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5章 姜维的习惯
西陵以前叫做夷陵,如果说是江陵是蜀汉人心心念念想要收复的地方,那么夷陵则是蜀人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痛楚。
当年因为荆州失守,关羽殒命,刘备愤而起兵伐吴,就是在夷陵与吴军决战,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七十里,大败而归,最终病死于白帝城。
诸葛亮可以修复吴蜀之间的同盟关系,却是永远也无法修复蜀汉人心中的痛,夷陵也成为了四十年来蜀汉人的一个梦魇。
尽管此刻来到西陵城的蜀军之中,已经再无四十年前经历过夷陵之战的人了,但蜀军之中依然许多的人是心情沉重的,他们的父辈就曾经战死在这里,不过他们能重回夷陵,也算是可以告慰亲人的在天之灵了。
姜维接收西陵倒是简单的多,毕竟身边有步玑为向导,步协镇守西陵多年,这些吴兵皆是步家的下属,有步大公子在城外喊一声话,自然城上的守军就会毫不犹豫地打开城门,将他们迎入到了西陵城中。
西陵也是长江上游的一座军事重镇,地位仅次于江陵,乃是吴国西面的门户,它西连蜀国,北接魏国,正是魏蜀吴三国必争的战略要地。
如果蜀国得了西陵,便可以挥师东进,直取荆州,而诺大的荆州,再无险可依。
如果魏国得了西陵,则完全掐断了吴蜀两国的联系,东进可吞吴,西进可灭蜀,更是咽喉要冲之中的要塞。
虽然姜维此行的目的地是江陵,但他到达西陵之后,并没有急着离开,而是在西陵城中盘桓了一日,不光仔细地察看了一番西陵的城防,而且在西陵城的周边区域很有耐心地逛了逛。
姜维瞧得很是仔细,还不停地向步玑询问些什么,了解的很是详细,在外人看来,姜维就如同是游山玩水一般,而且是那种深度游,绝不是走马观花。
众将都有些纳闷,他们这一路行来,几乎都是倍道而行,星夜兼程的,就是唯恐魏军抢在他们前面,得了江陵,这也是姜维在从永安出发之时就曾下达的命令,任何都不许懈怠。
可没想到到了西陵之后,姜维自己却主动地停留下来,还四处地闲逛,这操作,其他人是深感莫名。
不过姜维对此却没有任何的解释,他身为主将,当然也无需事事向部下去说明,其实就是姜维的一种习惯,西陵既然是一个军事重镇,那或许将来能用得上,所以姜维必须要对它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这里的山川地理,这里的布防情况,姜维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数,而许多的事情,光看地图或者听别人的介绍,那肯定是不甚了然的,所以姜维在相当紧张的时间内,还要抽出一天的时间来,仔细地去勘查西陵的情况,做到自己心中有数。
兵法云,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许多人将知彼放在了首位,千方百计地云刺探敌人的军情,对自己的底细却不甚了然,甚至是一塌胡涂。
其实敌情固然重要,但首要的还是要建立在知己的情况之下,战场之上的变化纷繁复杂,敌人可能会故布疑阵,施放烟雾,所以敌情的掌握往往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
而对自己的了解,则是比较容易的多,唯一需要的就是细心与耐心了,只有你沉下心来,才能发现别人所发现不了的优点或缺点,在未来的战争之中,加以利用之。
西陵做为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正是因为如此,姜维才会对西陵如此地上心。
次日清晨,姜维率军离开了西陵,向着下一个目的地江陵而去。
西陵之所以称之为军事要塞之地,就是因为西陵乃是荆西山的最后一道防线,出了西陵之后,地形就豁然变得开朗起来,前面便是一望无际的江汉大平原,长江就如同是一条随风飘舞的丝带,在江汉平原上留下了蜿蜒曲折形状,九曲长江也由此而得名。
离开了山区,道路也变得通畅起来了,由于从西陵到江陵是山区到平原的过渡地带,尽管已经进入到了平原之中,但地势依然要比东面的平原要高上许多,所以这里比较少有湖泊,更没有沼泽,反倒是有大片的低矮的丘陵和土山。
按理说,在这样的地形条件上行军,是最为惬意的,这段路没有山地之中那些崎岖坎坷,也没有沼泽地之中那样的泥泞难行,如果按现在的行军速度,蜀军只需要用两三天的时间就可以抵达江陵了。
不过姜维却没有因为道路的情况好转而开心,反而是变得眉头紧锁起来。
姜维是雍州天水人,此前他从来也没有来过荆州,所以他对荆州是极为陌生的,地势平坦虽然有利于行军,但对蜀军来说却并不是什么太友好的地方。
蜀军最为擅长的,就是在山地作战,原本蜀地就是多山,蜀军多在山中作战和训练,那怕再艰辛的山路对他们而言,都是如覆平地。
而平原地带,那则是骑兵的天然主场,如果在这一带和魏军进行战斗的话,那么蜀军是很难有胜算的,
在陇西,姜维就和魏军的骑兵有过多次的较量,结果如何能,那可能是用完败来形容。
平原地带,魏军的骑兵几乎是不可战胜的,那怕蜀军使用扎马钉都无法逃得过魏军骑兵的追击,毕竟扎马钉的使用条件相对来说是比较苛刻的,只有在道路比较狭窄显没有别的道路可以绕行的情况之下才能使用。
像这样的大平原,根本就不具备使用扎马钉的条件,试想一下,这四面八方都十分的通畅,蜀军得扔下多少的扎马钉才能起到阻挡骑兵作用啊?
毕竟扎马钉那可是一次性的消耗物资,受到资源所限,蜀军之中也不可能配备太多,蜀军在这平原上使用,很可能一次就都将扎马钉的库存给消耗完了,甚至可能还不够,所以这些地方根本就无法使用扎马钉。
当年因为荆州失守,关羽殒命,刘备愤而起兵伐吴,就是在夷陵与吴军决战,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七十里,大败而归,最终病死于白帝城。
诸葛亮可以修复吴蜀之间的同盟关系,却是永远也无法修复蜀汉人心中的痛,夷陵也成为了四十年来蜀汉人的一个梦魇。
尽管此刻来到西陵城的蜀军之中,已经再无四十年前经历过夷陵之战的人了,但蜀军之中依然许多的人是心情沉重的,他们的父辈就曾经战死在这里,不过他们能重回夷陵,也算是可以告慰亲人的在天之灵了。
姜维接收西陵倒是简单的多,毕竟身边有步玑为向导,步协镇守西陵多年,这些吴兵皆是步家的下属,有步大公子在城外喊一声话,自然城上的守军就会毫不犹豫地打开城门,将他们迎入到了西陵城中。
西陵也是长江上游的一座军事重镇,地位仅次于江陵,乃是吴国西面的门户,它西连蜀国,北接魏国,正是魏蜀吴三国必争的战略要地。
如果蜀国得了西陵,便可以挥师东进,直取荆州,而诺大的荆州,再无险可依。
如果魏国得了西陵,则完全掐断了吴蜀两国的联系,东进可吞吴,西进可灭蜀,更是咽喉要冲之中的要塞。
虽然姜维此行的目的地是江陵,但他到达西陵之后,并没有急着离开,而是在西陵城中盘桓了一日,不光仔细地察看了一番西陵的城防,而且在西陵城的周边区域很有耐心地逛了逛。
姜维瞧得很是仔细,还不停地向步玑询问些什么,了解的很是详细,在外人看来,姜维就如同是游山玩水一般,而且是那种深度游,绝不是走马观花。
众将都有些纳闷,他们这一路行来,几乎都是倍道而行,星夜兼程的,就是唯恐魏军抢在他们前面,得了江陵,这也是姜维在从永安出发之时就曾下达的命令,任何都不许懈怠。
可没想到到了西陵之后,姜维自己却主动地停留下来,还四处地闲逛,这操作,其他人是深感莫名。
不过姜维对此却没有任何的解释,他身为主将,当然也无需事事向部下去说明,其实就是姜维的一种习惯,西陵既然是一个军事重镇,那或许将来能用得上,所以姜维必须要对它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这里的山川地理,这里的布防情况,姜维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数,而许多的事情,光看地图或者听别人的介绍,那肯定是不甚了然的,所以姜维在相当紧张的时间内,还要抽出一天的时间来,仔细地去勘查西陵的情况,做到自己心中有数。
兵法云,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许多人将知彼放在了首位,千方百计地云刺探敌人的军情,对自己的底细却不甚了然,甚至是一塌胡涂。
其实敌情固然重要,但首要的还是要建立在知己的情况之下,战场之上的变化纷繁复杂,敌人可能会故布疑阵,施放烟雾,所以敌情的掌握往往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
而对自己的了解,则是比较容易的多,唯一需要的就是细心与耐心了,只有你沉下心来,才能发现别人所发现不了的优点或缺点,在未来的战争之中,加以利用之。
西陵做为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正是因为如此,姜维才会对西陵如此地上心。
次日清晨,姜维率军离开了西陵,向着下一个目的地江陵而去。
西陵之所以称之为军事要塞之地,就是因为西陵乃是荆西山的最后一道防线,出了西陵之后,地形就豁然变得开朗起来,前面便是一望无际的江汉大平原,长江就如同是一条随风飘舞的丝带,在江汉平原上留下了蜿蜒曲折形状,九曲长江也由此而得名。
离开了山区,道路也变得通畅起来了,由于从西陵到江陵是山区到平原的过渡地带,尽管已经进入到了平原之中,但地势依然要比东面的平原要高上许多,所以这里比较少有湖泊,更没有沼泽,反倒是有大片的低矮的丘陵和土山。
按理说,在这样的地形条件上行军,是最为惬意的,这段路没有山地之中那些崎岖坎坷,也没有沼泽地之中那样的泥泞难行,如果按现在的行军速度,蜀军只需要用两三天的时间就可以抵达江陵了。
不过姜维却没有因为道路的情况好转而开心,反而是变得眉头紧锁起来。
姜维是雍州天水人,此前他从来也没有来过荆州,所以他对荆州是极为陌生的,地势平坦虽然有利于行军,但对蜀军来说却并不是什么太友好的地方。
蜀军最为擅长的,就是在山地作战,原本蜀地就是多山,蜀军多在山中作战和训练,那怕再艰辛的山路对他们而言,都是如覆平地。
而平原地带,那则是骑兵的天然主场,如果在这一带和魏军进行战斗的话,那么蜀军是很难有胜算的,
在陇西,姜维就和魏军的骑兵有过多次的较量,结果如何能,那可能是用完败来形容。
平原地带,魏军的骑兵几乎是不可战胜的,那怕蜀军使用扎马钉都无法逃得过魏军骑兵的追击,毕竟扎马钉的使用条件相对来说是比较苛刻的,只有在道路比较狭窄显没有别的道路可以绕行的情况之下才能使用。
像这样的大平原,根本就不具备使用扎马钉的条件,试想一下,这四面八方都十分的通畅,蜀军得扔下多少的扎马钉才能起到阻挡骑兵作用啊?
毕竟扎马钉那可是一次性的消耗物资,受到资源所限,蜀军之中也不可能配备太多,蜀军在这平原上使用,很可能一次就都将扎马钉的库存给消耗完了,甚至可能还不够,所以这些地方根本就无法使用扎马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