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六章 功成名就
《格物致知之理》在杨聪不遗余力的推广下,终于在读书人中慢慢流行开了,有很多屡试不第的读书人甚至慢慢丢下了《四书五经》开始专门钻研《格物致知之理》了。
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所谓“树挪死,人挪活。”,当你死读《四书五经》不能博取到任何前程,还要挨饿受冻的时候,再不知变通,那就是脑子有病了。
以前,大家是没有什么变通的途径,所以,很多读书人读着读着都无奈的放弃读书一途,转而去从事家传的行当,种地甚至经商。
这会儿他们又多了《格物致知之理》这一选择,不但还是读书谋出路,而且,赚的还不少,机会也越来越多,研读《格物致知之理》的人自然会越来越多。
或许,很多人印象中古代的读书人都是那种读死书,宁可饿死也只认读书,不会去从事其他行当的一帮腐儒。
其实,那只是特例,特别特别少的特例,因为能被人载入史册的读书人都是在当时鼎鼎有名的大儒或者大官,甚至一般进士都没有资格载入史册,更何况是没有功名的普通读书人呢。
这些人并不是读书人的代表,至少他们不是普通读书人的代表。
比如,大明读书人就有数百万之多,能考取功名,步入官场的又有多少呢?
这种人,绝对不到十万,因为大明所有官员加起来都不到十万,他们能代表的最多也就是数百万人中能考取功名步入官场的,这种人,在读书人中所占的比例连百分之一都不到。
而其他读书人都要生存,都要吃饭,他们并不是那种宁可饿死也只认读书的腐儒,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人。
这些人,才是读书人的主体,占据了九成九数量的主体。
他们的观念如果转变了,这世道就真的要变了。
当然,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杨聪也没想着能一蹴而就,他只是在尽自己所能,改变读书人的观念。
这个过程或许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或许,随着《格物致知之理》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若干年后,这套书甚至会被纳入科举考试之中,这个谁又能知道呢。
他如此疯狂的推广《格物致知之理》在很多人看来,无外乎为了一个“名”,而随着《格物致知之理》的推广,他圣贤之名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
当朝能创立不世功绩,抵御外敌,平定四方,在野又能著书立说,影响了一个时代,不是圣贤又是什么呢?
他当然不是为了求这个圣贤之名,但是,民间,特别是读书人中间称他为圣贤的却越来越多,甚至,有人都开始当面这么称呼他了。
而第一个当面这么称呼他的人其实也是个圣人,不过,这个圣人并不是因为读书而成圣的,这人,是药圣李时珍!
当然,这会儿他还不是药圣,他只是湖广一个小有名气的名医而已,因为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他被楚王朱英裣推荐,来京城太医院当御医来了。
他是个医户子弟,同时也是个读书人,行医是他的本职,但是,他还有个更大的理想,那就是著书立说,将他的医术见解传扬下去。
这个理想,原本还要几年之后他才会着手去实现的,因为他也清楚出书需要多少钱,这会儿,就算他能编出鸿篇巨著来也没钱去刊印不是。
但是,杨聪的《格物致知之理》面世之后,却把他刺激到不行了,或许,找杨大人帮忙,这出书,就有希望了!
他就这么抱着与当初王宣差不多的想法,跑来找杨聪了。
杨聪这会儿正忙着呢,因为陆灵儿和张贞都生了,正好一个儿子一个女儿,把他个初为人父的人给激动的,一天到晚就待在后院,一会儿逗逗儿子,一会儿抱抱女儿,忙的不亦乐乎。
一般人要是这个时候来找他,他基本是不会见的,除非是朝中的重要人物来了。
不过,这李时珍可不是一般人,他一听闻护卫来报什么太医院的李御医求见,便下意识问道:“李御医,可是李时珍李御医?”
也不怪他会这么问,因为他就知道这么一位大名医啊。
没想到,这护卫还真知道李时珍的名字,这位李御医可不就是李时珍吗。
这家伙,药圣来访,那还得了,他连忙将女儿交还到陆灵儿手里,一溜烟从后院跑到大堂。
刚一进大堂,他不由一愣,因为这位药圣跟他想象中的药圣出入太大了。
这会儿李时珍才三十来岁呢,再加上医术高超,保养的好,看上去就跟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一样,跟药圣之名貌似有点不搭边啊。
他还在那里发愣,李时珍却是起身激动的道:“下官太医院院判李时珍参见杨大人,哦,不,杨圣人。”
圣人?
你个名传青史的圣人竟然叫我圣人,杨聪不由愣的更厉害了。
他愣了半晌,这才拱手谦虚道:“李大人过奖了,什么圣人,我就是个山野闲人而已。”
李时珍却是认真的道:“大人,您可能还不知道吧,这会儿,在民间大家都这么称呼您呢。”
杨聪哪能不知道啊,他只是不怎么在乎这个圣人之名而已,不过,既然有人当面这么称呼他了,他也不好装作不知了,他想了想,干脆解释道:“这圣人之名我可担待不起,谁又敢跟圣贤相提并论呢,亚圣朱子都不敢。”
好吧,的确是这样,读书人谁敢跟圣人相提并论啊,李时珍想了想,又认真的拱手道:“大人既然不愿担这圣贤之名,亚圣总担得起吧,要不,下官去跟同济说说,以后就称大人为亚圣?”
晕倒,你家伙如此阿谀奉承到底想干嘛?
杨聪忍不住问道:“不知道李大人光临寒舍所为何事啊?”
李时珍闻言,不由搓手道:“亚圣大人,下官是想将平生所学修撰成书,流传后世,奈何这行医之术纷繁复杂,不是一本两本就能道尽的,而这刊书的费用下官又实在承受不起,所以,下官,下官想问问亚圣大人能不能帮帮忙。”
原来是这么回事,这是大好事啊,帮忙自然没什么问题。
不过,这“亚圣大人”怎么听着给人感觉这么别扭呢。
杨聪点了点头,无奈的道:“李大人,这出书是没问题的,甚至你如果愿意的话,我还能给你在物理学院开个医学堂,专门教授医户弟子,不过,这亚圣大人就不要叫了,我实在承受不起啊。”
李时珍闻言,不由激动的道:“亚圣大人,哦,不,杨大人,下官真的能来物理学院开设医学堂,教授弟子吗?”
这个当然没问题,你可是药圣,一般人想请都请不到呢。
杨聪毫不犹豫的点头道:“真的,月俸白银一百两,你要觉着不够,我还可以再加。”
开什么玩笑,月俸一百两还不够,那还要多少啊。
李时珍连忙点头道:“够了,够了,下官这就辞了太医院的差事,专门来教授弟子,编撰医书。”
就这样,一代药圣机缘巧合之下加入了物理学院,成了杨门之中重要的一员,而杨聪虽然不让其他人当面叫他圣人又或亚圣什么的,他这亚圣之名却在接下来的科举考试之后给坐实了。
因为他的弟子张居正、谭纶和海瑞参加这次科举,又考出了惊人的成绩,张居正力拔头筹,夺取了一甲头名,而谭纶和海瑞也分列二甲第一和第三。
这亚圣大人,果然厉害啊,不但自己厉害,教授出来的弟子都这么厉害!
------本卷终------
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所谓“树挪死,人挪活。”,当你死读《四书五经》不能博取到任何前程,还要挨饿受冻的时候,再不知变通,那就是脑子有病了。
以前,大家是没有什么变通的途径,所以,很多读书人读着读着都无奈的放弃读书一途,转而去从事家传的行当,种地甚至经商。
这会儿他们又多了《格物致知之理》这一选择,不但还是读书谋出路,而且,赚的还不少,机会也越来越多,研读《格物致知之理》的人自然会越来越多。
或许,很多人印象中古代的读书人都是那种读死书,宁可饿死也只认读书,不会去从事其他行当的一帮腐儒。
其实,那只是特例,特别特别少的特例,因为能被人载入史册的读书人都是在当时鼎鼎有名的大儒或者大官,甚至一般进士都没有资格载入史册,更何况是没有功名的普通读书人呢。
这些人并不是读书人的代表,至少他们不是普通读书人的代表。
比如,大明读书人就有数百万之多,能考取功名,步入官场的又有多少呢?
这种人,绝对不到十万,因为大明所有官员加起来都不到十万,他们能代表的最多也就是数百万人中能考取功名步入官场的,这种人,在读书人中所占的比例连百分之一都不到。
而其他读书人都要生存,都要吃饭,他们并不是那种宁可饿死也只认读书的腐儒,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人。
这些人,才是读书人的主体,占据了九成九数量的主体。
他们的观念如果转变了,这世道就真的要变了。
当然,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杨聪也没想着能一蹴而就,他只是在尽自己所能,改变读书人的观念。
这个过程或许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或许,随着《格物致知之理》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若干年后,这套书甚至会被纳入科举考试之中,这个谁又能知道呢。
他如此疯狂的推广《格物致知之理》在很多人看来,无外乎为了一个“名”,而随着《格物致知之理》的推广,他圣贤之名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
当朝能创立不世功绩,抵御外敌,平定四方,在野又能著书立说,影响了一个时代,不是圣贤又是什么呢?
他当然不是为了求这个圣贤之名,但是,民间,特别是读书人中间称他为圣贤的却越来越多,甚至,有人都开始当面这么称呼他了。
而第一个当面这么称呼他的人其实也是个圣人,不过,这个圣人并不是因为读书而成圣的,这人,是药圣李时珍!
当然,这会儿他还不是药圣,他只是湖广一个小有名气的名医而已,因为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他被楚王朱英裣推荐,来京城太医院当御医来了。
他是个医户子弟,同时也是个读书人,行医是他的本职,但是,他还有个更大的理想,那就是著书立说,将他的医术见解传扬下去。
这个理想,原本还要几年之后他才会着手去实现的,因为他也清楚出书需要多少钱,这会儿,就算他能编出鸿篇巨著来也没钱去刊印不是。
但是,杨聪的《格物致知之理》面世之后,却把他刺激到不行了,或许,找杨大人帮忙,这出书,就有希望了!
他就这么抱着与当初王宣差不多的想法,跑来找杨聪了。
杨聪这会儿正忙着呢,因为陆灵儿和张贞都生了,正好一个儿子一个女儿,把他个初为人父的人给激动的,一天到晚就待在后院,一会儿逗逗儿子,一会儿抱抱女儿,忙的不亦乐乎。
一般人要是这个时候来找他,他基本是不会见的,除非是朝中的重要人物来了。
不过,这李时珍可不是一般人,他一听闻护卫来报什么太医院的李御医求见,便下意识问道:“李御医,可是李时珍李御医?”
也不怪他会这么问,因为他就知道这么一位大名医啊。
没想到,这护卫还真知道李时珍的名字,这位李御医可不就是李时珍吗。
这家伙,药圣来访,那还得了,他连忙将女儿交还到陆灵儿手里,一溜烟从后院跑到大堂。
刚一进大堂,他不由一愣,因为这位药圣跟他想象中的药圣出入太大了。
这会儿李时珍才三十来岁呢,再加上医术高超,保养的好,看上去就跟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一样,跟药圣之名貌似有点不搭边啊。
他还在那里发愣,李时珍却是起身激动的道:“下官太医院院判李时珍参见杨大人,哦,不,杨圣人。”
圣人?
你个名传青史的圣人竟然叫我圣人,杨聪不由愣的更厉害了。
他愣了半晌,这才拱手谦虚道:“李大人过奖了,什么圣人,我就是个山野闲人而已。”
李时珍却是认真的道:“大人,您可能还不知道吧,这会儿,在民间大家都这么称呼您呢。”
杨聪哪能不知道啊,他只是不怎么在乎这个圣人之名而已,不过,既然有人当面这么称呼他了,他也不好装作不知了,他想了想,干脆解释道:“这圣人之名我可担待不起,谁又敢跟圣贤相提并论呢,亚圣朱子都不敢。”
好吧,的确是这样,读书人谁敢跟圣人相提并论啊,李时珍想了想,又认真的拱手道:“大人既然不愿担这圣贤之名,亚圣总担得起吧,要不,下官去跟同济说说,以后就称大人为亚圣?”
晕倒,你家伙如此阿谀奉承到底想干嘛?
杨聪忍不住问道:“不知道李大人光临寒舍所为何事啊?”
李时珍闻言,不由搓手道:“亚圣大人,下官是想将平生所学修撰成书,流传后世,奈何这行医之术纷繁复杂,不是一本两本就能道尽的,而这刊书的费用下官又实在承受不起,所以,下官,下官想问问亚圣大人能不能帮帮忙。”
原来是这么回事,这是大好事啊,帮忙自然没什么问题。
不过,这“亚圣大人”怎么听着给人感觉这么别扭呢。
杨聪点了点头,无奈的道:“李大人,这出书是没问题的,甚至你如果愿意的话,我还能给你在物理学院开个医学堂,专门教授医户弟子,不过,这亚圣大人就不要叫了,我实在承受不起啊。”
李时珍闻言,不由激动的道:“亚圣大人,哦,不,杨大人,下官真的能来物理学院开设医学堂,教授弟子吗?”
这个当然没问题,你可是药圣,一般人想请都请不到呢。
杨聪毫不犹豫的点头道:“真的,月俸白银一百两,你要觉着不够,我还可以再加。”
开什么玩笑,月俸一百两还不够,那还要多少啊。
李时珍连忙点头道:“够了,够了,下官这就辞了太医院的差事,专门来教授弟子,编撰医书。”
就这样,一代药圣机缘巧合之下加入了物理学院,成了杨门之中重要的一员,而杨聪虽然不让其他人当面叫他圣人又或亚圣什么的,他这亚圣之名却在接下来的科举考试之后给坐实了。
因为他的弟子张居正、谭纶和海瑞参加这次科举,又考出了惊人的成绩,张居正力拔头筹,夺取了一甲头名,而谭纶和海瑞也分列二甲第一和第三。
这亚圣大人,果然厉害啊,不但自己厉害,教授出来的弟子都这么厉害!
------本卷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