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5章 蒸花糕
看着馍筐里还剩最后一个,志高期待的看着他:“爹,您再吃个吧。”
爱国舅舅伸手拿了起来:“好,给我老儿子吃了。”
迪迪拍着志高的肩膀:“三哥,总算是毁尸灭迹了。”
志斌嘿嘿直笑:“我都录下来了,铁证如山。”
这铁证被保留到几十年以后,成了志高家的传家宝,被录入韩屯村乡村记忆专题片中,成了几代人口中的笑谈。
昨天的粘豆包到中午就包完了,今天的菜馍数量多,中午的时候,还剩下一半多,一直干到下午四点。
最后一个菜馍包完,孩子们洗干净手,一人抓了个菜馍就往外跑,他们去看捕鱼的。
悠悠没打算出去,每年春节前都是这样,自己两世加一块四十多了,又不是真正的小孩子,见识过兴趣就淡了。
舅姥娘往外撵她:“悠悠,你也跟着一块去吧,看着点志新和智萍,他们几个玩起来,不一定能顾上他俩。”
领了任务的悠悠,只好跟在孩子们的后面。村前的塘子坑那里,人多了去了,拉藕和鱼的运输车,成排的停在公路旁。
今年不光是韩屯村塘子坑里养鱼,整个张集镇的滩区村庄,塘子坑里都养了鱼。这几天都开始集中捕鱼了,来张集镇拉鱼的,不仅有城市的食品公司,也有个体经营户。
八三年冬季,各种副食品票证逐渐取消,城市的供应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城市居民的菜篮子,主要依靠开放的农贸市场,副食品公司的门市,从以前的熬夜排长队,变成了现在的门可罗雀,很少有人问及。
临近春季,他们抓住这个销售旺季,积极组织货源,准备打个翻身仗。毕竟国营单位在运输和资金上,都有优势。
个体经营户,也不甘落后,个人的力量小,几家联合起来,租车备货。
这几年,韩屯村的黄河鲤鱼打出了名气,附近的地区,每到年关,都到这里来进货。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除夕的年夜饭,大家都想法弄条鲤鱼,鲤鱼跳龙门,不仅有连年有余的寓意,还预示着步步高升。
以前,物资供应紧张,过年能抢到条冻海鱼就不错了,现在条件好了,宁愿多花点钱,人们也乐意买条正宗的黄河大鲤鱼。
韩屯村的塘子坑十几个一块开工,柴油机突突的轰鸣,轮流着往外抽水。挖藕的、捕鱼的,过称的,抬筐的,同时雇佣了二百多人。
韩屯自己村里的人,没一个下水的,全都在岸上忙活。
最热闹的还是石庙村的塘子坑,他们今年是头一次集中捕鱼,原以前都是个人随意捕捞,用传统的渔网打鱼,从来没彻底清理过,肯定有漏网之鱼。
今年采用抽水清底捕捞,里面的大鱼都露了出来,每个塘子坑里,都有十几条七八斤以上的大鱼,个别的甚至超过了十斤。
可惜悠悠来晚了,这么多的大鱼,都被买走了。看着这么大的野生鲤鱼,悠悠那个馋啊,后悔自己来晚了。
幸亏听了舅姥娘的话,跟着来看热闹,今天来不及,还有明天和后天,除了自家吃,今年往京都捎东西,也增加了一样。
回来的时候,悠悠直接去了代销点,找姥姥说买鱼的事。正好舅姥爷也在,他主动把这事给揽了过去:“我一会去石庙打个招呼,让他们把明天的大鱼都留着,后天往京都送东西的时候,一块捎过去。”
后天就到腊月二十七了,确实该往京都送东西了。离除夕还有两天的时间,他们也得把东西分别给各家送过去。
腊月二十六,舅姥娘带着孩子蒸花糕。头一天的晚上,就泡了一盆红枣。一大早起来,舅姥娘把泡好的红枣控干净水,晾了起来。
蒸花糕比较费工夫,爱国舅舅早上四点就起床把发面和好了,刚吃过早饭面正好发了,童子军开工干活。
舅姥娘带孩子干活上了瘾,今年非得蒸大花糕。红英舅妈劝她:“家里又不娶媳嫁女,蒸大花糕干啥,太费工夫了,蒸些小花糕就行。”
舅姥娘却说:“现在孩子们有空,我领着他们热热闹闹的过个年,你看智慧他们,放假了都没空回家,等孩子们都长大了,想热闹也没人了。”
舅姥娘打算可着自家的大锅,蒸两个大花糕,家里的人多,她怕一个大花糕不够吃的。
蒸花糕得用笼屉,先擀个厚厚的面饼铺在笼屉里,再捏花糕鼻子往上摆。
花糕鼻子得一个个的做,揪的剂子也得一样大,红枣更得挑大小差不多的,这样做出来的花糕鼻子一样大,摆上去才好看。
几个孩子跟着舅姥娘,一步步的学着做,先把剂子搓成长条,用筷子压出层次,中间放上红枣,捏在一起。圆的那面朝外,捏的尖头朝里,围着面饼摆成一圈。
舅姥娘做着容易,几个孩子学起来就难了,不过做花糕鼻子可以返工,一次不行把面团了接着再来。
孩子们有了前两天的经验,也不着急,细心的干,志新大发感慨:“等智莉长大了,一定让她学做花糕,这活磨性子,她太冒失了。”
舅姥娘看着志新:“你和智莉换换就好了,她像个泼小子,还没你这个当哥哥的稳当。”
志斌对奶奶说:“志新这样都怨俺妈,她想闺女想疯了,从小把志新当闺女养,亏来有智莉了,不然志新得被她养成娇小姐。”
志新不干了,他反驳说:“姥爷说了我是个小男子汉,细致周到有担当。”
志新干活确实细致,他做的比智茹这个当姐姐的都好。好不容易总算把一圈花糕鼻子做好了,中间用挑出来的大小不匀的枣,切碎了撒一层,上面铺一层熟馒头条,再撒一层碎枣,然后用小一圈的厚面饼盖住。上面的这层面饼,正好压住花糕鼻子的尖头。
接着再摆花糕鼻子,这层的花糕鼻子和下面的花型不一样,在最外面划开个小口,像展翅的蝴蝶。
爱国舅舅伸手拿了起来:“好,给我老儿子吃了。”
迪迪拍着志高的肩膀:“三哥,总算是毁尸灭迹了。”
志斌嘿嘿直笑:“我都录下来了,铁证如山。”
这铁证被保留到几十年以后,成了志高家的传家宝,被录入韩屯村乡村记忆专题片中,成了几代人口中的笑谈。
昨天的粘豆包到中午就包完了,今天的菜馍数量多,中午的时候,还剩下一半多,一直干到下午四点。
最后一个菜馍包完,孩子们洗干净手,一人抓了个菜馍就往外跑,他们去看捕鱼的。
悠悠没打算出去,每年春节前都是这样,自己两世加一块四十多了,又不是真正的小孩子,见识过兴趣就淡了。
舅姥娘往外撵她:“悠悠,你也跟着一块去吧,看着点志新和智萍,他们几个玩起来,不一定能顾上他俩。”
领了任务的悠悠,只好跟在孩子们的后面。村前的塘子坑那里,人多了去了,拉藕和鱼的运输车,成排的停在公路旁。
今年不光是韩屯村塘子坑里养鱼,整个张集镇的滩区村庄,塘子坑里都养了鱼。这几天都开始集中捕鱼了,来张集镇拉鱼的,不仅有城市的食品公司,也有个体经营户。
八三年冬季,各种副食品票证逐渐取消,城市的供应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城市居民的菜篮子,主要依靠开放的农贸市场,副食品公司的门市,从以前的熬夜排长队,变成了现在的门可罗雀,很少有人问及。
临近春季,他们抓住这个销售旺季,积极组织货源,准备打个翻身仗。毕竟国营单位在运输和资金上,都有优势。
个体经营户,也不甘落后,个人的力量小,几家联合起来,租车备货。
这几年,韩屯村的黄河鲤鱼打出了名气,附近的地区,每到年关,都到这里来进货。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除夕的年夜饭,大家都想法弄条鲤鱼,鲤鱼跳龙门,不仅有连年有余的寓意,还预示着步步高升。
以前,物资供应紧张,过年能抢到条冻海鱼就不错了,现在条件好了,宁愿多花点钱,人们也乐意买条正宗的黄河大鲤鱼。
韩屯村的塘子坑十几个一块开工,柴油机突突的轰鸣,轮流着往外抽水。挖藕的、捕鱼的,过称的,抬筐的,同时雇佣了二百多人。
韩屯自己村里的人,没一个下水的,全都在岸上忙活。
最热闹的还是石庙村的塘子坑,他们今年是头一次集中捕鱼,原以前都是个人随意捕捞,用传统的渔网打鱼,从来没彻底清理过,肯定有漏网之鱼。
今年采用抽水清底捕捞,里面的大鱼都露了出来,每个塘子坑里,都有十几条七八斤以上的大鱼,个别的甚至超过了十斤。
可惜悠悠来晚了,这么多的大鱼,都被买走了。看着这么大的野生鲤鱼,悠悠那个馋啊,后悔自己来晚了。
幸亏听了舅姥娘的话,跟着来看热闹,今天来不及,还有明天和后天,除了自家吃,今年往京都捎东西,也增加了一样。
回来的时候,悠悠直接去了代销点,找姥姥说买鱼的事。正好舅姥爷也在,他主动把这事给揽了过去:“我一会去石庙打个招呼,让他们把明天的大鱼都留着,后天往京都送东西的时候,一块捎过去。”
后天就到腊月二十七了,确实该往京都送东西了。离除夕还有两天的时间,他们也得把东西分别给各家送过去。
腊月二十六,舅姥娘带着孩子蒸花糕。头一天的晚上,就泡了一盆红枣。一大早起来,舅姥娘把泡好的红枣控干净水,晾了起来。
蒸花糕比较费工夫,爱国舅舅早上四点就起床把发面和好了,刚吃过早饭面正好发了,童子军开工干活。
舅姥娘带孩子干活上了瘾,今年非得蒸大花糕。红英舅妈劝她:“家里又不娶媳嫁女,蒸大花糕干啥,太费工夫了,蒸些小花糕就行。”
舅姥娘却说:“现在孩子们有空,我领着他们热热闹闹的过个年,你看智慧他们,放假了都没空回家,等孩子们都长大了,想热闹也没人了。”
舅姥娘打算可着自家的大锅,蒸两个大花糕,家里的人多,她怕一个大花糕不够吃的。
蒸花糕得用笼屉,先擀个厚厚的面饼铺在笼屉里,再捏花糕鼻子往上摆。
花糕鼻子得一个个的做,揪的剂子也得一样大,红枣更得挑大小差不多的,这样做出来的花糕鼻子一样大,摆上去才好看。
几个孩子跟着舅姥娘,一步步的学着做,先把剂子搓成长条,用筷子压出层次,中间放上红枣,捏在一起。圆的那面朝外,捏的尖头朝里,围着面饼摆成一圈。
舅姥娘做着容易,几个孩子学起来就难了,不过做花糕鼻子可以返工,一次不行把面团了接着再来。
孩子们有了前两天的经验,也不着急,细心的干,志新大发感慨:“等智莉长大了,一定让她学做花糕,这活磨性子,她太冒失了。”
舅姥娘看着志新:“你和智莉换换就好了,她像个泼小子,还没你这个当哥哥的稳当。”
志斌对奶奶说:“志新这样都怨俺妈,她想闺女想疯了,从小把志新当闺女养,亏来有智莉了,不然志新得被她养成娇小姐。”
志新不干了,他反驳说:“姥爷说了我是个小男子汉,细致周到有担当。”
志新干活确实细致,他做的比智茹这个当姐姐的都好。好不容易总算把一圈花糕鼻子做好了,中间用挑出来的大小不匀的枣,切碎了撒一层,上面铺一层熟馒头条,再撒一层碎枣,然后用小一圈的厚面饼盖住。上面的这层面饼,正好压住花糕鼻子的尖头。
接着再摆花糕鼻子,这层的花糕鼻子和下面的花型不一样,在最外面划开个小口,像展翅的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