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4 真正的作战计划
站在高高的土垒上,看到罗马军团战士和比尔及武士的交战线逐渐向着比尔及长枪方阵的方向移动,万尼乌斯就知道,距离比尔及人的队伍崩溃不远了。%网
长枪方阵并不是不具备近战能力。
但是要那些习惯了用长枪在安全的距离上刺杀敌人的战士们突然拔刀和有着七八年甚至更长兵役年限的罗马老兵油子玩肉搏,对他们来说太勉强也太浪费了。
为此,万尼乌斯索性直接让传令兵上前去传达自己的命令:当交战线被挤压到靠近长枪方阵一定距离之后,比尔及人就立即撤退。
听到万尼乌斯的命令之后,比尔及人本能的感到他们被万尼乌斯看轻了,也在神灵面前丢了脸面。
这样的屈辱和愤怒使一些比尔及人咆哮着从人头上跳过去,砸进罗马人的人堆里大开杀戒。
但他们毕竟不是万尼乌斯这样力量过人,又有精致鳞片甲防护的的战士——尽管下落的时候成功的杀死了几名罗马人,但不等落地,他们就被来自四面八方的短剑刺死。
这种一时义愤所激起的英勇行为对局势没有任何改变。
之后,罗马人反倒加快了推进的速度。
紧接着,比尔及人也开始了撤退。
这一次,接应他们的是日耳曼人的重装精锐斧兵。
高举着战斧,冷冷的看着冲过来的罗马人,那些最强壮的日耳曼武士怒吼着奋力下劈,将罗马人举起的盾牌和他们的手臂一齐砍碎。
一边劈砍,重装精锐斧兵们一边咆哮着大步向前,将比尔及人让到他们身后。
而当罗马人聚集起更多的战士并肩前冲,试图用人数优势围歼这些日耳曼人的时候,那些披着罩袍的重装武士已经齐齐后退。
这一次,出现在罗马人面前的是没有任何缝隙的长枪阵列。
借助着重装精锐斧兵们前突所赢得的时间,三个野战军团调整了他们的阵列,将那些通道也用长枪封死。同时在爷们枪战士前面安置了突击兵。
当这一切完成之后,重装精锐斧兵撤退,躲进了枪林的掩护之后。
紧接着。三个日耳曼野战军团足足三万名战士齐声呐喊,迈着坚定的步伐前冲。
许多猝不及防的罗马人被突击的枪阵推倒、刺死,而更多的罗马人则慌乱的结成盾阵,试图凭借人力顶住日耳曼人的进击。
但是在人数对等的情况下。罗马人显而易见的不如日耳曼人力气大。
一柄接一柄长枪伴随着两边战士的奋力推挤折断的同时,一个又一个的罗马士兵因为失去平衡而跌倒在地,随即便被几支长枪狠狠刺死——在万尼乌斯将比尔及战士也收拢起来并让他们休息的时候,面对六个军团近三万名罗马士兵,三个日耳曼野战军团战士却取得了虽然微弱。但显而易见的优势。
不过,这个时候,刨除两翼基本在打酱油的骑兵部队的话,凯撒手里还有四个军团没有动用,而万尼乌斯手头已经只有禁卫军团的三万战士了。
当然,这个对比,并没有把溃散下去的高卢战士和奉命撤退的比尔及战士计算在内——这两家,经过万尼乌斯的整顿。又重新集合起了两万人。并且正在休息。
又僵持了一阵之后,凯撒将第三线的三个军团派了上来。
不过这一次,这三个军团并没有直接投入肉搏战,而是在友军的掩护之下,向着日耳曼人投掷起了标枪。
原本,日耳曼爷们枪的前三排战士。以及最前面的突击步兵都有小圆盾和罩袍护身,而后三排战士则以超长枪撑着帐篷布防御标枪和箭矢打击。单人的投射器具并不能对他们造成多大损伤。
但在僵持了一阵之后,后三排的帐篷布已经撤下。而后三排爷们枪战士也已经加入到了对前线的支援上,这时候罗马人的标枪便对日耳曼人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见到这一幕,万尼乌斯便皱起了眉头。
尽管野战军团的弓箭手和没上阵的突击步兵也用标枪和箭矢对罗马人发动了还击,但罗马那边人人都有大盾牌,显而易见的受到的损失要小得多。
迟疑了一下,发现罗马人丢出两轮标枪之后还在继续丢标枪,万尼乌斯就确定凯撒已经将大量的标枪装备给了第三线的军团——这样一来,如果自己不采取手段加以阻止,那么三个日耳曼野战军团必将损失惨重。
于是,万尼乌斯立即下令,让古德白大叔和他麾下的工程部队架起抛石塔,用散弹对罗马人第三线部队稍微靠后一点的地方进行打击。
当罗马人丢出第七轮标枪的时候,抛石塔终于抛出了第一轮散弹。
数以百计拳头大小的石弹从空中划过一道弧线,之后狠狠的落下,近半数落在空地上,剩下的半数却狠狠的砸进了罗马人阵列的尾部,在罗马人的阵列中掀起一阵惨叫。
之后,强壮的日耳曼人的工程师们齐齐喊着号子,再次为抛石塔装填弹药。
与此同时,万尼乌斯也下令将比尔及和高卢的战士们派往两翼——在经历了这段时间的休整之后,万尼乌斯认为这两支军队已经休息够了,而在日耳曼野战军团顶住并且压制住罗马人的军团,抛石塔堵住他们的背后之后,从两翼发动的打击就算不能彻底的摧毁敌人,至少也能留下凯撒的九个军团。
和比尔及、高卢战士同时到达两翼的,还有万尼乌斯传达给不列颠人和骑兵们的命令——全面进攻,步兵推进击溃罗马人的骑兵,骑兵则从两翼对罗马人发动突击,争取将罗马人的阵列分隔开来。
当然,万尼乌斯很清楚,这种事情,想要指望高卢骑兵或是比尔及骑兵,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同时派出了阿克里的轻骑兵,和阿洛尤斯的突击骑兵。
在万尼乌斯调动军队的同时,日耳曼人的抛石塔仍旧在一刻不停的装填、攻击着。
这个时候,罗马人陷入了一种很糟糕的境地——他们的盾牌不足以抵挡从天而降的石弹,想要躲避石弹就要尽力向前,可正面的日耳曼人的枪阵又使他们无法前进——结果,如果想要保住性命,就只能向两侧躲避。
而两侧,正是打酱油的骑兵们互相丢标枪的地方,任何人都不会想要轻易跑进两群骑兵之间。
就在这个时候,万尼乌斯的禁卫军团里的所有号手突然同时吹响了号角。
紧接着,原本还在不紧不慢的和罗马骑兵互丢标枪的高卢和比尔及骑兵同时向远处跑开,而跟在后面的不列颠步兵则迅速的迎着对面的罗马骑兵冲了过去。
而跟在这些不列颠人后面的,则是更多的高卢、比尔及步兵。
这种突然的打击让罗马人感到慌乱,而凯撒却看到了更加恐怖的一面——在万尼乌斯很可能是被迫提前展示了他的大面积杀伤性投射武器之后,凯撒意识到,如果万尼乌斯是在两翼的步兵发动攻击,并把罗马士兵挤压到足够密集的地步之后再使用,那么自己的军队就彻底完了。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凯撒毫不迟疑的下令全军撤退——至少,在他的军队将弩炮和石弩从营地里搬出来对付万尼乌斯的新式武器之前,凯撒看不出他有什么取胜的机会。
然而,对于罗马军团而言,这个命令下得有些晚。
在高卢步兵率领军队对罗马人的骑兵发动了看似毫无用处的攻击的同时,高卢和比尔及的骑兵同时从两翼对着罗马人的步兵发动了冲锋。
然而,对于罗马人而言,真正致命的并非那些高卢骑兵或者比尔及骑兵——高卢和比尔及骑兵发动冲锋之后,尖锐的哨声突然和整齐的马蹄声一齐想起,紧接着就是数以千计花花绿绿的披甲骑兵的整齐冲锋。
罗马人能够以坚定而且密集的阵列抵挡高卢骑兵的攻击。但他们密集的阵列在面对突击骑兵的超长枪时反而成了夺取他们性命的关键——因为过于密集的阵型,在披甲战马的猛烈冲击下,锐利的长枪轻而易举的刺穿盾牌、铠甲和身体,将三四名罗马步兵穿在一起。
之后,突击骑兵们毫不迟疑的丢掉长枪,抽出长剑,奋力劈砍,同时转身离开。
看到骑兵在两翼的成效,以及罗马人试图撤退的举动之后,万尼乌斯猛地从高塔上跳了下来:“抛石塔停止攻击,让哥拖内斯骑兵军团出击,眼下正是取胜的时刻,吹响号角,全军突击。”
紧接着,伴随着万尼乌斯的大吼,所有的号手再次吹响号角,发出连续、短促而激烈的声音——这就代表全军突击的总攻击命令。
伴随着数万日耳曼禁卫军团战士站起来,并且咆哮着向前,一道耀眼的雷光在罗马人的方向落下。
随后,豆大的雨滴便噼里啪啦的落了下来——而日耳曼人,就在这暴雨中冲向敌人,冲向胜利。(未完待续。。)
s
{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长枪方阵并不是不具备近战能力。
但是要那些习惯了用长枪在安全的距离上刺杀敌人的战士们突然拔刀和有着七八年甚至更长兵役年限的罗马老兵油子玩肉搏,对他们来说太勉强也太浪费了。
为此,万尼乌斯索性直接让传令兵上前去传达自己的命令:当交战线被挤压到靠近长枪方阵一定距离之后,比尔及人就立即撤退。
听到万尼乌斯的命令之后,比尔及人本能的感到他们被万尼乌斯看轻了,也在神灵面前丢了脸面。
这样的屈辱和愤怒使一些比尔及人咆哮着从人头上跳过去,砸进罗马人的人堆里大开杀戒。
但他们毕竟不是万尼乌斯这样力量过人,又有精致鳞片甲防护的的战士——尽管下落的时候成功的杀死了几名罗马人,但不等落地,他们就被来自四面八方的短剑刺死。
这种一时义愤所激起的英勇行为对局势没有任何改变。
之后,罗马人反倒加快了推进的速度。
紧接着,比尔及人也开始了撤退。
这一次,接应他们的是日耳曼人的重装精锐斧兵。
高举着战斧,冷冷的看着冲过来的罗马人,那些最强壮的日耳曼武士怒吼着奋力下劈,将罗马人举起的盾牌和他们的手臂一齐砍碎。
一边劈砍,重装精锐斧兵们一边咆哮着大步向前,将比尔及人让到他们身后。
而当罗马人聚集起更多的战士并肩前冲,试图用人数优势围歼这些日耳曼人的时候,那些披着罩袍的重装武士已经齐齐后退。
这一次,出现在罗马人面前的是没有任何缝隙的长枪阵列。
借助着重装精锐斧兵们前突所赢得的时间,三个野战军团调整了他们的阵列,将那些通道也用长枪封死。同时在爷们枪战士前面安置了突击兵。
当这一切完成之后,重装精锐斧兵撤退,躲进了枪林的掩护之后。
紧接着。三个日耳曼野战军团足足三万名战士齐声呐喊,迈着坚定的步伐前冲。
许多猝不及防的罗马人被突击的枪阵推倒、刺死,而更多的罗马人则慌乱的结成盾阵,试图凭借人力顶住日耳曼人的进击。
但是在人数对等的情况下。罗马人显而易见的不如日耳曼人力气大。
一柄接一柄长枪伴随着两边战士的奋力推挤折断的同时,一个又一个的罗马士兵因为失去平衡而跌倒在地,随即便被几支长枪狠狠刺死——在万尼乌斯将比尔及战士也收拢起来并让他们休息的时候,面对六个军团近三万名罗马士兵,三个日耳曼野战军团战士却取得了虽然微弱。但显而易见的优势。
不过,这个时候,刨除两翼基本在打酱油的骑兵部队的话,凯撒手里还有四个军团没有动用,而万尼乌斯手头已经只有禁卫军团的三万战士了。
当然,这个对比,并没有把溃散下去的高卢战士和奉命撤退的比尔及战士计算在内——这两家,经过万尼乌斯的整顿。又重新集合起了两万人。并且正在休息。
又僵持了一阵之后,凯撒将第三线的三个军团派了上来。
不过这一次,这三个军团并没有直接投入肉搏战,而是在友军的掩护之下,向着日耳曼人投掷起了标枪。
原本,日耳曼爷们枪的前三排战士。以及最前面的突击步兵都有小圆盾和罩袍护身,而后三排战士则以超长枪撑着帐篷布防御标枪和箭矢打击。单人的投射器具并不能对他们造成多大损伤。
但在僵持了一阵之后,后三排的帐篷布已经撤下。而后三排爷们枪战士也已经加入到了对前线的支援上,这时候罗马人的标枪便对日耳曼人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见到这一幕,万尼乌斯便皱起了眉头。
尽管野战军团的弓箭手和没上阵的突击步兵也用标枪和箭矢对罗马人发动了还击,但罗马那边人人都有大盾牌,显而易见的受到的损失要小得多。
迟疑了一下,发现罗马人丢出两轮标枪之后还在继续丢标枪,万尼乌斯就确定凯撒已经将大量的标枪装备给了第三线的军团——这样一来,如果自己不采取手段加以阻止,那么三个日耳曼野战军团必将损失惨重。
于是,万尼乌斯立即下令,让古德白大叔和他麾下的工程部队架起抛石塔,用散弹对罗马人第三线部队稍微靠后一点的地方进行打击。
当罗马人丢出第七轮标枪的时候,抛石塔终于抛出了第一轮散弹。
数以百计拳头大小的石弹从空中划过一道弧线,之后狠狠的落下,近半数落在空地上,剩下的半数却狠狠的砸进了罗马人阵列的尾部,在罗马人的阵列中掀起一阵惨叫。
之后,强壮的日耳曼人的工程师们齐齐喊着号子,再次为抛石塔装填弹药。
与此同时,万尼乌斯也下令将比尔及和高卢的战士们派往两翼——在经历了这段时间的休整之后,万尼乌斯认为这两支军队已经休息够了,而在日耳曼野战军团顶住并且压制住罗马人的军团,抛石塔堵住他们的背后之后,从两翼发动的打击就算不能彻底的摧毁敌人,至少也能留下凯撒的九个军团。
和比尔及、高卢战士同时到达两翼的,还有万尼乌斯传达给不列颠人和骑兵们的命令——全面进攻,步兵推进击溃罗马人的骑兵,骑兵则从两翼对罗马人发动突击,争取将罗马人的阵列分隔开来。
当然,万尼乌斯很清楚,这种事情,想要指望高卢骑兵或是比尔及骑兵,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同时派出了阿克里的轻骑兵,和阿洛尤斯的突击骑兵。
在万尼乌斯调动军队的同时,日耳曼人的抛石塔仍旧在一刻不停的装填、攻击着。
这个时候,罗马人陷入了一种很糟糕的境地——他们的盾牌不足以抵挡从天而降的石弹,想要躲避石弹就要尽力向前,可正面的日耳曼人的枪阵又使他们无法前进——结果,如果想要保住性命,就只能向两侧躲避。
而两侧,正是打酱油的骑兵们互相丢标枪的地方,任何人都不会想要轻易跑进两群骑兵之间。
就在这个时候,万尼乌斯的禁卫军团里的所有号手突然同时吹响了号角。
紧接着,原本还在不紧不慢的和罗马骑兵互丢标枪的高卢和比尔及骑兵同时向远处跑开,而跟在后面的不列颠步兵则迅速的迎着对面的罗马骑兵冲了过去。
而跟在这些不列颠人后面的,则是更多的高卢、比尔及步兵。
这种突然的打击让罗马人感到慌乱,而凯撒却看到了更加恐怖的一面——在万尼乌斯很可能是被迫提前展示了他的大面积杀伤性投射武器之后,凯撒意识到,如果万尼乌斯是在两翼的步兵发动攻击,并把罗马士兵挤压到足够密集的地步之后再使用,那么自己的军队就彻底完了。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凯撒毫不迟疑的下令全军撤退——至少,在他的军队将弩炮和石弩从营地里搬出来对付万尼乌斯的新式武器之前,凯撒看不出他有什么取胜的机会。
然而,对于罗马军团而言,这个命令下得有些晚。
在高卢步兵率领军队对罗马人的骑兵发动了看似毫无用处的攻击的同时,高卢和比尔及的骑兵同时从两翼对着罗马人的步兵发动了冲锋。
然而,对于罗马人而言,真正致命的并非那些高卢骑兵或者比尔及骑兵——高卢和比尔及骑兵发动冲锋之后,尖锐的哨声突然和整齐的马蹄声一齐想起,紧接着就是数以千计花花绿绿的披甲骑兵的整齐冲锋。
罗马人能够以坚定而且密集的阵列抵挡高卢骑兵的攻击。但他们密集的阵列在面对突击骑兵的超长枪时反而成了夺取他们性命的关键——因为过于密集的阵型,在披甲战马的猛烈冲击下,锐利的长枪轻而易举的刺穿盾牌、铠甲和身体,将三四名罗马步兵穿在一起。
之后,突击骑兵们毫不迟疑的丢掉长枪,抽出长剑,奋力劈砍,同时转身离开。
看到骑兵在两翼的成效,以及罗马人试图撤退的举动之后,万尼乌斯猛地从高塔上跳了下来:“抛石塔停止攻击,让哥拖内斯骑兵军团出击,眼下正是取胜的时刻,吹响号角,全军突击。”
紧接着,伴随着万尼乌斯的大吼,所有的号手再次吹响号角,发出连续、短促而激烈的声音——这就代表全军突击的总攻击命令。
伴随着数万日耳曼禁卫军团战士站起来,并且咆哮着向前,一道耀眼的雷光在罗马人的方向落下。
随后,豆大的雨滴便噼里啪啦的落了下来——而日耳曼人,就在这暴雨中冲向敌人,冲向胜利。(未完待续。。)
s
{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