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口碑扩散(求订阅!)
  “人有点少啊。”
  找好位置坐下,佟莉雅四下看了看,80%的座位都是空的。
  李谦却非常满意,“萬达这都是大厅,这个厅大概有将近200个座位,已经坐了三四十个人,很不错了。”
  除了两个发布会之外,还没有开始宣传,能有这么多人已经有点出乎李谦的预料之外了。
  毕竟《投名状》刚刚上映,正是火爆的时候,这三四十个人里,起码有一半是从那边分流过来的。
  要么是人太多,没买到好位置的票,要么是听到其他观众说多压抑、多难受,转而看别的片子。
  像萬达这种黄金地段的电影院,晚上黄金时间,在贺岁档买不到票是常态。
  去年《满城尽带黄金甲》刚上映的时候,全国不知道多少电影院排起了长队,搞得跟春运买火车票一样,很多电影院晚上黄金时间上座率都达到了100%。
  等了一两分钟,又陆陆续续有二三十名观众进来,差不多上座率也超过了30%。
  不到70名观众,这个数字放在一般的电影院,上座率还算不错了。
  毕竟全国大多数电影都是小厅,也就100出头的座位数。
  一场电影能坐70名观众,也大大出乎李谦的预料。
  哪怕这里面至少有一半人是原计划看《投名状》,又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看,而来看《生死频率》,也至少证明了《生死频率》不会被观众无视。
  有些电影就是这样,哪怕观众没有想看的电影,走进电影院之后,看到了都直接忽略,压根不会去考虑。
  当然,这个数字,相比京城cbd这个地段,萬达旗舰影院贺岁档晚上黄金时间段而言,70个观众已经是很低了,《投名状》这个时间至少有80%的上座率,哪怕同时八个厅都在放《投名状》。
  李谦也大概看了看观众年龄、性别的比例,男性比女性要少点,也有几个带孩子的家长。
  很快到了时间,电影院里灯光一暗,要开始放映了。
  李谦调整了一个姿势,靠坐在椅子上,准备欣赏自己的电影。
  虽然之前已经在工作室的小放映厅里看过两遍了,不过在电影院里,周边这么多观众,又是另一种感觉,还能实时地收到观众的反馈。
  放映开始。
  龙标和片头过后,大银幕一片火光,巨大的火球—太阳出现在视线里。
  伴随着旁白稍微解释,天空出现了了数十年来罕见的北极光。
  特地冲着这部电影来的观众,心里都有些惊讶了,难不成这阵势科幻片?
  很快,电影就告诉了他们答案。
  生活不如意、一副颓废青年模样的邓朝,通过一台老式无线电和20年前在火灾中牺牲的父亲联系上了。
  一次次地改变过去,父亲成功从火场逃生,并且救出了被困者。
  在因为改变了未来,导致未来本该活着的母亲死于一场连环杀人案。
  最终父子跨越时空,齐心协力改变了自己和家人的命运,所有人都平安无事活了下来。
  温馨的大团圆结局,正好适合贺岁档的气氛。
  李谦在看电影的时候,也在注意这现场这一百名观众的反应。
  不过也没什么特殊的反应,都安安静静地看电影。
  好消息是,没有人中途退场。
  90分钟之后,电影放映完毕,李谦和佟莉雅也就随着观众退场了。
  混入人群中,李谦试图从他们嘴里听到一些评价。
  “没想到这个电影还挺好看的,我还担心是恐怖片呢。”
  “确实挺感人的,尤其是看到银幕上父子两个面对面说话,一想起他们之间隔了20年的时间,就有种心酸。”
  “看到父亲被怀疑成连环杀人案的凶手之后我都担心他为了救妻子后面会死呢,还好导演最后没有犯文青。”
  一男一女在前面聊着刚才的剧情,走在后面的吕超忍不住插了句嘴,“那不是面对面聊天,是两个镜头,只不过剪辑到一个画面里去了。”
  说话的男人回头看了吕超一眼,心想着这人是不是有病,又没跟他说话。
  被无视了,吕超悻悻地闭上了嘴,回头对女朋友道,“没骗你吧,这部电影确实很好看,现在也看了这个李谦三部电影,从今天开始我就是他的粉丝了。”
  你个假粉!
  旁边李谦听到这话心里腹诽不已,看了第三部电影才成了自己粉丝。
  不过难得碰到自己的粉丝,李谦笑问道,“兄弟,你对这部电影的导演很熟吗?”
  “熟啊,太熟了。”
  吕超来了兴趣,和李谦颇有兴致地聊了起来,“你不知道吧,这部电影的导演之前拍了两部网大,一部是《狙击电话亭》,另一部是《大白鲨》,两部电影都很好看,我推荐你去看看。”
  “这样啊,那我回去找找看,你刚刚说是这个导演的粉丝?”
  “没错,他第一部电影刚上线,我是最早看过的,后来《大白鲨》我也一秒钟不差就等着了,这次《生死频率》也是京城第一场点映,我大清早就来买票了,说起来我也算是李谦最早的粉丝了。”
  旁边女朋友有些奇怪,“吕超,你不是晚上来的时候买的吗。”
  说完,脸色一变,“好啊,你早就打算看这部电影了是吧,还说陪我来看《投名状》,路上一个劲的又说别人都说《投名状》太黑暗太压抑,看了会难受,原来你根本就没想陪我看电影。”
  吕超连忙道,“没有没有,真是下午来的时候买的票,你不是看着我买的吗。”
  李谦摇摇头,看他们俩有吵起来的迹象,挽着佟莉雅快步离开了。
  还没走远,好像听到真的吵起来了。
  鲁迅说过,做人要诚实,不能吹牛,古人诚不我欺。
  不过,自己竟然有粉丝了,看样子还是个能为了自己电影去忽悠女朋友的粉丝。
  铁粉啊!
  ......
  同一个时间,在京城、魔都、羊城、深镇等一二三线城市,《生死频率》同时进行了60场点映。
  光羡在全国各地的地推人员也有不到90个,抽了60个人负责电影拷贝,每个人配两个个保安,都来自不同的保安公司。
  一份拷贝五盘,三个人全程分开保管,把意外降到最低。
  也只能保证六天周末晚上,每晚点映60场,多了就照顾不过来了。
  六天就是360场,场次也不算少了,最起码在国内算是最大规模的电影。
  虽然可以每晚同一个城市跑两三家电影院,不过360场也够了,场次越多,风险越大。
  而且也能营造出一种饥饿效应,等口碑扩散之后,其他想看的观众看不到,就会更加期待。
  60场点映之后,第二天李谦在网上看了一下,零星找到了几个观众提及这部电影。
  毕竟就算每场都有70个观众,60场也才4200个人看过电影,放在国内这个人口基数上,基本没有什么声响。
  15号又在全国进行了60场点映,可能因为放假的原因,再加上之前也放了60场,在几个大点的论坛开始出现了关于《生死频率》的帖子。
  16号周末再次点映60场,三天点映180场,超过一万五千多人看了这部电影,再加上光羡的宣传从昨天就正式开始大规模铺开了,第一则预告片发布,海报也出现在了各大城市,终于在网上多了些讨论。
  “你们看了《生死频率》吗,《大白鲨》的导演拍的,挺好看的,结局太暖心了。”
  “《生死频率》?我记得这部电影,不过不是很月底上映吗?”
  “点映啊,你们不知道?我们这三天点映了三场。”
  “我去,我昨天还去了电影院,怎么没看到。”
  “太好看了,本来看了《投名状》压抑的要死,又去看了《生死频率》,心情立马就舒服多了。”
  “我去,楼上跟我一样,《投名状》拍的什么东西,我带儿子去看的,把我儿子吓哭了,就带着他跑了隔壁厅,正好在放《生死频率》,不过可惜前面有点没看到。”
  “是啊,结局太暖心了,我一开始还以为会是悲剧结尾呢。”
  “强烈推荐大家去看看不要被片名蒙蔽了,这其实是一部治愈系的电影。”
  “说下剧情啊,到底是不是科幻片啊?”
  “算是吧,科幻、悬疑、犯罪都有。”
  “剧透一下,邓朝演2007年的儿子,张翰宇演1987年的父亲,2007年的张翰宇20年前就死了,邓朝通过无线电联系到了1987年的张翰宇,救了他,然后又救了他妈妈,她妈妈在2007年本来没死的,不过因为救了他87年的爸爸,导致87年的妈妈死了,最后全都得救了,把连环杀人案凶手给干掉了。”
  “我去,兄弟你搁这说绕口令呢,这剧透不合格啊。”
  “楼上的小学语文是数学老师教的吧,这点简单的逻辑都讲不清。”
  ......
  接下来的星期一,虽然没有点映了,不过关于《生死频率》的小规模讨论依然还在。
  而且李谦带着剧组在江浙电视台录了档节目,也开播了,其他的宣传光羡也全都跟上,《生死频率》开始慢慢地有了点热度。
  正巧《投名状》也开始出现一些不河蟹的声音,网上多了不少的负面评价,也给《生死频率》提供了生长空间。
  星期一,一篇标题为“看了《投名状》,再去看《生死频率》,治愈你压抑的心情!”的新闻进入了大众的视线。
  捆绑营销,永远是最粗暴有效的方式。
  《投名状》作为当下最火的电影,这种带有贬低对方,抬高自己的新闻,当然卖点十足。
  新闻内容大概就是那个影评人看完《投名状》之后太压抑,看了心里太难受,偶然去看了《生死频率》,然后被感动了之类的。
  作为靠笔杆子吃饭的专业影评人,写出来的新闻那叫一个情真意切。
  而且《投名状》确实压抑,这是事实,这篇新闻也得到了一些观众的认同,很多媒体见有了卖点,纷纷用自己话把这篇新闻中译中了一遍给发出去。
  矛盾冲突,才是最好的卖点。
  很快其他观众,尤其是看了《投名状》的观众,也纷纷好奇《生死频率》究竟是一部什么电影。
  毕竟他们很多人也觉得电影确实压抑了点,当他们在这个基础上看新闻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同意新闻的其他看法。
  不过,工作日没有点映,想看也看不到。
  王长天当机立断,星期一晚上临时又加了60场点映,并且隔了一天,星期三也安排了60场点映。
  星期四,再次经过180场电影之后,《生死频率》的口碑开始扩散,并且也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报道了。
  虽然曝光度还远不如《投名状》,不过至少在贺岁档也占了一席之地。
  “年度最治愈的情感电影,《生死频率》于生死之间展现父子亲情!”
  “《投名状》让你看了压抑?那你该去看看《生死频率》了!”
  “《生死频率》电影口碑爆棚,张翰宇、邓朝父子情深!”
  “一场跨越时空的父子对话,两个家庭自我拯救!”
  (求订阅!凌晨还有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