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初到兵部
八月十七日,允和允分别来到户部和兵部,第一天本就不可能给他们什么实际工作,何况户部尚书赵勉和兵部尚书沈还没想好给让他们干什么,所以也就是各处看看。
允看了看,与各位堂官交谈几句,到该下班的时间就下班了,然后直至与黄子澄约定的地方。
在朱标还在世时,因黄子澄学问甚好,文采飞扬,允就与他交好,以至于允的很多观点都深受黄子澄影响。但这几个月因为朱标的死,允的病,以及黄子澄调官为太常寺卿等,二人已有日子没见面了。他俩一见面,就很激动的互相问好,就差说一句‘我想死你啦!’
不过这一对好基友并没有花多长时间来寒暄,因为允必须在宫门落锁之前赶回去,时间并不充裕。
黄子澄道:“殿下,现在殿下被派到户部处理事物,真是天赐良机啊,户部事物虽然杂乱,但户部之官员都是温文尔雅的文人,殿下与他们甚好沟通;并且现在臣的好友姚善正好在户部任主事,足可帮助殿下。”
“那三殿下在兵部,所打交道的以武将为主,若是宽了,则陛下肯定不满,若是严了,则事情不好办;特别是先太子妃是开平王之女,常家门生故旧军中甚多,三殿下更是左右为难。”
俩人又说了一会儿话,交流了一下在生活中的问题和文学上的新感悟,时间就已经快到宫门落锁的时间了,黄子澄怕允不能及时赶回,说道:“现在殿下已经出来做事,见面的机会甚多,不急在今天。”
允又与他依依惜别,才向皇宫返回,正好在东华门与允相遇了。两个人对视了一眼,似乎都不惊讶对方在这个时间点回来。从今天,或者说从昨天老朱下了那道让他们出来工作的旨意开始,他俩已经是直接的竞争对手,所以见面也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是互相打了招呼;虽然之后一路同行,但却几乎什么话都没有说。
明明昨天还是在一起亲切讨论的兄弟,今天,就已经互不理睬;明明之前还是曾经在父亲的丧礼上抱头痛哭的兄弟,今天,就已经形同陌路。权力,真是最邪恶的东西。回到文华殿东暖阁后,突然散发出文青气息的允如此想着。然后他马上给了自己一巴掌,混蛋,今天的画风怎么变成这样了,sb了吧。
言归正传。今天允在兵部呆了一整天,也是一直到宫门快要落锁才回来。除了先和尚书、侍郎见面寒暄一下,然后每一个司都浏览了一遍,并代表大明皇室,亲切慰问了为大明江山繁荣富强、大明百姓富裕安康而兢兢业业的工作着的各级官吏以外,就是研究齐泰(现在还叫齐德,为了方便,统一叫齐泰)这个人了。
齐泰与黄子澄,方孝儒被认为是导致建文帝被朱棣干掉的三大罪魁祸首,基本上是无能的代名词。允在现代看《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看到燕王靖难这一段,为了确定这三个人到底废不废物,还特意查看了《明史》。
在看完《明史》的齐泰传,黄子澄传,方孝儒传以后,允觉得把黄子澄和方孝孺当做废物也就算了,但觉得其实齐泰还是有些本事的。起码看人比较准,曾坚决反对让李景隆当主帅打朱棣(相反黄子澄却一力主张任李景隆为主帅),要是当时允采纳了齐泰的意见,没准朱棣在建文二年就蹦不了了。
同时,齐泰可确确实实是朱元璋看中的人,还特意给他改了名字,可见对他很重视,而老朱的眼光可不差,不可能就正好看走眼了齐泰吧。
本着对老朱眼光的信任,允决定与齐泰套近乎,争取将他收入账下(你哪来的“帐”),说不定自己王霸之气一散发就镇的他纳头便拜呢!
不过事实证明允并没有什么王霸之气,也镇不住任何人。齐泰只是非常有礼貌地和他说话,对他的提问也解答的非常仔细,但既不热情,也不疏远,完全是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允一看就知道现在收服他是没戏了,正好齐泰现在是职方司的主事,有的是资料地图可以看,为了化解尴尬,允要了份资料看起来。
这是一份关于海边上备倭军的日常操练等的资料。现在才明代初年,就有倭寇了?允疑惑的想着,这他还真不知道。现在东瀛的局势不是还算稳定嘛,离什么‘战国时代’还有一百年呢吧?对于海上,允自然也是有想法的,先于远西白人一百年开启大航海时代,那代表着多大的利益,允可是非常清楚。不过现在不适合提,还得再等等。
哎!这不是有了一个和齐泰说话的正当的理由了吗?允拿着资料,对齐泰说:“齐大人,我看咱们大明的军制还有专门的备倭军,这是怎么回事?难道现在的倭寇很多?”
齐泰正在处理巴蜀、南(含州省)二省军队要求调派军粮的文件。这二年川滇一带叛乱不少,调兵甚多,军粮的调拨压力可不小,从哪个粮仓调粮食要仔细考虑。
听到了允的话,齐泰停下手头的工作,解释道:“回禀殿下,自元末大乱以来,本来作海贸生意的商人,很多都改行当了海盗,并且东瀛国家,地小民穷,元末大乱之时,无人顾及沿海百姓,使得海盗劫掠百姓十分容易,东瀛四面环海,百姓多通水性,见状,纷纷来当海盗荼毒我大明海边之民。不过自我大明一统天下以来,积极备倭,又数次晓喻东瀛国王使其约束百姓,所以现在已经没有多少倭寇了,备倭军也裁剪了不少,剩下的不过是用来有备无患。”
允一听就明白了,大乱的时候海商很难从内地拿到货物,即使拿到价格也高,再对外销售挣不到几个钱。一般的小海商承受不起,只能抢了。
不过他最惊喜的是齐泰的观点,他竟然从成本的角度(抢劫成本)考虑为什么有倭寇,而不是像一些读书读傻了的人一样从什么民族性格上考虑。后世的允作为一名经济学相关专业毕业的人,认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事情之所以发生都是可以从经济的角度解释的,绝大多数的事情的起因都是因为利益,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而不是什么民族性格。
允又随便问了两个问题,齐泰一一作答。允又没话了,只能又找了一份资料看。就这样,允一直在兵部,具体来说是职方司,待到快到宫门落锁的时间,齐泰也要下班的时候,才启程往回赶,正好在东华门遇到了允。
晚上回去,允开始想老朱把自己派到兵部是为什么,昨天净忙着兴奋了,没考虑这个问题。今天冷静下来,注意到:为什么把允派到了户部,而把我派到了兵部呢?
不过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大多数人都看透了老朱的想法。允当然也想到了。看来老朱对于蓝玉等人非常忌惮啊。允这样想着。
常遇春都死了二十多年了,允的亲妈常妃也死了快十年了,之后允一直没有见过常茂(已死),常升或蓝玉,但朱元璋竟然还在怕允偏向他们。可见常家当年在军中的势力有多大。而徐达地位还在常遇春之上,又到洪武十七年才死,徐家更应该是深不可测,是不是因为这样,徐达的女儿才不能嫁给老大老二和老三?
允发现自己又跑题了,连忙正回来,但发现也没什么可以想的了,又看会儿书睡觉了。
允看了看,与各位堂官交谈几句,到该下班的时间就下班了,然后直至与黄子澄约定的地方。
在朱标还在世时,因黄子澄学问甚好,文采飞扬,允就与他交好,以至于允的很多观点都深受黄子澄影响。但这几个月因为朱标的死,允的病,以及黄子澄调官为太常寺卿等,二人已有日子没见面了。他俩一见面,就很激动的互相问好,就差说一句‘我想死你啦!’
不过这一对好基友并没有花多长时间来寒暄,因为允必须在宫门落锁之前赶回去,时间并不充裕。
黄子澄道:“殿下,现在殿下被派到户部处理事物,真是天赐良机啊,户部事物虽然杂乱,但户部之官员都是温文尔雅的文人,殿下与他们甚好沟通;并且现在臣的好友姚善正好在户部任主事,足可帮助殿下。”
“那三殿下在兵部,所打交道的以武将为主,若是宽了,则陛下肯定不满,若是严了,则事情不好办;特别是先太子妃是开平王之女,常家门生故旧军中甚多,三殿下更是左右为难。”
俩人又说了一会儿话,交流了一下在生活中的问题和文学上的新感悟,时间就已经快到宫门落锁的时间了,黄子澄怕允不能及时赶回,说道:“现在殿下已经出来做事,见面的机会甚多,不急在今天。”
允又与他依依惜别,才向皇宫返回,正好在东华门与允相遇了。两个人对视了一眼,似乎都不惊讶对方在这个时间点回来。从今天,或者说从昨天老朱下了那道让他们出来工作的旨意开始,他俩已经是直接的竞争对手,所以见面也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是互相打了招呼;虽然之后一路同行,但却几乎什么话都没有说。
明明昨天还是在一起亲切讨论的兄弟,今天,就已经互不理睬;明明之前还是曾经在父亲的丧礼上抱头痛哭的兄弟,今天,就已经形同陌路。权力,真是最邪恶的东西。回到文华殿东暖阁后,突然散发出文青气息的允如此想着。然后他马上给了自己一巴掌,混蛋,今天的画风怎么变成这样了,sb了吧。
言归正传。今天允在兵部呆了一整天,也是一直到宫门快要落锁才回来。除了先和尚书、侍郎见面寒暄一下,然后每一个司都浏览了一遍,并代表大明皇室,亲切慰问了为大明江山繁荣富强、大明百姓富裕安康而兢兢业业的工作着的各级官吏以外,就是研究齐泰(现在还叫齐德,为了方便,统一叫齐泰)这个人了。
齐泰与黄子澄,方孝儒被认为是导致建文帝被朱棣干掉的三大罪魁祸首,基本上是无能的代名词。允在现代看《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看到燕王靖难这一段,为了确定这三个人到底废不废物,还特意查看了《明史》。
在看完《明史》的齐泰传,黄子澄传,方孝儒传以后,允觉得把黄子澄和方孝孺当做废物也就算了,但觉得其实齐泰还是有些本事的。起码看人比较准,曾坚决反对让李景隆当主帅打朱棣(相反黄子澄却一力主张任李景隆为主帅),要是当时允采纳了齐泰的意见,没准朱棣在建文二年就蹦不了了。
同时,齐泰可确确实实是朱元璋看中的人,还特意给他改了名字,可见对他很重视,而老朱的眼光可不差,不可能就正好看走眼了齐泰吧。
本着对老朱眼光的信任,允决定与齐泰套近乎,争取将他收入账下(你哪来的“帐”),说不定自己王霸之气一散发就镇的他纳头便拜呢!
不过事实证明允并没有什么王霸之气,也镇不住任何人。齐泰只是非常有礼貌地和他说话,对他的提问也解答的非常仔细,但既不热情,也不疏远,完全是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允一看就知道现在收服他是没戏了,正好齐泰现在是职方司的主事,有的是资料地图可以看,为了化解尴尬,允要了份资料看起来。
这是一份关于海边上备倭军的日常操练等的资料。现在才明代初年,就有倭寇了?允疑惑的想着,这他还真不知道。现在东瀛的局势不是还算稳定嘛,离什么‘战国时代’还有一百年呢吧?对于海上,允自然也是有想法的,先于远西白人一百年开启大航海时代,那代表着多大的利益,允可是非常清楚。不过现在不适合提,还得再等等。
哎!这不是有了一个和齐泰说话的正当的理由了吗?允拿着资料,对齐泰说:“齐大人,我看咱们大明的军制还有专门的备倭军,这是怎么回事?难道现在的倭寇很多?”
齐泰正在处理巴蜀、南(含州省)二省军队要求调派军粮的文件。这二年川滇一带叛乱不少,调兵甚多,军粮的调拨压力可不小,从哪个粮仓调粮食要仔细考虑。
听到了允的话,齐泰停下手头的工作,解释道:“回禀殿下,自元末大乱以来,本来作海贸生意的商人,很多都改行当了海盗,并且东瀛国家,地小民穷,元末大乱之时,无人顾及沿海百姓,使得海盗劫掠百姓十分容易,东瀛四面环海,百姓多通水性,见状,纷纷来当海盗荼毒我大明海边之民。不过自我大明一统天下以来,积极备倭,又数次晓喻东瀛国王使其约束百姓,所以现在已经没有多少倭寇了,备倭军也裁剪了不少,剩下的不过是用来有备无患。”
允一听就明白了,大乱的时候海商很难从内地拿到货物,即使拿到价格也高,再对外销售挣不到几个钱。一般的小海商承受不起,只能抢了。
不过他最惊喜的是齐泰的观点,他竟然从成本的角度(抢劫成本)考虑为什么有倭寇,而不是像一些读书读傻了的人一样从什么民族性格上考虑。后世的允作为一名经济学相关专业毕业的人,认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事情之所以发生都是可以从经济的角度解释的,绝大多数的事情的起因都是因为利益,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而不是什么民族性格。
允又随便问了两个问题,齐泰一一作答。允又没话了,只能又找了一份资料看。就这样,允一直在兵部,具体来说是职方司,待到快到宫门落锁的时间,齐泰也要下班的时候,才启程往回赶,正好在东华门遇到了允。
晚上回去,允开始想老朱把自己派到兵部是为什么,昨天净忙着兴奋了,没考虑这个问题。今天冷静下来,注意到:为什么把允派到了户部,而把我派到了兵部呢?
不过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大多数人都看透了老朱的想法。允当然也想到了。看来老朱对于蓝玉等人非常忌惮啊。允这样想着。
常遇春都死了二十多年了,允的亲妈常妃也死了快十年了,之后允一直没有见过常茂(已死),常升或蓝玉,但朱元璋竟然还在怕允偏向他们。可见常家当年在军中的势力有多大。而徐达地位还在常遇春之上,又到洪武十七年才死,徐家更应该是深不可测,是不是因为这样,徐达的女儿才不能嫁给老大老二和老三?
允发现自己又跑题了,连忙正回来,但发现也没什么可以想的了,又看会儿书睡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