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之崛起而穿书 第125节
“今年的安装目标是9个沉管,但以现在的泥沙淤积情况,能不能清理干净,按时开工都是问题。”
谢雁说的问题,宋修竹也很清楚。
“我已经在联系工厂了,会尽快清理淤泥。”
宋修竹没往下说,但他们都知道,就算找到了清理淤泥的公司,也赶不上工程。
“这个清单是我小学同学给的,”
谢雁给他一张长长的列表。
张小壮写的,相关淤泥清理工厂和公司的名称。
其实,他写的比这上面更多。
“最后在名单上,一共有三十多家淤泥清理工厂和其他工厂。”谢雁说。
三十多家?
宋修竹看了一眼,很长的名单,密密麻麻写着一个个名字。
“从下周开始,这三十家工厂停工,”
她说,“所有的机器和工人都会过来,”
只为了一件事,清理淤泥。
这是华国为他们提供的保障,
集所有人的力量,只为保证工程进度顺利推进!
e15、e16、e17……
一个个管节成功落入指定位置。
第一个沉管完成安装,第二个完成,第三个完成……今年的目标,第九个沉管完成安装!
甚至他们还有时间完成第十个管道的安装!
而最后一个管道,是e30。
三十三个管道——前面已经安装了大部分的管节,后面安装的e31、e32和e33也成功落入指定位置。
而e30,这个位于31和29之间的管道,和其他管道不同。
其他管道,落入指定的位置,连接一侧管道,就算安装成功。
但这个管道,却要完整无误地落入两个管道之间。
如果之前的安装出现了任何一点问题,最后一个管道的安装,就无法成功。
就像大桥最后合龙,隧道也到了关键性的合龙时刻。
作为最后一块对接两端管道的关键性管节,如果按照国际以往的方法进行安装——
“至少需要八个月。”
宋修竹说,“但是,我想试试另一种方法。”
他提出的方法,和他以往的各种天才想法一样,大胆而令人惊叹,同时,也充满了风险。
单是一条——没有人用过这样的方法。
就足以让所有人对这件事充满了担忧。
谢雁问他,“如果用新技术,你有把握完成安装吗?”
“百分之五十的把握,”
宋修竹说,“一半一半。”
和当初在沪城的同舟大学方案设计赛上,组员问他问题的答案一样。
当时组员问他,怎么看待苏擎组的大桥方案。
宋修竹说,要么完全成功,要么完全失败。
这就是所谓的一半一半。
今天,他面对自己的提出的方案,依然是这个推算。
要么完全可行,要么完全失败。
“时间呢?旧技术不完全适合我们的工程,而且需要8-10个月才能安装完成,如果按照你的方法,需要多久。”
“一天。”
他说。
谢雁也只说了五个字。
“我们相信你。”
一天的时间,安装世界上最复杂,最长,最困难的海底隧道工程关键性管道!
海风很冷,苏擎裹着外套,最近感冒了,他还是来看。
用他的话说,“看看宋修竹怎么哭着回来找我们求助的。”
方斯闻擦了一下眼镜,看向远处的灯,“他没哭过。”
“迟早的事,”
苏擎打了个呵欠。“谢雁呢?”
方斯闻:“她在等结果。”
苏擎说,“不在这儿吹冷风了,宋修竹哭了叫我。”
白色的灯光,洒在水面上。
巨大的机器,发出运作的响声。
一点点——
比时间还慢,比时间还精准,沉管落了下去。
星辰在头顶来了又去,漆黑的夜里,海上施工队紧张地进行着工作。
一天的时间,能完成吗?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疑问。
但当他们看向宋修竹冷峻的脸时,他的沉默,冷静又给了他们力量。
“成功了!”
控制室内的数据显示,新技术安装完全可行!
“等一等。”
宋修竹盯着屏幕上的数据。
误差统计还在进行。
每个人的喜悦都跟着时间一点点消散,最后误差统计出来了——16厘米。
对于一个巨兽般的工程来说,16厘米,可能比巨兽的爪子还要小。
16厘米,已经成功合了。
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成功的标准。
奋斗了几年的工程,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时刻。
而胜利的创造者,却陷入了沉默中。
终于,宋修竹说话了。
“重来。”
重来?
把已经安装的巨大海底管道,重新吊起,重新安装,重新对准!
这比直接安装,还要复杂!
但是,宋修竹坚持这样做了。
又是两天两夜的工作,重新对准,重新对接。
太阳升起又落下,天空暗了又亮。
每个人的精神都紧绷着,第二次的安装,不能再有超过第一次的误差,如果失败,那么所有的工作又将白费。
漫长的夜,太漫长了。
然而这样几天几夜不眠不休的工作,在以往的安装工作里,经常出现。
日光破晓,一轮红日缓缓从东方升起。
温暖的光,洒在人们的身上。
风从远处来,带来了新的一天的讯息。
而在大海之上,最后一节管道落在了需要的位置。
精度计算,误差测试——
“误差,025厘米。”
025厘米的误差!
这已经是完美的衔接能做到的最大程度。
但所有人都没有说话,依然是看着他。
控制室里,挤满了人。
宋修竹拿起话筒。
用清朗的声音,一字一顿地说——
“报告总指挥部,”
“三城跨海大桥岛隧工程,最后一段沉管e30,现已顺利完成水力压接。”
谢雁说的问题,宋修竹也很清楚。
“我已经在联系工厂了,会尽快清理淤泥。”
宋修竹没往下说,但他们都知道,就算找到了清理淤泥的公司,也赶不上工程。
“这个清单是我小学同学给的,”
谢雁给他一张长长的列表。
张小壮写的,相关淤泥清理工厂和公司的名称。
其实,他写的比这上面更多。
“最后在名单上,一共有三十多家淤泥清理工厂和其他工厂。”谢雁说。
三十多家?
宋修竹看了一眼,很长的名单,密密麻麻写着一个个名字。
“从下周开始,这三十家工厂停工,”
她说,“所有的机器和工人都会过来,”
只为了一件事,清理淤泥。
这是华国为他们提供的保障,
集所有人的力量,只为保证工程进度顺利推进!
e15、e16、e17……
一个个管节成功落入指定位置。
第一个沉管完成安装,第二个完成,第三个完成……今年的目标,第九个沉管完成安装!
甚至他们还有时间完成第十个管道的安装!
而最后一个管道,是e30。
三十三个管道——前面已经安装了大部分的管节,后面安装的e31、e32和e33也成功落入指定位置。
而e30,这个位于31和29之间的管道,和其他管道不同。
其他管道,落入指定的位置,连接一侧管道,就算安装成功。
但这个管道,却要完整无误地落入两个管道之间。
如果之前的安装出现了任何一点问题,最后一个管道的安装,就无法成功。
就像大桥最后合龙,隧道也到了关键性的合龙时刻。
作为最后一块对接两端管道的关键性管节,如果按照国际以往的方法进行安装——
“至少需要八个月。”
宋修竹说,“但是,我想试试另一种方法。”
他提出的方法,和他以往的各种天才想法一样,大胆而令人惊叹,同时,也充满了风险。
单是一条——没有人用过这样的方法。
就足以让所有人对这件事充满了担忧。
谢雁问他,“如果用新技术,你有把握完成安装吗?”
“百分之五十的把握,”
宋修竹说,“一半一半。”
和当初在沪城的同舟大学方案设计赛上,组员问他问题的答案一样。
当时组员问他,怎么看待苏擎组的大桥方案。
宋修竹说,要么完全成功,要么完全失败。
这就是所谓的一半一半。
今天,他面对自己的提出的方案,依然是这个推算。
要么完全可行,要么完全失败。
“时间呢?旧技术不完全适合我们的工程,而且需要8-10个月才能安装完成,如果按照你的方法,需要多久。”
“一天。”
他说。
谢雁也只说了五个字。
“我们相信你。”
一天的时间,安装世界上最复杂,最长,最困难的海底隧道工程关键性管道!
海风很冷,苏擎裹着外套,最近感冒了,他还是来看。
用他的话说,“看看宋修竹怎么哭着回来找我们求助的。”
方斯闻擦了一下眼镜,看向远处的灯,“他没哭过。”
“迟早的事,”
苏擎打了个呵欠。“谢雁呢?”
方斯闻:“她在等结果。”
苏擎说,“不在这儿吹冷风了,宋修竹哭了叫我。”
白色的灯光,洒在水面上。
巨大的机器,发出运作的响声。
一点点——
比时间还慢,比时间还精准,沉管落了下去。
星辰在头顶来了又去,漆黑的夜里,海上施工队紧张地进行着工作。
一天的时间,能完成吗?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疑问。
但当他们看向宋修竹冷峻的脸时,他的沉默,冷静又给了他们力量。
“成功了!”
控制室内的数据显示,新技术安装完全可行!
“等一等。”
宋修竹盯着屏幕上的数据。
误差统计还在进行。
每个人的喜悦都跟着时间一点点消散,最后误差统计出来了——16厘米。
对于一个巨兽般的工程来说,16厘米,可能比巨兽的爪子还要小。
16厘米,已经成功合了。
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成功的标准。
奋斗了几年的工程,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时刻。
而胜利的创造者,却陷入了沉默中。
终于,宋修竹说话了。
“重来。”
重来?
把已经安装的巨大海底管道,重新吊起,重新安装,重新对准!
这比直接安装,还要复杂!
但是,宋修竹坚持这样做了。
又是两天两夜的工作,重新对准,重新对接。
太阳升起又落下,天空暗了又亮。
每个人的精神都紧绷着,第二次的安装,不能再有超过第一次的误差,如果失败,那么所有的工作又将白费。
漫长的夜,太漫长了。
然而这样几天几夜不眠不休的工作,在以往的安装工作里,经常出现。
日光破晓,一轮红日缓缓从东方升起。
温暖的光,洒在人们的身上。
风从远处来,带来了新的一天的讯息。
而在大海之上,最后一节管道落在了需要的位置。
精度计算,误差测试——
“误差,025厘米。”
025厘米的误差!
这已经是完美的衔接能做到的最大程度。
但所有人都没有说话,依然是看着他。
控制室里,挤满了人。
宋修竹拿起话筒。
用清朗的声音,一字一顿地说——
“报告总指挥部,”
“三城跨海大桥岛隧工程,最后一段沉管e30,现已顺利完成水力压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