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93)
等听说朝廷征兵,还是有一批年轻人响应的,不过长安城的百姓过惯了安逸的日子,报名参军的人不多,但朝廷为没指望从这里招兵买马,主要还是从北五省征兵。
吴大学士又钻进了书房里,一天一夜后拿出了第二期报纸的底稿,拿去印刷厂印刷。
没过几天,第一批报纸就出库了,这一次吴大人没再往官员府邸送,而且全部投入各家书铺。
沈嘉想了想,在闹市街的一个角落里建了一个小小的报刊亭,方便路过的普通百姓买报纸。
别说,普通老百姓很少会去书铺那种地方,连脚都不敢踏进去,在街上就不一样了,谁都能买,而且卖报纸的小哥态度和善,闲暇时就站在窗口大声读报纸,吸引了一大批不识字的百姓聚集在路边。
快快快,第二期报纸出来了,快去买。
各家书铺前都挤满了人,掌柜不得不安排人手维持秩序,后来四海书铺想了个法子,在门口放了十个大箱子,将报纸放在其中,让客人自主排队去拿,一份两文钱自己丢进一旁的木桶里就可以,也没人会贪这点小便宜。
报纸一拿到手,许多人就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围读,看到首页写着一行大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然后写了外敌入侵的事情,连对方的首领名字,人数,在哪起兵都写出来的,学子们感慨道:这报纸真是太便利了,以往战事我们哪里能知道这些消息,全靠道听途说。
可不是,以往的战报都是机密,我们根本看不到,你看,这下面还贴着朝廷的征兵令,将参军的条件、义务与待遇都写的清清楚楚,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全看各个将领的人品和心情。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真是太对了,若不是我扛不起大刀,也想参军报效朝廷去!
这就算了,咱们是读书人,读书人有读书人的用处,虽然我们不能参军,但是我们可以给将士们写赞歌,如果我们以后为官,能做的事情就更多了。
对,我们现在应该更努力的读书,争取科举中第,争取将来能站在朝堂上为国奉献。
快看第二页,这首诗写的太好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众人翻到第二页,这一页密密麻麻都是与战场有关的诗歌,第一首便是刚才的那首,名叫《凉州词》作者署名是闲居散人,备注了这首诗是先辈留下来的,并非本人所作。
自从报纸开始征稿后,确实有许多人将先辈留下来的手稿送去,以前没有这个平台,哪怕真有佳作也无人知晓,自从大家知道报纸可以刊登送去的佳作,自然想把手里的好东西放上去给世人仰望。
这首也好燕台一望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有人大声复读一遍,眼泪刷的流下来,哽咽道:若是我现在开始习武,是否还来得及弃笔从戎,报效国家?
这里面有几首诗是沈嘉送去的,全部用了笔名,也备注了诗不是原创,是前人留下的,至于出处,自然是找不到的。
整面版面刊登了诗词二十首,最底下还有一首闲居散人写的《送别离》:自盘古开天,三皇定国,五帝开疆。凡国遇大事,男必在,与祀戎泯躯祭国,即燹骨成丘,溢血江河,亦不可辱国之土,丧国之疆,士披肝沥胆,将寄身刀锋,帅槊血满袖,王利刃辉光。吾不分老幼尊卑,不分先后贵贱,必同心竭力,倾黄河之水,决东海之波,征胡虏之地,剿倭奴之穴,讨欺汝之寇,伐蛮夷之戮,遂苍海横流,儿立身无愧,任尸覆边野,唯精魂可依!{注1}
众人看了无不流泪,转瞬间,这篇文字就传遍了全城,连稚龄小儿都会背诵几句,一时间,长安城里掀起了参军热,原先冷淡的门庭也渐渐涌来了一批青年,甚至有不少书生丢开书本笔墨,换上短褐,前来报名。
兵部尚书得知消息时都震惊了,他没想到报纸的感染力竟然如此强,如果能将这报纸传至天下,那此次征兵别说十万,五十万也是有可能的。
报名的人多了,筛选的条件就严格了,以前老弱病小也能充数,现在则可以选身强体壮的青年,就连即将领兵出征的将领也有了十足的底气,大唿:有如此大好儿郎,何愁击不退敌军!
超会上,内阁首次一致肯定了报纸的作用,对吴大学士和沈郎中赞誉不断,还特请皇上批一笔资金来加印报纸,好让全国各地都能看到这样的好东西。
赵璋没同意,简单说了一句这件事已经有人承办了,无需朝廷出钱,甚至骄傲地说,朝廷因此还收了五百两,可以用于在各地多建几个报刊亭。
反正报刊亭小小的一个,不占多少地,也费不了多少料,只需请一两个闲人看着就行,着实方便的很。
众人得知这又是沈郎中想出的主意,纷纷感慨:这年轻人的脑子也太灵光了些,怎么好东西都让他给占了呢?
不过也不会有人眼红了,朝廷上下都知道报纸上那个闲居散人就是沈嘉的化名,这一期就有两首诗一首词刊登在上面,而且是传播度最高的,连他们看了都动容,至于他说诗不是自己写的,大家都不信。
很快,全长安就陷入了参军热,没等四海书铺将报纸运送到外地,周边的县城也被带动起来了。
更远的地方,官员与世家也先一步收到了长安送来的报纸,由他们把消息传播出去,全民都知道了边关即将掀起一场战事,也知道了参军是多么光荣的事情。
各地的驻军处都有百姓去询问是否要招兵,只不过没接到征兵令的地方不敢擅自招兵,否则各地将领能笑掉大牙。
第九十八章 夜访
某一天早上,沈嘉出门时突然发现门口的石狮上覆了一层白霜,他才意识到,原来冬天已经到了。
他刚要上马车,就看到一辆熟悉的马车从街口的方向朝他家驶过来,然后听到了三姐姐咋咋唿唿的声音:嘉嘉,你等一会儿。
三姐夫张禄在一个月前已经跟着大部队去了边关,这个时候恐怕已经开始上战场了,全家人都为他担心,就连平时最爱和他吵架的三姐姐,也一改往日的性格,开始变得患得患失起来,然后和婆婆总是闹矛盾,所以最近常往娘家跑。
沈嘉站在原地等他,等到他走到面前了才问:姐姐找我有什么事?
三姐犹犹豫豫地拽着小手,然后才问他:那个你能不能帮我送一封信到边关?我知道你与锦衣卫有些交情,应该能通过他们的渠道送信。
沈嘉诧异了,姐,你是想给三姐夫送信?可是我们自己也能送啊,难道是什么十万火急的大事?
沈芃瞪了他一眼,双手放在自己的小腹上,轻声说:我我怀孕了,刚一个多月,就是想告诉他,让他有个牵挂,也好让他早日回家。
这是喜事啊!沈嘉高兴地说,然后让府里的下人小心照顾三姐,对她说:你也别担心,战场是危险,但三姐夫去了是做后勤的,不会上前线,等战事结束就回来了。
沈芃自己知道,张禄能够弄到一个后勤的位置,还多亏了沈嘉帮忙,否则就当真要扛着枪上战场与敌人拼杀了。
姐弟俩在家门口分开,沈嘉坐上马车去户部,这段时日,各地的相册报表陆陆续续送来了,户部所有人都忙得昏天暗地。
冯丘贵也很忙,他负责的商税改革一直在不断的更新中,目前还没有完全定案,但是皇帝给了最后的期限,要求在年底前必须把完整的方案讨论出来,明年便开始实施,因此他这段时间都住在衙门里,熬出了一对大大的黑眼圈。
沈嘉刚进户部,佐姜毅就跑到他面前,焦急地问:大人,您今日是不是没上朝?
沈嘉咳嗽两声,昨天是他的生辰,赵璋白天没空,于是两人晚上过了一个浪漫的夜晚,红酒烛光,温香软玉,今天一早自然是爬不起来的,所以特意告了假没有去上早朝。
怎么了?早朝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与我有关?沈嘉好奇地问。
佐姜毅看看左右,把沈嘉拉到里头,关上门才紧张兮兮地说:不知道谁提了一句,说是会计司也成立了这么久,该做的事情都做完了,没有必要存在了,不如打散了重新归回原来的衙门,若是这样,咱们这些人该怎么办?
沈嘉好笑的问:不知道是谁提出来的,朝上那么多人,咱们户部的人也不少,难道就没有传出话来?这根本瞒不了人。
佐姜毅压低声音说,尚书大人一回来就把大家喊去了,现在还没出来,大家也都不知道是从哪里听来的风声,一个个人心惶惶的。
沈嘉拍了拍他的肩膀,放心吧,如果真有这样的事,我肯定会给你们定好前程,我从不亏待跟了自己的人。不过这件事多半是假的,会计司又不单单只有一件事情做,以后需要我们做的事情还多着呢。
您这么说我就安心了,反正您去哪我就去哪,您别落下我就行。
沈嘉打趣道:那如果我去了别的衙门,你也要跟着我去?你这一身才学不放在户部太可惜了,好好干,将来如何谁也不知道。
佐姜毅被他夸赞红了脸,但心下大安,不过还是好奇地问:大人要去其他衙门?
不知道啊,看皇上的安排。沈嘉记得赵璋说过要让他去工部,但也不知道他改变想法了没有,他自己是无所谓的,在哪个衙门不是做,而且他觉得自己去工部也有许多事情做。
沈嘉刚坐下来翻开公文,何彦就拿着一叠报纸进来了,放在他的面前:老爷,这是四海书铺刚刚送来的报纸,来人还问您之前说的精装版什么时候能好。
长安城内的报纸已经开始用预订的方式了,沈嘉是花钱在四海书铺订的,所以每个月报纸出来书铺都会第一时间给他送来。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待遇,大多数人订了报纸,还是要当天去书铺拿的,沈嘉也给魏舒提议过,请几个小工负责挨家挨户送报纸,被魏老板拒绝了,理由很简单:赚的钱都不够付派送员的工资的,商人魏老板怎么会做亏本买卖?
你等一下跑一趟书铺,找魏老板,跟他说,精装版的底稿已经做好了,隔两天就会送去给他,但是有一点,定价必须按照朝廷的来,不能多收一文,这个钱的八成都要收归朝廷,书铺拿两成,必须和
他说清楚。
何彦答应下来,见他开始办公也就不打扰他了,自己出门走路去了四海书铺求见魏东家,说了这件事。
魏舒刚从外地回来,全国二十几家的四海书铺已经都能正常销售报纸了,精装版的消息刚传出去就有许多人来问了。
他原本以为四海书铺会是将报纸带入民间的第一人,也因此能够得到足够的声望,没想到百姓们先知道了有报纸这样的东西才知道四海书铺,得知四海书铺有报纸卖,根本没让他费心宣传就生意好到爆。
虽然结果是一样,但这令他有些挫败感,感觉并不是自己的功劳,而是报纸的功劳。
这一整年的业绩比去年整整翻了一番,这样的销售额对大商家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了,甚至魏家得知消息后好几次都找上门说要让他认祖归宗。
魏舒得到了实惠的好处,自然不在乎精装版分成的事情,两成也绝对不少了。
何彦怕他误会,告诉他,这精装版到时候卖的钱,我家大人决定全部捐给西北,会作为抚恤金发到在战场上牺牲的将士家属手中,也算是为我们大晋做出一点贡献,也对得起当初报纸的号召力。
魏舒一想就明白了,当初朝廷征兵就是因为在报纸上刊登了征兵令,全国积极响应,原定只征十万士兵,后来也征到了十五万,而且全都是身强体壮的青年,西北的消息频频传来,报纸每一期上都会刊登战事最新的进展,有胜有败,那些送去战场的新兵,自然有许多人马革裹尸,这辈子都不可能回来了。
他叹了一口气说,既然如此,我那两成利也不要了,这是为国为民的好事,我是四海书铺也享受了将士们的庇护,自然该有所表示,除此之外,我再拿出一万两给将士们买棉衣,虽然杯水车薪,但也是一点心意。
何彦听完很高兴,因为他知道沈嘉最近正在筹备一件事,就是面向权贵富商搞一次募捐。因为前线的将士们缺少棉衣,朝廷供应不出来,沈嘉准备从民间入手,而且可以不用银两,棉布棉花都行。
像魏舒这样的大户,拿出一万两银并不算多,有一就有二,只要十个人里有一个人捐,募集到几十万两不成问题,不仅能改善将士们的穿衣问题,说不定还能往前线多送几车粮食。
户部里,沈嘉刚忙完一批公文就听说周尚书喊他过去,他不知道是什么事,但联想到左佐姜毅的话,猜测是与今日朝会上的事情有关。
周尚书还是那个看似平易近人实则防备心极重的人,看到沈嘉进来,淡淡的指了指旁边的座位说,坐下说吧。
沈嘉先行了礼,然后一屁股坐在椅子上问:尚书大人喊下官过来是有什么吩咐吗?
有件事情你要知道一下,今日早朝上,礼部尚书提出会计司已经建立了快一年了,事情也做完了,可以解散。你这个会计司长也可以回到原职,继续管着账目核对的事情,正好年底了各地送上来的账册多如牛毛,人手不足,你算的快,能帮忙核对账册再好不过了。
沈嘉疑惑地问:难道皇上同意了?年底才是会计司最忙碌的时候,楚尚书不知情也就罢了,大人您没告诉他们吗?
周擎当然没说,沈嘉的官职虽然是五品,是他的下属,可是会计司的事情自己一点也插不上手,甚至他还弄出个自己不熟悉的记账方式,为了跟上政策,周擎还要偷偷学沈嘉那套账,如果会计司能撤销,他当然高兴。
皇上没同意也没反对,只是这件事不止楚荣威一个人同意,内阁大半人都表示附议,撤销是迟早的事情,你要有心理准备。
不,周大人,下官觉得会计司不会撤销的,明日上朝我会与皇上亲自说明。
如果是其他的五品官可没这样的底气,周擎想到他和皇上的关系,更加不待见他了,这样的关系户还是趁早弄出户部为好。
周擎又与他说了些公务上的事,才挥手让他离开。
沈嘉走后,周擎的幕僚走了出来,坐在沈嘉刚才坐过的位置,低声说:大人,过几天小周大人就要回京述职了,您不是说要将他调入长安为官吗?
是啊,原本想等他任期满了再调动,可你看他同期的沈嘉、曹瑞文都升了官,再不运作一番,以后就被那二人远远甩在身后了,而且我也需要有个得力的帮手帮忙制衡沈嘉,他太能折腾了。
吴大学士又钻进了书房里,一天一夜后拿出了第二期报纸的底稿,拿去印刷厂印刷。
没过几天,第一批报纸就出库了,这一次吴大人没再往官员府邸送,而且全部投入各家书铺。
沈嘉想了想,在闹市街的一个角落里建了一个小小的报刊亭,方便路过的普通百姓买报纸。
别说,普通老百姓很少会去书铺那种地方,连脚都不敢踏进去,在街上就不一样了,谁都能买,而且卖报纸的小哥态度和善,闲暇时就站在窗口大声读报纸,吸引了一大批不识字的百姓聚集在路边。
快快快,第二期报纸出来了,快去买。
各家书铺前都挤满了人,掌柜不得不安排人手维持秩序,后来四海书铺想了个法子,在门口放了十个大箱子,将报纸放在其中,让客人自主排队去拿,一份两文钱自己丢进一旁的木桶里就可以,也没人会贪这点小便宜。
报纸一拿到手,许多人就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围读,看到首页写着一行大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然后写了外敌入侵的事情,连对方的首领名字,人数,在哪起兵都写出来的,学子们感慨道:这报纸真是太便利了,以往战事我们哪里能知道这些消息,全靠道听途说。
可不是,以往的战报都是机密,我们根本看不到,你看,这下面还贴着朝廷的征兵令,将参军的条件、义务与待遇都写的清清楚楚,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全看各个将领的人品和心情。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真是太对了,若不是我扛不起大刀,也想参军报效朝廷去!
这就算了,咱们是读书人,读书人有读书人的用处,虽然我们不能参军,但是我们可以给将士们写赞歌,如果我们以后为官,能做的事情就更多了。
对,我们现在应该更努力的读书,争取科举中第,争取将来能站在朝堂上为国奉献。
快看第二页,这首诗写的太好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众人翻到第二页,这一页密密麻麻都是与战场有关的诗歌,第一首便是刚才的那首,名叫《凉州词》作者署名是闲居散人,备注了这首诗是先辈留下来的,并非本人所作。
自从报纸开始征稿后,确实有许多人将先辈留下来的手稿送去,以前没有这个平台,哪怕真有佳作也无人知晓,自从大家知道报纸可以刊登送去的佳作,自然想把手里的好东西放上去给世人仰望。
这首也好燕台一望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有人大声复读一遍,眼泪刷的流下来,哽咽道:若是我现在开始习武,是否还来得及弃笔从戎,报效国家?
这里面有几首诗是沈嘉送去的,全部用了笔名,也备注了诗不是原创,是前人留下的,至于出处,自然是找不到的。
整面版面刊登了诗词二十首,最底下还有一首闲居散人写的《送别离》:自盘古开天,三皇定国,五帝开疆。凡国遇大事,男必在,与祀戎泯躯祭国,即燹骨成丘,溢血江河,亦不可辱国之土,丧国之疆,士披肝沥胆,将寄身刀锋,帅槊血满袖,王利刃辉光。吾不分老幼尊卑,不分先后贵贱,必同心竭力,倾黄河之水,决东海之波,征胡虏之地,剿倭奴之穴,讨欺汝之寇,伐蛮夷之戮,遂苍海横流,儿立身无愧,任尸覆边野,唯精魂可依!{注1}
众人看了无不流泪,转瞬间,这篇文字就传遍了全城,连稚龄小儿都会背诵几句,一时间,长安城里掀起了参军热,原先冷淡的门庭也渐渐涌来了一批青年,甚至有不少书生丢开书本笔墨,换上短褐,前来报名。
兵部尚书得知消息时都震惊了,他没想到报纸的感染力竟然如此强,如果能将这报纸传至天下,那此次征兵别说十万,五十万也是有可能的。
报名的人多了,筛选的条件就严格了,以前老弱病小也能充数,现在则可以选身强体壮的青年,就连即将领兵出征的将领也有了十足的底气,大唿:有如此大好儿郎,何愁击不退敌军!
超会上,内阁首次一致肯定了报纸的作用,对吴大学士和沈郎中赞誉不断,还特请皇上批一笔资金来加印报纸,好让全国各地都能看到这样的好东西。
赵璋没同意,简单说了一句这件事已经有人承办了,无需朝廷出钱,甚至骄傲地说,朝廷因此还收了五百两,可以用于在各地多建几个报刊亭。
反正报刊亭小小的一个,不占多少地,也费不了多少料,只需请一两个闲人看着就行,着实方便的很。
众人得知这又是沈郎中想出的主意,纷纷感慨:这年轻人的脑子也太灵光了些,怎么好东西都让他给占了呢?
不过也不会有人眼红了,朝廷上下都知道报纸上那个闲居散人就是沈嘉的化名,这一期就有两首诗一首词刊登在上面,而且是传播度最高的,连他们看了都动容,至于他说诗不是自己写的,大家都不信。
很快,全长安就陷入了参军热,没等四海书铺将报纸运送到外地,周边的县城也被带动起来了。
更远的地方,官员与世家也先一步收到了长安送来的报纸,由他们把消息传播出去,全民都知道了边关即将掀起一场战事,也知道了参军是多么光荣的事情。
各地的驻军处都有百姓去询问是否要招兵,只不过没接到征兵令的地方不敢擅自招兵,否则各地将领能笑掉大牙。
第九十八章 夜访
某一天早上,沈嘉出门时突然发现门口的石狮上覆了一层白霜,他才意识到,原来冬天已经到了。
他刚要上马车,就看到一辆熟悉的马车从街口的方向朝他家驶过来,然后听到了三姐姐咋咋唿唿的声音:嘉嘉,你等一会儿。
三姐夫张禄在一个月前已经跟着大部队去了边关,这个时候恐怕已经开始上战场了,全家人都为他担心,就连平时最爱和他吵架的三姐姐,也一改往日的性格,开始变得患得患失起来,然后和婆婆总是闹矛盾,所以最近常往娘家跑。
沈嘉站在原地等他,等到他走到面前了才问:姐姐找我有什么事?
三姐犹犹豫豫地拽着小手,然后才问他:那个你能不能帮我送一封信到边关?我知道你与锦衣卫有些交情,应该能通过他们的渠道送信。
沈嘉诧异了,姐,你是想给三姐夫送信?可是我们自己也能送啊,难道是什么十万火急的大事?
沈芃瞪了他一眼,双手放在自己的小腹上,轻声说:我我怀孕了,刚一个多月,就是想告诉他,让他有个牵挂,也好让他早日回家。
这是喜事啊!沈嘉高兴地说,然后让府里的下人小心照顾三姐,对她说:你也别担心,战场是危险,但三姐夫去了是做后勤的,不会上前线,等战事结束就回来了。
沈芃自己知道,张禄能够弄到一个后勤的位置,还多亏了沈嘉帮忙,否则就当真要扛着枪上战场与敌人拼杀了。
姐弟俩在家门口分开,沈嘉坐上马车去户部,这段时日,各地的相册报表陆陆续续送来了,户部所有人都忙得昏天暗地。
冯丘贵也很忙,他负责的商税改革一直在不断的更新中,目前还没有完全定案,但是皇帝给了最后的期限,要求在年底前必须把完整的方案讨论出来,明年便开始实施,因此他这段时间都住在衙门里,熬出了一对大大的黑眼圈。
沈嘉刚进户部,佐姜毅就跑到他面前,焦急地问:大人,您今日是不是没上朝?
沈嘉咳嗽两声,昨天是他的生辰,赵璋白天没空,于是两人晚上过了一个浪漫的夜晚,红酒烛光,温香软玉,今天一早自然是爬不起来的,所以特意告了假没有去上早朝。
怎么了?早朝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与我有关?沈嘉好奇地问。
佐姜毅看看左右,把沈嘉拉到里头,关上门才紧张兮兮地说:不知道谁提了一句,说是会计司也成立了这么久,该做的事情都做完了,没有必要存在了,不如打散了重新归回原来的衙门,若是这样,咱们这些人该怎么办?
沈嘉好笑的问:不知道是谁提出来的,朝上那么多人,咱们户部的人也不少,难道就没有传出话来?这根本瞒不了人。
佐姜毅压低声音说,尚书大人一回来就把大家喊去了,现在还没出来,大家也都不知道是从哪里听来的风声,一个个人心惶惶的。
沈嘉拍了拍他的肩膀,放心吧,如果真有这样的事,我肯定会给你们定好前程,我从不亏待跟了自己的人。不过这件事多半是假的,会计司又不单单只有一件事情做,以后需要我们做的事情还多着呢。
您这么说我就安心了,反正您去哪我就去哪,您别落下我就行。
沈嘉打趣道:那如果我去了别的衙门,你也要跟着我去?你这一身才学不放在户部太可惜了,好好干,将来如何谁也不知道。
佐姜毅被他夸赞红了脸,但心下大安,不过还是好奇地问:大人要去其他衙门?
不知道啊,看皇上的安排。沈嘉记得赵璋说过要让他去工部,但也不知道他改变想法了没有,他自己是无所谓的,在哪个衙门不是做,而且他觉得自己去工部也有许多事情做。
沈嘉刚坐下来翻开公文,何彦就拿着一叠报纸进来了,放在他的面前:老爷,这是四海书铺刚刚送来的报纸,来人还问您之前说的精装版什么时候能好。
长安城内的报纸已经开始用预订的方式了,沈嘉是花钱在四海书铺订的,所以每个月报纸出来书铺都会第一时间给他送来。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待遇,大多数人订了报纸,还是要当天去书铺拿的,沈嘉也给魏舒提议过,请几个小工负责挨家挨户送报纸,被魏老板拒绝了,理由很简单:赚的钱都不够付派送员的工资的,商人魏老板怎么会做亏本买卖?
你等一下跑一趟书铺,找魏老板,跟他说,精装版的底稿已经做好了,隔两天就会送去给他,但是有一点,定价必须按照朝廷的来,不能多收一文,这个钱的八成都要收归朝廷,书铺拿两成,必须和
他说清楚。
何彦答应下来,见他开始办公也就不打扰他了,自己出门走路去了四海书铺求见魏东家,说了这件事。
魏舒刚从外地回来,全国二十几家的四海书铺已经都能正常销售报纸了,精装版的消息刚传出去就有许多人来问了。
他原本以为四海书铺会是将报纸带入民间的第一人,也因此能够得到足够的声望,没想到百姓们先知道了有报纸这样的东西才知道四海书铺,得知四海书铺有报纸卖,根本没让他费心宣传就生意好到爆。
虽然结果是一样,但这令他有些挫败感,感觉并不是自己的功劳,而是报纸的功劳。
这一整年的业绩比去年整整翻了一番,这样的销售额对大商家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了,甚至魏家得知消息后好几次都找上门说要让他认祖归宗。
魏舒得到了实惠的好处,自然不在乎精装版分成的事情,两成也绝对不少了。
何彦怕他误会,告诉他,这精装版到时候卖的钱,我家大人决定全部捐给西北,会作为抚恤金发到在战场上牺牲的将士家属手中,也算是为我们大晋做出一点贡献,也对得起当初报纸的号召力。
魏舒一想就明白了,当初朝廷征兵就是因为在报纸上刊登了征兵令,全国积极响应,原定只征十万士兵,后来也征到了十五万,而且全都是身强体壮的青年,西北的消息频频传来,报纸每一期上都会刊登战事最新的进展,有胜有败,那些送去战场的新兵,自然有许多人马革裹尸,这辈子都不可能回来了。
他叹了一口气说,既然如此,我那两成利也不要了,这是为国为民的好事,我是四海书铺也享受了将士们的庇护,自然该有所表示,除此之外,我再拿出一万两给将士们买棉衣,虽然杯水车薪,但也是一点心意。
何彦听完很高兴,因为他知道沈嘉最近正在筹备一件事,就是面向权贵富商搞一次募捐。因为前线的将士们缺少棉衣,朝廷供应不出来,沈嘉准备从民间入手,而且可以不用银两,棉布棉花都行。
像魏舒这样的大户,拿出一万两银并不算多,有一就有二,只要十个人里有一个人捐,募集到几十万两不成问题,不仅能改善将士们的穿衣问题,说不定还能往前线多送几车粮食。
户部里,沈嘉刚忙完一批公文就听说周尚书喊他过去,他不知道是什么事,但联想到左佐姜毅的话,猜测是与今日朝会上的事情有关。
周尚书还是那个看似平易近人实则防备心极重的人,看到沈嘉进来,淡淡的指了指旁边的座位说,坐下说吧。
沈嘉先行了礼,然后一屁股坐在椅子上问:尚书大人喊下官过来是有什么吩咐吗?
有件事情你要知道一下,今日早朝上,礼部尚书提出会计司已经建立了快一年了,事情也做完了,可以解散。你这个会计司长也可以回到原职,继续管着账目核对的事情,正好年底了各地送上来的账册多如牛毛,人手不足,你算的快,能帮忙核对账册再好不过了。
沈嘉疑惑地问:难道皇上同意了?年底才是会计司最忙碌的时候,楚尚书不知情也就罢了,大人您没告诉他们吗?
周擎当然没说,沈嘉的官职虽然是五品,是他的下属,可是会计司的事情自己一点也插不上手,甚至他还弄出个自己不熟悉的记账方式,为了跟上政策,周擎还要偷偷学沈嘉那套账,如果会计司能撤销,他当然高兴。
皇上没同意也没反对,只是这件事不止楚荣威一个人同意,内阁大半人都表示附议,撤销是迟早的事情,你要有心理准备。
不,周大人,下官觉得会计司不会撤销的,明日上朝我会与皇上亲自说明。
如果是其他的五品官可没这样的底气,周擎想到他和皇上的关系,更加不待见他了,这样的关系户还是趁早弄出户部为好。
周擎又与他说了些公务上的事,才挥手让他离开。
沈嘉走后,周擎的幕僚走了出来,坐在沈嘉刚才坐过的位置,低声说:大人,过几天小周大人就要回京述职了,您不是说要将他调入长安为官吗?
是啊,原本想等他任期满了再调动,可你看他同期的沈嘉、曹瑞文都升了官,再不运作一番,以后就被那二人远远甩在身后了,而且我也需要有个得力的帮手帮忙制衡沈嘉,他太能折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