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九章 帷幕拉开
第二百九十九章 帷幕拉开
李清走后,莫贺都陷入了沉思,这位大唐的前任户部侍郎眼光犀利,能看到问题的实质,着实让他欣慰,但莫贺都毕竟是一国之君,他不会因为李清的一个承诺便放心离去,他背着手在房间里思索良久,最后还是做出了决定,此事不能将高仙芝跳过去.
他写了一封信,招来自己副手,把信交给他并郑重嘱咐道:“明日你去找高帅,不要告诉他我来过,就说你是我特使,转达我的意思.”
罗阑公主见父亲依然要找高仙芝,便忍不住劝道:“父亲,我觉得此事须慎重,若他二人争功,恐怕反会坏了大事.”
“你还小,有些事不懂!”莫贺都仰脸望着窗外,目光又变得清冷,“毕竟高仙芝是安西主帅,此人一向心狠手毒,若知我们绕过他,恐怕以后我们石国会遭大难,我现在告诉他,固然会有二将争功,但这是唐廷内部之事,孰重孰轻我心里清楚,你就不要再管了.”
莫贺都慢慢走到窗前,凝视着北方的幽黑的夜空,那里是石国,是处于两大帝国夹缝中的小国,不知此番石国内讧会引起一场怎样的风暴.
从朅师国到龟兹的路途更加遥远,但道路却很平坦,这一路餐风露宿,次年一月底大军回到疏勒,席元庆军归城,二月中,李清率豆卢军抵达龟兹,这一日,豆卢军驻扎在龟兹城外,补充给养、整军待发 太阳刚刚露出一丝笑容,紫色霞光铺满了天空,远方的雪山闪烁着瑰丽光芒,李清早早起了床,却一个人坐在大帐里沉思,早在过疏勒时,李清便遣亲兵带着他的书信日夜奔赴长安,寻求李林甫的支持,他并不担心朝廷会置之度外,有效的干涉是为了维护大国的尊严,这一点李隆基会毫不犹豫地支持.
李清担心的是时间,大半的光阴都用在了行军的路途上,可如果非等到朝廷的旨意才行动,恐怕大食军已经兵临城下.
这时,营门外隐隐传来一阵喧闹声,李清起身走到帐前对亲兵道:“去看看出了什么事,为何喧闹?”
话音刚落,只见一名亲兵匆匆跑来,气喘吁吁对李清道:“都督,夫人、夫人来了,就在大营外.”
“什么?”
李清喜出望外,甩开帐帘大步向营房外走去,营房前士兵们正在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吃早饭,此刻都挤成一团,探头向营门外看去,几个跟李清的老兵认得赵帘,纷纷交头接耳,一脸兴奋,就仿佛自己的亲人来了一般.
“都督来了!”不知谁喊了一声,士兵们立刻闪开一条路,让李清过去.
李清跑到营门,只见门外一字排着一百多辆马车,马车上满载了家人和物品,近千名羽林军骑兵左右护卫,另外还有数十名服装怪异的男女,腰佩长剑,个个昂首挺胸、器宇不凡,看样子是会武艺之人,李清心中一动,目光一扫,在人群中看见了武行素,正向自己躬身行礼,李清向他点了点头,这些人果然都是他的手下.
“爹爹!”
一声清脆的叫声打断了李清的思路,只见一个穿着红袄的小女孩向自己奔来,‘是庭月!’李清胸中欢喜得要炸开来,他单膝跪地,张开臂膀,将自己心爱的女儿一把抱住,这一刻,喜悦的泪水禁不住流下了脸庞.
“我的乖乖长高了,都齐到爹爹的腰了.”他将女儿抱起,抚摸着她的头发,哽咽着嗓子道:“乖乖,想爹爹吗?”
李庭月紧紧搂着爹爹的脖子,呜呜地哭了起来,“爹爹,你怎么走了那么久不回来.”
“是爹爹不好,丢下我的小娘,以后爹爹再不会了.”
李清忽然想到了尚未谋面的儿子,不禁问道:“你娘呢?”
“娘在那儿!”
李清抬头看去,只见帘儿站在一辆马车前,温柔地看着他,在她手里抱着一个襁褓,在她身后,李惊雁和小雨都先后下了马车,目光复杂.
李清抱着女儿走到帘儿面前,千言万语竟不知从何说起,帘儿呆呆地望着丈夫异常黑瘦而憔悴的脸庞,眼睛忽然红了起来,她捂住嘴扭过头起,肩膀轻轻地耸动起来.
李清将李庭月放下,勉强一笑道:“我还以为你们会到沙州去呢!”
帘儿抹去眼泪,牵过李庭月,将手中的襁褓递了过来,展颜笑道:“李郎,快看看我们的儿子,他象极了你.”
李清迟疑一下,小心翼翼接过孩子,声音微微有些颤抖,“这是....我的儿子吗?”
掀开盖在上面的纱巾,里面是一张粉嘟嘟的小脸,睡得正香甜,他眉眼间依稀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他喃喃道:“象我!是象我!”
这一刻,李清忽然觉得自己的心胸在无限延伸,千万年的岁月也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他忽然转过身来,将儿子高高举起,迎着冉冉升起的朝阳,笑容异常灿烂,三军顿时欢呼起来,“都督!都督!都督!”
长安兴庆宫,一名小太监匆匆穿过勤政殿,来到后宫大殿前,阵阵丝乐声从里面传出,小太监对侍卫低声说了几句,侍卫点点头,转身进了大殿.
大殿内云板轻响、丝竹绕耳,几个梨园弟子正在扮戏唱白,声音婉转悠扬,李隆基凝神细听,忽然眉头一皱,摇了摇头,对一旁的杨玉环道:“孟夏边候迟,胡国草木长,马疾过飞鸟,天穷超夕阳,这分明是西域将士出征之意,是威武肃杀之诗,但曲调却太过于清婉了,实不般配,玉环觉得呢?”
杨玉环美目流波,轻轻掩口一笑,对李隆基道:“我只觉得三郎这些日子怎么对边塞之诗情有独钟,昨日是王昌龄的塞下曲,今天又是岑参的诗,你说说,这是为何?”
李隆基捋须呵呵直笑,“我大唐将士威震西域,保卫小勃律、荡平朅师国,立下大功,朕自然高兴,所以想听听这些让人振奋的曲子.”
杨玉环却在李隆基手背上轻轻掐了一把,微微嗔道:“你也知道人家立了大功,却不放人家妻儿前去团聚,要不是臣妾坚持,三郎此举岂不是伤了边关将士的心.”
李隆基尴尬的笑了笑,“这是我大唐例制,边疆带兵之将须有家属留京,再说朕最后不是依你了吗?”
两人正说着,高力士悄悄走到李隆基身后,低声禀报道:“陛下,李相国有要事求见!”
李隆基兴致被扫,不由脸一沉,挥了挥手道:“朕现在没空,改天再说!”
杨玉环见高力士欲言又止,知道他有大事,便推了推李隆基,软声求道:“三郎还是去吧!你好些日子没关心朝政了,臣妾可不想被大臣们骂.”
“他们敢!”李隆基脸一板,随即又拍拍杨玉环的手,安慰道:“朕听爱妃的.”
说完,他回头对高力士道:“让相国到御书房等候,朕随后就到.”
李林甫来找李隆基自然是为了李清的事,他身在长安,对发生在万里之外大食的情报并不灵通,只知道大食国爆发内战,却不知道内战已经渐渐结束,更不知道大食的战剑已经指向东方,但李清厚厚的一本奏折却详细讲述了昭武九姓胡地区对大唐的重要性,它是大唐与大食地带,若它们被大食吞并,那大食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安西四镇,如果它再和吐蕃结盟,大唐便腹背受敌,边患将百年难靖.
李林甫毕竟是做了十几年的宰相,他的眼光也是常人难及,大唐很多重要的战略决策,他都参与制定,李清的奏折他完全赞成,情况紧急,他当即进宫求见李隆基.
“皇上驾到!”当值太监尖利喝声打断了李林甫的沉思,他立刻站起身来,走在门前必恭必敬地接驾.
过了好半天,李隆基才在大群侍卫和太监的簇拥下缓缓走来,李林甫立刻迎了上去,深深施一礼道:“臣李林甫参见陛下!”
“让相国久等了.”李隆基摆了摆手,示意他跟自己进来.
御书房已经收拾干净,光线明亮,房间里飘溢着淡淡的清香,御案上摆了几本奏折,那是高力士觉得事关重大而没有代批的.
李隆基随手翻了翻,第一本就是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请功书,洋洋洒洒近万字,李隆基微微冷笑一声,并不细看,高仙芝在朅师国的所作所为,他已经通过边令诚的密报所了解,李隆基对他擅自住进朅师国王宫和接受吐火罗诸胡的觐见二件事尤其恼火,恨不得立刻就剥夺高仙芝一切职务,看他还敢妄自尊大,但李隆基城府极深,他知道现在还不是动高仙芝的时候,他手握安西精锐,士气正盛,若逼得急了,难保他不会真的自立为王,‘此事不能急,须先骄其心、慢其志,等待机会来临再慢慢收拾他!’
李隆基想罢,便对李林甫道:“高仙芝这次立下大功,朕打算授他开府仪同三司,相国看如何?”
“此事皇上做主便是,臣无异议!”
李隆基微微笑道:“相国现在倒变得油滑了,什么事都推给朕.”
他便将高仙芝的请功书递给李林甫道:“将士们立功就要封赏,这个折子朕准了,交给兵部和吏部会商,至于高仙芝和李清的封赏,让朕考虑考虑再说.”
李隆基既然提到李清,李林甫立刻接口笑道:“也是巧了,老臣今天就是为了李清而来.”
李隆基这事才想起李林甫有大事禀报,立刻回到座位上问道:“李清有什么事?”
“臣刚刚收到安西来的急件.”
李林甫从怀中取出李清的奏折,双手递给李隆基道:“这是安西长史李清的紧急奏折,臣觉事关重大,必须立刻呈禀皇上.”
“事关重大?”李隆基眉头一皱,如果李林甫都觉得事关重大,那事情一定不会小了,他便将封赏高仙芝的事放到一边,接过太监递来的奏折,翻看细读起来.
时间在慢慢过去,李林甫见李隆基的眉头一会儿皱、一会儿舒、一会儿掩卷长思、一会儿又翻开再读,表情变幻莫测,但说明他看的很认真,也不知过了多久,李林甫的后背都被汗浸湿了,这时李隆基终于合上了奏折,慢慢走到窗前遥望西边,他第一次知道在西方,大食的疆域和强大并不亚于大唐,西域千山万水并不能阻挡他们对富庶大唐的窥视.
“相国,此事你怎么看?”李隆基的声音有点沙哑.
“皇上是指大食还是石国?”
李隆基回头看了他一眼,沙哑的声音慢慢变得清晰、强硬,“这两件事难道不是一样吗?”
“陛下,老臣同意李长史的建议,绝不能任由大食将手伸到热海湖边,老臣提议就由李长史出使石国,调停石国与拔汗那国的矛盾.”
“光调停是不行的,必要时还要教训教训怀有异心的臣子.”
李隆基慢慢转过身来,眯缝着的眼睛里射出阴冷的目光,他果断地下令道:“传朕的旨意,封李清为安西、北庭两镇安抚使,全权代表大唐调停石国与拔汗那国的争端,另外,命高仙芝立刻进军碎叶城.”
一场波澜壮阔的战役,即将由此拉开帷幕.....
李清走后,莫贺都陷入了沉思,这位大唐的前任户部侍郎眼光犀利,能看到问题的实质,着实让他欣慰,但莫贺都毕竟是一国之君,他不会因为李清的一个承诺便放心离去,他背着手在房间里思索良久,最后还是做出了决定,此事不能将高仙芝跳过去.
他写了一封信,招来自己副手,把信交给他并郑重嘱咐道:“明日你去找高帅,不要告诉他我来过,就说你是我特使,转达我的意思.”
罗阑公主见父亲依然要找高仙芝,便忍不住劝道:“父亲,我觉得此事须慎重,若他二人争功,恐怕反会坏了大事.”
“你还小,有些事不懂!”莫贺都仰脸望着窗外,目光又变得清冷,“毕竟高仙芝是安西主帅,此人一向心狠手毒,若知我们绕过他,恐怕以后我们石国会遭大难,我现在告诉他,固然会有二将争功,但这是唐廷内部之事,孰重孰轻我心里清楚,你就不要再管了.”
莫贺都慢慢走到窗前,凝视着北方的幽黑的夜空,那里是石国,是处于两大帝国夹缝中的小国,不知此番石国内讧会引起一场怎样的风暴.
从朅师国到龟兹的路途更加遥远,但道路却很平坦,这一路餐风露宿,次年一月底大军回到疏勒,席元庆军归城,二月中,李清率豆卢军抵达龟兹,这一日,豆卢军驻扎在龟兹城外,补充给养、整军待发 太阳刚刚露出一丝笑容,紫色霞光铺满了天空,远方的雪山闪烁着瑰丽光芒,李清早早起了床,却一个人坐在大帐里沉思,早在过疏勒时,李清便遣亲兵带着他的书信日夜奔赴长安,寻求李林甫的支持,他并不担心朝廷会置之度外,有效的干涉是为了维护大国的尊严,这一点李隆基会毫不犹豫地支持.
李清担心的是时间,大半的光阴都用在了行军的路途上,可如果非等到朝廷的旨意才行动,恐怕大食军已经兵临城下.
这时,营门外隐隐传来一阵喧闹声,李清起身走到帐前对亲兵道:“去看看出了什么事,为何喧闹?”
话音刚落,只见一名亲兵匆匆跑来,气喘吁吁对李清道:“都督,夫人、夫人来了,就在大营外.”
“什么?”
李清喜出望外,甩开帐帘大步向营房外走去,营房前士兵们正在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吃早饭,此刻都挤成一团,探头向营门外看去,几个跟李清的老兵认得赵帘,纷纷交头接耳,一脸兴奋,就仿佛自己的亲人来了一般.
“都督来了!”不知谁喊了一声,士兵们立刻闪开一条路,让李清过去.
李清跑到营门,只见门外一字排着一百多辆马车,马车上满载了家人和物品,近千名羽林军骑兵左右护卫,另外还有数十名服装怪异的男女,腰佩长剑,个个昂首挺胸、器宇不凡,看样子是会武艺之人,李清心中一动,目光一扫,在人群中看见了武行素,正向自己躬身行礼,李清向他点了点头,这些人果然都是他的手下.
“爹爹!”
一声清脆的叫声打断了李清的思路,只见一个穿着红袄的小女孩向自己奔来,‘是庭月!’李清胸中欢喜得要炸开来,他单膝跪地,张开臂膀,将自己心爱的女儿一把抱住,这一刻,喜悦的泪水禁不住流下了脸庞.
“我的乖乖长高了,都齐到爹爹的腰了.”他将女儿抱起,抚摸着她的头发,哽咽着嗓子道:“乖乖,想爹爹吗?”
李庭月紧紧搂着爹爹的脖子,呜呜地哭了起来,“爹爹,你怎么走了那么久不回来.”
“是爹爹不好,丢下我的小娘,以后爹爹再不会了.”
李清忽然想到了尚未谋面的儿子,不禁问道:“你娘呢?”
“娘在那儿!”
李清抬头看去,只见帘儿站在一辆马车前,温柔地看着他,在她手里抱着一个襁褓,在她身后,李惊雁和小雨都先后下了马车,目光复杂.
李清抱着女儿走到帘儿面前,千言万语竟不知从何说起,帘儿呆呆地望着丈夫异常黑瘦而憔悴的脸庞,眼睛忽然红了起来,她捂住嘴扭过头起,肩膀轻轻地耸动起来.
李清将李庭月放下,勉强一笑道:“我还以为你们会到沙州去呢!”
帘儿抹去眼泪,牵过李庭月,将手中的襁褓递了过来,展颜笑道:“李郎,快看看我们的儿子,他象极了你.”
李清迟疑一下,小心翼翼接过孩子,声音微微有些颤抖,“这是....我的儿子吗?”
掀开盖在上面的纱巾,里面是一张粉嘟嘟的小脸,睡得正香甜,他眉眼间依稀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他喃喃道:“象我!是象我!”
这一刻,李清忽然觉得自己的心胸在无限延伸,千万年的岁月也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他忽然转过身来,将儿子高高举起,迎着冉冉升起的朝阳,笑容异常灿烂,三军顿时欢呼起来,“都督!都督!都督!”
长安兴庆宫,一名小太监匆匆穿过勤政殿,来到后宫大殿前,阵阵丝乐声从里面传出,小太监对侍卫低声说了几句,侍卫点点头,转身进了大殿.
大殿内云板轻响、丝竹绕耳,几个梨园弟子正在扮戏唱白,声音婉转悠扬,李隆基凝神细听,忽然眉头一皱,摇了摇头,对一旁的杨玉环道:“孟夏边候迟,胡国草木长,马疾过飞鸟,天穷超夕阳,这分明是西域将士出征之意,是威武肃杀之诗,但曲调却太过于清婉了,实不般配,玉环觉得呢?”
杨玉环美目流波,轻轻掩口一笑,对李隆基道:“我只觉得三郎这些日子怎么对边塞之诗情有独钟,昨日是王昌龄的塞下曲,今天又是岑参的诗,你说说,这是为何?”
李隆基捋须呵呵直笑,“我大唐将士威震西域,保卫小勃律、荡平朅师国,立下大功,朕自然高兴,所以想听听这些让人振奋的曲子.”
杨玉环却在李隆基手背上轻轻掐了一把,微微嗔道:“你也知道人家立了大功,却不放人家妻儿前去团聚,要不是臣妾坚持,三郎此举岂不是伤了边关将士的心.”
李隆基尴尬的笑了笑,“这是我大唐例制,边疆带兵之将须有家属留京,再说朕最后不是依你了吗?”
两人正说着,高力士悄悄走到李隆基身后,低声禀报道:“陛下,李相国有要事求见!”
李隆基兴致被扫,不由脸一沉,挥了挥手道:“朕现在没空,改天再说!”
杨玉环见高力士欲言又止,知道他有大事,便推了推李隆基,软声求道:“三郎还是去吧!你好些日子没关心朝政了,臣妾可不想被大臣们骂.”
“他们敢!”李隆基脸一板,随即又拍拍杨玉环的手,安慰道:“朕听爱妃的.”
说完,他回头对高力士道:“让相国到御书房等候,朕随后就到.”
李林甫来找李隆基自然是为了李清的事,他身在长安,对发生在万里之外大食的情报并不灵通,只知道大食国爆发内战,却不知道内战已经渐渐结束,更不知道大食的战剑已经指向东方,但李清厚厚的一本奏折却详细讲述了昭武九姓胡地区对大唐的重要性,它是大唐与大食地带,若它们被大食吞并,那大食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安西四镇,如果它再和吐蕃结盟,大唐便腹背受敌,边患将百年难靖.
李林甫毕竟是做了十几年的宰相,他的眼光也是常人难及,大唐很多重要的战略决策,他都参与制定,李清的奏折他完全赞成,情况紧急,他当即进宫求见李隆基.
“皇上驾到!”当值太监尖利喝声打断了李林甫的沉思,他立刻站起身来,走在门前必恭必敬地接驾.
过了好半天,李隆基才在大群侍卫和太监的簇拥下缓缓走来,李林甫立刻迎了上去,深深施一礼道:“臣李林甫参见陛下!”
“让相国久等了.”李隆基摆了摆手,示意他跟自己进来.
御书房已经收拾干净,光线明亮,房间里飘溢着淡淡的清香,御案上摆了几本奏折,那是高力士觉得事关重大而没有代批的.
李隆基随手翻了翻,第一本就是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请功书,洋洋洒洒近万字,李隆基微微冷笑一声,并不细看,高仙芝在朅师国的所作所为,他已经通过边令诚的密报所了解,李隆基对他擅自住进朅师国王宫和接受吐火罗诸胡的觐见二件事尤其恼火,恨不得立刻就剥夺高仙芝一切职务,看他还敢妄自尊大,但李隆基城府极深,他知道现在还不是动高仙芝的时候,他手握安西精锐,士气正盛,若逼得急了,难保他不会真的自立为王,‘此事不能急,须先骄其心、慢其志,等待机会来临再慢慢收拾他!’
李隆基想罢,便对李林甫道:“高仙芝这次立下大功,朕打算授他开府仪同三司,相国看如何?”
“此事皇上做主便是,臣无异议!”
李隆基微微笑道:“相国现在倒变得油滑了,什么事都推给朕.”
他便将高仙芝的请功书递给李林甫道:“将士们立功就要封赏,这个折子朕准了,交给兵部和吏部会商,至于高仙芝和李清的封赏,让朕考虑考虑再说.”
李隆基既然提到李清,李林甫立刻接口笑道:“也是巧了,老臣今天就是为了李清而来.”
李隆基这事才想起李林甫有大事禀报,立刻回到座位上问道:“李清有什么事?”
“臣刚刚收到安西来的急件.”
李林甫从怀中取出李清的奏折,双手递给李隆基道:“这是安西长史李清的紧急奏折,臣觉事关重大,必须立刻呈禀皇上.”
“事关重大?”李隆基眉头一皱,如果李林甫都觉得事关重大,那事情一定不会小了,他便将封赏高仙芝的事放到一边,接过太监递来的奏折,翻看细读起来.
时间在慢慢过去,李林甫见李隆基的眉头一会儿皱、一会儿舒、一会儿掩卷长思、一会儿又翻开再读,表情变幻莫测,但说明他看的很认真,也不知过了多久,李林甫的后背都被汗浸湿了,这时李隆基终于合上了奏折,慢慢走到窗前遥望西边,他第一次知道在西方,大食的疆域和强大并不亚于大唐,西域千山万水并不能阻挡他们对富庶大唐的窥视.
“相国,此事你怎么看?”李隆基的声音有点沙哑.
“皇上是指大食还是石国?”
李隆基回头看了他一眼,沙哑的声音慢慢变得清晰、强硬,“这两件事难道不是一样吗?”
“陛下,老臣同意李长史的建议,绝不能任由大食将手伸到热海湖边,老臣提议就由李长史出使石国,调停石国与拔汗那国的矛盾.”
“光调停是不行的,必要时还要教训教训怀有异心的臣子.”
李隆基慢慢转过身来,眯缝着的眼睛里射出阴冷的目光,他果断地下令道:“传朕的旨意,封李清为安西、北庭两镇安抚使,全权代表大唐调停石国与拔汗那国的争端,另外,命高仙芝立刻进军碎叶城.”
一场波澜壮阔的战役,即将由此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