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古今之事
  马仁瑀的南路大军被可可西里拦住去路,这也在郭浩的预料之中。
  他之前的军令里,就说过要小心行军,高原地区不但有草原,还有戈壁和沙漠。
  所谓的无人区,并不是一点人没有,可可西里地范围很大,外围还是有些牧民的,也就是宋军遇到的那些。
  但是这些牧民都知道,越往里走就越危险,血的教训告诉他们,可可西里有一片禁地。
  马仁瑀之前不信邪,看着辽阔的草原,水和食物都不缺,要不是他撤退的早,后果不堪设想。
  这条路无法走通,宋军只能想别的办法。
  根据当地人所说,他们如果向南绕过婼羌,会被昆仑山挡住去路,就算他们翻过了昆仑山,山的北面是一望无际的沙漠。
  这是一片古老的沙漠。
  后世的科学家最新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华夏面积最大的沙漠——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可能早在450万年前就已经是一片浩瀚无边的“死亡之海”。
  所以他们根本绕不过去,只能退回去,穿过戈壁滩,和北路军在敦煌汇合。
  事实证明,无论是丝绸之路,还是河西走廊,历史告诉我们,去西域只有一条路。
  可是郭浩就想试试,山脉、沙漠、无人区,一道道天然屏障出现在眼前,郭浩也不得不妥协。
  拱锤殿内,军机处研究了各种路线,最终都走不通。
  郭浩无奈地摆摆手道:“让两军汇合吧,我们不能让将士们冒险,师子王估计早就知道这个结果,以为我们会放弃。”
  事实上西域的地形确实得天独厚,北有天山山脉,南有昆仑山脉,祁连山收紧了口子,只剩下河西走廊一条路。
  现在北路大军驻扎在玉门关每,本打算齐头并进,一同进攻高昌,结果郭浩还是想的太简单了,西域不是那么好打的。
  ……
  高昌,王宫。
  “阿弥陀佛,贫僧要见大王。”
  “去去去,大王不想见你,你还是走吧。”
  宏远和尚伫立在王宫前,侍卫却不让他进去,他已经得知师子王已经调兵,就驻扎在伊州,明显是要和大宋开战。
  宏远和尚很着急,虽然他是汉人,可身为出家人,他不愿意看到流血牺牲,不愿意看到徒增杀孽。
  师子王在王宫里,并不知道南路军的事,他只知道他们过不来,可玉门关还有五万兵马,虎视眈眈。
  师子王还在犹豫,到底要不要开战,按理说天时地利人和他们都有,可他就是有些恐慌。
  宋军大多都是汉人,应该适应不了西域的气候,可是汉人的坚毅是他无法想象的,吐蕃不也被吞并了么?
  事到如今,郭浩也不讲什么仁义道德了,他不是没给对方机会,只是对方不珍惜。
  无论是吐蕃还是高昌,都是华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郭浩始终一个观点,要么不要,要么打服。
  对于这一点,有很多人会觉得难以理解。
  郭浩这么折腾是为了什么?
  君不见,成吉思汗马踏欧亚大陆,建立大蒙古国,到后来还不是分崩离析?
  后世的华夏蒙古独立,作为华夏曾经的领土,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结果?
  君不见,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直接灭了高句丽政权,高句丽作为附属国,还不是独立了。
  清朝之时,准格尔不服统治,康熙皇帝是用武力打下来的,而不是靠嘴说的。
  西域、吐蕃、琉球,这些远离中原,偏安一隅的区域,如果不严格控制,稍有不慎就会丢失。
  纵观世界历史,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流传下来。
  历史上欧亚大陆都曾有过分解,唯独华夏完成了大一统,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华夏的根基。
  从那以后,历朝历代的皇帝,尤其是开国皇帝,心中都有大一统的观念。
  这并不是野心,这是一种使命,作为炎黄子孙,每个皇帝都会下意识地去完成使命。
  而郭浩这么做,也是在履行一个皇帝的职责,如果没有元朝收复了吐蕃,也许就没有现在的西藏。
  郭浩抢了忽必烈的功劳,但他不会脸红。
  很多人都不明白,他发展科技是为了什么,根本不是用来战争,而是控制。
  以宋军现在的实力,世界上没有几个是他们的对手,哪怕是辽国,宋军也有一战之力。
  可是郭浩为什么不先打辽国,反而去啃高昌这块骨头,西域三十六国听起来很大,实际上无论是人口还是资源,远不如辽东富有。
  戈壁、沙漠,稍有不慎就会迷失方向,只有很少的地方适合居住,历史上中原王朝其实并不在乎,他们在乎的只是名誉。
  但是郭浩不一样,他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切,趁现在世界还处于蛮荒时代,他要把大宋打造成一个工业帝国。
  这个时候,郭浩还没有机会去搞什么考察,弄什么绿化环保工程。
  也许提前了一千年,很多后世的沙漠还不是沙漠,那些消失的绿洲还存在。
  郭浩心里想着这些,他想努力保留这一切,用人的力量,去改善自然环境,把华夏大地变得更美好。
  所以治理西域的方针郭浩早就想好了,从现在起治沙,同时也要修路。
  当年秦始皇为了方便军队行走,修了一条秦直道,可以直接到达边疆,防止匈奴犯边。
  郭浩不需要这么做,他修路是为了发展,拿下吐蕃和西域后,大宋的疆域已经够大了,接下来就是全力发展的时候。
  如今高昌国不愿归顺,郭浩也可以理解,但是郭浩不会心软,他这么做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华夏。
  龙兴二年,腊月。
  马仁瑀的兵马到了敦煌,但是冬天太冷不适宜出战,所以朝廷令他们驻守敦煌,等到来年春天再攻打。
  高昌国内一片紧张,大宋境内却是一片欢腾。
  随着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富足,很多民间风俗也逐渐发展,有道是上有所好,下必效之。
  郭浩喜欢吃饺子,不是历史上那种混沌,而是真正的饺子,家家户户也都吃饺子。
  郭浩冬天喜欢吃火锅,汴梁城内的大小酒馆,也都做起了火锅,冬日里吃火锅,确实是一种享受。
  至于酒,郭浩并没有大肆推广,主要是因为粮食不够。
  为了节省粮食,郭浩还下旨,酿酒所有的粮食不能是新粮,一旦发现严加惩处。
  这些年大宋的人口一直在增加,国家又没有什么应对天灾的办法,黄河上游倒是出现了堤坝,但也仅仅是雏形,没法和后世的三峡大坝比。
  即便如此,大坝的出现,确实减少了决堤的发生,工部有关部门一直在研究,直到彻底解决水患为止。
  今年过年,比以往冷清许多,李芙去世,秋南被贬,让宫里少了许多生气。
  好在沈欣回来了,她要陪孔明月过年,郭浩这次没有强迫他,不就是一顿饭的事儿。
  走在汴梁的大街上,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药店、公廨……
  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
  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
  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
  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
  有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
  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
  好一副太平景致,好一副和平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