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节疑人不用
  毫无疑问,任何人处于司马懿的这种处境中,都难免心理阴暗,都必须学会隐忍蛰伏,否则随时都会掉了脑袋。司马懿的隐忍性格以及在后期露出的“凶残”其实都是被逼出来的,要怪,只能怪他长相不好并且碰到曹操这么一个多疑的主子。没有对与错,只有必然的趋势。
  司马懿最终通过“高平陵事变”夺取了曹魏的大权,很多人由此判定,司马懿这个“鹰视狼顾之徒”在这一刻终于暴露了自己深藏不露、深谋远虑的野心,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在曹操手下时,司马懿是不可能造反的,因为曹操随时碾压他,但曹操没有活得过他,司马懿比曹操年轻二十四岁,熬死曹操是很正常的;
  在曹丕手下时,司马懿也是不可能造反的,因为曹丕也能随时碾压他,但曹丕也没有活得过他,司马懿熬死曹丕简直就是躺赢,曹丕只活了三十九岁;
  在曹叡手下时,司马懿也是不可能造反的,因为曹叡也能随时碾压他,但曹叡也没有活得过他,司马懿熬死曹叡简直就是再次躺赢,曹叡只活了三十五岁;
  在曹芳手下时,司马懿终于可以造反了,发动了“高平陵事变”,一举夺取了曹魏大权。
  如果说司马懿处心积虑了几十年,就在等着这个时候,这在道理上说得通吗?司马懿正式投效曹操是在西元208年,他发动高平陵事变是在西元249年,前后相差了整整41年。如果说司马懿或者司马家精心策划了这场前后跨度四十多年的大阴谋,这在逻辑上根本就是不通的。四十多年,太漫长了,充满了太多的意外、偶然、巧合,根本没办法确保目的达成。比如,司马懿如何确保自己活得过曹魏三代君王?他如何确保自己可以一直长寿?如何确保曹操、曹丕、曹叡全部死在他前面?如何确保曹氏在曹操、曹丕、曹叡后不会又出一个雄才大略、完全碾压他的君主?这根本就不是人能够掌控的。曹魏名将张郃战死于西元231年,很多人认为这是司马懿的阴谋,为了剪除曹魏的羽翼,但张郃之死距高平陵事变足有18年,时间跨度太长了,司马懿就算害死张郃,他又如何确保在这十八年里不出现曹魏的后起之秀将领?别忘了一句老话——人算不如天算。
  实际上,就算在曹芳手下时,司马懿“造反”的成功概率也是很小,曹叡在死时任命曹爽和司马懿一起担任托孤大臣之职,毫无疑问,曹爽是曹家的“自家人”,司马懿属于“外人”。由于曹芳年幼,曹魏大权落入曹爽、司马懿之手,曹爽随即排挤司马懿,夺了司马懿本就不多的权力,从而一个人大权独揽。在这样的情况下,司马懿发动了政变,他能出动的兵力只有他私自训练的3000名死士,曹爽则是手握重兵,如果曹爽进行反抗,司马懿不但必败无疑,并且必死无疑,然而,曹爽却直接放弃抵抗投降了,使得司马懿一举成功。难道,这也在司马懿的算计中?
  分析“高平陵事变”的本质,不难看出,该事变并非司马氏家族夺取曹氏家族的权力,而是曹魏朝廷铲除祸国、殃民、乱政的权臣曹爽。曹爽在成为托孤大臣并且排挤掉司马懿后,可谓权倾朝野、为所欲为,对外,他好大喜功地发动攻伐蜀汉的战事,结果遭到惨败,损失无数,对内,他任人唯亲、结党营私、胡作非为、骄奢淫逸,甚至还霸占了曹叡留下的嫔妃,导致曹魏上下对他十分憎恶怨恨,因此,铲除曹爽不只是司马懿的意愿,更是整个曹魏朝廷上下的一致意愿。尽管曹爽姓曹,是曹家的人,但他却已经蜕化成了曹魏基业的蛀虫和国贼。托孤大臣共有两位,一是曹爽,一是司马懿。铲除曹爽,不由司马懿带头,还能由谁带头呢?于是,在朝中群臣以及很多曹氏皇亲国戚的支持下,司马懿铲除了曹爽,延续了曹魏的国祚。最为重要的是,在这起事变中,司马懿赢得非常险,一旦曹爽狗急跳墙、负隅顽抗,他必败,然而,鬼使神差、阴差阳错,曹爽竟然不战而降。
  曹氏势力之所以这么“不堪一击”,源头出在曹丕的身上,他担心曹氏会像刘氏爆发“七国之乱”那样,分支势力威胁中央势力,因此,他不遗余力地打压削弱曹氏宗族的分支势力,导致曹氏宗族从此以后很难再出人才,只有“主干”一枝独秀。此举有利,也有弊,最大的弊端有两个:第一,一旦“主干”出了奸佞,比如曹爽,就会直接祸害整个曹氏基业;第二,一旦“主干”遭到异姓外族的渗透、控制、夺权,“主干”没有“分支”增援救助。这也是司马懿“只要战胜曹爽,就能夺取曹氏大权”的根本原因,因为曹氏只有一个曹爽掌握大权,干掉了曹爽,曹氏就没有别的掌握实权的人了。曹丕的这个“昏招”难道也是司马懿的计谋?
  通过“高平陵事变”,司马懿铲除了曹爽,同时也夺取了曹氏的大权,这是不可避免的,就好像曹操。曹操为了匡扶汉室,真刀真枪地打拼,最终成为天下第一雄主,掌握汉室大权,在这样的情况下,曹操能把自己手里的大权交给刘家天子吗?肯定不能,一来做不到,二来很有可能在交权后被满门抄斩;相同的道理,司马懿铲除曹爽,掌控魏室大权,他能把自己手里的大权交给曹家天子吗?肯定不能。如此,司马懿就“身不由己”地成了曹魏第一权臣,给他的儿孙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打下了篡夺曹魏的基础。很多时候,人是根本没选择的。
  将心比心地想一想,任何人在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的处境,篡夺曹魏都是必然的,逻辑很简单:我爹(我爷爷)为你们曹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却一次又一次地差点被你们曹家整死,如今,大权在我们司马家的手里,难不成还要交给你们曹家,让我们司马家承担遭到夷灭全族的巨大危险?与其心惊胆战地做曹家的“忠臣”,不如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反了。
  司马懿活着的时候,在曹魏境内的威望是相当高的,后来,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准备明目张胆地篡夺曹魏,忠于曹魏的毋丘俭、文钦等人发兵讨伐司马师、司马昭,但他们在讨伐司马氏的檄文里对司马懿仍然充满赞誉和尊敬。毋丘俭、文钦都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他们对司马懿的看法无疑比时隔千年后的后世人更真实。
  司马懿当然也有缺点,他的缺点有两个:第一,言而无信;第二,嗜血好杀。
  曹爽之所以愿意投降,是因为司马懿对天发誓“只要他的权,不要他的命,可以让他锦衣玉食地度过下半生”,结果,曹爽投降了,司马懿却翻脸不认账,把曹爽、曹爽所有的直系亲属、曹爽所有的心腹亲信全部杀得干干净净并且还是满门抄斩、夷灭三族,都杀绝了,在这之后,只要是反抗他的人,都被他毫不留情地斩尽杀绝、株连九族,累计杀掉了上万人,另外,他在征伐辽东公孙氏政权时不但把公孙氏家族杀得一干二净,还在辽东境内大肆屠城,导致辽东地区汉民人口锐减,公孙度苦心经营了几十年的“辽东汉化工程”因此而完全泡汤。
  司马懿之所以如此“丧心病狂、灭绝人性”,恐怕也是一种长期遭到压抑、进行爆发的结果,由于他“天生异相,鹰视狼顾”,使得他几十年来遭到曹魏势力各方面的猜忌和打压,好多次险些丧命,如今,他得权得势了,岂能不发泄心里的怨恨恶气?这也是一种人之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