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八 当今天子重文章 足下何须讲汉唐
  (第二章送到,求支持。)
  寂静无声,针落可闻。
  孙挺瞪大了眼睛,满眼不可思议的看着连子宁,震惊、怨恨、嫉妒、后悔,种种情绪,不一而足。
  所有的秀才们也是哑口无言,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在座的都是大明朝的优秀知识分子,词好不好,他们自然是心知肚明。
  这词当然好,纳兰容若乃是号称两宋之后第一词人,而他的这首木兰辞,更是其巅峰代表之作。风靡几百年而未衰,从后世的天朝随便揪出一个人来,不知道人生若只如初见的人还真是少见,就更别说是在清朝,这首词,几乎是举国推崇。
  一曲人生若只如初见,不知道让多少人潸然泪下。
  邱少琴应该是这些人里面文字功底仅次于孙挺的一个,他摇头晃脑的把这诗吟了一遍,感叹一句:“好,真是好!”
  “文字浅白,通俗易懂,但却是意境悠长深远,啧啧啧,城璧这一首木兰辞,只怕和柳三变、东坡居士比起来,也是丝毫不逊色了!”他哈哈一笑:“自两宋之后,文章虽然鼎盛,但是诗不比唐,词不如宋,我看城璧这一首木兰辞,堪称国朝第一词啊!城璧单凭这一首词,就足以流传后世!哈哈哈,今日我等有幸见证了这首木兰辞的问世,当真是幸甚,当浮一大白!当浮一大白!”
  若是换一个场合,有人说出这一番话来,定然是被众人嗤之以鼻,但是现在,却是没有一个人敢否认,这词,真好!比肩宋之大家,似乎也是绰绰有余!
  那些好诗好词,都让前人们给写尽了,终明一朝,就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好诗好词,虽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但是谁也知道,这不过是遮羞之语而已。
  毕竟作诗作词,那才是文人才子的硬实力嘛!
  秀才们看着连子宁,只觉得刚才自己那些人的行为,简直就是像跳梁小丑一般,人家腹中锦绣万千,只是不愿意显露出来罢了,行了,这下自取其辱了吧?
  他们心中甚至连队连子宁的嫉妒都消失了,当他比你强一点儿的时候,你会嫉妒他,但是当他比你强太多,强到了需要你仰望的时候,你连嫉妒都没有了,因为你知道,你这辈子,也不可能拥有他那样的荣耀和辉煌!
  寇白门嘴里念叨着,一双眼睛眨也不眨的盯着连子宁,亮晶晶的,里面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在荡漾。
  她只觉得自己像是身体里面的骨头筋全都被抽走了,身体软软的,暖暖的,似乎没有一点儿力气,只想着,能够靠在某个人的怀里。
  如此幽艳哀断,洒洒然别有怀抱。
  而且,这木兰辞,是送给我的,是他给我的。
  人生若只如初见,十年,难道,他整整念了我十年么?
  十年前,我拿了他的钱,治好了病让,然后便去了金陵,今日却又在此想法,这莫非是,天定的缘分么?
  十年前,若不是他,只怕我早已病死,而十年之后,在这里,在这沧浪水之外千里,他送给我这首木兰辞?
  小青站在连子宁身后,一双眼睛痴痴的看着他,耳朵里面,似乎那首木兰辞,依旧是在回荡不绝。她只是一个小丫鬟,虽然读过书,但是读得不多,也说不出那些话来,但是就只是感觉,这词真好。
  “人生若只如初见,人生若只如初见……”
  戴清岚细细的咀嚼着,透过雅间的缝隙看向外面,在她的角度,正把寇白门的眼神儿看的真切。她心里蓦地有些发酸,这木兰辞,却为何不是送与我的?
  一场闹剧总算是走到了尽头,孙挺的睚眦必报和算计,反而是成就了连子宁的名声,他脸色铁青的拂袖而去,寇白门自然也跟着一起。临走前她深深的回望连子宁,那眼波,似是分外的柔软,再也不复初见时候的清冷。
  今天出了这档子事儿,自然只能是不欢而散,那些秀才们也灰溜溜的走了,转眼间,二楼就只剩下了几个人。
  连子宁向小青拱拱手:“小青姑娘,替我多谢你家小姐了,这些日子,得你家小姐帮助良多,连子宁绝非是忘恩负义之人,他日定有回报!”
  小青愣愣的看了他一眼,忽然转身进了雅间,一句话也没说。
  连子宁辞别了宁子轩和邱清泉,直接就去了集雅轩,于苏苏见他一身酒气,不由得嗔道:“以后喝了酒不准再上我这儿来。”
  连子宁知道她刀子嘴豆腐心,人是极好的,赶紧讨饶:“今日和几位同年聚了聚,其实也没喝多少。”
  城瑜也在,见了连子宁吃瘪,在一边掩着嘴直笑。
  在于苏苏的院子里见到了那个雕工师傅,那雕工师傅大约五十来岁,满脸皱纹,肤色黝黑,一看就是那种老实巴交的庄户人家,见了连子宁脸上也带着拘束,听于苏苏说连子宁是总旗的身份,赶紧跪下来要磕头,连子宁忙把他扶了,他才这么点儿年纪,可受不起这老人家一跪。
  那雕工师傅说道:“想要投契的,是俺老舅他们那个庄子,就在广渠门外十里,和计算起来大约有七百亩,都是上好的水浇地,靠着河,一年能出一千石粮,还有些土物出产报效,老舅他们合击了,总计要卖大人两千两银子,小人就拜托于东家做个中人,也不要什么抽头了。大人若是觉得还中意,啥时候都能去庄上看看,然后商量好了写文契,到顺天府备个档,这事就算成了。”
  关乎买庄子置田产的事儿,城瑜凑过来听的格外热心,向来大明的富户贵人有了银子,必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买田置业。在当时,就算你有万贯家财,没有田地也就象上无根浮萍,心里就是不得自在,若是有了几分田,旱涝保收,铁杆的庄稼田地,一生一世总是不会再受穷了。
  所以当时的人,以买田为第一要务,而且只要能置下田产的,就觉得是上对的起祖宗,下对的起子孙,一世人就算有了事业,不是白白空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