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4章 有理有利有节
这体现了曹亮的一种态度,其实曹亮一直对北方的游牧民族实施赶尽杀绝,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北方的胡人对中原王朝的威胁甚大,曾经数度地灭亡中原王朝,所以在曹亮的有生之年,对北方胡人一直是重拳打击,绝不给他们任何喘急的机会。
但对于西南蛮夷,曹亮却是另一个态度,毕竟纵观整个五千年的历史,西南蛮夷虽然屡有割据,但始终都不曾威胁过中原王朝的统治,对于这种无害的夷族,自然也就没有必要赶尽杀绝了。
只要他们肯归顺中央,不挑起叛乱,接受中原农耕文化,曹亮便会允许他们存在。
西南地区多山,丛林密布,地形远比塞外草原更为的复杂,所以虽然西南蛮夷的力量没有北方胡人的强大,但论征伐的难度,却是十倍于北方胡人的。
历代征讨西南蛮夷,鲜有成功者,诸葛亮之所以能成功,最主要的是诸葛亮采取一种以抚为主,剿抚并用的方式,对于蛮王孟获,七擒七纵,收服其心,所以才能平定南中。
如果诸葛亮采用暴力强硬的手段,擒住孟获之后直接杀之,虽然看似痛快了,但却和夷人结下了不解的深仇大恨,孟获死了,并不代表蛮夷就亡了,也许会有张获李获站出来,继续和蜀军对抗,蜀军也会深陷于南中的泥沼之中,不可自拔。
诸葛亮的成功,也给曹亮许多的提示,所以此次右军团进军南中,曹亮在信中向羊祜一再强调,对待南中的蜀军,要不遗余力地打击,但对于南中的蛮夷,则要采用不同的手段,以和为贵,以抚为主,能不开战的情况下,要尽量的不开战。
就算是夷人加入到蜀军的行列,非要和魏军打仗,也要做到区别对待,做到有理有利有节。
有理就是必须要保持克制,不首先主动出手,只有在遭受到夷人的攻击之后才可能进行还击。
有利就是反击要在优势的情况下进行,要么不战,要战就必须打得赢才行,把夷人的嚣张气焰给打下去,这样他们才有回到谈判桌上的可能。
有节就是反击要适可而止,既要打疼敌人,又不可伤其要害,以免双方结下更深的梁子,这冤仇宜解不宜结,解决西南蛮夷问题,最终还得回到招抚这条道上了。
最初羊祜看到了曹亮的这六字方针,不禁有些发懵,曹亮的这个政策,等于是给他套了一个紧箍咒啊,既得有理有利还得有节,分寸的拿捏必须要到位才行,所以这一仗还真的是不太好打。
不过细细地琢磨了一番,羊祜不禁感叹曹亮的高明之处,战争不仅仅是铁血杀戮,而有时候也是一种艺术,曹亮的这种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不就是一种战争的艺术吗?
于是羊祜在部署进军南中的方案中,自然是不折不扣地执行着曹亮的指示,对南中的蜀军予以重拳打击,不遗余力,但对于南中的蛮夷则是区别对待,保持克制的态度。
不过事态的发展还是超出了羊祜的预期,本来以为魏军和蛮夷能井水不犯河水,但最终这个想法还是破灭了,看来南中的夷人最终还是站到了蜀军这一边。
在张统率领步兵营和长水营进攻味县的时候,南中蛮夷尽出十万大军,同时袭击了滇池和贲古,并且切断了滇池和味县以及贲古和滇池之间的道路,来势汹汹,锐不可挡。
显然夷人的这次行动是早有预谋的,羊祜甚至认为他们已经和蜀军达成了一种默契。
而夷人此次攻击的滇池和贲古,也是魏军的两大要害之地,味县被魏军所围,形势芨芨可危,但夷人没有直接去救援味县,反而采用了围魏救赵的策略,在羊祜看来,这些夷人还是挺有谋略的嘛,至少不像是人们传说之中的那种茹毛饮血莽撞粗鲁之人。
夷人没有直接去救援味县,说明他们还是挺懂形势的,不光味县集中了魏军两个最为精锐的步兵营,而且在味县的左右两翼,还有两个骑兵营在徘徊,羊祜如此安排,就是为了防止有援兵向味县靠拢,只要有骁骑营和果骑营在,不管是夷兵还是别的什么兵马,都休想靠近味县半步。
夷人似乎也知晓这一点,所以他们并没有前往味县,而是选中了右军团都督部的驻地滇池和魏军的囤粮之所贲古,倾尽十万大军,围攻这两点。
这两点都是极为重要的,魏军只要有一点被夷兵所攻破,恐怕整个南中的战局就会为之崩坏,再难收拾了。
此刻羊祜驻守着滇池,此刻他手中的军队除了都督本部的人马之外,只有中坚营的九千人马,虽然都督本部也有五千人左右,但大多是非战斗人员,只有两千人的战斗部队,所以此刻驻守滇池的,只有一万一千人左右的兵力。
面对大约五万夷兵,魏军完全是处于劣势的,不过羊祜听到夷兵来袭的消息,却是一脸的从容淡定。
毕竟按照之前的兵棋推演,这个结果完全是在羊祜的意料之中的,所以这事也确实没有什么好惊讶的。
虽然在滇池魏军只有一万多人的兵力,但进入到了滇池之后,羊祜就已经下令中坚营加强了布防,以魏军的防御力量,五万蛮兵想要拿下滇池,也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其实孟栎纠集了十万蛮兵却采用了兵分两路的策略,却是他一个最大的败招。
贲古是魏军的囤粮之所,也是重中之重的防御要点,光是在贲古一带,就集中了三万魏军,并且在贲古的外围,魏军是设下了多道防御阵地,蛮兵区区五万人就想要突破魏军的防线,那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相对来说,滇池的防御兵力稍显薄弱一些,但羊祜对自己的军队是有着极大的信心的,有滇池的城墙做为依托,魏军就算是做不过以一挡十,但以一挡五是丝毫没有问题的。
但对于西南蛮夷,曹亮却是另一个态度,毕竟纵观整个五千年的历史,西南蛮夷虽然屡有割据,但始终都不曾威胁过中原王朝的统治,对于这种无害的夷族,自然也就没有必要赶尽杀绝了。
只要他们肯归顺中央,不挑起叛乱,接受中原农耕文化,曹亮便会允许他们存在。
西南地区多山,丛林密布,地形远比塞外草原更为的复杂,所以虽然西南蛮夷的力量没有北方胡人的强大,但论征伐的难度,却是十倍于北方胡人的。
历代征讨西南蛮夷,鲜有成功者,诸葛亮之所以能成功,最主要的是诸葛亮采取一种以抚为主,剿抚并用的方式,对于蛮王孟获,七擒七纵,收服其心,所以才能平定南中。
如果诸葛亮采用暴力强硬的手段,擒住孟获之后直接杀之,虽然看似痛快了,但却和夷人结下了不解的深仇大恨,孟获死了,并不代表蛮夷就亡了,也许会有张获李获站出来,继续和蜀军对抗,蜀军也会深陷于南中的泥沼之中,不可自拔。
诸葛亮的成功,也给曹亮许多的提示,所以此次右军团进军南中,曹亮在信中向羊祜一再强调,对待南中的蜀军,要不遗余力地打击,但对于南中的蛮夷,则要采用不同的手段,以和为贵,以抚为主,能不开战的情况下,要尽量的不开战。
就算是夷人加入到蜀军的行列,非要和魏军打仗,也要做到区别对待,做到有理有利有节。
有理就是必须要保持克制,不首先主动出手,只有在遭受到夷人的攻击之后才可能进行还击。
有利就是反击要在优势的情况下进行,要么不战,要战就必须打得赢才行,把夷人的嚣张气焰给打下去,这样他们才有回到谈判桌上的可能。
有节就是反击要适可而止,既要打疼敌人,又不可伤其要害,以免双方结下更深的梁子,这冤仇宜解不宜结,解决西南蛮夷问题,最终还得回到招抚这条道上了。
最初羊祜看到了曹亮的这六字方针,不禁有些发懵,曹亮的这个政策,等于是给他套了一个紧箍咒啊,既得有理有利还得有节,分寸的拿捏必须要到位才行,所以这一仗还真的是不太好打。
不过细细地琢磨了一番,羊祜不禁感叹曹亮的高明之处,战争不仅仅是铁血杀戮,而有时候也是一种艺术,曹亮的这种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不就是一种战争的艺术吗?
于是羊祜在部署进军南中的方案中,自然是不折不扣地执行着曹亮的指示,对南中的蜀军予以重拳打击,不遗余力,但对于南中的蛮夷则是区别对待,保持克制的态度。
不过事态的发展还是超出了羊祜的预期,本来以为魏军和蛮夷能井水不犯河水,但最终这个想法还是破灭了,看来南中的夷人最终还是站到了蜀军这一边。
在张统率领步兵营和长水营进攻味县的时候,南中蛮夷尽出十万大军,同时袭击了滇池和贲古,并且切断了滇池和味县以及贲古和滇池之间的道路,来势汹汹,锐不可挡。
显然夷人的这次行动是早有预谋的,羊祜甚至认为他们已经和蜀军达成了一种默契。
而夷人此次攻击的滇池和贲古,也是魏军的两大要害之地,味县被魏军所围,形势芨芨可危,但夷人没有直接去救援味县,反而采用了围魏救赵的策略,在羊祜看来,这些夷人还是挺有谋略的嘛,至少不像是人们传说之中的那种茹毛饮血莽撞粗鲁之人。
夷人没有直接去救援味县,说明他们还是挺懂形势的,不光味县集中了魏军两个最为精锐的步兵营,而且在味县的左右两翼,还有两个骑兵营在徘徊,羊祜如此安排,就是为了防止有援兵向味县靠拢,只要有骁骑营和果骑营在,不管是夷兵还是别的什么兵马,都休想靠近味县半步。
夷人似乎也知晓这一点,所以他们并没有前往味县,而是选中了右军团都督部的驻地滇池和魏军的囤粮之所贲古,倾尽十万大军,围攻这两点。
这两点都是极为重要的,魏军只要有一点被夷兵所攻破,恐怕整个南中的战局就会为之崩坏,再难收拾了。
此刻羊祜驻守着滇池,此刻他手中的军队除了都督本部的人马之外,只有中坚营的九千人马,虽然都督本部也有五千人左右,但大多是非战斗人员,只有两千人的战斗部队,所以此刻驻守滇池的,只有一万一千人左右的兵力。
面对大约五万夷兵,魏军完全是处于劣势的,不过羊祜听到夷兵来袭的消息,却是一脸的从容淡定。
毕竟按照之前的兵棋推演,这个结果完全是在羊祜的意料之中的,所以这事也确实没有什么好惊讶的。
虽然在滇池魏军只有一万多人的兵力,但进入到了滇池之后,羊祜就已经下令中坚营加强了布防,以魏军的防御力量,五万蛮兵想要拿下滇池,也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其实孟栎纠集了十万蛮兵却采用了兵分两路的策略,却是他一个最大的败招。
贲古是魏军的囤粮之所,也是重中之重的防御要点,光是在贲古一带,就集中了三万魏军,并且在贲古的外围,魏军是设下了多道防御阵地,蛮兵区区五万人就想要突破魏军的防线,那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相对来说,滇池的防御兵力稍显薄弱一些,但羊祜对自己的军队是有着极大的信心的,有滇池的城墙做为依托,魏军就算是做不过以一挡十,但以一挡五是丝毫没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