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她穿到了七十年代 第27节
  姜明继紧皱眉头,说:“还是把这机会让给弟弟妹妹吧,我有自己的想法。”
  姜明承筷子都吓掉了,头摇成了拨浪鼓,“哥,你别害我啊,我这村里的种植基地刚刚起步,你就要把我弄走了。”
  姜知睿则是低下头,一边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一边思索着要怎么溜走。
  “少来拿你弟弟妹妹作伐子,他们的名额有你们爸妈想办法,你外婆那边也会使劲,不用你来操心。”
  姜明继垂头不语,饭桌上的气氛有些凝滞,最后还是姜兴邦一锤定音:
  “今天就算了,最晚月底,去还是不去,你一定要给我个准话,别耽误了好好的名额。咱村里没有合适的,不代表别的村子里没有。”
  姜明继再成熟,也不过才刚成年而已,纠结得很,点点头,“我知道了,爷爷,我会认真想想的。”
  回去知青点的路上,郭明达还在跟关夕望说这事,语气中无不遗憾。
  “你说姜明继是咋想的,能推荐上还不好,要我早就背着行李跑去了,可咱偏偏没那个命。”
  郭家条件不错,但在厂子里也说不上话,这大学生的推荐名额,肯定是要给先进职工后代的。
  关夕望却不大认同,从后世过来,他带着前瞻性的眼光,明白工农兵大学生也只是一时风光而已。
  他们固然刻苦,来自基层,所以格外珍惜读书的机会,恨不得泡在书里。
  但工农兵大学生的学习时间却不多,大量的活动和课外劳动占去了大半,加上学校三天两头组织学习先进文章,让他们无法想真正的学生那样专注在学习上。
  而且,等到高考恢复,他们就成了最尴尬的一批人,高中生不像高中生,大学生不像大学生,又带着抹不去的时代印记,隐隐被人排斥。
  他承认,这些人中中有真才实学的,但那段岁月,却永远无法轻易抹去,这些人走入社会,将会受到刻意的忽略,之后的发展远远没有正经大学生来得顺利。
  不过他在姜家,终究是个客人,刚刚也不好在饭桌上多话。
  此时只能对着郭明达说:“我觉得姜明继同志去军队磨练几年也行,这大学里变动太多,我总觉得不踏实。”
  若他去参军,至少这期间的战功是实打实的,等一切结束,姜明继也才二十八岁,再去上个国防大学完全来得及。
  16. 第十六章  房子
  “也是,不管怎么说,那都是人家的事。”
  郭明达拍拍他的肩膀,“咱们呐,还是回去洗个热水澡,好好睡上一觉,好歹把明天撑过去再说。”
  关夕望点头,兜里的手却摸到了姜志茹给他的小药瓶。那是个瓷瓶,里面装着膏状的药物,闻上去有股淡淡的香。
  回到家,院子里黑灯瞎火,他们摸索着点亮煤油灯,看着空荡荡的水缸有些发愁。
  “你知道在哪打水吗?”郭明达看着空荡荡的水缸,挠头。
  关夕望看向院子外面,“问问隔壁吧,看他们家有没有井。”
  知青点在村尾,距离这里三十米外有两户人家,都是泥屋茅草房子,院子里没有被围起来。
  郭明达去的时候,隔壁才刚刚吃完饭,正收拾桌子。听到他的问题,上了年纪的大娘回答:“水井?没有!咱们哪有钱打井哟,你们要水,只能去河边打了,一定要当心啊,那里路滑,淹死过人呢。”
  “好,谢谢婶子了。”
  回去之后,郭明达这么一说,关夕望就更愁了。
  “这黑灯瞎火的,咱们连河在哪都不知道,上哪挑水回来?”
  “要不咱今天就别洗了?”
  “不成,出了一身汗,我腿上都是泥,不洗澡怎么睡?”
  两人正大眼瞪小眼发呆的时候,院子外传来一阵响动,他们忙跑出去看,借着清亮的月光,发现来人的是姜知睿和姜明承姐弟俩。
  弟弟提着一个水桶,姐姐则拎着两个,全是满满当当,里面的水丝毫不晃。
  见到他们,姜明承把水桶放下,揉了揉胳膊,道:“你们住得可真够远的,早知道我就从河里帮你们打水了,何必一路从咱家提过来。”
  姜知睿只扫了他一眼,之后默默走进了厨房,双手一齐用力,同时把两桶水都倒进了水缸里,一下就把它灌满了一大半。
  郭明达没反应过来,忙问:“你们这是……”
  “哦,我奶说你们刚来,又在咱家吃饭耽误了时间,家里肯定什么都缺,连口水都没得喝,要我们帮你们送点过来。”
  姜明承踢了踢脚下的桶,道,“对了,我姐的两个桶是要拿回去的,这个就送给你们了。”
  两人大为感动,“谢谢你们,也帮我谢谢姜奶奶。”
  “用不着客气,以后咱都是一个村的嘛,对了,郭知青,听说你文采特别好?”
  “没多好,勉强能把文章写顺而已。”
  “能写就行,我打算在村里开个药材种植基地,你帮我设计个宣传手册出来呗?我给你两斤玉米面当谢礼。”
  “种植基地?咱村也要办厂啊!”
  “挣个外快而已,能不能有效益还不一定呢。”
  “有机会就行!姜明承同志,你放心,我这两天就开始琢磨初稿。你抽空和我说说基地的情况,我也好就事论事。”
  “行,明天我就把计划书给你带过来。”
  说完,他看向关夕望,说:“关知青,你的数学应当不错吧?”
  没等关夕望回答,郭明达连忙道:“是啊!姜同志,你是不知道,关夕望的数学在学校里都是数一数二的,有些老师不会的问题,都难不倒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