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五章 侯方域
王越要用基础教育争取那百分之九十五的人,而且大明书籍印刷数量、质量、成本等方面都落后了。这还不算完,王越还有一套组合拳,将话语权再夺走。那就是报纸、广播等宣传手段。
广播谁也别想了,这是王越独有的。报纸将在印刷精美,内容通俗易懂,价格低廉上取胜。
报纸的发放由招聘的十二岁以上的报童负责,这些孩子已经过了最佳的读书年纪,又是未成年人,所以这个年龄段的无法从事体力劳动,正好可以作为报童使用。
报童也用不了太多人,所以王越已经打算组建一个少年军事培训班,将这些孩子吸收进来进行军事化管理和训练。
这个年龄段正是人生观确立期,经过教育和宣传,很容易就能成为拥护王越的坚定分子。
这样起点城就形成了全年龄段,无死角的人尽其用模式。
第一期报纸免费送往起点城各处,京师也发了一部分。在明朝,一份免费报纸的影响力有多大,尤其是在文士之间的影响力有多大,很快就现出了端倪。
起点城范围内在王越的努力下,几乎到了人人有书读,人人有事做的地步。
为什么说是几乎呢,因为有一个群体是既不劳作,也不会去王越所办的学校读书的。他们有一个很时髦的称呼,即书生,也就是王越以前的身份。
这些人是要参加科举滴,所以他们在生活好转之后,选择了继续攻读经史子集,以期取得功名,光耀门楣。
他们之中大部分人,在起点城学校边教书边攻读,少部分人全脱产。
虽然起点城学校所教授的内容有辱斯文,但人家的宗旨是免费办学,提高寒门子弟的谋生能力。
所以他们也没什么好说的,教师一个月六两以上的薪水太有诱惑力了,何况学校还有那么多新奇的杂学知识。对于他们来说,物理化学生物,甚至数学都是杂学。
报纸发行没多久,位于起点城商业区的《明报》报社让人给堵了门。
王越赶到时,只见十几名穿着长袍的儒生在报社门房处,你一言我一语的和门房老汉争执着。门房老汉是从城市规范管理处调过来的,很是尽忠职守,死活不给进去。
王越上前拱手道:“各位仁兄,何故在此喧闹?”
一个年轻人出来,拱手道:“可是王思华大人当面?小生商丘侯方域有礼了!”
这就是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户部尚书侯徇之子?
王越问道:“令父可是侯徇侯大人?你怎会来我起点城的?”
侯方域点头道:“正是家严!我等听说起点城多奇物,所以来此游历,正好看到《明报》。”
接着他又问道:“敢问王大人,我等都有意投稿,可为何京师周报不取时文为稿?本朝科举,以八股取士,报者当以八股为重为上,大家说,是不是这个道理。”一群书生跟着一起喊,“对,是这个理。”
他们都是有意来投稿的,这个时代的读书人最重名声,报纸这个载体确实是个扬名的好东西。
王越面带微笑,看着他们,等他们安静下来之后道:“本报初衷,在于面向大众,即便是不识字的百姓,听人读报也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各位既然觉得自己的文章好,为何不去出版文集?本报征稿说明讲的清楚,只收民间趣闻,时事评论。难不成,各位就只能写八股不成,白话文章就没有能写的好的?”
这帮人一想也是啊,人家不收八股,那就写别的嘛。各自心里都有了小算盘,回去咬笔杆子写一篇时事评论?还是回去琢磨话本诗词?没一会,这些年轻人就觉得不好强人所难了,各自拱手告辞。
何况人家王越在此城说一不二,他们也没有争辩的勇气。
侯方域有些尴尬的站在原地,他今年才十八岁,小青年一枚。还不算复社领袖,也没有后来那么大的名声
“朝宗,我们走吧。”侯方域身边的一个书生对他道。
明末四公子的文笔那绝对没话说,王越可不打算放过。所以他开口道:“侯公子,既然来我起点城也是缘分。随我到里面坐坐如何?”
王越目前的名声也不小,战功卓著之外,又建立如此奇特的起点城,何况他对这个报社也很好奇。所以侯方域面对王越的邀请,也是欣然应往。
侯方域和那个年轻书生一起进了报社,对于报社内的各种设施也是暗暗称奇。
待他们在会客室落座之后,自有报社的小妹奉上茗茶。
侯方域向王越介绍道:“这位是我的同窗好友陈立。”
王越点了点头,开门见山地道:“两位可有兴趣担任本报一个版面的特约编辑?”
侯方域也算官宦之家,应该对工薪收入没有那么大兴趣。但他们喜欢名,所以王越提议的是特约编辑。
“这个如何使得,天下大才如海,我等后学末进,怎能担此重任。”侯方域明明很动心,还是很客气的样子。
王越笑着道:“其实也没什么,一版编辑,主要是抄邸报上的消息,然后以白话诠释,不需要任何点评。切记,天下事,天下人皆可知。不要点评,是为了客观的把事实告诉读者,如果有读者反馈,可适当的选一些文章出来,登载报纸上。这就是编辑该干的事情,你们就算有观点,也不要在报纸上表达出来。报纸的时事内容,一定要秉承客观。你们只需要负责一个版面,其他版面由专人来写。”
“我们需要商量一下。”侯方域说完看了看陈立,陈立笑着道:“不用商量了,我答应了。”
这个报纸印刷精美,立意新颖,目前又独此一家。如果能成为此报编辑,将来扬名立万,必将水到渠成。
至此侯方域二人就算加入了京师周报的编辑队伍,京师离起点城也不远,他们的工作时间每天是六个小时。
(感谢书友黯然x星辰的打赏)
广播谁也别想了,这是王越独有的。报纸将在印刷精美,内容通俗易懂,价格低廉上取胜。
报纸的发放由招聘的十二岁以上的报童负责,这些孩子已经过了最佳的读书年纪,又是未成年人,所以这个年龄段的无法从事体力劳动,正好可以作为报童使用。
报童也用不了太多人,所以王越已经打算组建一个少年军事培训班,将这些孩子吸收进来进行军事化管理和训练。
这个年龄段正是人生观确立期,经过教育和宣传,很容易就能成为拥护王越的坚定分子。
这样起点城就形成了全年龄段,无死角的人尽其用模式。
第一期报纸免费送往起点城各处,京师也发了一部分。在明朝,一份免费报纸的影响力有多大,尤其是在文士之间的影响力有多大,很快就现出了端倪。
起点城范围内在王越的努力下,几乎到了人人有书读,人人有事做的地步。
为什么说是几乎呢,因为有一个群体是既不劳作,也不会去王越所办的学校读书的。他们有一个很时髦的称呼,即书生,也就是王越以前的身份。
这些人是要参加科举滴,所以他们在生活好转之后,选择了继续攻读经史子集,以期取得功名,光耀门楣。
他们之中大部分人,在起点城学校边教书边攻读,少部分人全脱产。
虽然起点城学校所教授的内容有辱斯文,但人家的宗旨是免费办学,提高寒门子弟的谋生能力。
所以他们也没什么好说的,教师一个月六两以上的薪水太有诱惑力了,何况学校还有那么多新奇的杂学知识。对于他们来说,物理化学生物,甚至数学都是杂学。
报纸发行没多久,位于起点城商业区的《明报》报社让人给堵了门。
王越赶到时,只见十几名穿着长袍的儒生在报社门房处,你一言我一语的和门房老汉争执着。门房老汉是从城市规范管理处调过来的,很是尽忠职守,死活不给进去。
王越上前拱手道:“各位仁兄,何故在此喧闹?”
一个年轻人出来,拱手道:“可是王思华大人当面?小生商丘侯方域有礼了!”
这就是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户部尚书侯徇之子?
王越问道:“令父可是侯徇侯大人?你怎会来我起点城的?”
侯方域点头道:“正是家严!我等听说起点城多奇物,所以来此游历,正好看到《明报》。”
接着他又问道:“敢问王大人,我等都有意投稿,可为何京师周报不取时文为稿?本朝科举,以八股取士,报者当以八股为重为上,大家说,是不是这个道理。”一群书生跟着一起喊,“对,是这个理。”
他们都是有意来投稿的,这个时代的读书人最重名声,报纸这个载体确实是个扬名的好东西。
王越面带微笑,看着他们,等他们安静下来之后道:“本报初衷,在于面向大众,即便是不识字的百姓,听人读报也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各位既然觉得自己的文章好,为何不去出版文集?本报征稿说明讲的清楚,只收民间趣闻,时事评论。难不成,各位就只能写八股不成,白话文章就没有能写的好的?”
这帮人一想也是啊,人家不收八股,那就写别的嘛。各自心里都有了小算盘,回去咬笔杆子写一篇时事评论?还是回去琢磨话本诗词?没一会,这些年轻人就觉得不好强人所难了,各自拱手告辞。
何况人家王越在此城说一不二,他们也没有争辩的勇气。
侯方域有些尴尬的站在原地,他今年才十八岁,小青年一枚。还不算复社领袖,也没有后来那么大的名声
“朝宗,我们走吧。”侯方域身边的一个书生对他道。
明末四公子的文笔那绝对没话说,王越可不打算放过。所以他开口道:“侯公子,既然来我起点城也是缘分。随我到里面坐坐如何?”
王越目前的名声也不小,战功卓著之外,又建立如此奇特的起点城,何况他对这个报社也很好奇。所以侯方域面对王越的邀请,也是欣然应往。
侯方域和那个年轻书生一起进了报社,对于报社内的各种设施也是暗暗称奇。
待他们在会客室落座之后,自有报社的小妹奉上茗茶。
侯方域向王越介绍道:“这位是我的同窗好友陈立。”
王越点了点头,开门见山地道:“两位可有兴趣担任本报一个版面的特约编辑?”
侯方域也算官宦之家,应该对工薪收入没有那么大兴趣。但他们喜欢名,所以王越提议的是特约编辑。
“这个如何使得,天下大才如海,我等后学末进,怎能担此重任。”侯方域明明很动心,还是很客气的样子。
王越笑着道:“其实也没什么,一版编辑,主要是抄邸报上的消息,然后以白话诠释,不需要任何点评。切记,天下事,天下人皆可知。不要点评,是为了客观的把事实告诉读者,如果有读者反馈,可适当的选一些文章出来,登载报纸上。这就是编辑该干的事情,你们就算有观点,也不要在报纸上表达出来。报纸的时事内容,一定要秉承客观。你们只需要负责一个版面,其他版面由专人来写。”
“我们需要商量一下。”侯方域说完看了看陈立,陈立笑着道:“不用商量了,我答应了。”
这个报纸印刷精美,立意新颖,目前又独此一家。如果能成为此报编辑,将来扬名立万,必将水到渠成。
至此侯方域二人就算加入了京师周报的编辑队伍,京师离起点城也不远,他们的工作时间每天是六个小时。
(感谢书友黯然x星辰的打赏)