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七一章 撤离大梁(五)
到了第二天一早, 士兵的家属全部都上了船, 并且在每艘船上,还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士兵,维护船上的秩序,同时在秦军进攻的时候,还可以抵挡一阵。
这时还剩下二万余魏军和所有的代军士兵,另然蕃勇军虽然突围出去,但城中还留下了七八十匹战马,其中就包括高原的爱马赤龙。而这是还有三十二艘大型战艘和五十七艘中型战船上沒有装载居民,差不多还能容纳一万二千余名士兵。而剩下的士兵就全都乘坐木筏,基本都能够装下。
高原登上了水军主将丁策的座船,和他同行的有凌风和急风三十六骑,不过现在急风三十六骑只剩下二十三人,另外他们的战马也都上了船。
等众人在船上安置好了以后,高原也吩咐丁策开船。
于是丁策下令,战船拉起风帆,桨橹齐摇,战船驶离了大梁城,一船当先,向河道方向行驶过去。而其他船只也紧随其后,依次行驶。装运家属的船只行驶在中间,战船和木筏在左右保护,一行船队浩浩荡荡,在水面上拉成了一条长线。
由于所有的船只这时都是满载,有的船只甚致还有少量的超载,因此尽管所有的桨手都在奋力的划桨,但行船的速度还是要比正常的速度慢了不少。
这时天色尚未全亮,而高原站在坐船的船楼上,向四外看去,心里也颇有一些紧张,虽然秦军的水军比代军差得多,但在船队中带着大量的家属,如果秦军向船队发动进攻,一定会给自己带来重大的杀伤。
不过水面上平平静静,没有一艘秦军的船只或是木筏,只是偶尔有一些断木残桅在水面上飘过,只有在围堰的缺口处,秦兵民役还在忙碌的工作着。这里到是停着一些船只木筏,但没有秦兵理睬横穿水面的船队,就像是没有看见一样。
而高原也并没有就此放心,虽然秦军没有从水面上拦截船队,这并不表示船队就己经安全了,因为秦军完全可以在河道两侧布置下投石机,对进入河道的船只进行打击。因此高原也下令,所有的战船上都要做好准备,随时都要预备开战。而在战船內部,所有的床弩也都己经拉开,火油陶罐也都己经上好,只要是一发现秦军的投石机,就会毫不客气的展开打击。
但高原的坐船首先驶入河道,却发现在河道两侧,并沒有秦军的投石机,而其他的船只也都依次驶入河道,这次仍然也是让装载家属的船只中间河道,而其他战船木筏分别从两侧的河道中行驶。
高原在船楼上回头看了看,自己的座船己经驶入河道有二三百步的距离,但还是平平静静,并沒有发现秦军的任何打击。
凌风在一边道:“我们就这样突围成功了吗?这也太容易了吧,怎么秦军连一点拦截都沒有伲?”
丁策也道:“是啊,我记得我带领船队来的时候,就遭到了秦军投石机的打击,有一些船只都被砸伤了,但现在怎么一架投石机也没有看到,到像是秦军放我们走一样。”
高原听了,头脑中灵光一闪,立刻就明白了过来,也不禁笑道:“原来是这样,看来秦军确实是放我们离开大梁,要是早知道这样,我们也不用走得这么匆忙了。”
凌风和丁策听了,也都有一些不解其意,不过丁策的官职较低,和高原的接触也不多,因此也不敢多问,而凌风在高原面前就随意得多,立刻问道:“秦军为什么要放我们离开大梁呢?那么当初为什么又要修建围堰、水淹大梁呢。”
因为想通了这里面的关糸,高原的心情也放松多了,笑道:“秦军的目地只是要攻克大梁,因此才以水淹大梁,如果我们从大梁撤离,那么秦军也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大梁,如果你是秦军,是愿意放我们离开大梁,还是在中途拦截,继续把我们留在大梁呢?”
凌风和丁策这才恍然大悟,丁策也连连点头,道:“主公说的是,到是我们太小心过甚了,看来可以传令各船,解除戒备了。”
高原摇了摇头,道:“小心一点也沒有什么不好的,虽然从道理上推论,秦军确实应该放我们离开大梁,但秦人一向狡猾,我们也不能不防,因此现在各船的戒备绝不能解除,而且传令下去,各船都要全速行驶,只有驶出了鸿沟,进入到黄河之后,才能算是绝对的安全。”
丁策听了,也立刻道:“是。”然后下令旗手,向各船打出了旗语。
命令传下之后,桨手们也都继续奋力的划桨,因此各船的速度不减,陆续的驶出了河道,驶入了鸿沟。船队一口气行驶了三个多时辰,一路上也都是平安无事,没有遇到秦军的阻截,一直到下午三时左右,才到达鸿沟的黄河入口,这时也驻扎着二万秦军。不过秦军也都是目送着代军的船队驶出黄河口,进入到黄河中。
进入黄河之后,船队也就基本可以保证安全了,经过了几个时辰的划船之后,桨手们也都己经疲劳之极,不过这时船队也进入了顺水流域,并不需要怎么用力划船,也能够顺水漂流,因此也都可以休息放松一下。
高原也终于完全放心了,这才走下了船楼,回到船舱中休息。
――――――――分割线―――――――――分割线――――――――
目送着最后一艘船只驶进了河道中,王剪也大大的松了一口气,看来守军都己撤走了,于是王剪立刻下令,命辛胜率领秦国的水军出击,立刻去进攻大梁城。
这时辛胜早就己经做好了准备,因此王剪下令之后,秦军的战船木筏也杀出船坞,向大梁城驶出。现在秦军还有一百五十余艘各种船只,木筏还有二千余艘,这时辛胜岀动了一百艘战船,五百个木笩,共计约两万秦军,桨橹齐摇,驶向大梁城。
果然,这时的大梁城完全就是一座不设防的城市,秦军的战船驶近了大梁城之后,架起攻城梯,秦兵踩着攻城梯,十分顺利的爬上了城墙,一点底抗都没有遇到,然后打开了城门,放大军进城。
虽然现在大梁城里己经几乎全部被水淹没,但积水并不深,绝大部份地方都可以涉水行走,尽管现在己是秋天,水己转凉,但对士兵来说,也并无大碍,因此秦军的士兵进城之后,都从木筏上下来,跳进水中,向城內进发。而船只木筏也都纷纷驶回来,接第二批秦军进城。
到了这时,大局才算是终于确定下来,一直阻挡在秦军面前的大梁城,终于被秦军攻破,而魏国基本可以算是灭亡了,这一场持续了近二年的灭魏之战,也总算是可以宣告结束了。
王剪又回头看了看河道中,代军的船只己经远去,有些模忽了,看来高原也己经走远了。而在王剪的心里,突然生出了一个想法,就这样放高原离开了,会不会是一个错误,因为以后再像这样困住高原的机会,恐怕已经很难再有了。
经过了这两年的战斗,王剪己经可以完全确定,高原绝对是一个比李牧更难对付的对手,虽然这次在大梁的对持,双方进行的是一场不对称的做战,高原手下的可用之兵并不多,只是依托坚城和秦军对持。使用的大多都是一些非常规的作战方法。
但从总体的作战思路来看,高原的战略战术确实都是十分高明,在第一次援魏,他固守荥口,堵住秦军的决水口;而第二次援魏,荥口己经失守,秦军水攻大梁己成定局,但高原却早就准备了一支水军,结果让秦军吃尽了苦头,足足在大梁城里坚守了五个多月,因此也可以说这两次援魏,高原都是谋定而动,而且临阵用兵,变化多端,几乎无迹可寻,令秦军防不胜防。自己能够获胜,完全是因为秦国庞大的国力和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可以说这一仗实际是耗嬴的。
而等到下一次和高原对阵的时候,恐怕就不会是这样的作战模式了,因为王剪知道,代郡虽然不大,但军事力量却并不弱,出动二三十万左右的军队,是完全可以的。因此再次遇到高原的时候,恐怕将是一场类似于井陉之战的正面交战。
那时秦国在兵力上的优势,也会被大大拉近,而代军的素质本来就不在秦军之下,在骑军上还对秦军有相当的优势,因此到了这样的战场上,高原还能有什么样的表现。而自己还能不能战胜高原,王剪的心里也没有底。
王剪正想着的时候,这时有人来向王剪报告,原来秦军己领彻底占领了大梁。请王剪下令,让大军进城。王剪听了之后,也暂时不去想其的事情,先把眼前的事情办好,因此王剪也立刻下令,命李信带领三万秦军,使用剩于的木筏,进入到大梁城中,协助辛胜控制大粱城的局面。毕竟,像大梁这样的城市,二万军队是控制不住局面的。
这时还剩下二万余魏军和所有的代军士兵,另然蕃勇军虽然突围出去,但城中还留下了七八十匹战马,其中就包括高原的爱马赤龙。而这是还有三十二艘大型战艘和五十七艘中型战船上沒有装载居民,差不多还能容纳一万二千余名士兵。而剩下的士兵就全都乘坐木筏,基本都能够装下。
高原登上了水军主将丁策的座船,和他同行的有凌风和急风三十六骑,不过现在急风三十六骑只剩下二十三人,另外他们的战马也都上了船。
等众人在船上安置好了以后,高原也吩咐丁策开船。
于是丁策下令,战船拉起风帆,桨橹齐摇,战船驶离了大梁城,一船当先,向河道方向行驶过去。而其他船只也紧随其后,依次行驶。装运家属的船只行驶在中间,战船和木筏在左右保护,一行船队浩浩荡荡,在水面上拉成了一条长线。
由于所有的船只这时都是满载,有的船只甚致还有少量的超载,因此尽管所有的桨手都在奋力的划桨,但行船的速度还是要比正常的速度慢了不少。
这时天色尚未全亮,而高原站在坐船的船楼上,向四外看去,心里也颇有一些紧张,虽然秦军的水军比代军差得多,但在船队中带着大量的家属,如果秦军向船队发动进攻,一定会给自己带来重大的杀伤。
不过水面上平平静静,没有一艘秦军的船只或是木筏,只是偶尔有一些断木残桅在水面上飘过,只有在围堰的缺口处,秦兵民役还在忙碌的工作着。这里到是停着一些船只木筏,但没有秦兵理睬横穿水面的船队,就像是没有看见一样。
而高原也并没有就此放心,虽然秦军没有从水面上拦截船队,这并不表示船队就己经安全了,因为秦军完全可以在河道两侧布置下投石机,对进入河道的船只进行打击。因此高原也下令,所有的战船上都要做好准备,随时都要预备开战。而在战船內部,所有的床弩也都己经拉开,火油陶罐也都己经上好,只要是一发现秦军的投石机,就会毫不客气的展开打击。
但高原的坐船首先驶入河道,却发现在河道两侧,并沒有秦军的投石机,而其他的船只也都依次驶入河道,这次仍然也是让装载家属的船只中间河道,而其他战船木筏分别从两侧的河道中行驶。
高原在船楼上回头看了看,自己的座船己经驶入河道有二三百步的距离,但还是平平静静,并沒有发现秦军的任何打击。
凌风在一边道:“我们就这样突围成功了吗?这也太容易了吧,怎么秦军连一点拦截都沒有伲?”
丁策也道:“是啊,我记得我带领船队来的时候,就遭到了秦军投石机的打击,有一些船只都被砸伤了,但现在怎么一架投石机也没有看到,到像是秦军放我们走一样。”
高原听了,头脑中灵光一闪,立刻就明白了过来,也不禁笑道:“原来是这样,看来秦军确实是放我们离开大梁,要是早知道这样,我们也不用走得这么匆忙了。”
凌风和丁策听了,也都有一些不解其意,不过丁策的官职较低,和高原的接触也不多,因此也不敢多问,而凌风在高原面前就随意得多,立刻问道:“秦军为什么要放我们离开大梁呢?那么当初为什么又要修建围堰、水淹大梁呢。”
因为想通了这里面的关糸,高原的心情也放松多了,笑道:“秦军的目地只是要攻克大梁,因此才以水淹大梁,如果我们从大梁撤离,那么秦军也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大梁,如果你是秦军,是愿意放我们离开大梁,还是在中途拦截,继续把我们留在大梁呢?”
凌风和丁策这才恍然大悟,丁策也连连点头,道:“主公说的是,到是我们太小心过甚了,看来可以传令各船,解除戒备了。”
高原摇了摇头,道:“小心一点也沒有什么不好的,虽然从道理上推论,秦军确实应该放我们离开大梁,但秦人一向狡猾,我们也不能不防,因此现在各船的戒备绝不能解除,而且传令下去,各船都要全速行驶,只有驶出了鸿沟,进入到黄河之后,才能算是绝对的安全。”
丁策听了,也立刻道:“是。”然后下令旗手,向各船打出了旗语。
命令传下之后,桨手们也都继续奋力的划桨,因此各船的速度不减,陆续的驶出了河道,驶入了鸿沟。船队一口气行驶了三个多时辰,一路上也都是平安无事,没有遇到秦军的阻截,一直到下午三时左右,才到达鸿沟的黄河入口,这时也驻扎着二万秦军。不过秦军也都是目送着代军的船队驶出黄河口,进入到黄河中。
进入黄河之后,船队也就基本可以保证安全了,经过了几个时辰的划船之后,桨手们也都己经疲劳之极,不过这时船队也进入了顺水流域,并不需要怎么用力划船,也能够顺水漂流,因此也都可以休息放松一下。
高原也终于完全放心了,这才走下了船楼,回到船舱中休息。
――――――――分割线―――――――――分割线――――――――
目送着最后一艘船只驶进了河道中,王剪也大大的松了一口气,看来守军都己撤走了,于是王剪立刻下令,命辛胜率领秦国的水军出击,立刻去进攻大梁城。
这时辛胜早就己经做好了准备,因此王剪下令之后,秦军的战船木筏也杀出船坞,向大梁城驶出。现在秦军还有一百五十余艘各种船只,木筏还有二千余艘,这时辛胜岀动了一百艘战船,五百个木笩,共计约两万秦军,桨橹齐摇,驶向大梁城。
果然,这时的大梁城完全就是一座不设防的城市,秦军的战船驶近了大梁城之后,架起攻城梯,秦兵踩着攻城梯,十分顺利的爬上了城墙,一点底抗都没有遇到,然后打开了城门,放大军进城。
虽然现在大梁城里己经几乎全部被水淹没,但积水并不深,绝大部份地方都可以涉水行走,尽管现在己是秋天,水己转凉,但对士兵来说,也并无大碍,因此秦军的士兵进城之后,都从木筏上下来,跳进水中,向城內进发。而船只木筏也都纷纷驶回来,接第二批秦军进城。
到了这时,大局才算是终于确定下来,一直阻挡在秦军面前的大梁城,终于被秦军攻破,而魏国基本可以算是灭亡了,这一场持续了近二年的灭魏之战,也总算是可以宣告结束了。
王剪又回头看了看河道中,代军的船只己经远去,有些模忽了,看来高原也己经走远了。而在王剪的心里,突然生出了一个想法,就这样放高原离开了,会不会是一个错误,因为以后再像这样困住高原的机会,恐怕已经很难再有了。
经过了这两年的战斗,王剪己经可以完全确定,高原绝对是一个比李牧更难对付的对手,虽然这次在大梁的对持,双方进行的是一场不对称的做战,高原手下的可用之兵并不多,只是依托坚城和秦军对持。使用的大多都是一些非常规的作战方法。
但从总体的作战思路来看,高原的战略战术确实都是十分高明,在第一次援魏,他固守荥口,堵住秦军的决水口;而第二次援魏,荥口己经失守,秦军水攻大梁己成定局,但高原却早就准备了一支水军,结果让秦军吃尽了苦头,足足在大梁城里坚守了五个多月,因此也可以说这两次援魏,高原都是谋定而动,而且临阵用兵,变化多端,几乎无迹可寻,令秦军防不胜防。自己能够获胜,完全是因为秦国庞大的国力和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可以说这一仗实际是耗嬴的。
而等到下一次和高原对阵的时候,恐怕就不会是这样的作战模式了,因为王剪知道,代郡虽然不大,但军事力量却并不弱,出动二三十万左右的军队,是完全可以的。因此再次遇到高原的时候,恐怕将是一场类似于井陉之战的正面交战。
那时秦国在兵力上的优势,也会被大大拉近,而代军的素质本来就不在秦军之下,在骑军上还对秦军有相当的优势,因此到了这样的战场上,高原还能有什么样的表现。而自己还能不能战胜高原,王剪的心里也没有底。
王剪正想着的时候,这时有人来向王剪报告,原来秦军己领彻底占领了大梁。请王剪下令,让大军进城。王剪听了之后,也暂时不去想其的事情,先把眼前的事情办好,因此王剪也立刻下令,命李信带领三万秦军,使用剩于的木筏,进入到大梁城中,协助辛胜控制大粱城的局面。毕竟,像大梁这样的城市,二万军队是控制不住局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