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85章 大齐危矣
苏秦出使燕国,游说不成,义愤填膺之下,当场质问燕王和五国,违反邦交使节的礼仪,以大不敬之罪,被燕王当庭扣押下来,这一消息传出,瞬间就使燕京轰动了。
不少燕人都觉得燕王做的很对,坚决不对齐国手软,要报复当年齐国乱燕之仇,而且五国合纵,对燕国大有好处,不少国人也都希望燕国能统一六国,所以对燕王的决断,给予拥护,各大高校的学生,甚至上街游行做演说,要求朝廷继续对齐施压,大破齐军。
不过也有一些外来士子,对苏秦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肯定,苏秦一心为齐,游说燕王不成,愤慨地怒斥五国行径,大骂五国为胆小鬼,不敢与齐单独一战,这样的勇气,不愧为纵横家的豪迈风范。
在燕京城内,一时间,支持燕王和苏秦都有,很快这个消息就传入了六国。
魏、楚、韩、赵等国听说苏秦痛斥五国,不如齐国,反而何总在一起,嫉妒齐国,不如齐国,这样的言论,五国君王哪受得了,立即觉得继续增兵,拒绝何谈,一定要把齐国打垮,让齐人成为阶下囚,看他们还如何高傲
齐宣王得知苏秦被扣押在燕后,对燕王和五国合纵同样破口大骂,认为苏秦说的太有道理,五国就是害怕齐国,不敢与齐国单独开战,由于出使夭折,剩下来,就只有一战到底了。
“征兵,继续征兵,只要齐国境内,不论年龄的男丁,都派上战场,大齐不会亡,要击败合纵,成为中原霸主”田辟疆在朝野上,大发雷霆,要全国境内大扩军征兵。
其它官员听说游说失败,都心情低落,一些激战派占据上风,力求全国皆兵,发动妇孺孩童运粮,制造弓箭等后勤任务。
这样一来,齐国的百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磨难。
五国盟军与齐军三路作战,南面齐军压制楚军,占了一定上风。
西面魏韩联军与齐军斗得旗鼓相当,难有大进展,唯一有威胁齐国的,就是北面,西北路赵燕联军,声势浩大,所向披靡,已经摧毁了第一道防线,正在猛烈攻击第二道防线。
一旦攻克博昌城或章丘城,临淄北面的大门算是彻底打开,齐都不迁走就得遭殃。
赵军与燕军二十万,各围困一城,依马服君赵奢的谋计,围城打援,切断两座城邑之间的联系,把外围的乡镇和县邑的齐兵全部消灭,迁走当地方圆百里内的村庄,让两城毫无供给,只靠城内的存粮。
同时四周和京城派来的援军,都被埋伏在城外的赵燕军队消灭,半个月过去,很快两座城池孤零冷寂,已经没有援军再来了。
虽然赵燕两军还没有正式攻城大战,但是前后消灭各路前来支援的齐军人马,也有数万了,对于齐国而言,磨掉一点,就是少一点兵马,到现在,已经无并兵可调,无丁可征了。
本来齐国还算一个大国,有三四百万的人口,可是上一次齐国大乱,被消灭了不少壮丁甲士,还有一些民众逃难往赵燕魏,回来只有一半,算下来,伐宋之前的齐国人口,也不过两百五六十万。
抛去老人和妇孺,男丁不过七八十万,四十万甲士,其余男丁都是老弱病残,再次征集入伍,战斗力大受影响,难于精锐的赵燕联军抗衡。
“再打下去,齐国的男人都要打光了。”赵奢站在城外山坡上,看着齐国的大好河山,十里无人烟,路边遍地骸骨,忍不住叹道。
副将孔青道:“齐王自大,只看到自己强盛的一面,根本没有注意到本国内,人口锐减,壮丁有限,经不起消耗战,先打宋国,损失十多万壮士,现在对抗五国盟军,兵力有限,越打越崩溃了。”
赵奢冷笑道:“真不知这个苏秦是否真有才学,在齐国任相三年,推行变法,只把齐国表面上治理强盛了,但是隐患太大了,你看这些老百姓,被撤离时,似乎一点都不抵触,早就想逃了,一个国家的百姓都不爱惜本国的荣誉和存亡,那是朝廷的统治,已经乱到骨子里了。”
“苏秦来自燕国,估计是把燕国那一套变法,强行加到了齐国,照此看来,燕国也同样,虚有其表,根基不稳”孔青推断道。
赵奢摇了摇头,看着燕军营地的方位,犹豫道:“这支燕军的素质还过得去,尽管不如咱们赵军精锐,但是比起魏楚似乎不弱了,如果燕国军队都是这样的人马,那军力排行,在七雄之中,至少可排在中间,不能完全忽视”
孔青不以为然,始终不觉得老燕会真的起死回生,咸鱼翻身,至少比起赵军来,还要差一些。
如果他两人得知,这支十万燕军,在燕国五十万大军中,实力中下垫底的,前面还有三十万精锐,就不会这样傲慢态度了。
燕军大营。
上将军秦开正在研究齐国的社稷图,山川河流,地势情况,思考着如何在后面划分齐国地盘对燕有利,如何在齐国各地埋伏下暗兵和斥候队伍,一旦燕军掉过头与赵魏楚争夺,可以瞬间反扑,掌控全局。
燕国早就在考虑如何独占齐国,可惜其它几个诸侯国,还完全没把燕国放在眼里,以有心算无心,秦开知道燕国的胜算很大。
这时门外有斥候禀告道:“上将军,有密函到”
“呈递进来”
“喏”一名斥候进了中军大帐,把密函递上。
秦开摊开密函,以特殊的暗语看过之后,微微一笑:君上终于派出海军陆战队出动了,十日后在齐东半岛登陆,控制齐国后方,准备活捉齐国宗室了。
只要自己这一边,配合赵军,打垮两城池,逼迫齐王室后撤往即墨方向,燕军的海军陆战队就可以在后方雷霆出手,神不知鬼不觉,消灭王室贵族,掠走大部分王室宗亲和大臣,那么齐国后方一乱,也就会立即溃败了。
“泱泱大齐,就要覆灭了啊,七雄的格局,终于因我家主公而彻底改变”秦开心中忍不住激动兴叹。
不少燕人都觉得燕王做的很对,坚决不对齐国手软,要报复当年齐国乱燕之仇,而且五国合纵,对燕国大有好处,不少国人也都希望燕国能统一六国,所以对燕王的决断,给予拥护,各大高校的学生,甚至上街游行做演说,要求朝廷继续对齐施压,大破齐军。
不过也有一些外来士子,对苏秦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肯定,苏秦一心为齐,游说燕王不成,愤慨地怒斥五国行径,大骂五国为胆小鬼,不敢与齐单独一战,这样的勇气,不愧为纵横家的豪迈风范。
在燕京城内,一时间,支持燕王和苏秦都有,很快这个消息就传入了六国。
魏、楚、韩、赵等国听说苏秦痛斥五国,不如齐国,反而何总在一起,嫉妒齐国,不如齐国,这样的言论,五国君王哪受得了,立即觉得继续增兵,拒绝何谈,一定要把齐国打垮,让齐人成为阶下囚,看他们还如何高傲
齐宣王得知苏秦被扣押在燕后,对燕王和五国合纵同样破口大骂,认为苏秦说的太有道理,五国就是害怕齐国,不敢与齐国单独开战,由于出使夭折,剩下来,就只有一战到底了。
“征兵,继续征兵,只要齐国境内,不论年龄的男丁,都派上战场,大齐不会亡,要击败合纵,成为中原霸主”田辟疆在朝野上,大发雷霆,要全国境内大扩军征兵。
其它官员听说游说失败,都心情低落,一些激战派占据上风,力求全国皆兵,发动妇孺孩童运粮,制造弓箭等后勤任务。
这样一来,齐国的百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磨难。
五国盟军与齐军三路作战,南面齐军压制楚军,占了一定上风。
西面魏韩联军与齐军斗得旗鼓相当,难有大进展,唯一有威胁齐国的,就是北面,西北路赵燕联军,声势浩大,所向披靡,已经摧毁了第一道防线,正在猛烈攻击第二道防线。
一旦攻克博昌城或章丘城,临淄北面的大门算是彻底打开,齐都不迁走就得遭殃。
赵军与燕军二十万,各围困一城,依马服君赵奢的谋计,围城打援,切断两座城邑之间的联系,把外围的乡镇和县邑的齐兵全部消灭,迁走当地方圆百里内的村庄,让两城毫无供给,只靠城内的存粮。
同时四周和京城派来的援军,都被埋伏在城外的赵燕军队消灭,半个月过去,很快两座城池孤零冷寂,已经没有援军再来了。
虽然赵燕两军还没有正式攻城大战,但是前后消灭各路前来支援的齐军人马,也有数万了,对于齐国而言,磨掉一点,就是少一点兵马,到现在,已经无并兵可调,无丁可征了。
本来齐国还算一个大国,有三四百万的人口,可是上一次齐国大乱,被消灭了不少壮丁甲士,还有一些民众逃难往赵燕魏,回来只有一半,算下来,伐宋之前的齐国人口,也不过两百五六十万。
抛去老人和妇孺,男丁不过七八十万,四十万甲士,其余男丁都是老弱病残,再次征集入伍,战斗力大受影响,难于精锐的赵燕联军抗衡。
“再打下去,齐国的男人都要打光了。”赵奢站在城外山坡上,看着齐国的大好河山,十里无人烟,路边遍地骸骨,忍不住叹道。
副将孔青道:“齐王自大,只看到自己强盛的一面,根本没有注意到本国内,人口锐减,壮丁有限,经不起消耗战,先打宋国,损失十多万壮士,现在对抗五国盟军,兵力有限,越打越崩溃了。”
赵奢冷笑道:“真不知这个苏秦是否真有才学,在齐国任相三年,推行变法,只把齐国表面上治理强盛了,但是隐患太大了,你看这些老百姓,被撤离时,似乎一点都不抵触,早就想逃了,一个国家的百姓都不爱惜本国的荣誉和存亡,那是朝廷的统治,已经乱到骨子里了。”
“苏秦来自燕国,估计是把燕国那一套变法,强行加到了齐国,照此看来,燕国也同样,虚有其表,根基不稳”孔青推断道。
赵奢摇了摇头,看着燕军营地的方位,犹豫道:“这支燕军的素质还过得去,尽管不如咱们赵军精锐,但是比起魏楚似乎不弱了,如果燕国军队都是这样的人马,那军力排行,在七雄之中,至少可排在中间,不能完全忽视”
孔青不以为然,始终不觉得老燕会真的起死回生,咸鱼翻身,至少比起赵军来,还要差一些。
如果他两人得知,这支十万燕军,在燕国五十万大军中,实力中下垫底的,前面还有三十万精锐,就不会这样傲慢态度了。
燕军大营。
上将军秦开正在研究齐国的社稷图,山川河流,地势情况,思考着如何在后面划分齐国地盘对燕有利,如何在齐国各地埋伏下暗兵和斥候队伍,一旦燕军掉过头与赵魏楚争夺,可以瞬间反扑,掌控全局。
燕国早就在考虑如何独占齐国,可惜其它几个诸侯国,还完全没把燕国放在眼里,以有心算无心,秦开知道燕国的胜算很大。
这时门外有斥候禀告道:“上将军,有密函到”
“呈递进来”
“喏”一名斥候进了中军大帐,把密函递上。
秦开摊开密函,以特殊的暗语看过之后,微微一笑:君上终于派出海军陆战队出动了,十日后在齐东半岛登陆,控制齐国后方,准备活捉齐国宗室了。
只要自己这一边,配合赵军,打垮两城池,逼迫齐王室后撤往即墨方向,燕军的海军陆战队就可以在后方雷霆出手,神不知鬼不觉,消灭王室贵族,掠走大部分王室宗亲和大臣,那么齐国后方一乱,也就会立即溃败了。
“泱泱大齐,就要覆灭了啊,七雄的格局,终于因我家主公而彻底改变”秦开心中忍不住激动兴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