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5章 不上不下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滔滔不绝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抛了出来,就好像根本不用呼吸一般,布莱德利一鼓作气地吐出了一大堆——
  虽然这是戛纳电影节的采访,但同时也是奥斯卡之后的第一次采访,记者们脑海里的问题可以如同滔滔江水般源源不断地倾倒出来,布莱德利现在仅仅呈现冰山一角而已,恨不得把所有问题打包丢出来。
  蓝礼不由欢快地大笑起来,“慢一点,放慢一点,我们还有时间可以慢慢交谈。但在阅读场刊之前,我可以先回答一部分问题,奥斯卡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嘉奖,但正如我当初所说,这是一份压力也是一份动力,我期待着能够成为一名更好的演员。所以,关于小金人的话题,我们可以交给作品来回答。”
  停顿一下,蓝礼举起了手中的场刊,“比如说’龙虾’。这部作品到底如何呢?我想,这就是最完美的答案了。”
  盖文和布莱德利再次交换了一个视线:用作品说话。果然还是蓝礼,底气十足,由内而外展现出来的沉稳气场,确实不是随随便便什么演员能够比拟的,即使是在巨星级别的演员之中,也堪称首屈一指。
  依旧是熟悉的“银幕”场刊,清楚地罗列出十家特邀媒体的评论与分数,每一年的邀请媒体可能稍稍有些不同,但权威和专业都有着足够保障——更何况,场刊评分也只是媒体评论的参考数据之一而已。
  唯一一个有趣的细节就在于,有些评分栏是空缺的,这也意味着,负责评论的记者暂时还没有观看这部电影,没有递交评论与分数,暂时从缺,等之后观看完毕再填补上——当然,也有非常少数的特别情况,可能错过也就错过了,记者从同行的评论以及资讯做出“不看也罢”的结论,之后也不会补看。
  毕竟电影节一共只有十一天,而参展影片数量着实太多太多,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必须有所取舍。
  然而,昨天经历首映式狂潮的“龙虾”,十个评论全部齐齐登场,一个不缺,侧面证明了这部电影的“不容错过”,场刊评分媒体悉数出席,并且第一时间做出评价,在戛纳满分四星的评分系统中给出了自己的感受。
  意大利的“每日事实报”,两星,“概念出众,镜头惊艳,但成品依旧不完整。”
  在进一步的详细评论之中,这家意大利媒体表示,“欧格斯-兰斯莫斯在形式层面确确实实具备了大师气象,但形式表面之下的内核却显得杂乱而浅显。蓝礼-霍尔、蕾切尔、薇兹等一众演员的表演非常出色,但他们也依旧没有能够赋予电影在形式之外的更多内容。同样的题材,如果由大卫-芬奇拍摄会是什么效果?”
  俄罗斯的“美杜莎报”,一星,“空洞的形式、僵硬的表演和荒诞的氛围,确实制造出足够的黑色幽默,甚至足以令人捧腹;但笑声多么夸张、内容也就多么空洞,那些形式层面的出色越发衬托出整部电影的虚无,就如同皇帝的新衣一般。”
  在总结式的一句话评论中,他们表示,“噱头高于本质的作品。不看也罢。”
  字里行间可以清晰感受到意大利媒体和俄罗斯媒体的郁闷,显然是在超高期待值之下迎来了失望的结局。
  蓝礼轻声阅读完毕,眉宇之间的笑容却是缓缓渗透出来,嘴角也忍不住上扬:如此评价完全在预料之中,严格来说,不能算是攻击,反而与蓝礼最初对于“龙虾”这部作品的观感有些接近。显然他们都期待着更多,但结果只得到了一个“开端”,欧格斯把思考空间全部留给观众,这确实是令人大失所望。
  却也是欧格斯真正希望达到的效果。至于满意与否,只能说是见仁见智了。
  “我以为批判会更加猛烈一些的。”蓝礼兴趣盎然地说道。
  布莱德利忍俊不禁地轻笑了起来,“怎么解释?”
  “你知道,当初我们在柏林宣传’超脱’的时候,赞誉和批评走两极化,其实我和托尼都非常开心电影收获了如此评论,因为喜欢与厌恶的情绪达到极致,这也就说明我们的作品能够真正激发出观众的感受,而不是看过就忘的六十分作品。”蓝礼形象生动的解释,顿时就一目了然起来。
  盖文不由好奇地追问到,“你是说,比起六十分电影,十分电影反而是更加值得庆祝?”
  “对,就是这个意思。”蓝礼没有犹豫地点头表示了肯定。
  布莱德利和盖文双双沉默下来,细细回味着蓝礼这句话的深意,但两名记者却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解读,这也是非常奇妙的一个时刻。
  显而易见的是,“龙虾”绝对不可能如同两年前的“醉乡民谣”应该赢得法国媒体一片赞誉了,官方场刊的评价可以看做是议论狂潮的一个剖面,呈现出不同观众的不同落差,每个人都秉持着不同观点。
  俄罗斯的“美杜莎报”仅仅给出了一颗星,如此极端又如此坚决的观点态度,就如同首映式现场摔门而出的记者一般,终究还是少数;就好像评价四颗星满分的媒体一样:为数不多,仅仅只有两家而已。
  美国的“洛杉矶时报”,四星,“机械式的冰冷、僵硬化的动作、情绪化的配乐,最终交汇成为一出精彩绝伦的绝妙喜剧,恰到好处的表演点亮整部作品,并且一步一步引导着观众带着满脑子问号走出电影院。毋庸置疑的年度最佳!”
  法国的“费加罗报”,四星,“怪异,清新,冰冷,幽默。欧格斯-兰斯莫斯再次成功建立了一套自己独有的反乌托邦社会逻辑,处处指向当代社会的关系定义,而落脚于爱情的叙事走向又透露出一种温柔的残忍,令人拍手叫好!”
  单独罗列出最高分和最低分,就立刻可以发现诸多有趣的小细节:
  其一,两颗四星和一颗一星,两个极端的评分终究是少数派,场刊总共收录了十家媒体,所占比例是百分之三十。
  其二,评分最高的媒体分别来自法国和美国,后者还是洛杉矶媒体;评分最低的媒体则来自俄罗斯。诚然,地域影响力还是相对微弱的,毕竟各大媒体都是派出一名代表进行评分,个人主观因素有着明显的影响,但或多或少还是能够说明一些事情。
  其三,四星与一星的焦点其实都是同一个:风格化的叙事模式和影像氛围,四星的称之为“绝妙喜剧”、一星的称之为“空洞无物”,喜欢与讨厌都围绕着同一件事展开,进一步证实了个人主观因素的作用。
  这也侧面说明了“龙虾”是一部类似于“超脱”的作者电影,同样的内容和元素,有多少人喜欢就有多少人讨厌。
  只是,“龙虾”的作者风格远远没有托尼-凯耶那么大胆、那么冒险,最终被“刺痛”的观感也就没有那么多。
  在最高分和最低分之外,其他七家媒体全部给出了相对中庸的两星或者三星,要么中立偏喜欢些许、要么中立偏讨厌些许,如此模棱两可的姿态成为了官方场刊的主旋律,延续了昨天首映式结束之后的状态。
  其中,四个三星。
  美国的“时代周刊”,三星,“不同元素的巧妙碰撞融合,带来一种独特的观影感受;但同时也是具有干扰性和打断性的,甚至有些空洞而虚无。这也许是蓝礼-霍尔表演脱离导演思想最明显也最无力的一次。但这不是他的错。”
  法国的“自由报”,三星,“电影的大部分时候都带着一种令人不适的怪异,鸡皮疙瘩蹿升起来的强烈感觉在胃部翻滚;但’龙虾’依旧成功地展现出了兰斯莫斯对于后现代社会关系的一次思考,游离在幽默与嘲讽界线之间的叙事风格,无疑带给观众更加妙趣横生的反思空间,那些疑问恰恰是成功之处。浑然天成的表演依旧是一大亮点,蓝礼-霍尔的光芒轻易脱颖而出,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愉悦的享受。”
  英国的“视与听”,三星,“兰斯莫斯稍稍摆脱了自己的舒适领域,少了一些悲观而多了一些戏谑的黑色幽默风格让观影过程不再如同’狗牙’一般煎熬,但兰斯莫斯依旧成功地为电影寻找到一个完美平衡点。出色的视听语言与僵硬的表演风格相得益彰,全场数次捧腹以及结束后的反思狂潮再次证明了蓝礼-霍尔的完美适应。”
  泰国的“曼谷邮报”,三星,“兰斯莫斯打破了他的界限,在社会架构和文化框架之中做出了更加大胆的尝试,最终构建出了一出怪异而奇妙的黑色喜剧,大量仪式化的空洞形式无疑将挑战观众的底线;但配乐和剪辑却赋予了作品更加丰富的层次,让观影变得愉悦。表演无疑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存在。”
  细细阅读这些评论就可以发现,要么是全力称赞,但分数依旧只有三星;要么是三星评价,却在详细阐述之中挑出了不少毛病,这种自相矛盾的评述方式,恰恰呈现出了每一位影评人心目中的冲突。
  不是不喜欢,却也说不上喜欢,整个感受十分独特。
  事实上,在另外三个两星评论之中也是如此,只是相较于“三星评论”来说,“两星评论”似乎还是被不喜欢占据了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