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五章 圣人之言
文华殿中,六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朝中重臣分列两侧,杨聪带领一众编修奉书于中,《格物致知之理》献稿仪式正隆重举行。
嘉靖貌似对此书相当的感兴趣,杨聪将《天文篇》初稿献上之后,他便不断的翻阅着,看的津津有味。
一开始,殿中群臣都以为他只是在装模作样而已,毕竟这种仪式中当皇帝的都要装作对书中的学问感兴趣,以示此书是在他的主导下,命人编撰的。
但是,一刻钟都过去了,嘉靖仍在津津有味的翻阅着,这就有点不对劲了。
在场可没几个闲人,包括嘉靖都要处理朝政呢,这仪式差不多就行了,这杨聪才献上几本初稿你就看了一刻钟还不停歇,后面那一堆你不得看一天啊。
难道大家就陪你在这里站一天?
难道今天的政务就不处理了?
这个时候,很多人脸上都露出了不耐之色,尤其是夏言,那不满都写在脸上了。
这书有这么好看吗?
他一向认为,这内阁首辅之“辅”不但有辅佐皇上之意,还有教导皇上之责。
这会儿皇上明显已经沉溺于杨聪的书中不能自拔了,他自然得提醒提醒皇上。
于是乎,他毫无顾忌的咳嗽了一声,随即拱手朗声道:“皇上,此书如何?”
嘉靖被夏言这一搅和,终于反应过来,这会儿搞仪式呢,并不是看书的时候。
他抬起头来,意犹未尽的道:“此书图文并茂,文笔流畅,意境深远却又通俗易懂,着实精彩,着实精彩。”
夏言闻言,心中不由冷哼一声,精彩,精彩个屁啊!
当然,他就算再狂也不敢如此忤逆嘉靖,表面上他还是装作深有同感的点了点头,就好像他也看过此书一般。
这时候嘉靖已经完全清醒过来了,自然不会再沉溺其中,他轻轻将书一合,随即便抬手示意献稿继续。
王宣、唐顺之等人见状,连忙依次将手中的书稿高高举过头顶,恭敬的递到嘉靖跟前。
嘉靖每接过一篇便会假假意思翻开仔细看看,随即又轻轻合上,示意众人继续,这个过程又持续了将近一刻钟时间才完成,而此时,嘉靖跟前的龙案上已经堆了厚厚一排书稿。
这《格物致知之理》果然是鸿篇巨著啊,光是其数量就不下百本,这杨聪,果然了得。
这时候,阳明一脉的官员和毛伯温等中立的朝臣脸上大多露出了敬佩之色。
大明,已经有很久没有出现过这样的鸿篇巨著了。
紧接着,嘉靖便假假意思好奇道:“清风,这格物致知之理是何意啊?”
这也是一个流程,大致意思就是让杨聪阐述一下他为什么要以《格物致知之理》为书名,或者说,为什么要编撰《格物致知之理》这本书。
格物致知之理是何意,在场的官员当然都清楚,这可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所谓儒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格物致知之理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你还读个屁的书啊!
不过,在场很多人都不知道杨聪会以《格物致知之理》作为书名,因为要纯探讨礼法的话,最多也就一篇文章几千字就把格物致知之理说透了,编这么些书,那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杨聪不慌不忙的拱手道:“《礼记.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故微臣以为,读书人之根本在于格物。”
嘉靖闻言,不由微微点了点头,在场的朝廷重臣也很配合的跟着点了点头。
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很多亚圣都说过类似于此的话。
果然,紧接着,杨聪便举例道:“先贤二程有云,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日穷其理而已矣。朱子更点明,格物致知乃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也。是故,微臣以为,我辈读书人皆应格物而致知,明天理,明人伦,方通事故,从而治国、齐家,平天下。“
这家伙,旁征博引,说的头头是道,好不爽快。
嘉靖听的是云里雾里,因为他学识本来就有限,能看懂一般通俗的文章就不错了,像这些什么圣人之言,他还需得人解释才听的明白。
夏言和严嵩闻言,也是皱眉不已,他们倒不是听不懂杨聪在说什么,主要杨聪扯出这“程朱理学”来,貌似是想给阳明一脉张目啊!
阳明一脉的官员听了自然是眉飞色舞,因为他们的老师又或者说祖师爷王守仁说的就是这个理啊,杨聪此时引用出来,貌似有点继往开来,发扬光大的感觉。
果然,杨聪紧接着便道:“阳明先生也曾有言,格物致知,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合一,方为大成者也。是故,微臣以为,格物致知,格物方能致知,而致知者亦能为格物之便,两者相辅相成,通其理,则天下平。“
这话说的好啊!
阳明一脉的官员闻言,差点就鼓掌大赞了,从四书五经,到程朱理学,再到阳明之学,果然是继往开来,发扬光大啊!
夏言和严嵩闻言,却是眉头皱的更厉害了。
这家伙,大言不惭,竟然敢和古圣先贤、亚圣朱子相提并论,你家伙是想当圣人吗?
夏言忍不住冷嘲热讽道:“杨大人,你的意思,读了你这《格物致知之理》便能治国、齐家、平天下吗?”
这话问得好啊!
杨聪假装皱眉思索了一下,这才朗声道:“首辅大人,下官的意思并不是说读了这《格物致知之理》便能治国、齐家、平天下。下官刚才也说过了,格物致知之理,古圣先贤皆有解释,下官也是在理解古圣先贤之言的基础上才编撰出此书的,所以,要读此书,先得学古圣先贤之言,如果古圣先贤之言学懂了,再来看此书,是可以治国、齐家、平天下!”
这话说的,大气横秋,通俗易懂,好啊!
嘉靖闻言,不由眼前一亮。
他之所以认为好,倒不是说杨聪牛皮吹的好,主要是这话说的通俗易懂,他完全听明白了,前面杨聪啰里啰嗦一大堆,他都没怎么听明白呢。
好不容易来了句通俗易懂的,自然要抓住机会,赶紧把话头接上。
嘉靖也没管夏言在那里吹胡子瞪眼,准备继续和杨聪“争论”呢,他直接抚掌道:“好,好一个治国、齐家、平天下,清风,希望这书正如你说的,通其理,便可平天下。”
嘉靖貌似对此书相当的感兴趣,杨聪将《天文篇》初稿献上之后,他便不断的翻阅着,看的津津有味。
一开始,殿中群臣都以为他只是在装模作样而已,毕竟这种仪式中当皇帝的都要装作对书中的学问感兴趣,以示此书是在他的主导下,命人编撰的。
但是,一刻钟都过去了,嘉靖仍在津津有味的翻阅着,这就有点不对劲了。
在场可没几个闲人,包括嘉靖都要处理朝政呢,这仪式差不多就行了,这杨聪才献上几本初稿你就看了一刻钟还不停歇,后面那一堆你不得看一天啊。
难道大家就陪你在这里站一天?
难道今天的政务就不处理了?
这个时候,很多人脸上都露出了不耐之色,尤其是夏言,那不满都写在脸上了。
这书有这么好看吗?
他一向认为,这内阁首辅之“辅”不但有辅佐皇上之意,还有教导皇上之责。
这会儿皇上明显已经沉溺于杨聪的书中不能自拔了,他自然得提醒提醒皇上。
于是乎,他毫无顾忌的咳嗽了一声,随即拱手朗声道:“皇上,此书如何?”
嘉靖被夏言这一搅和,终于反应过来,这会儿搞仪式呢,并不是看书的时候。
他抬起头来,意犹未尽的道:“此书图文并茂,文笔流畅,意境深远却又通俗易懂,着实精彩,着实精彩。”
夏言闻言,心中不由冷哼一声,精彩,精彩个屁啊!
当然,他就算再狂也不敢如此忤逆嘉靖,表面上他还是装作深有同感的点了点头,就好像他也看过此书一般。
这时候嘉靖已经完全清醒过来了,自然不会再沉溺其中,他轻轻将书一合,随即便抬手示意献稿继续。
王宣、唐顺之等人见状,连忙依次将手中的书稿高高举过头顶,恭敬的递到嘉靖跟前。
嘉靖每接过一篇便会假假意思翻开仔细看看,随即又轻轻合上,示意众人继续,这个过程又持续了将近一刻钟时间才完成,而此时,嘉靖跟前的龙案上已经堆了厚厚一排书稿。
这《格物致知之理》果然是鸿篇巨著啊,光是其数量就不下百本,这杨聪,果然了得。
这时候,阳明一脉的官员和毛伯温等中立的朝臣脸上大多露出了敬佩之色。
大明,已经有很久没有出现过这样的鸿篇巨著了。
紧接着,嘉靖便假假意思好奇道:“清风,这格物致知之理是何意啊?”
这也是一个流程,大致意思就是让杨聪阐述一下他为什么要以《格物致知之理》为书名,或者说,为什么要编撰《格物致知之理》这本书。
格物致知之理是何意,在场的官员当然都清楚,这可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所谓儒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格物致知之理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你还读个屁的书啊!
不过,在场很多人都不知道杨聪会以《格物致知之理》作为书名,因为要纯探讨礼法的话,最多也就一篇文章几千字就把格物致知之理说透了,编这么些书,那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杨聪不慌不忙的拱手道:“《礼记.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故微臣以为,读书人之根本在于格物。”
嘉靖闻言,不由微微点了点头,在场的朝廷重臣也很配合的跟着点了点头。
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很多亚圣都说过类似于此的话。
果然,紧接着,杨聪便举例道:“先贤二程有云,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日穷其理而已矣。朱子更点明,格物致知乃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也。是故,微臣以为,我辈读书人皆应格物而致知,明天理,明人伦,方通事故,从而治国、齐家,平天下。“
这家伙,旁征博引,说的头头是道,好不爽快。
嘉靖听的是云里雾里,因为他学识本来就有限,能看懂一般通俗的文章就不错了,像这些什么圣人之言,他还需得人解释才听的明白。
夏言和严嵩闻言,也是皱眉不已,他们倒不是听不懂杨聪在说什么,主要杨聪扯出这“程朱理学”来,貌似是想给阳明一脉张目啊!
阳明一脉的官员听了自然是眉飞色舞,因为他们的老师又或者说祖师爷王守仁说的就是这个理啊,杨聪此时引用出来,貌似有点继往开来,发扬光大的感觉。
果然,杨聪紧接着便道:“阳明先生也曾有言,格物致知,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合一,方为大成者也。是故,微臣以为,格物致知,格物方能致知,而致知者亦能为格物之便,两者相辅相成,通其理,则天下平。“
这话说的好啊!
阳明一脉的官员闻言,差点就鼓掌大赞了,从四书五经,到程朱理学,再到阳明之学,果然是继往开来,发扬光大啊!
夏言和严嵩闻言,却是眉头皱的更厉害了。
这家伙,大言不惭,竟然敢和古圣先贤、亚圣朱子相提并论,你家伙是想当圣人吗?
夏言忍不住冷嘲热讽道:“杨大人,你的意思,读了你这《格物致知之理》便能治国、齐家、平天下吗?”
这话问得好啊!
杨聪假装皱眉思索了一下,这才朗声道:“首辅大人,下官的意思并不是说读了这《格物致知之理》便能治国、齐家、平天下。下官刚才也说过了,格物致知之理,古圣先贤皆有解释,下官也是在理解古圣先贤之言的基础上才编撰出此书的,所以,要读此书,先得学古圣先贤之言,如果古圣先贤之言学懂了,再来看此书,是可以治国、齐家、平天下!”
这话说的,大气横秋,通俗易懂,好啊!
嘉靖闻言,不由眼前一亮。
他之所以认为好,倒不是说杨聪牛皮吹的好,主要是这话说的通俗易懂,他完全听明白了,前面杨聪啰里啰嗦一大堆,他都没怎么听明白呢。
好不容易来了句通俗易懂的,自然要抓住机会,赶紧把话头接上。
嘉靖也没管夏言在那里吹胡子瞪眼,准备继续和杨聪“争论”呢,他直接抚掌道:“好,好一个治国、齐家、平天下,清风,希望这书正如你说的,通其理,便可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