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零章 完美世界
这才是杨庆推行公田法的目的。
把那些地主老财统统逼到目前荒废的北方土地上,让他们去当棉花种植园主,让出南方的优质水田,分给那些佃户种粮食。
大明的确有很多土地。
实际上仅南直隶目前就已经拥有八千万亩,整个大明哪怕万历时候也足有七亿多亩,这是张居正清丈出来的结果,但真实数字肯定更多。如果以这个数字对明朝的不超过两亿人口算,应该是能够养活老百姓,以人均算哪怕北方旱田,人均三点五亩仍旧是一个勉强能够的数字。然而大明朝很不幸赶上了一个悲剧的时代,气候的变化让北方粮食产量骤降同样也让大量土地失去耕种价值。而最有价值的南方水田,又因为海上贸易的利润大量改为桑棉,甚至到了江浙要向外地买粮的地步……
之前徽州年年从饶州买粮食。
甚至到了饶州人忍无可忍,半路摧毁其运粮船的地步,毕竟他们大量买粮的结果就是饶州粮价上涨。
北方因为天灾而减产,南方因为赚钱赚疯了而减产,这种情况下真得圣主明君都没回天之力了,而杨庆依然要面对这个问题。他并没有解决这个根源问题,他只是在之前尽可能地缓和而已,他比崇祯强的仅仅是推广了新作物,引入了鸟粪肥,压制米酒逼着喝地瓜酒……
不要小看这个。
江浙每年光喝米酒就得消耗几百万石的米。
但南方的蚕吃人他没解决。
事实上不但没解决,甚至还大幅加剧了蚕吃人,棉吃人,毕竟他带来了海外贸易的繁荣,而涌入的白银继续吸引地主扩大桑棉种植。之前是因为新作物引入山地,鸟粪大规模应用这些措施带来的增产效果明显,大幅抵消了桑棉种植面积增加的影响。但到现在这种增产效果已经过了最显著的阶段开始减缓,但桑棉的种植依然没有减缓,指望那些地主老财考虑粮食安全是不可能的,他们都已经赚钱赚疯了。
就像橡胶股灾前的那些江浙地主老财一样,他们也在以同样的疯狂追捧棉花种植。
如果不扼制住还得加剧。
但这个时代,绝大多数耕地的产量都很低,真正优质高产的农田就那么几块,粮食安全就指望这些农田提供保证啊!
它们很宝贵啊!
就像郑国渠保证了秦国的强盛一样,这些数量不多的高产田,是大明稳定的基石啊!
杨庆必须得保证它们都尽可能地用于粮食的生产,不能光盯着搞出口赚钱啊,钱不是最重要的,粮食才是最重要的!但想要让那些地主老财恢复种粮食,他们肯定会发疯的,而公田法也一样会让他们发疯,既然这样那为何不玩彻底的?
他们想种棉?
去河南那些荒地去种吧!
那里又不是不能种,尤其是之前的缓冲拉锯区,黄河两岸可是现代主要产棉区。
桑这个的确不好改,但丝绸出口以高端品为主,欧洲自己又不是没有丝绸,他们从大明购买丝绸主要是冲着那精致的刺绣。但真正走量的丝绸产品意大利,当然,现在还没有意大利,但亚平宁半岛的丝绸产业很早就兴旺发达了,所以这个目前来看可以忍受。真正威胁最大的就是棉,而目前江浙新兴资本家疯狂投资的也是棉纺,他们正在利用军事上暴打一顿后倭国的屈服,大量向倭国倾销他们的廉价棉布,而且印度和东南亚的市场也已经打开。
这个是真正严重威胁粮食安全的。
尽管杨庆也在进口棉花,但无论怎样进口棉花都比不上自产廉价,尤其是新的棉种引进后,大规模种植棉花正在成为那些地主老财们一致的方向。
而杨庆的计划很简单……
“土地公有。”
他说道。
“不是任何人个人所有!
包括皇帝也无权把土地出售或者割让给别人,任何土地所有权的变更都只有四民大会有权决定。
皇庄土地视为皇帝所有。
爵位封地视为爵臣私有。
此外所有平民的土地无论什么身份全部收归国有,但会根据数量不同给予土地券作为补偿,后者类似于国债,会在以后分期加利息支付。另外对于主动上交土地的,给予北方同样数量荒地的十年免租权,这十年內不会向他们收地租!另外再给三十年租种权,这期间除非他们主动放弃否则国家不会收回。而南方收回的土地以各地情况不同,按户口重新依皇庄例租给申请租种的,然后组成公社,不过同样也需要服兵役。
取消田赋。
但改成支付给国家的地租。
而这个地租的数量,同样以皇庄的标准确定,理论上不会再向农民收取任何其他的税收了。”
杨庆说道。
“你这太糊弄人了吧?给他们北方荒地十年免租权,他们就算能种棉花,那些地方谁给他们种?老百姓都去公社了,谁给他们当佃户?福王这些人开荒能收来佃户,是因为有北方难民,他们在北方又不可能找到难民开荒!”
女皇无语道。
“他们可以用奴隶啊!”
杨庆说道。
“奴隶吃什么?难道奴隶不需要吃饭吗?本来为解决人口增长,大量引入奴隶不是加剧增长吗?”
女皇说道。
“吃地瓜啊!”
杨庆一脸纯洁地说道。
好吧,这就是他给地主们设计好的未来出路。
晋级奴隶主。
给他们河南,关中,汉中甚至陇右的开荒权,尤其是河套这样堪称顶级产棉区,这些地方有水源灌溉的可以种植经济作物,不仅仅是棉花,还有油菜,酿酒的高粱等。劳动力就用奴隶,反正吃地瓜也能吃饱,那些同时开垦的薄地种地瓜,奴隶们自己就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即可以保证棉花这些经济作物的供应,又能开垦北方的荒地,还能抽空包括倭国在内周围的人口。
一举多得。
唯一的问题,也就是这些地方的交通运输问题。
但这个可以用修路解决。
尤其是向东北的垦荒,那些地主老财不需要亲自去,他们手中都有的是钱,雇佣一批打手监工,买一批奴隶去种就行,自己在家乡继续享受奴隶们的血汗钱,用他们的消费保证大明的税收。
他们都是心狠手辣的。
这种小事只要引上道剩下就不用管了,他们绝对不会比美国南方奴隶主对奴隶更好的。
所以未来杨庆就可以在北方的土地上,看到一个个大明监工骑着马带着枪,手中拎着鞭子游荡,在他们周围一行行棉花间,一个个倭奴或者其他什么奴的,低着头不断摘棉花,稍有偷懒的立刻有鞭子落下。散工之后就像咱大清治下一样,一个个拥挤在长桌边,抱着碗喝着地瓜粥,啃着地瓜面饼子,就着腌萝卜,偶尔有表现好的会得到奖励……
奖励玉米面饼子。
或许发了财的主人,会仁慈的在某个特殊日子里,给他们发个米饭团子让他们吃块肉。
完美的世界啊!
而那些真正良田则全部分给一个个自耕农,形成庞大的自耕农集团和预备役。
这才是真正的实力。
工业发展速度反而不需要太快。
因为大明绝对优势已经形成,只要自己不出现内乱,保持稳定地发展几乎就是躺赢,没有什么敌人能抗衡一个占据世界近四分之一人口,而且保证了内部稳定,甚至于在工业,教育,军事等方面获得全面优势的庞大帝国。
所以必须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工业。
重点反而不是出去赚钱。
实际上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口依然处于赤贫状态,尽管看似海外无限广阔,但实际上市场甚至不一定比得上大明国内,就像纺织业就算发展再快没人买也白搭。而这个世界恐怕至少三分之一的人口,是拿不出买衣服钱的,同样丝绸也只有极少数人能穿起,这个世界支撑一个英国级别的国家工业化的确没问题。
但支撑一个大明级别的国家工业化就不能靠海外贸易了。
得靠内需。
稳定的自耕农集团同样也是内需的保证,不能指望一个六成收获都被地主夺走的佃户有什么消费能力,但一个可以吃饱饭的自耕农会想买更多东西的。
至于自耕农缺乏进取的动力。
这同样小事而已。
人又不是吃饱饭,穿上衣服就能够满足了,目前的确如此,但那只是因为他们之前吃不饱饭,也穿不上衣服。而欲望永无止境,很快他们就会觉得自己需要更多钱,可以偶尔喝点酒吃点肉,甚至惦记到娱乐场所逛一逛。但分给他们的田地,是不可能支撑他们过这样生活的,于是他就会想起,自己其实可以在农闲到城里找点零工做。当他发现自己在做零工时候家里那点地,居然只靠老婆孩子就能耕种了,那么他就不会只满足于做零工赚点零花钱……
于是他就这样一步步走出了农村。
等到他儿子长大以后……
话说现在南京周围皇庄的年轻小伙子和姑娘们,已经很少有人会对下地种田感兴趣了。
把那些地主老财统统逼到目前荒废的北方土地上,让他们去当棉花种植园主,让出南方的优质水田,分给那些佃户种粮食。
大明的确有很多土地。
实际上仅南直隶目前就已经拥有八千万亩,整个大明哪怕万历时候也足有七亿多亩,这是张居正清丈出来的结果,但真实数字肯定更多。如果以这个数字对明朝的不超过两亿人口算,应该是能够养活老百姓,以人均算哪怕北方旱田,人均三点五亩仍旧是一个勉强能够的数字。然而大明朝很不幸赶上了一个悲剧的时代,气候的变化让北方粮食产量骤降同样也让大量土地失去耕种价值。而最有价值的南方水田,又因为海上贸易的利润大量改为桑棉,甚至到了江浙要向外地买粮的地步……
之前徽州年年从饶州买粮食。
甚至到了饶州人忍无可忍,半路摧毁其运粮船的地步,毕竟他们大量买粮的结果就是饶州粮价上涨。
北方因为天灾而减产,南方因为赚钱赚疯了而减产,这种情况下真得圣主明君都没回天之力了,而杨庆依然要面对这个问题。他并没有解决这个根源问题,他只是在之前尽可能地缓和而已,他比崇祯强的仅仅是推广了新作物,引入了鸟粪肥,压制米酒逼着喝地瓜酒……
不要小看这个。
江浙每年光喝米酒就得消耗几百万石的米。
但南方的蚕吃人他没解决。
事实上不但没解决,甚至还大幅加剧了蚕吃人,棉吃人,毕竟他带来了海外贸易的繁荣,而涌入的白银继续吸引地主扩大桑棉种植。之前是因为新作物引入山地,鸟粪大规模应用这些措施带来的增产效果明显,大幅抵消了桑棉种植面积增加的影响。但到现在这种增产效果已经过了最显著的阶段开始减缓,但桑棉的种植依然没有减缓,指望那些地主老财考虑粮食安全是不可能的,他们都已经赚钱赚疯了。
就像橡胶股灾前的那些江浙地主老财一样,他们也在以同样的疯狂追捧棉花种植。
如果不扼制住还得加剧。
但这个时代,绝大多数耕地的产量都很低,真正优质高产的农田就那么几块,粮食安全就指望这些农田提供保证啊!
它们很宝贵啊!
就像郑国渠保证了秦国的强盛一样,这些数量不多的高产田,是大明稳定的基石啊!
杨庆必须得保证它们都尽可能地用于粮食的生产,不能光盯着搞出口赚钱啊,钱不是最重要的,粮食才是最重要的!但想要让那些地主老财恢复种粮食,他们肯定会发疯的,而公田法也一样会让他们发疯,既然这样那为何不玩彻底的?
他们想种棉?
去河南那些荒地去种吧!
那里又不是不能种,尤其是之前的缓冲拉锯区,黄河两岸可是现代主要产棉区。
桑这个的确不好改,但丝绸出口以高端品为主,欧洲自己又不是没有丝绸,他们从大明购买丝绸主要是冲着那精致的刺绣。但真正走量的丝绸产品意大利,当然,现在还没有意大利,但亚平宁半岛的丝绸产业很早就兴旺发达了,所以这个目前来看可以忍受。真正威胁最大的就是棉,而目前江浙新兴资本家疯狂投资的也是棉纺,他们正在利用军事上暴打一顿后倭国的屈服,大量向倭国倾销他们的廉价棉布,而且印度和东南亚的市场也已经打开。
这个是真正严重威胁粮食安全的。
尽管杨庆也在进口棉花,但无论怎样进口棉花都比不上自产廉价,尤其是新的棉种引进后,大规模种植棉花正在成为那些地主老财们一致的方向。
而杨庆的计划很简单……
“土地公有。”
他说道。
“不是任何人个人所有!
包括皇帝也无权把土地出售或者割让给别人,任何土地所有权的变更都只有四民大会有权决定。
皇庄土地视为皇帝所有。
爵位封地视为爵臣私有。
此外所有平民的土地无论什么身份全部收归国有,但会根据数量不同给予土地券作为补偿,后者类似于国债,会在以后分期加利息支付。另外对于主动上交土地的,给予北方同样数量荒地的十年免租权,这十年內不会向他们收地租!另外再给三十年租种权,这期间除非他们主动放弃否则国家不会收回。而南方收回的土地以各地情况不同,按户口重新依皇庄例租给申请租种的,然后组成公社,不过同样也需要服兵役。
取消田赋。
但改成支付给国家的地租。
而这个地租的数量,同样以皇庄的标准确定,理论上不会再向农民收取任何其他的税收了。”
杨庆说道。
“你这太糊弄人了吧?给他们北方荒地十年免租权,他们就算能种棉花,那些地方谁给他们种?老百姓都去公社了,谁给他们当佃户?福王这些人开荒能收来佃户,是因为有北方难民,他们在北方又不可能找到难民开荒!”
女皇无语道。
“他们可以用奴隶啊!”
杨庆说道。
“奴隶吃什么?难道奴隶不需要吃饭吗?本来为解决人口增长,大量引入奴隶不是加剧增长吗?”
女皇说道。
“吃地瓜啊!”
杨庆一脸纯洁地说道。
好吧,这就是他给地主们设计好的未来出路。
晋级奴隶主。
给他们河南,关中,汉中甚至陇右的开荒权,尤其是河套这样堪称顶级产棉区,这些地方有水源灌溉的可以种植经济作物,不仅仅是棉花,还有油菜,酿酒的高粱等。劳动力就用奴隶,反正吃地瓜也能吃饱,那些同时开垦的薄地种地瓜,奴隶们自己就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即可以保证棉花这些经济作物的供应,又能开垦北方的荒地,还能抽空包括倭国在内周围的人口。
一举多得。
唯一的问题,也就是这些地方的交通运输问题。
但这个可以用修路解决。
尤其是向东北的垦荒,那些地主老财不需要亲自去,他们手中都有的是钱,雇佣一批打手监工,买一批奴隶去种就行,自己在家乡继续享受奴隶们的血汗钱,用他们的消费保证大明的税收。
他们都是心狠手辣的。
这种小事只要引上道剩下就不用管了,他们绝对不会比美国南方奴隶主对奴隶更好的。
所以未来杨庆就可以在北方的土地上,看到一个个大明监工骑着马带着枪,手中拎着鞭子游荡,在他们周围一行行棉花间,一个个倭奴或者其他什么奴的,低着头不断摘棉花,稍有偷懒的立刻有鞭子落下。散工之后就像咱大清治下一样,一个个拥挤在长桌边,抱着碗喝着地瓜粥,啃着地瓜面饼子,就着腌萝卜,偶尔有表现好的会得到奖励……
奖励玉米面饼子。
或许发了财的主人,会仁慈的在某个特殊日子里,给他们发个米饭团子让他们吃块肉。
完美的世界啊!
而那些真正良田则全部分给一个个自耕农,形成庞大的自耕农集团和预备役。
这才是真正的实力。
工业发展速度反而不需要太快。
因为大明绝对优势已经形成,只要自己不出现内乱,保持稳定地发展几乎就是躺赢,没有什么敌人能抗衡一个占据世界近四分之一人口,而且保证了内部稳定,甚至于在工业,教育,军事等方面获得全面优势的庞大帝国。
所以必须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工业。
重点反而不是出去赚钱。
实际上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口依然处于赤贫状态,尽管看似海外无限广阔,但实际上市场甚至不一定比得上大明国内,就像纺织业就算发展再快没人买也白搭。而这个世界恐怕至少三分之一的人口,是拿不出买衣服钱的,同样丝绸也只有极少数人能穿起,这个世界支撑一个英国级别的国家工业化的确没问题。
但支撑一个大明级别的国家工业化就不能靠海外贸易了。
得靠内需。
稳定的自耕农集团同样也是内需的保证,不能指望一个六成收获都被地主夺走的佃户有什么消费能力,但一个可以吃饱饭的自耕农会想买更多东西的。
至于自耕农缺乏进取的动力。
这同样小事而已。
人又不是吃饱饭,穿上衣服就能够满足了,目前的确如此,但那只是因为他们之前吃不饱饭,也穿不上衣服。而欲望永无止境,很快他们就会觉得自己需要更多钱,可以偶尔喝点酒吃点肉,甚至惦记到娱乐场所逛一逛。但分给他们的田地,是不可能支撑他们过这样生活的,于是他就会想起,自己其实可以在农闲到城里找点零工做。当他发现自己在做零工时候家里那点地,居然只靠老婆孩子就能耕种了,那么他就不会只满足于做零工赚点零花钱……
于是他就这样一步步走出了农村。
等到他儿子长大以后……
话说现在南京周围皇庄的年轻小伙子和姑娘们,已经很少有人会对下地种田感兴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