南,巩固对安南的占领。
此时在中南半岛上,能与孙可望抗衡的势力,只有两个,一是西面的东吁国,也就是缅甸,另一个则是南面海岛上的荷兰人。
其实以孙可望的实力,他还能征服更多的土地,只是人口的原因,加上这两大势力,堵住了他向西和向南发展的道路,所以限制了他的发展。
东吁国、荷兰人是外因,人口是内部因素。
这里的人口,并非是指西国的人口,而是西国的汉民。
因为汉民太少,已经让孙可望感觉到,要控制现有的地区也有些吃力,所以孙可望只能选择停下征战,只要周围的部落和国家名义上臣服于他,将他视为宗主,他便不再进攻。
此时孙可望掌控的人口超过一千五百万,其中汉民两百余万,剩下都是西南少民,以及东南各国的人口。
西军直接控制的版图,乃云南、贵族、广西大部,以及安南,臣服的藩属有南掌、郑主、占城、真腊,可以说算是一个大帝国了。
不过地盘大,人口结构中汉人太少,也使得西国政权并不稳固。
此时临近新年,虽地处天南,年味一样浓厚,这主要是得意于孙可望下旨,各地都需要与汉民一起庆祝新年。
就像满清入主中原,以小临大,没有安全感,强迫汉民尊满俗一样,孙可望占据安南后,虽不断向安南迁徒汉民,免费赐给田地,吸收了不少汉人过来,但心中依然有些不安。
因此孙可望颁布法令,各州郡都必须使用大西国的历法计年,官方文书需要用汉字,各藩国也需要过汉民的各种节日,用潜移默化的手段,来同化他们。
清晨,天蒙蒙亮时,一阵阵清脆的打更声,就在升龙城内的坊间巷子里回荡,那声音边响,还边伴随着打更人洪亮的宣唱,“卯时已至,日出有曜,清晨天凉,要备衣袍···”
声音打破城池的宁静,升龙城内个个街坊间一下活了过来,许多的小贩开始出来兜售,城中慢慢嘈杂起来,声音慢慢鼎沸。
看这个情形,身处城中的人,仿佛觉得自己在中原的哪座城池,但他其实就是安南的升龙城。
清早,孙可望换上一身常服,同宰相徐以显走到街道上,两边是各种早食摊子,街道上的小铺和走街穿巷货的郎身边,都围着购买年货的百姓。
徐以显道:“大王,臣以为安南人,与我们同文,贵族大多会说汉话写汉字,习俗也与中原无益,我们应该接纳他们,并用利益将其绑在一起,这样我们立刻多出六百余万帮手,彻底控制南掌、真腊等地便不是问题。”
孙可望与徐以显进了一座酒楼,在桌边坐下,听着嘈杂的交谈声,问道:“先生的意思是?”
徐以显道:“参考满人的八旗制度,吸纳一批安南人,借助他们的力量,来统治南掌、真腊,与东吁国作战。这样一来,安南人从被统治,便成协助统治,他们获得了利益,便能减少安南人的反抗。其次,再招募安南八旗时,我们可以设置一些条件,比如必须会简单的汉话,让安南人自发学习,从而快速消化他们。”
孙可望微微沉吟,安南用的是汉字,只是说的是土语,如果让他们用汉子,也说汉话,同时强调他们以前就是中原的一个郡,用不了多久就可以稳定了。
“这个建议不错!”孙可望沉声说道:“这件事由先生处理!”
这时两人正说着,一名侍卫却走了进来,对孙可望一阵耳语。
孙可望脸色一沉,站起身来,“南明的使者到了,先生与孤一起回宫。届时你先见一见使者,看他来做什么,然后汇报给孤。”
当下一行人回到王宫,孙可望回到书房,而徐以显则去会见使者。
不多时,徐以显就来到孙可望的书房,孙可望不禁皱眉道:“怎么这么快?”
徐以显道:“大王,南明使者带来两个事情,一是高义欢称帝,国号大魏,年号武鼎,南明希望我们能赴行密约。第二件事是,南明想向我们借粮!”
孙可望一下站起来,“高义欢终究还是称帝了!”
(感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