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3 章
  跨海大桥能从立安港成功对接人工岛, 预示着南海隧道桥梁段建设进入尾声。
  翁承先带领团队,全员入驻长浪人工岛建设工地,规划后续桥梁与人工岛对接工作。
  即使律风不习惯人工岛夜晚的风浪声, 早上起来也精神奕奕。
  没有比达成目标更有干劲的事情, 他遥遥看到跨海大桥延展过来的身躯,还有海面上等候对接的大型吊塔,激动得无以复加。
  对接要稳、焊接要快、角度要准。
  简单的桥梁吊装要求,换在了至关重要的桥岛连接工程上, 变得格外复杂。
  因为,跨海大桥落位在长浪人工岛的“烽火台”桥塔, 重量远超任何一座桥基, 他们却要将这过千吨的桥塔, 悬吊于南海之上, 一点一点地转动落位, 实现桥面、桥塔、人工岛三点一线的对接。
  在正式工作开始前, 律风跟随着队伍,开了无数次会议。
  “最近的海风情况难以估测, 吊装开始必须严格监控转动角度和水平,尽快完成焊接。”
  “吊塔的角度还要再调,注意好防风屏障的方向,千斤顶调整桥塔拉力的应急预案必须做好, 确保对接一次成功。”
  “海事、救援队伍记得提前联系好,以免施工过程中出现渔船误入施工区的意外……还有,做好桥塔翻倒, 进行事故抢救的应急准备。”
  翁承先沉稳的声音, 回荡在室内, 每一句都敲打在律风的心上。
  桥塔的烽火台造型, 是律风设计的。
  它与铁灰色尖锐刀戟遥相呼应,既有六方三角户牖似的古朴,又有中华绵延不绝的历史传承。
  然而,他真正到了长浪人工岛,参加了对接研讨会,才发现这座优美的烽火台,给建设团队带去了多么严峻的挑战。
  烽火台凹凸的造型,使得桥塔中心分散,极易受到海风影响出现晃动。
  海上大型浮吊将它吊起,进行对接时,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桥塔与浮吊整体倾斜、翻倒,砸入海水之中。
  就好像将这千吨重物,放置在一根钢丝上,放开双手等它重心落在指定位置。
  律风只是听着翁承先的叮嘱,各个项目负责人的汇报,都惊出了一身热汗。
  跨海大桥的对接不会容易,但他充满信心地等待中国工程师创造奇迹。
  却没想到,这个奇迹等同于亿万高空走钢丝。
  会议结束,律风还没能从可怕的想象中回过神。
  他走到室外,咸腥味的海风轻抚,吹得他浑身清凉。
  “瞿工,本来我以为建设集团‘竖转提升’技术已经很成熟了,才同意我用烽火台设计的。”
  律风仔细回想,当初他们众多单位、工程师研讨,关于烽火台桥塔造型,台下没有一个人对桥塔高度、重心、材质提出质疑,甚至建设集团主动给出了“竖转提升”的解决方案,完全没有告诉他——
  “原来这个方案,这么困难。”
  瞿飞听完,见律风一脸凝重,忍不住笑出声。
  “困难就不做了?人建设集团负责人打了包票,一定能够圆满完成,你帮他们操什么心?”
  他抬手指了指人工岛停泊的大大小小工业船,说道:“他们可是把液压控制系统、倾斜仪监控全都搬了过来,为了后天的吊装,拖轮、吊船、驳船、抛锚定位系统早就准备就绪了,怎么?现在你才后悔设计出烽火台了?”
  他声音轻松惬意,仿佛有了面前这些监控、船只,后天的桥塔对接必定可以一次性完成。
  律风心中的担忧,永远没法传递到瞿飞那里感同身受。
  “我当然不是后悔。”律风叹息道,“可他们如果提前说有技术困难,我能多研究一下桥塔造型的重心受力问题,把它改得容易吊装一些。”
  美观是桥梁的外部条件。
  但是南海隧道能够建成,重要的当然不是造型。
  无论它是钢铁长城的烽火台,还是尖锐刀戟的普通桥塔,都不影响南海隧道跨海大桥震惊世人。
  可惜,瞿飞并不赞同。
  “烽火台桥塔造型,是我们一直投票决定的。建设集团不提困难,说明他们就喜欢这样的桥塔,就喜欢你设计的烽火台!”
  南海隧道矗立于海面的烽火台,让律风懂得了美丽需要什么代价。
  整个对接工程,负责人都忙忙碌碌,他们每次去确认数据的时候,都能见到建设者猩红的双眼。
  吊装对接那天,终于如期而至。
  律风凌晨两点听着海浪拍岸彻夜未眠,穿好衣服走出去,却发现施工现场灯火通明,无数身影站立在海岸边。
  和他一样,等待着六点开工。
  阳光从海平线洒满海面,所有人都安静严肃地凝视满屏幕的监控数据。
  翁总工一声令下,巨大的海上浮吊,架起造型凹凸的烽火台,在所有人屏气凝神里,悠悠离开船体。
  太阳升上天空,桥塔悬浮于桥面。
  不过是一块千吨重的钢铁,操控者吊起它缓缓移动的动作,却像吊起柔软脆弱的婴孩,唯恐动作太快,惊扰了它安稳的睡眠,又怕海风吹乱了它的软发。
  短短一百米提升距离,慢慢在所有人凝视里,轻柔进行。
  哪怕阳光温暖散漫海面,海风吹过律风的脸颊,都带起忽略不去的疼。
  他舍不得眨眼,目不转睛地盯着监视器里上升的桥塔。
  明明周围上百人忙碌于这项工程,他却只能听到风刮海浪的安静。
  直到那块千吨钢铁,悬吊于桥面,开始竖转的时候,那些消失的声音忽然吵杂,冷静的声线盖不住意外来临的焦急。
  “桥塔水平位置偏差9°。”
  “竖转没有到达预算位置,桥塔没有按计划滑移。”
  简单两句话,语调无比快速。
  律风还没能意识到问题所在,身边的翁承先当机立断,“千斤顶!”
  争分夺秒的对接还没开始,已经进入了启动应急预案阶段。
  只需要翁总工的一个提醒,控制着桥塔两侧滑移轨道千斤顶的工作人员,迅速拉起开关,悬吊在风中的烽火台,在牵扯力下,缓缓回到预定角度,让监测仪上数值与预算完全吻合,开始了竖转。
  整个竖转过程,比吊起桥塔更慢、更静。
  律风甚至能够听到一千吨钢铁,在风中转动扬起的嘎吱声响。
  提力、重力、牵扯力、牢牢控制着凹凸不平的烽火台。
  它每一步转动,都在工程师的控制之中,从日升走到日落,最终在明亮如昼的探照灯里,滑进了指定位点。
  不过是跨海大桥项目里,小得不能再小的对接工程。
  却看得律风精神紧绷。
  直到工程师汇报“桥塔安装成功,申请开始焊接”,他才从头脑昏沉中清醒过来。
  室内安静的空气,似乎被这句话唤醒。
  脸色凝重的翁承先叹息一声,如释负重道:“允许焊接。”
  早上六点,到凌晨一点。
  一座烽火桥塔,锁上了跨海大桥到长浪人工岛最后一条缝隙,象征着跨海大桥有始有终,从立安港走向了南海海峡深处。
  新闻播报的喜讯,比律风发给殷以乔的消息更晚一些。
  那些清晨睁开双眼的民众,拿起手机,就能知道“南海隧道跨海大桥登陆长浪人工岛”的震撼消息!
  跨海大桥登陆长浪人工岛,意味着这条通道已经贯穿了立安港到长浪的旅途。
  那座铁灰色的桥梁,像是横渡南海的芦苇,用中国人的超凡能力,实现了神话中一苇渡江的奇迹。
  立安港至长浪岛的消息,在新闻联播占据了宝贵的六分钟。
  热议跨海大桥消息的网友,终于从官方视角,见到了那条匍匐于海平面的长龙。
  它划破风浪,渡过暗涌,寻找到了蔚蓝海洋的中间站。
  势如破竹的身躯,在浮光掠影之中一闪而过,熟悉的烽火台造型成为了新闻视野里的主角,昂扬于南海之上,坐落在长浪人工岛,仿佛随时会点燃火炬直指对岸的宝岛!
  “桥建了过半了吧,剩下的就是隧道了吧!”
  “我看到消息说,隧道已经开建了,只是不知道建到了第几节。”
  “这么快?我们是不是不用等十五年,就能坐车去宝岛了?”
  官方播放的南海掠影,成为了普通民众的强心剂。
  中国基建工程,大多提前完成任务,既然跨海大桥进入长浪人工岛这么顺利,另外一段对接金屿人工岛一定也没有任何问题!
  南海隧道的消息空前热烈,连国外不怎么关注这座桥梁的人,都能在各种新闻网站上发现它的身影。
  毕竟这是全球唯一一座超级跨海桥隧,更是中国与宝岛缠绵了几十年的关键通道。
  他们以为,这座桥在台风利苏之后,遇到了难以掩盖的建设困境,所以失去了消息。
  谁知道,中国人竟然还在埋头苦干,惊艳了全世界!
  跨海大桥对接长浪人工岛,带来了空前绝后的热度。
  殷知礼跟殷以乔的视频通话,都兴高采烈地说起英国那群傲慢的建筑师是如何夸奖中国建设能力的。
  “我毫不怀疑,等南海隧道建成,他们又想邀请中国代表团参加建筑交流会了。”
  老人的笑声充满信心,“只不过,我觉得小风肯定不愿意去了。毕竟莫拉尼斯出言不逊,令他很不高兴。”
  他沉浸在开心之中,却发现自己的孙子心不在焉。
  “怎么了,以乔?灯塔出了问题?”
  “不,没有。”殷以乔回过神,“下个月博物馆就能通过验收,立安港政府已经确定了具体揭牌的时间,没什么问题。”
  “那你怎么看起来……”殷知礼不知道怎么形容他的表情,“充满担心?”
  殷以乔勉为其难笑了笑,“我在担心酒店和商业街建设,您知道的,我用了特殊的新材料,所以遇到了一点儿小困难。”
  建筑上的困难,对他们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事情。
  殷知礼笑道:“有困难就对了,那你好好琢磨,好好担心,我要休息了。”
  “嗯,晚安爷爷。”
  殷以乔一如往常,跟殷知礼道别。
  等视频通话结束,他的视线才慢慢沉下来,表情仍旧凝重得透出掩盖不住的担心。
  跨海大桥成功对接长浪人工岛的新闻,已经过去了四天。
  距离律风说自己要去海上待上一两个月,已经过去了……两个半月。
  新闻播报里,跨海大桥工程进度顺利无比,没有任何不利消息。
  殷以乔能够搜索到的新闻稿件,也在持续讲述,南海隧道跨海大桥的工程师历经艰险,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故事。
  可是,律风没有回来。
  如果南海隧道跨海大桥一切顺利,他不可能不回来。
  ※※※※※※※※※※※※※※※※※※※※
  竖转提升施工法首次用于建设港珠澳大桥三大通航孔主桥之一的九洲航道桥,创造性地采用了上塔柱整体竖转提升方案:先用大型吊船将上塔柱整体吊装至桥面,再利用吊架上的千斤顶提升上塔柱,完成整体竖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