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廷辩(下)
第二十四章 廷辩(下)
“多谢郑侯!”伊华昂然不惧地走到郑侯近前,拱手行礼说道。直起身后,伊华这才又说道:“赵国臣服于薛国之后,天下十国,薛并其五,试问天下,还有何国,能挡薛国之锋?”
听了伊华的话,满朝文武百官不由得也全都为之楞了一下,王座之上的郑侯,亦是如此。旋即,便又有一个大臣朗声说道:“天下十国,薛并其五又如何?我大郑泱泱大国,北联獲国,南盟卫、莒、姑射等国,未尝不能与薛国抗衡!”
伊华微微冷笑了一下,说道:“郑国虽是东方大国,然则几近二十年没有对外动过刀兵了,郑国军兵战力如何,实难预料!”说着,也不等那些文武大臣反驳,伊华便又说道:“即便郑国军兵战力依然如故,然则面对天下第一强军,郑军果有必胜之心么?”
“大胆,尔敢小觑我大郑精兵!”又一个武将站了出来,指着伊华厉声呵斥道。
伊华轻笑着摇了摇头,说道:“非是我张子小觑郑国精兵,实乃薛国强军,天下之名,且我大赵正与薛军激战,薛军战力究竟如何,天下十国,仅有我大赵可以评点,其余诸国,号为精兵,可敢与薛军一战乎?”
说着,伊华又冷笑了一声,说道:“连与薛军一战的勇气都没有,也敢妄称天下精兵?”
“你!~”那个武将顿时被伊华气得半死,转身单膝跪地,朝郑侯拱手说道:“君上,末将请令,请率大郑精兵十万,与薛军决一死战,孰强孰弱,一战便知!”
“将军切勿上当,张子激将之言,岂能当真?”一个文臣大声说道,上前一步,走到伊华跟前,朗声说道:“张子,即便我大郑以一国之力,无法与薛国匹敌,然则联盟莒、卫、獲、姑射等国,未尝不能与薛国一战!”
“郑、莒、卫、獲、姑射五国之盟,比之薛、郴、中山、新阳四国血盟何如?薛、郴、中山、新阳四国本为一国,四国公族同气连枝,四国子民,同宗同源,百年血盟,岂是一纸空文?试问阁下,破五国之盟,破四国血盟,孰难孰易?”
听了伊华的话,那个大臣顿时也哑口无言。
“薛并赵国之后,天下五国,试问,薛会先攻谁?”伊华又环视了一众文武大臣说道。
殿上的文武大臣交头接耳的低声议论了一下,旋即便有一个武将大声说道:“卫距薛近,又是小国,薛必先灭卫国。”
“卫距薛近,郑距薛亦不远!”伊华冷笑着说道,略微停顿了一下,又说道:“且正如阁下所言,卫国弱小,薛国以大兵压境,自可不战而胜,翻手之间,卫亦为薛国所有矣,天下五国,又去其一!”
“薛若攻卫,郑必救之!”武将反驳道。
“卫距薛近,救之不及,卫国已亡!”伊华针锋相对地说道。
武将顿时又被伊华反驳得哑口无言,又过了一会儿,才又有一个文臣大声说道:“卫国若亡,郑、莒、獲、姑射四国,必定唇齿相依,互为盟国,以抗强薛!”
“然也!”伊华朗声说道,那个大臣不知道是一时间没反应过来,还是没听清楚伊华的话,随口反问道:“什么?”
“我说阁下说得对极了!”伊华朝那个大臣拱手一礼说道。
那个大臣楞了一下,然后才又说道:“既是如此,薛国想要再灭我四国,又岂是易事?”
“正因为如此,我若是薛国之臣,必向薛侯进言,先灭大国,再灭小国!”伊华朗声说道,说着,略微停顿了一下,又说道:“薛若并赵,赵国之臣,便是薛国之臣,我正可向薛侯进言矣。”
“先灭大国,再灭小国?阁下何意?”那个大臣又微微楞了一下,旋即瞪视着伊华问道。
“天下大国,无外乎有三,薛、莒、郑,三国耳!莒国疆域,天下之最,东西万里,且兵多将广,百万战兵,唾手可得,薛若灭莒,必定耗时耗力,旷日持久,其间如若郑、卫等国出兵相救,攻薛之后,薛国腹背受敌,孰胜孰负,尚未可知!”
说着,略微停顿了一下,伊华又说道:“然则郑国,和平已久,沙场战将,多已垂垂老矣,郑国军卒,亦不知战阵为何物!如若薛国出其不意,以十万精兵,长驱直入,旬月之间,便可抵达郑都阳高,其时,郑国如何自救?”
“我大郑战将千员,士卒百万,岂是易与之辈?薛国想要灭我郑国,岂非笑谈?”又一个武将冷笑着说道。
“我大赵亦有上将千员,百战精兵数十万之众,然则,以我大赵一己之力,亦不能抵挡薛国军锋,何况郑国?郑国之地,比之我大赵,亦不过多了两郡之地而已!”伊华冷笑了一声说道。
“尔之赵国,已然将亡,赵国之君,都要做薛国之臣了,又何来的赵国?”一个武将冷笑着说道。
“盟约未定,薛赵依然处于交战状态,我赵国君上,集结五郡精兵强将,亲临前线,抗击强薛,天下诸国之君,无出其右者!”伊华朗声说道,略微停顿了一下,伊华旋即又说道:“如若天下诸国尽皆见死不救,我赵国君上,为避免赵地百万民众惨遭屠戮,张子刚才所言,便为真矣!”
听了伊华的话,满朝文武,连同陈文、郑侯,也全都不由自主地楞了一下,旋即,便听伊华又说道:“郑侯,外臣戏言欺君,实非得已,还请郑侯见谅。”
说着,又停顿了一下,伊华又提高了一些声音说道:“但是,如果列国坐视不理,任由赵国为薛国所灭,我赵国君上恐怕就不得不俯首称臣,以薛国为尊了,到那时,郑侯以为,以薛侯之雄心壮志,会不谋郑国之地乎?”
“张子,你……”郑侯愕然一怔,话还没说完,却见伊华又拱手一礼,说道:“张子言尽于此,郑侯若觉张子言语冒犯,张子甘愿就鼎,任凭郑侯烹之煮之,分而食之!”
“多谢郑侯!”伊华昂然不惧地走到郑侯近前,拱手行礼说道。直起身后,伊华这才又说道:“赵国臣服于薛国之后,天下十国,薛并其五,试问天下,还有何国,能挡薛国之锋?”
听了伊华的话,满朝文武百官不由得也全都为之楞了一下,王座之上的郑侯,亦是如此。旋即,便又有一个大臣朗声说道:“天下十国,薛并其五又如何?我大郑泱泱大国,北联獲国,南盟卫、莒、姑射等国,未尝不能与薛国抗衡!”
伊华微微冷笑了一下,说道:“郑国虽是东方大国,然则几近二十年没有对外动过刀兵了,郑国军兵战力如何,实难预料!”说着,也不等那些文武大臣反驳,伊华便又说道:“即便郑国军兵战力依然如故,然则面对天下第一强军,郑军果有必胜之心么?”
“大胆,尔敢小觑我大郑精兵!”又一个武将站了出来,指着伊华厉声呵斥道。
伊华轻笑着摇了摇头,说道:“非是我张子小觑郑国精兵,实乃薛国强军,天下之名,且我大赵正与薛军激战,薛军战力究竟如何,天下十国,仅有我大赵可以评点,其余诸国,号为精兵,可敢与薛军一战乎?”
说着,伊华又冷笑了一声,说道:“连与薛军一战的勇气都没有,也敢妄称天下精兵?”
“你!~”那个武将顿时被伊华气得半死,转身单膝跪地,朝郑侯拱手说道:“君上,末将请令,请率大郑精兵十万,与薛军决一死战,孰强孰弱,一战便知!”
“将军切勿上当,张子激将之言,岂能当真?”一个文臣大声说道,上前一步,走到伊华跟前,朗声说道:“张子,即便我大郑以一国之力,无法与薛国匹敌,然则联盟莒、卫、獲、姑射等国,未尝不能与薛国一战!”
“郑、莒、卫、獲、姑射五国之盟,比之薛、郴、中山、新阳四国血盟何如?薛、郴、中山、新阳四国本为一国,四国公族同气连枝,四国子民,同宗同源,百年血盟,岂是一纸空文?试问阁下,破五国之盟,破四国血盟,孰难孰易?”
听了伊华的话,那个大臣顿时也哑口无言。
“薛并赵国之后,天下五国,试问,薛会先攻谁?”伊华又环视了一众文武大臣说道。
殿上的文武大臣交头接耳的低声议论了一下,旋即便有一个武将大声说道:“卫距薛近,又是小国,薛必先灭卫国。”
“卫距薛近,郑距薛亦不远!”伊华冷笑着说道,略微停顿了一下,又说道:“且正如阁下所言,卫国弱小,薛国以大兵压境,自可不战而胜,翻手之间,卫亦为薛国所有矣,天下五国,又去其一!”
“薛若攻卫,郑必救之!”武将反驳道。
“卫距薛近,救之不及,卫国已亡!”伊华针锋相对地说道。
武将顿时又被伊华反驳得哑口无言,又过了一会儿,才又有一个文臣大声说道:“卫国若亡,郑、莒、獲、姑射四国,必定唇齿相依,互为盟国,以抗强薛!”
“然也!”伊华朗声说道,那个大臣不知道是一时间没反应过来,还是没听清楚伊华的话,随口反问道:“什么?”
“我说阁下说得对极了!”伊华朝那个大臣拱手一礼说道。
那个大臣楞了一下,然后才又说道:“既是如此,薛国想要再灭我四国,又岂是易事?”
“正因为如此,我若是薛国之臣,必向薛侯进言,先灭大国,再灭小国!”伊华朗声说道,说着,略微停顿了一下,又说道:“薛若并赵,赵国之臣,便是薛国之臣,我正可向薛侯进言矣。”
“先灭大国,再灭小国?阁下何意?”那个大臣又微微楞了一下,旋即瞪视着伊华问道。
“天下大国,无外乎有三,薛、莒、郑,三国耳!莒国疆域,天下之最,东西万里,且兵多将广,百万战兵,唾手可得,薛若灭莒,必定耗时耗力,旷日持久,其间如若郑、卫等国出兵相救,攻薛之后,薛国腹背受敌,孰胜孰负,尚未可知!”
说着,略微停顿了一下,伊华又说道:“然则郑国,和平已久,沙场战将,多已垂垂老矣,郑国军卒,亦不知战阵为何物!如若薛国出其不意,以十万精兵,长驱直入,旬月之间,便可抵达郑都阳高,其时,郑国如何自救?”
“我大郑战将千员,士卒百万,岂是易与之辈?薛国想要灭我郑国,岂非笑谈?”又一个武将冷笑着说道。
“我大赵亦有上将千员,百战精兵数十万之众,然则,以我大赵一己之力,亦不能抵挡薛国军锋,何况郑国?郑国之地,比之我大赵,亦不过多了两郡之地而已!”伊华冷笑了一声说道。
“尔之赵国,已然将亡,赵国之君,都要做薛国之臣了,又何来的赵国?”一个武将冷笑着说道。
“盟约未定,薛赵依然处于交战状态,我赵国君上,集结五郡精兵强将,亲临前线,抗击强薛,天下诸国之君,无出其右者!”伊华朗声说道,略微停顿了一下,伊华旋即又说道:“如若天下诸国尽皆见死不救,我赵国君上,为避免赵地百万民众惨遭屠戮,张子刚才所言,便为真矣!”
听了伊华的话,满朝文武,连同陈文、郑侯,也全都不由自主地楞了一下,旋即,便听伊华又说道:“郑侯,外臣戏言欺君,实非得已,还请郑侯见谅。”
说着,又停顿了一下,伊华又提高了一些声音说道:“但是,如果列国坐视不理,任由赵国为薛国所灭,我赵国君上恐怕就不得不俯首称臣,以薛国为尊了,到那时,郑侯以为,以薛侯之雄心壮志,会不谋郑国之地乎?”
“张子,你……”郑侯愕然一怔,话还没说完,却见伊华又拱手一礼,说道:“张子言尽于此,郑侯若觉张子言语冒犯,张子甘愿就鼎,任凭郑侯烹之煮之,分而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