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0章 三个故事
随着首都经济突飞猛进,各类高档餐饮场所也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相比之下,动物园边上建于50年代的莫斯科餐厅,其实早就从顶级一线的位置上掉了下来。
但是很多首都本地人,尤其是那批在红色年代成长起来的大院子弟,有事没事,还是喜欢来‘老莫’聚一聚。
这里是首都当年少数几个可以吃牛奶喝面包,有啤酒供应,牛排西餐的餐厅之一,承载着那一代人集体的青年回忆,来到这里,也能让这批大院子弟,在这个草根暴发户横行的时代,再次重温当年只属于某一类人独特感受。
冯刚并不是大院子弟,他父母就是普通工人,唯一能和所谓的‘大院子弟’沾边的,大概就是大院弟子很多都会选择当兵,而冯刚也当过兵。
不过,他还是喜欢在这里约人谈事。
不光是因为带着他混的那些人,全是大院子弟,都喜欢来老莫吃饭。
每次来这里吃饭,冯刚总能找到一种‘自己和他们是一样的人’的美好错觉。
但是他很清楚,这就是错觉,至少在现在是这样。
从部队回来,他就一头扎进了文艺圈子,一直在各个剧组里打杂,灯光、布景、场务、美术都干过,虽然交了不少文艺圈的顶级牛人,但始终没有机会出头。
鞍前马后的干了几年,这次总算给他等到一个机会:北艺中心准备模仿美国电视剧《成长的烦恼》,拍摄一部26集的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由王硕领衔编剧组;
他认识王硕有几年时间了,从见面第一天开始,他就把王硕捧成了天上有地下无、人间行走的北斗星,人心都是肉长的,王硕性子直,虽然平时动不动也挖苦他两句,可时间久了,也是把他当成了朋友,这次专门关照他,从26集中分了七集的编剧工作交给他做。
能拿出这七级的剧本,并且在王硕那过审,编剧里就能加上他冯刚的名字。
一部电视剧,出品人、投资方,是顶层;导演、编剧、策划、监制这些人,是核心;相对之下,演员,哪怕是大腕演员,都只是干活的;
至于那些灯光美术场务,说得好听点,叫做工作人员,说白了,就是打杂。
对于冯刚来说,这是一次彻底改变自己行业地位乃至人生命运的机会,他十分重视。
一个人脑子再好使,力量也毕竟有限,剧组要求时间又紧,于是他一边自己写,一边也托人帮忙,托的这个人就是彭元清。
七个故事,冯刚自己领了四个,剩下三个,由彭元清负责,没想刚一个礼拜都不到,彭元清就联系上他,说写好了,约在老莫餐厅见面。
“彭老师!这里这里!”
尽管是忘年交,尽管彭元清只能算是玩票的,半只脚在圈子里的闲云野鹤,可冯刚对彭元清的态度,依旧可以用恭敬来形容。
老远看到彭元清出现在餐厅门口,他就赶紧大步迎了过去,然后落后半个身位,把彭元清引到了位子上。
一双小眼睛,却一直盯着彭元清手里的稿子。
“你抓紧看一下,我待会还有事。”彭元清一屁股坐下来,抓起桌上水杯咕咚咕咚灌了几口。
简单的一举一动,穿着打扮,就能看出彭元清和冯刚的不同来了:彭元清来老莫,很随意的穿着大短裤,套头衫,用最舒服的姿势靠在椅子上;而冯刚却打扮得十分正式,西裤皮鞋白衬衫,坐得笔直。
冯刚赶紧看稿子。
三个故事不长,没一会就看完了。
第一个是‘点子大王’。
编辑部开展了一期‘我为祖国建设出份力’的活动,征集建设社会主义的好点子,这时候,来了一个号称是‘点子大王’的人,说有一个绝世好点子:把喜马拉雅山脉炸开一个50公里宽的口子,印度洋的暖风就可以引到中国,从此美丽的青藏高原从此摘掉落后的帽子,还得变出一大批鱼米之乡!
编辑部的几个人乍一听之后觉得十分扯淡,可是细想之下,似乎也很有道理,于是一边稳住这个点子大王,一边去找科学家论证。
这个点子大王的派头十分大,生活上要求极致的享受,提出各种过分的要求,而编辑部经费有限,为了稳住他,只能节衣缩食好吃好喝,甚至用美人计款待,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
最后发现,他的点子压根不可能实现,原来这个点子大王,是妄想症患者,从精神病院跑出来的。
第二个是‘出国热’。
编辑部收到了一份读者来信,一个大学老师为了送爱人出国,卖房子卖血,没日没夜的在外面偷偷代课,哪知道被学校发现,一夜之间丢了公职,老婆也跟老外跑了,大学老师想到了自杀。
编辑部年轻编辑葛玲和李东宝连忙找到了这个老师,又是送爱心,又是劝说讲道理,终于打消了对方轻生的念头。
哪知道最后,大学老师爱上了女编辑葛玲,葛玲也爱上了他,两人好上了!
一直爱慕葛玲的李东宝顿时傻了,一脸生无可恋的样子靠在沙发上,呆呆的说‘看来我也得自杀’。
第三个是劳改犯重新做人。
葛玲和大学老师好了每一个月,哪知道大学老师有了新机会,毫不犹豫的出国去了,葛玲又恢复了单身,郁闷之余,半夜在后海公园瞎逛,失足落水,被一个见义勇为年轻人救了起来。
后来才知道,这个年轻人才刑满释放释放,找不到工作,正苦恼着呢,当时也是在公园瞎逛排解郁闷。
热心的葛玲主动动员编辑部的同志帮忙,帮年轻人找工作。
李东宝有了上次大学老师的‘经验教训’,阳奉阴违,表面上帮忙,一直暗中阻挠葛玲和年轻人接触,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
最后,年轻人找到了一份好工作,并且邀请大家参加他的婚礼。
原来他已经有了爱人,皆大欢喜。
“成吗?”彭元清问。
“太成了!”
冯刚认认真真的把稿件放平在桌上,一脸七分真,三分假的敬佩,语气激动说:“这几个故事,即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还非常积极向上!彭老师,您水平太高了!”
“得,你别捧我,这不是我写的,一个朋友的手笔。”彭元清说:“你抓紧送到剧组,那边要是通过了,立刻给我回话,我得去滨海帮人家一个忙。”
“剧组那边指定能过,王老师我还是了解的,这几个本子过不了,那就没本子能过了。不过……”
冯刚听说剧本不是出自彭元清的手笔,有点不太放心,低声问:“彭老师,那……”
“你放心,我跟人家说了,人家没二话,同意署你的名。你知道写剧本的这人是谁吗?”
“不知道啊,怎么了?”
彭元清点了点剧本的第一个故事,说:“前段时间青年报报道的点子大王,就是这位主。”
“哦,听说过听说过,挺神的。”冯刚恍然大悟,难怪能写出这几个故事,还这么接地气呢,点子大王、劳改犯,这不就是根据人家自身的真实经历改编的嘛。
彭元清笑笑:“明白了吧,人家赚钱不费事,动动嘴皮子钱就朝口袋飞,也没想过当编剧,不会跟你计较这些。”
彭元清在圈子里是有名的信誉好,说话靠谱,有了他的担保,冯刚才彻底放心下来,笑说:“那我立刻就去找王老师。彭老师,对了,您那位朋友还在吗?等过了,我请他吃饭感谢!”
但是很多首都本地人,尤其是那批在红色年代成长起来的大院子弟,有事没事,还是喜欢来‘老莫’聚一聚。
这里是首都当年少数几个可以吃牛奶喝面包,有啤酒供应,牛排西餐的餐厅之一,承载着那一代人集体的青年回忆,来到这里,也能让这批大院子弟,在这个草根暴发户横行的时代,再次重温当年只属于某一类人独特感受。
冯刚并不是大院子弟,他父母就是普通工人,唯一能和所谓的‘大院子弟’沾边的,大概就是大院弟子很多都会选择当兵,而冯刚也当过兵。
不过,他还是喜欢在这里约人谈事。
不光是因为带着他混的那些人,全是大院子弟,都喜欢来老莫吃饭。
每次来这里吃饭,冯刚总能找到一种‘自己和他们是一样的人’的美好错觉。
但是他很清楚,这就是错觉,至少在现在是这样。
从部队回来,他就一头扎进了文艺圈子,一直在各个剧组里打杂,灯光、布景、场务、美术都干过,虽然交了不少文艺圈的顶级牛人,但始终没有机会出头。
鞍前马后的干了几年,这次总算给他等到一个机会:北艺中心准备模仿美国电视剧《成长的烦恼》,拍摄一部26集的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由王硕领衔编剧组;
他认识王硕有几年时间了,从见面第一天开始,他就把王硕捧成了天上有地下无、人间行走的北斗星,人心都是肉长的,王硕性子直,虽然平时动不动也挖苦他两句,可时间久了,也是把他当成了朋友,这次专门关照他,从26集中分了七集的编剧工作交给他做。
能拿出这七级的剧本,并且在王硕那过审,编剧里就能加上他冯刚的名字。
一部电视剧,出品人、投资方,是顶层;导演、编剧、策划、监制这些人,是核心;相对之下,演员,哪怕是大腕演员,都只是干活的;
至于那些灯光美术场务,说得好听点,叫做工作人员,说白了,就是打杂。
对于冯刚来说,这是一次彻底改变自己行业地位乃至人生命运的机会,他十分重视。
一个人脑子再好使,力量也毕竟有限,剧组要求时间又紧,于是他一边自己写,一边也托人帮忙,托的这个人就是彭元清。
七个故事,冯刚自己领了四个,剩下三个,由彭元清负责,没想刚一个礼拜都不到,彭元清就联系上他,说写好了,约在老莫餐厅见面。
“彭老师!这里这里!”
尽管是忘年交,尽管彭元清只能算是玩票的,半只脚在圈子里的闲云野鹤,可冯刚对彭元清的态度,依旧可以用恭敬来形容。
老远看到彭元清出现在餐厅门口,他就赶紧大步迎了过去,然后落后半个身位,把彭元清引到了位子上。
一双小眼睛,却一直盯着彭元清手里的稿子。
“你抓紧看一下,我待会还有事。”彭元清一屁股坐下来,抓起桌上水杯咕咚咕咚灌了几口。
简单的一举一动,穿着打扮,就能看出彭元清和冯刚的不同来了:彭元清来老莫,很随意的穿着大短裤,套头衫,用最舒服的姿势靠在椅子上;而冯刚却打扮得十分正式,西裤皮鞋白衬衫,坐得笔直。
冯刚赶紧看稿子。
三个故事不长,没一会就看完了。
第一个是‘点子大王’。
编辑部开展了一期‘我为祖国建设出份力’的活动,征集建设社会主义的好点子,这时候,来了一个号称是‘点子大王’的人,说有一个绝世好点子:把喜马拉雅山脉炸开一个50公里宽的口子,印度洋的暖风就可以引到中国,从此美丽的青藏高原从此摘掉落后的帽子,还得变出一大批鱼米之乡!
编辑部的几个人乍一听之后觉得十分扯淡,可是细想之下,似乎也很有道理,于是一边稳住这个点子大王,一边去找科学家论证。
这个点子大王的派头十分大,生活上要求极致的享受,提出各种过分的要求,而编辑部经费有限,为了稳住他,只能节衣缩食好吃好喝,甚至用美人计款待,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
最后发现,他的点子压根不可能实现,原来这个点子大王,是妄想症患者,从精神病院跑出来的。
第二个是‘出国热’。
编辑部收到了一份读者来信,一个大学老师为了送爱人出国,卖房子卖血,没日没夜的在外面偷偷代课,哪知道被学校发现,一夜之间丢了公职,老婆也跟老外跑了,大学老师想到了自杀。
编辑部年轻编辑葛玲和李东宝连忙找到了这个老师,又是送爱心,又是劝说讲道理,终于打消了对方轻生的念头。
哪知道最后,大学老师爱上了女编辑葛玲,葛玲也爱上了他,两人好上了!
一直爱慕葛玲的李东宝顿时傻了,一脸生无可恋的样子靠在沙发上,呆呆的说‘看来我也得自杀’。
第三个是劳改犯重新做人。
葛玲和大学老师好了每一个月,哪知道大学老师有了新机会,毫不犹豫的出国去了,葛玲又恢复了单身,郁闷之余,半夜在后海公园瞎逛,失足落水,被一个见义勇为年轻人救了起来。
后来才知道,这个年轻人才刑满释放释放,找不到工作,正苦恼着呢,当时也是在公园瞎逛排解郁闷。
热心的葛玲主动动员编辑部的同志帮忙,帮年轻人找工作。
李东宝有了上次大学老师的‘经验教训’,阳奉阴违,表面上帮忙,一直暗中阻挠葛玲和年轻人接触,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
最后,年轻人找到了一份好工作,并且邀请大家参加他的婚礼。
原来他已经有了爱人,皆大欢喜。
“成吗?”彭元清问。
“太成了!”
冯刚认认真真的把稿件放平在桌上,一脸七分真,三分假的敬佩,语气激动说:“这几个故事,即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还非常积极向上!彭老师,您水平太高了!”
“得,你别捧我,这不是我写的,一个朋友的手笔。”彭元清说:“你抓紧送到剧组,那边要是通过了,立刻给我回话,我得去滨海帮人家一个忙。”
“剧组那边指定能过,王老师我还是了解的,这几个本子过不了,那就没本子能过了。不过……”
冯刚听说剧本不是出自彭元清的手笔,有点不太放心,低声问:“彭老师,那……”
“你放心,我跟人家说了,人家没二话,同意署你的名。你知道写剧本的这人是谁吗?”
“不知道啊,怎么了?”
彭元清点了点剧本的第一个故事,说:“前段时间青年报报道的点子大王,就是这位主。”
“哦,听说过听说过,挺神的。”冯刚恍然大悟,难怪能写出这几个故事,还这么接地气呢,点子大王、劳改犯,这不就是根据人家自身的真实经历改编的嘛。
彭元清笑笑:“明白了吧,人家赚钱不费事,动动嘴皮子钱就朝口袋飞,也没想过当编剧,不会跟你计较这些。”
彭元清在圈子里是有名的信誉好,说话靠谱,有了他的担保,冯刚才彻底放心下来,笑说:“那我立刻就去找王老师。彭老师,对了,您那位朋友还在吗?等过了,我请他吃饭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