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弹棉花
第157章 弹棉花
本来武梁还在想如何用棉花来织布,而现在如果把王腊梅也牵扯进来,那这件事情就好办多了。毕竟王腊梅可不仅仅是小王村的第一泼妇,同时也是这个村子里面最能干的婆娘。
咳咳,是最能做的婆娘……呃,总之就是很厉害的婆娘就是了。
武梁并没有否定倾墨三人的辛苦劳作,不过身为倾墨的丈夫,武梁充分地发挥了他皮糙肉厚的特点,直接就跳到水里面,将倾墨没干完的活,一下子给解决。
随后武梁用藤蔓将这些物件统一打包,扛回家晾晒。
有武梁这么一个青壮劳动力加进来,这些活处理起来可就轻松多了。
在干活的过程当中,武梁发现喀秋莎似乎特别黏倾墨。
她对别人可能会龇牙,可在面对倾墨时,会变得特别温顺乖巧,这一点是武梁不理解的。
等干完活,那一轮橙色的夕阳已经站在了远处的山顶上。
武梁几个人坐在自家门口,正吃着上官婉儿烤好的饼,却是听到马蹄声从不远处传来,除此之外,似乎还有车轮轱辘的响动。
很快武梁就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骑马走在前头的是王独秀,王独秀身后跟着一辆马车,这辆马车是载货用的,马车的车架上,被人用一种布遮盖着。
车架鼓鼓满满,也不知道里边装的什么东西。
王独秀下了车,面带笑意地走到武梁面前:“哥,后面这辆马车,是那位姓薛的小公子喊人过来的,说是车上有你想要的东西。”
武梁嘴里叼着半块饼,他没想到太平公主做事情竟然如此迅速。当武梁伸手揭开布的时候,发现一整辆马车满满当当的都是棉花。
而且对方在采摘方面,也显得很精细,武梁发现这整辆马车就看不到别的,眼睛里面只有棉絮的颜色。
这时候边上的王腊梅,也咬着饼走了过来,她先是仔仔细细地看着车上的物件,随后问武梁:“娃儿,这是什么东西?”
“婶子,这东西叫白叠,也叫棉花。是从西域那边运送过来的,我打算用这些东西织布。”
王腊梅毕竟是行家,听武梁这么一说,她立即走上前,伸手抓过几个棉絮,随后就用力扯了起来,不多时,王腊梅便连连点头:“嗯,这东西能用,而且抓在手里还暖乎乎的,可以用来填充,肯定比保暖。而且没啥腥味,比芦花要舒坦。”
听王腊梅这么一说,武梁不由自主的对他竖起了大拇指:“行家啊!”
王腊梅将头微微轻甩,一脸傲娇:“那是,老娘摆弄织布,少说也有十来年,这物件能不能用,到了老娘手里一摸便知。”
武梁并不是农村出生,虽然他从小就生活在社会底层,但对于农作物了解的并不多,现在有王腊梅这么一个高手在,不由得松了一口气,至少他在这方面不需要花太多的心力。
另外,也是通过交谈,武梁才得知,原来大唐社会阶级不同,百姓们的生活水平也有着极大的差别。
冬天到了,御寒自然就成了重中之重。
名门望族,他们自然不需要考虑取暖的问题。家里有炉火烘烤,家里的温度会比外边热很多。
而且,有钱人家他们御寒的时候,首先考量的不是被子,而是“毯子”。
下方如果有兽皮制成的毯子,再有火炉取暖,上面只需要盖一层很薄的绒毛被子就行。
至于,普通百姓。被子的材质都是麻质,这也是为何倾墨会在这个时间点开始制麻的原因,她这是要给家里人准备过冬的御寒物品。
在麻制成的布料里面填充芦苇花、棉絮之类的东西,虽然说保暖效果远远比不上鸭绒,或者动物羊毛之类,但总能勉强过冬。
而武梁车架上的这种棉花,倒是给平民百姓带来了福音。
很快,在边上几个人的帮助之下,大家就将这些棉花卸在了武梁的院子里。
王腊梅为人心直口快,做事情也是风风火火,她很快就从自己家里面抬来了,一辆纺车。
虽然王腊梅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个东西,但她毕竟从事这个行业已经有一段很长的时间,经验丰富的王腊梅在绕着这些棉花走了之后,一下子就从中梳理出了三个步骤。
第一道步骤自然是将棉絮当中的棉籽去掉,也就是后世所说的轧棉。
毕竟如果要织布的话,棉籽不去掉肯定是不行的,而且这些棉籽也要用到来年播种,武梁则是将这些棉籽细心收起来。
要知道,武梁可是有田地的,他也打算尝试一下来年春天,用这些棉籽种植棉花。
大唐现在的粮食产量,虽然不说过剩,但在朝廷大力的调控之下,粮价并不高。在没有天灾,风调雨顺的情况之下,普通老百姓只要够勤奋,基本不会挨饿。
同时随着大唐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服装的要求,反而越来越高。
要知道,棉布可是一直用到了现今社会,所以在武梁看来,只要开发得当,棉布一定会为武梁带来很高的收益。
在轧棉方面,由于武梁也不是很了解,只能暂时用手工的方法将这些棉籽取出来,虽然过程显得有些繁琐,但毕竟现在棉花的数量不是很多,王腊梅几个人在吃饱饭之后,闲着也是闲着,很快就将这些棉籽取出。
取出棉籽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广为大众所熟知的弹棉花。
弹棉花武梁还是知道的,毕竟小时候在电视上也看过类似的电视剧,武梁知道定时里面弹棉花用的是弓弦。
他从村子猎户那里借来了一把弓,尝试性的将这些棉絮弹开、弹散。
这个动作比较繁琐,同时也很累人,武梁在用弓弦将棉花不断弹散、弹松的同时,王腊梅则是一直在边上观察。
武梁将原本一团团的棉絮弹开弹散,然后这些棉花压平。
这是武梁脑子里面,仅存一些处理棉花的方法了。
剩下的就要靠王腊梅自己来摸索。
本来武梁还在想如何用棉花来织布,而现在如果把王腊梅也牵扯进来,那这件事情就好办多了。毕竟王腊梅可不仅仅是小王村的第一泼妇,同时也是这个村子里面最能干的婆娘。
咳咳,是最能做的婆娘……呃,总之就是很厉害的婆娘就是了。
武梁并没有否定倾墨三人的辛苦劳作,不过身为倾墨的丈夫,武梁充分地发挥了他皮糙肉厚的特点,直接就跳到水里面,将倾墨没干完的活,一下子给解决。
随后武梁用藤蔓将这些物件统一打包,扛回家晾晒。
有武梁这么一个青壮劳动力加进来,这些活处理起来可就轻松多了。
在干活的过程当中,武梁发现喀秋莎似乎特别黏倾墨。
她对别人可能会龇牙,可在面对倾墨时,会变得特别温顺乖巧,这一点是武梁不理解的。
等干完活,那一轮橙色的夕阳已经站在了远处的山顶上。
武梁几个人坐在自家门口,正吃着上官婉儿烤好的饼,却是听到马蹄声从不远处传来,除此之外,似乎还有车轮轱辘的响动。
很快武梁就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骑马走在前头的是王独秀,王独秀身后跟着一辆马车,这辆马车是载货用的,马车的车架上,被人用一种布遮盖着。
车架鼓鼓满满,也不知道里边装的什么东西。
王独秀下了车,面带笑意地走到武梁面前:“哥,后面这辆马车,是那位姓薛的小公子喊人过来的,说是车上有你想要的东西。”
武梁嘴里叼着半块饼,他没想到太平公主做事情竟然如此迅速。当武梁伸手揭开布的时候,发现一整辆马车满满当当的都是棉花。
而且对方在采摘方面,也显得很精细,武梁发现这整辆马车就看不到别的,眼睛里面只有棉絮的颜色。
这时候边上的王腊梅,也咬着饼走了过来,她先是仔仔细细地看着车上的物件,随后问武梁:“娃儿,这是什么东西?”
“婶子,这东西叫白叠,也叫棉花。是从西域那边运送过来的,我打算用这些东西织布。”
王腊梅毕竟是行家,听武梁这么一说,她立即走上前,伸手抓过几个棉絮,随后就用力扯了起来,不多时,王腊梅便连连点头:“嗯,这东西能用,而且抓在手里还暖乎乎的,可以用来填充,肯定比保暖。而且没啥腥味,比芦花要舒坦。”
听王腊梅这么一说,武梁不由自主的对他竖起了大拇指:“行家啊!”
王腊梅将头微微轻甩,一脸傲娇:“那是,老娘摆弄织布,少说也有十来年,这物件能不能用,到了老娘手里一摸便知。”
武梁并不是农村出生,虽然他从小就生活在社会底层,但对于农作物了解的并不多,现在有王腊梅这么一个高手在,不由得松了一口气,至少他在这方面不需要花太多的心力。
另外,也是通过交谈,武梁才得知,原来大唐社会阶级不同,百姓们的生活水平也有着极大的差别。
冬天到了,御寒自然就成了重中之重。
名门望族,他们自然不需要考虑取暖的问题。家里有炉火烘烤,家里的温度会比外边热很多。
而且,有钱人家他们御寒的时候,首先考量的不是被子,而是“毯子”。
下方如果有兽皮制成的毯子,再有火炉取暖,上面只需要盖一层很薄的绒毛被子就行。
至于,普通百姓。被子的材质都是麻质,这也是为何倾墨会在这个时间点开始制麻的原因,她这是要给家里人准备过冬的御寒物品。
在麻制成的布料里面填充芦苇花、棉絮之类的东西,虽然说保暖效果远远比不上鸭绒,或者动物羊毛之类,但总能勉强过冬。
而武梁车架上的这种棉花,倒是给平民百姓带来了福音。
很快,在边上几个人的帮助之下,大家就将这些棉花卸在了武梁的院子里。
王腊梅为人心直口快,做事情也是风风火火,她很快就从自己家里面抬来了,一辆纺车。
虽然王腊梅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个东西,但她毕竟从事这个行业已经有一段很长的时间,经验丰富的王腊梅在绕着这些棉花走了之后,一下子就从中梳理出了三个步骤。
第一道步骤自然是将棉絮当中的棉籽去掉,也就是后世所说的轧棉。
毕竟如果要织布的话,棉籽不去掉肯定是不行的,而且这些棉籽也要用到来年播种,武梁则是将这些棉籽细心收起来。
要知道,武梁可是有田地的,他也打算尝试一下来年春天,用这些棉籽种植棉花。
大唐现在的粮食产量,虽然不说过剩,但在朝廷大力的调控之下,粮价并不高。在没有天灾,风调雨顺的情况之下,普通老百姓只要够勤奋,基本不会挨饿。
同时随着大唐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服装的要求,反而越来越高。
要知道,棉布可是一直用到了现今社会,所以在武梁看来,只要开发得当,棉布一定会为武梁带来很高的收益。
在轧棉方面,由于武梁也不是很了解,只能暂时用手工的方法将这些棉籽取出来,虽然过程显得有些繁琐,但毕竟现在棉花的数量不是很多,王腊梅几个人在吃饱饭之后,闲着也是闲着,很快就将这些棉籽取出。
取出棉籽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广为大众所熟知的弹棉花。
弹棉花武梁还是知道的,毕竟小时候在电视上也看过类似的电视剧,武梁知道定时里面弹棉花用的是弓弦。
他从村子猎户那里借来了一把弓,尝试性的将这些棉絮弹开、弹散。
这个动作比较繁琐,同时也很累人,武梁在用弓弦将棉花不断弹散、弹松的同时,王腊梅则是一直在边上观察。
武梁将原本一团团的棉絮弹开弹散,然后这些棉花压平。
这是武梁脑子里面,仅存一些处理棉花的方法了。
剩下的就要靠王腊梅自己来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