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皇子任帅
西疆战端将启,朝廷连发诏令,命山东、淮南、浙东诸道征兵征晌,解送长安,以备不时之需。
夏秋两季,本是果蔬最为丰盛、物价最为平稳的时节。今年却因为南北皆要用兵筹粮,致使米粟奇缺,加之长安两市的巨商大贾纷纷囤货居奇,有意哄抬粮价,临近八月中秋之时,长安的米价已窜升到了一石千钱的程度。
粮价的居高不下,给长安城中为数众多的细民百姓造成了巨大的生活压力,也使得一些宵小之徒打起了重操旧业、趁乱打劫的主意。
短短的十几天时间里,长安城就发生了上百起哄抢粮铺果蔬行的骚乱事件,朱雀大街以东的贵宦聚居之地也时不时地会有盗匪出没,翻墙入院窃取金银财宝。
面对如此严峻的治安形势,暂代京兆尹一职的李进忠却一直在持一种观望的态度,并没有像不久前他主持的靖宫那样,采用异常严厉的高压手段,而是任由家中失窃的勋戚、大吏们纷纷在朝堂上诉苦、报怨京城整饬治安不力,以致盗匪猖撅,已经到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地步。
李进忠之所以会如此懈怠,皆因那晚他将来兴儿强留在府中当差后的第三天,宫中就传出消息称皇帝有意任命尚敬为内侍省监,任命吴弼兼任京兆尹。
好啊,皇帝果然要向自己动手了!李进忠切齿暗骂皇帝忘恩负义之余,心中也不免有些落寞和沧桑的感觉。
他扣留来兴儿在府中,却并未向他所说的那样随后差人知会吴弼一声,而是单等着吴弼亲自登府向他要人,好当面质问他一番,解一解心头之气,也明白无误地告诉吴弼,他并不在乎身边有其布下的眼线,因为,他是皇帝跟前一日也不可或缺的定鼎元勋。
可是,出乎他意料的是,吴弼像是彻底忘了还有来兴儿这么一号人似的,对于来兴儿的失踪,一点儿反应也没有,叫李进忠白白等了两天,第三天清晨,便接到了宫中眼线关于皇帝行将重用尚敬、吴弼二人的禀报,这如何不令李进忠既气恼又失落。
怀着这样的心情,李进忠哪儿还有心思去大力整饬京城治安,有时候他甚至幸灾乐祸地想:眼下出现的这些盗贼充其量只是些偷鸡摸狗的小蟊贼,什么时候像波护那样的江湖巨盗再在长安城中现了身,作下几起大案来,才够吴弼那个老儿喝上一壶的呢!自己身为“尚父”、中书令,本就不应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承担责任,索性让皇帝的这位亲娘舅尝尝焦头烂额的滋味吧。
而对于吴弼身后的皇帝,李进忠更是抱着种任性和较劲儿的态度:你不是想一步一步地侵削的我手中的权力吗,对不住,老夫这回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你的种种行为只装聋作哑,视而不见,看你能把老夫怎么着?
一连几天过去了,朝中、宫中始终风平浪静,传言没有像李进忠设想的那样变成现实,反而在八月十五中秋之夜的宫宴上,皇帝在向他敬酒道贺的同时,还稍带着向他问起了长安城中最近接连发生的几起盗、抢案件,言下颇有责备他这位暂代京兆尹之职的朝廷重臣办差不力的意味。
这让李进忠感到有些摸不着头脑了,正当他狐疑不定,进退两难之时,北方的战局骤然发生了惊天逆转,令李进忠无暇静下心来仔细琢磨皇帝究竟想把他怎样。
八月十五刚过,景云丛昔日麾下的第一猛将,朔方节度使吕怀先就用六百里驿传向朝廷呈报来了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叛军大首领,大燕国的“皇帝”危不全在云州叛军的一场内讧中被乱军所伤,竟不治而身亡了。
皇帝接到李进忠亲手送至延英殿的这个消息,禁不住顿足捶胸,仰面连呼三声:“苍天佑朕、苍天佑朕、苍天佑朕哪!”
当日,皇帝便在含元殿举行大朝会,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儿正式册封皇长子、睦王李启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建衙开府,统辖十道兵马,展开对叛军残余势力的全面清剿;册封副元帅景云丛兼任元帅府长史,坐镇中军,协助李启调兵布阵;命令朔方节度使吕怀先不给叛军以喘息之机,一鼓作气,尽快攻占叛军的老巢云州;命令河北、河东两道行军副总管傅奕向河中叛军发起总攻,限期半个月,务必一举收复河中重镇;命令陕虢观察使柳毅和虢州刺史曾庆则整军备战,伺机对蒲州叛军展开反攻。
同时,在大朝会上,皇帝还一连敕任了汤宽等二十几位官员充任河西、陇右、泾原三道各州的刺史并兼任各州团练守御使,统一服从大元帅府的指挥和调遣。
李进忠手捻佛珠,站在文武百官的最前列,离着皇帝最近,自始至终他都在悉心倾听着皇帝亲口说出的每一项任命,但直到临近散朝,也未曾听到有关尚敬和吴弼两人的任命。不知为什么,他顿时觉得一阵轻松:前几天宫中传出的消息看来只是捕风捉影的讹传,不足为信。
及至皇帝宣布散朝,他随着人流向含元殿外缓缓而行时,身旁传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恩相位居中书,有协理阴阳之功,又职兼兵部,有保障襄助之劳,今日为何会闷闷不乐呢?”
李进忠闻声转过头,见一身簇新紫袍的韦敞正用捉摸不定的眼光看着自己,他对这个朝三慕四的小人既已抱持敬而远之的态度,此时当着一众朝臣的面儿更不愿与他多做纠缠,遂随意朝他拱了拱手,敷衍道:“韦侍郎误会了,老夫正思量着如何在长安城中捕盗捉贼,替陛下解去后顾之忧,哪里会闷闷不乐?”
说罢,也不待韦敞再多说什么,便迈开大步朝大明宫外走去。
韦敞立在原地,眯起双眼凝视着李进忠渐渐远去的背影,苦笑着摇了摇头。(未完待续。)
夏秋两季,本是果蔬最为丰盛、物价最为平稳的时节。今年却因为南北皆要用兵筹粮,致使米粟奇缺,加之长安两市的巨商大贾纷纷囤货居奇,有意哄抬粮价,临近八月中秋之时,长安的米价已窜升到了一石千钱的程度。
粮价的居高不下,给长安城中为数众多的细民百姓造成了巨大的生活压力,也使得一些宵小之徒打起了重操旧业、趁乱打劫的主意。
短短的十几天时间里,长安城就发生了上百起哄抢粮铺果蔬行的骚乱事件,朱雀大街以东的贵宦聚居之地也时不时地会有盗匪出没,翻墙入院窃取金银财宝。
面对如此严峻的治安形势,暂代京兆尹一职的李进忠却一直在持一种观望的态度,并没有像不久前他主持的靖宫那样,采用异常严厉的高压手段,而是任由家中失窃的勋戚、大吏们纷纷在朝堂上诉苦、报怨京城整饬治安不力,以致盗匪猖撅,已经到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地步。
李进忠之所以会如此懈怠,皆因那晚他将来兴儿强留在府中当差后的第三天,宫中就传出消息称皇帝有意任命尚敬为内侍省监,任命吴弼兼任京兆尹。
好啊,皇帝果然要向自己动手了!李进忠切齿暗骂皇帝忘恩负义之余,心中也不免有些落寞和沧桑的感觉。
他扣留来兴儿在府中,却并未向他所说的那样随后差人知会吴弼一声,而是单等着吴弼亲自登府向他要人,好当面质问他一番,解一解心头之气,也明白无误地告诉吴弼,他并不在乎身边有其布下的眼线,因为,他是皇帝跟前一日也不可或缺的定鼎元勋。
可是,出乎他意料的是,吴弼像是彻底忘了还有来兴儿这么一号人似的,对于来兴儿的失踪,一点儿反应也没有,叫李进忠白白等了两天,第三天清晨,便接到了宫中眼线关于皇帝行将重用尚敬、吴弼二人的禀报,这如何不令李进忠既气恼又失落。
怀着这样的心情,李进忠哪儿还有心思去大力整饬京城治安,有时候他甚至幸灾乐祸地想:眼下出现的这些盗贼充其量只是些偷鸡摸狗的小蟊贼,什么时候像波护那样的江湖巨盗再在长安城中现了身,作下几起大案来,才够吴弼那个老儿喝上一壶的呢!自己身为“尚父”、中书令,本就不应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承担责任,索性让皇帝的这位亲娘舅尝尝焦头烂额的滋味吧。
而对于吴弼身后的皇帝,李进忠更是抱着种任性和较劲儿的态度:你不是想一步一步地侵削的我手中的权力吗,对不住,老夫这回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你的种种行为只装聋作哑,视而不见,看你能把老夫怎么着?
一连几天过去了,朝中、宫中始终风平浪静,传言没有像李进忠设想的那样变成现实,反而在八月十五中秋之夜的宫宴上,皇帝在向他敬酒道贺的同时,还稍带着向他问起了长安城中最近接连发生的几起盗、抢案件,言下颇有责备他这位暂代京兆尹之职的朝廷重臣办差不力的意味。
这让李进忠感到有些摸不着头脑了,正当他狐疑不定,进退两难之时,北方的战局骤然发生了惊天逆转,令李进忠无暇静下心来仔细琢磨皇帝究竟想把他怎样。
八月十五刚过,景云丛昔日麾下的第一猛将,朔方节度使吕怀先就用六百里驿传向朝廷呈报来了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叛军大首领,大燕国的“皇帝”危不全在云州叛军的一场内讧中被乱军所伤,竟不治而身亡了。
皇帝接到李进忠亲手送至延英殿的这个消息,禁不住顿足捶胸,仰面连呼三声:“苍天佑朕、苍天佑朕、苍天佑朕哪!”
当日,皇帝便在含元殿举行大朝会,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儿正式册封皇长子、睦王李启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建衙开府,统辖十道兵马,展开对叛军残余势力的全面清剿;册封副元帅景云丛兼任元帅府长史,坐镇中军,协助李启调兵布阵;命令朔方节度使吕怀先不给叛军以喘息之机,一鼓作气,尽快攻占叛军的老巢云州;命令河北、河东两道行军副总管傅奕向河中叛军发起总攻,限期半个月,务必一举收复河中重镇;命令陕虢观察使柳毅和虢州刺史曾庆则整军备战,伺机对蒲州叛军展开反攻。
同时,在大朝会上,皇帝还一连敕任了汤宽等二十几位官员充任河西、陇右、泾原三道各州的刺史并兼任各州团练守御使,统一服从大元帅府的指挥和调遣。
李进忠手捻佛珠,站在文武百官的最前列,离着皇帝最近,自始至终他都在悉心倾听着皇帝亲口说出的每一项任命,但直到临近散朝,也未曾听到有关尚敬和吴弼两人的任命。不知为什么,他顿时觉得一阵轻松:前几天宫中传出的消息看来只是捕风捉影的讹传,不足为信。
及至皇帝宣布散朝,他随着人流向含元殿外缓缓而行时,身旁传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恩相位居中书,有协理阴阳之功,又职兼兵部,有保障襄助之劳,今日为何会闷闷不乐呢?”
李进忠闻声转过头,见一身簇新紫袍的韦敞正用捉摸不定的眼光看着自己,他对这个朝三慕四的小人既已抱持敬而远之的态度,此时当着一众朝臣的面儿更不愿与他多做纠缠,遂随意朝他拱了拱手,敷衍道:“韦侍郎误会了,老夫正思量着如何在长安城中捕盗捉贼,替陛下解去后顾之忧,哪里会闷闷不乐?”
说罢,也不待韦敞再多说什么,便迈开大步朝大明宫外走去。
韦敞立在原地,眯起双眼凝视着李进忠渐渐远去的背影,苦笑着摇了摇头。(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